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第十七章 湿热感冒的应对及善后处理

书名:痰湿一去百病消 作者:范怨武 本章字数:17500 下载APP
本章给大家重点讲一下湿热感冒的应对和用药后出现的反应以及善后的处理。
感冒指外感疾病,湿热感冒指因为湿热引起的疾病。首要条件必须是外面有湿有热,然后出现了一系列与感冒相关的反应,就叫湿热感冒。尽管湿热导致的感冒症状不同,也就是感冒的类型不同,不过这些感冒还是有几个重要的共性。
共性一:发烧。我这里强调的是患者发热的状态——不同类型的湿热感冒都会发烧,湿热感冒的患者发烧的主要特点是身热不扬,什么叫身热不扬呢?就是热在身体里面闷着,慢慢地往外透。
有的患者能用温度计量出来发烧。患者吃了发汗类的退烧药,出一身汗,体温可以暂时降下来,但很快又重新烧了起来。因为有湿热闷在身体里面,会从里面慢慢地往外透。
还有一种情况是,你测量患者的体温,并没有显示他发烧,但是他身上热乎乎的——患者身热不扬。你把手放到他的身上,就会发现他的皮肤——特别是肚子附近的皮肤——有热慢慢地往外渗透。另外皮肤摸起来有点黏黏的。
共性二:肢体会酸痛。患者身上的关节很酸楚、重着,身子很沉重,很酸,就像运动完之后乳酸不代谢的感觉。除了关节、肌肉酸外,甚至你能感觉到骨头缝里面都酸痛。怎么活动都无法缓解,像甩不掉的牛皮糖。
共性三:大部分湿热感冒患者的舌质是红的,苔是厚腻的——白腻苔或者黄腻苔。
患者感冒的时候,湿热在不同的脏腑又有各自不同的症状体现,我们根据脏腑本身所拥有的功能被干扰之后出现的症状来确定它的位置。
湿热在不同部位,就有相对应的不同处方。
一、湿热在肺
如果遇到一个发烧而身热不扬的患者,他关节又酸疼,或者肌肉酸疼,同时舌苔厚腻,还伴有咳嗽,咯那种黄色或黄绿色的浓痰,发烧咳嗽,那么可以断定他的湿热在肺。
痰湿在肺的时候,我们前文已经讲过了,我最常用的一个方子就是柴胡杏仁汤(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肺的功能就是宣发肃降,无法宣肃就会咳嗽。
杏仁汤
出处:《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成分:杏仁、黄芩、连翘、滑石、桑叶、茯苓块、白蔻皮、梨皮。
功效:宣肺止咳,清热利湿。
主治:肺疟,咳嗽频仍,寒从背起,舌白,渴饮,伏暑所致。
我个人的经验用方(1):
柴胡10克,黄芩10克,法半夏9克,桑叶10克,苦杏仁(打碎)10克,连翘10克,白豆蔻(打碎)10克,滑石(包煎)10克,茯苓10克,炒麦芽10克,炒山楂10克,炒神曲10克。
杏仁汤治肺疟,其实就是治阵寒阵热。因为有湿的时候,人会感觉冷,特别是背觉得冷,热重的时候,人又感觉热,所以有这种一阵热一阵冷的感觉。同时因为有咳嗽,湿热被定位在肺,故被称为肺疟。这种患者也会口渴,但他又不是特别想喝水。
临床上,如果看到患者舌苔厚腻,身热不扬,或者阵寒阵热(由湿热引起的一会儿冷一会儿热,盖被子热、去被子冷那种感觉),关节酸痛,而且还伴随咳嗽咯黄痰,那就可以断定湿热在肺,可以用杏仁汤治疗,我个人的经验是用柴胡杏仁汤合三仙汤治疗。
二、湿热在胃
胃肠道的湿热跟胃相关——胃主受纳,胃有热它就不受纳,不受纳就是往外吐,胸闷恶心。但是,它的湿热毒会沿着胃的经络往上走,走鼻子,走咽喉,走牙龈。
因为阳明经是多气多血的经络,它对病邪入侵的反应是比较激烈的,所以阳明胃经发的烧一定是比较高的。
胃的湿热主要是以胃的反应为主,往往伴有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臭、呕吐、眼屎多及鼻塞的症状。胃经是经过鼻子的,患者鼻子呼气是热的。
表面上看起来,湿热在胃的患者没有像湿热在肺的患者有那种咳嗽,不过后期可能会发展成咳嗽,这种类型的发烧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咳嗽的。
