第18章 第18章征夫的妻子

书名:乘风破浪的唐朝女子 作者:扶兰 本章字数:2283 下载APP
羽林过尽郎不归
  初唐及盛唐时实行府兵制,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兵民合一,所以 从军出征者人数众多,与征人相关的诗篇也比比皆是。闺中少妇对征夫
的思念,便是常见的主题。
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 同样也书写了这一个时代主题: 《羽林骑
闺人》。
秋月临高城,城中管弦思。
离人堂上愁,稚子阶前戏。
出门复映户,望望青丝骑。
行人过欲尽,狂夫终不至。
左右寂无言,相看共垂泪。
  王维此诗, 开篇即说: “秋月临高城, 城中管弦思。”望月而怀远, 寄思念于弦管之中;因为出征者的众多, 城中似乎尽是这声声管弦之思。
李白则说: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闺中人寄托思念的方式不同,
在这如霜月色之下,长安城中弥漫的皆是满满的思念之情。
  王昌龄笔下的闺中少妇,天真烂漫,不识愁滋味,“春日凝妆上翠楼”, 见到楼前眼底的明媚春光、杨柳青青而生出缠绵思念,也不过是懊恼不 该让夫婿远行从军、辜负了这大好春光—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
婿觅封侯。”
  汉唐时代,一般而言,非军功不得封侯,所以李广名盛一时,威震匈奴, 军功不足仍不得封侯;苏武牧羊十九年, 节气彪炳千古, 归来时不得封侯, 直至参与拥立汉宣帝,始封关内侯。李贺则说,欲求万户侯, “男儿何 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故笔者以为,此处“觅封侯”,基本上
可以与从军立功等同。
  王维笔下的这位闺中思妇, 更为年长成熟一些, 膝下已有稚子。 “离 人堂上愁,稚子阶前戏。”— 以阶前那自在游戏、无忧无虑的天真稚
子作为参照,则更见堂上思妇的忧郁与愁思。
  她的愁思中,是否有着对自身命运的忧虑?毕竟,哪怕在婚姻风俗 比较开放的唐代,失去自己的丈夫,对于女子而言,仍然是命运的极大
打击。
她的愁思中,是否更有着对稚子命运的忧虑?即使在今天,单亲妈
妈要抚养孩子, 一般而言,难度也显然要大于双亲家庭。
  因为多了这懵懂无知的稚子,王维笔下这位闺中人的思念与忧愁, 便显得尤为沉郁,让读者更多了对这位闺中人的命运的担忧,更期盼她
思念的人能够平安归来。
  “出门复映户,望望青丝骑。”— 出征的军队归来了,千家万户 迎门而候。于国而言,是欢迎将军凯旋;于家而言,是迎接征人回家。 行进的军队,马头攒动,人头攒动,络绎不绝。街道两侧的人群,热切
地寻找着辨认着自己亲人的面孔。王维笔下这位闺中人, 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倚门而望,眼看着一张张面孔过去,眼看着队伍已到尽头, 她期盼见到的那张面孔,却始终未曾出现— “行人过欲尽,狂夫终
不至。”
  她称自己的丈夫为“狂夫”, 或许她的丈夫,本来就是一个性情奔  放的男子, 所以她称之为“狂夫”。这是个且笑且骂的亲昵称呼。《诗经》 中那个扬着头笑骂“狂童之狂也且”的女子,仿佛便是这闺中人的年少
之时,骄傲又嫌弃的口吻之中,暗藏着多少情意?
所以,这位闺中人,对丈夫的思念,不仅仅是因为丈夫是她极其重
要的人生依靠吧?也更因为,那是她爱的人。
现在,她深爱的人,再也不能回来了。
唐代边塞诗中,屡见不鲜的另一个主题,便是死亡。
  面对死亡,豁达者举杯痛饮: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 回!”(王翰《凉州词》) ;悲悯者掩面长叹:“可怜无定河边骨,犹 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志气昂扬者则视死如归: “相 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高适《燕歌行》) ; “报君黄
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杜甫笔力雄厚,于此尤能重击人心:抨击穷兵黩武造成的巨大伤 亡, 是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悲 愤难以自抑地书写陈陶之战唐军的惨烈战况,是“孟冬十郡良家子,血
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 四万义军同日死。”(《悲陈陶》)。
这个主题,比起思念的主题来,显然分量要沉重得多,震撼人心的
力量也要强大得多。
王维此诗中, 另一个主角的死亡, 将全诗情感与气氛, 推到了最高峰,
便如乐曲到了最高潮,接下来往往应是情感的大爆发。
  然而,王维至此,笔锋忽然一转,没有写闺中人的悲痛欲绝,也没 有写稚子的嘶号哭喊,静默的画面中,只有闺中人身边的仆从亲友们, 为她那深沉到难以呼吸、更沉重到无力哭泣的悲痛,静静垂泪 — “左
右寂无言,相看共垂泪。”
巨大的悲痛,有着巨大的感染力。以旁人之悲,来侧写主角之难以
直接用语言描写的悲,从而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
  王维善画, 论者称其开创了“文人画”,苏轼评论说其“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其诗中的画面感, 时人与后人, 多有论及。这首诗的结尾, 颇似画技中的“留白”—唯留白才有想象的空间,从而拓展画中未尽
之意。
王维也擅音律。这首《羽林骑闺人》,起承转合之间,俨然便是一
首背景宏大壮观、细节细腻真实、情感真挚充沛、节奏抑扬顿挫的叙事
乐曲。
  音乐与绘画, 融汇于诗句之中, 短短十句, 便如一幕情景音乐短剧, 描绘了月下长安城中的声声弦思,描绘了千军万马凯旋的盛大场景,而 在这样的宏大背景之下,勾勒出一个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性情奔放的男 主角,一群富有同情心、善于体贴人心的配角,一个蹦蹦跳跳、不识愁 滋味的稚子,然后,间接描绘出男女主角曾经的美好热恋,烘托出女主
角那真挚热烈的情感、深沉又忧郁的思念。
直至死亡到来。
这是全剧的高潮,也是全曲的高潮。
当此之时,画面与乐声, 忽而停顿。只留下轻细微小如不可闻的
箫声,如泣如诉,牵着听者与观者的心, 一线线高起, 一步步低沉。
此时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