这种类型的感冒(发烧)跟胃相关——胃是主受纳饮食的,所以它跟饮食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在发病之前,他吃得很多很杂,可能吃了大量甜、烘烤煎炸、辛辣类的食物,然后食物沤在胃里面。正因为是胃里面的问题,患者可能有比较严重的口臭,晚上睡着了会磨牙。
因为胃络入脑,所以胃的湿热上攻大脑的时候,患者就会有一点想睡觉的感觉,这就是足阳明胃经有疾病的反应。
在患者有上述三个湿热感冒共性的情况下,我们判断湿热是否在胃的时候,一定要问他的饮食史。在发病前的几天到一个星期左右期间吃什么东西了,杂不杂。如果患者饮食很杂,不节制,或被撑到了,那基本上可以定位湿热在胃。
如果患者的湿热在胃,那我们就用甘露消毒丹(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这个是最常用的。仅用甘露消毒丹还不够,还要加上焦三仙、鸡矢藤消食化积,这类消食化积药物可以酌情添加。
前文已经讲述过甘露消毒丹,这里还是再简略地讲述下。
甘露消毒丹
出处:《医效秘传》。
成分:飞滑石、淡黄芩、绵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2)、薄荷、射干。
功效: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
常用于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临床常用于治疗肠伤寒、急性胃肠炎、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胆囊炎等证属湿热并重者。
我个人的经验用方用量:
枇杷叶10克,郁金10克,淡豆豉10克,藿香10克,白豆蔻10克,石菖蒲10克,连翘10克,薄荷5克,射干10克,绵茵陈12克,滑石10克,通草3克,黄芩10克,浙贝母(3)10克,焦山楂10克,焦麦芽10克,焦神曲10克,鸡矢藤10克。
只要结合脏腑各自的功能,根据患者出现的问题,来断定湿热的位置,那么相对应的处方就出来了,用对药,退烧的效果就很好。
三、湿热在大肠
大肠是主排泄糟粕的,患者有湿热型感冒,当这种湿热在大肠的时候,患者的大便就会黏、糊、酸臭,肛门有灼热感。翻开肛门看,肛周是泛红的,那种暗红,就是我们讲的红屁眼。这种情况下,基本上可以诊断为大肠湿热。
如果是大肠湿热的话,用得比较多的就是葛根芩连汤(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
葛根芩连汤
出处:《伤寒论》。
成分:葛根、甘草(炙)、黄芩、黄连。
功效:解表清里。
主治: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我的经验用方用量:
葛根15克,黄连3克,黄芩10克,炙甘草6克,地榆10克,槐花10克。
葛根芩连汤针对的症状以大便的湿热黏着为主,而且大肠湿热严重者多伴有右下腹的疼痛,严重的如阑尾炎。如果是明显热证,可以改用大黄牡丹汤,或是单用白花蛇舌草都是可以的。
四、湿邪在脾
脾是主运化的,就是运化你吃的东西。脾是受什么所伤的呢?脾怕冷的东西,它喜欢温,所以如果你吃凉的东西,吃各种瓜果及冷饮多了,会引起呕吐清水或者说拉稀水,不过患者吐跟泻的东西味道不重。患者常有肚脐眼疼痛——是凉痛,你用手去摸肚子,就能感受到稍微偏凉。患者发烧的同时伴有关节酸痛,身热不扬,舌苔也可能白,但舌质是白嫩的,舌面较润。总之就是不运化,你吃进去的它会吐掉、泄掉,就跟稀水一样,就像夹生饭,煮饭煮不熟。脾胃受凉,这种寒的伤害,导致阳气不够,脾就“煮”出夹生的东西,所以患者的呕吐物及排泄物都有未消化物,比如菜叶之类的,这一类都是湿热在脾,针对这种病,最常用的是什么呢?用藿香正气散(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
藿香正气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成分: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甘草。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我的经验用方用量是:
藿香10克,苏叶10克,法半夏10克,白芷3克,桔梗6克,白术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大腹皮6克,炙甘草3克,茯苓10克。
藿香正气散是针对湿邪在脾引起的发热症状——脾受了寒伤,偏凉的东西堵在了中焦化不开的时候,这种类型的发烧用藿香正气散治疗。
还有一种情况,脾胃本来很虚弱——脾胃受到湿邪的侵袭之后而发烧。
这种发烧是比较特别的,是气虚兼寒湿引起的发热。
那这种类型的发热有什么表现呢——患者白天是很正常的,或者只是低烧,到了晚上发烧,甚至烧到39℃,他也没有很不舒服,可能只是关节有点酸痛,轻微的酸痛,就是人很疲惫。
针对气虚的发热,我用的就是七味白术散。
七味白术散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
成分:人参、白术、木香、甘草、藿香、白茯苓、干葛。功效: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我的经验用方用量是:
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山药15克,木香6克,葛根10克,藿香10克。
七味白术散也可以治疗感冒后期造成的脾虚——患者得了湿热感冒,在治疗的时候,用清热解毒药多了,伤了患者的正气之后,他就会脾虚夹有湿——湿邪会从化(4),随患者虚寒体质从寒化变成了寒湿,转变成为寒湿类型的发烧,这个时候,人就很累,皮肤有湿湿的凉汗,白天没有什么事儿,晚上才开始发烧。
这是属于气虚类型的发烧,但教材上不是说晚上发烧是阴虚发烧吗?为什么我这里说是气虚发烧呢?我要讲一下原因以及如何鉴别两者的不同。
无论气虚还是阴虚,都是属于阴阳不调的问题,为什么气虚可以在晚上发热,阴虚也可以晚上发热,它分两种不同的情况。
在讲气跟阴之前,我还要说明一点,就是气的流动是靠气来推动的,气本身是具有热量的,汇集在一起会发热。我们把这一点先理解了。
阴阳是要平衡的,阴多少,阳多少,一定是要匹配的,同时万物负阴和抱阳,就是说阴阳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又是相互匹配的,它才不会出现问题,那么我们怎么体会负阴和抱阳呢?我就举一个例子。
我们把气理解成人,现在这边有100个人,就是100个气,但这100个人里面有50个是婴儿,50个是大人,婴儿坐在婴儿车上,大人推着这个婴儿,也就是说气在推气,人在推人。
那阴呢?我就比喻成100个房间,每一个房间应该配一个人。
晚上,阳是要入阴的,就是阳要潜入于阴,到了晚上,所有的人都要回到房间。
我现在讲下气虚导致发热的原因。
气虚的人,可能这100个人中原本的50个大人,也变成婴儿了,另外50个婴儿坐在婴儿车上,他自己回不了房间,因为没有大人推他——大人也变成了婴儿,没有人推婴儿车了,所以100个婴儿在晚上回不去,他们待在房间外面,一哭一闹,就是发烧。
我再讲讲阴虚导致发热的原因——每个人要配一个房间,100个人需要100个房间,可现在只有50个房间,但是有100个人,达不到每个房间配一个人,所以有50个人进房间,还有50个人在外面,他们在哭在闹在聊天,这也会造成发烧。
这就是气虚会在晚上发烧,阴虚也会在晚上发烧的原因。
既然它们都会导致发烧,我们再去进一步鉴别,那什么情况是气虚,什么情况是阴虚呢?
两者如何区分?
气虚的人一定有气虚的表现,表现在哪里呢?就是疲惫。气虚的人,从早到晚说话有气无力,不愿意下地走,只想躺着,比较安静,身上会有微微的润汗,摸一摸,这种汗是凉的,不黏手,手脚偏凉。他虽然发烧,但是他不口渴,即便他口渴,也只是喝水润一润嗓子。患者有这些症状,那么他的发热就是气虚类型的。
患者如果是阴虚类型的发热,一定是咽干,五心烦热(5),口干要喝水,甚至想喝凉水。阴虚发热比较明显的就是咽干舌燥——咽喉那个部分特别的干,喝水你都润不了嗓子眼的那种干。
所以,气虚的一定要补气,阴虚的一定要养阴。
综上所述,七味白术散可以治疗哪种症状呢?
患者开始是湿热,给他清湿热之后,他身上的问题就转为寒湿。也就是说,他因为被过度清热伤了脾之后,造成脾虚。患者会因为脾虚而晚上发烧,同时身上还有酸痛感。这种症状,可以用七味白术散。
或者可以说,七味白术散是针对气虚湿郁类型的发热——也可能患者一开始得的是湿热,给他清湿热之后,他因为被过度清热伤了脾之后,就造成脾气虚。患者会因为脾虚而晚上发烧,同时身上还有酸痛感。这种症状,可以用七味白术散。
七味白术散针对的是气虚夹湿型的发热。
如果患者是单纯的气虚发热不夹湿(包含患者前面得过其他病,治到最后了只是气虚发热的症状)——白天是正常的,晚上发热,什么症状都没有了,就剩气虚发热了。我会用四君子汤加山药,这是岳美中前辈的经验,是非常好用的。我临床中遇到的这样的患者很多,他们只是晚上发烧,没有酸痛感。
很多人都认为气虚是白天发热,但我在临床上遇到的气虚患者更多的是晚上发热。无论是气虚发热还是阴虚发热,他们都是晚上发热多见。
附一个案例:
又是一年发烧时
三一颖
转眼间儿子4岁多,我也成熟了不少,新手妈妈的慌乱不再,带孩子也越来越粗放。
这次孩子生病的起因是,我们几个朋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六下午去郊区露营烧烤,大人玩德州扑克,小孩玩游戏,度过了一个快活似神仙的周末。
玩的时候也没想那么多,一顿胡吃海喝。第二天,老天变脸,阴云密布,温度虽然没下降,但是太阳不见了,空气湿度陡然高起来了,儿子的身体也突然开始发热了。
第一次量,儿子体温39℃出头,他还说嗓子干。
结合前两天的经历,我估计就是湿热加积食,这能吓得到我吗?一切尽在掌握。一包保和颗粒加甘消茶(6)下肚,孩子该玩玩该睡睡。
下午的时候,儿子烧得越来越厉害,甚至到了40℃,我判断原因应该是肚子里的食物不消化积成郁热。我很淡定,边和孩子聊天,边给他揉肚子。我心里想,只要不波及肺,就当一次提高免疫力的机会吧。
晚上儿子继续烧,我让阿姨准备了稀的米汤。我和孩子的爸爸调侃说,小子身体真好,能发烧这么高的度数,明天拉了臭臭应该就没事了。
孩子发烧的第一天就这么云淡风轻地过去了。孩子烧了一夜,我们大人陪伴了一夜,虽然身体很疲劳,但是这次的心情是放松的。
翌日清早,儿子起床以后,精神还可以,孩子拉出来的便便又酸又黑又烂。我想,这回问题不大了。
我交代好阿姨护理的要点,多睡、忌口、晒太阳。我就放心地去上班了。上午阿姨反馈说娃儿精神相当好,和没事人一样,我心里得意地想一切尽在掌握中。到下午三点四十左右,她发来一张图片,告诉我,孩子又烧到了39.6℃。我心“咯噔”一下,怎么又烧起来了呢?淡定,范医生教过,反复缠绵,下午发烧都是湿气太重的表现。
顺着这个思路,下午回家我给他加了一包甘消茶,又继续给他推脾胃,还用芳香类的草药煮了洗澡水,给他泡澡,想让他微微发汗,希望他能够自己退烧。然而孩子还是继续发烧,平时泡澡很容易出汗的他,泡澡的时候愣是一滴汗没出。
一切都和我预想的不太一样了,似乎事情在失控,我的所有招数已经用完,可是高烧却一直不退,而且咳嗽的频率也增加了,凌晨四点多还咳醒了,他哼唧了一会儿。这一夜让人很难熬,我和孩子的爸爸轮流照顾了一晚,温度一直在39.5~40.3℃之间,心累大于身累。空气有点焦灼,我没有把握了。
第三天,孩子清早的体温恢复到了37℃出头,依旧没有排便。孩子两天没怎么吃东西了,肚子已经饿扁了,裤头松了一大圈,小脸蛋黄黄的。家里笼罩着低低的气压,老人的不安写在脸上,孩子的爸爸和阿姨原本是我的坚实伙伴,他们也开始沉默了。虽然大家都不说,但是我知道,所有人都开始担心了,他咳嗽的症状不消,我也越来越没把握。最难过的是,看到不舒服的孩子,我真的害怕了,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的判断有误,万一因为我的傲慢和武断耽误了孩子怎么办。老天啊,如果可以的,我真的希望能和他交换病痛。
带着焦虑的心情,我趁着孩子上午精神还可以的时候,回公司把工作做完了,想赶在下午他发烧的时候,能陪伴着他。
我冷静了下来,反思了这三天的细节。
首先,天气湿热,连大人都觉得不舒服。其次,孩子东西吃的得杂,发烧前饮料、水果、肉蛋奶都没少吃。他舌苔厚腻,放屁酸臭,积食肯定是有的。再次,一到下午就开始烧,一到下半夜就退烧,完美地和天地阴阳转换匹配,孩子的发烧应该湿热加积食造成的。
方向如果没错,可是他的皮肤却仍干燥,体温不退,而且人的状态越来越弱,还开始咳嗽了,这是为什么呢?我到底错在哪呢?如果按这个趋势下去,病势难免会蔓延到气管、肺,目测孩子自己的抵抗力是扛不过这场生病保卫战了。
我认输了,没辙了,我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足以应对孩子的疾病。我只好向范医生求助,我向他描述了病情。范医生给了我一个方子(太子参6克,炒白术6克,茯苓6克,木香3克,藿香6克,葛根9克,炙甘草3克),并且安慰我说,孩子如果精神状态好就没事。
(按:这个孩子以前是门诊常客,常因急性支气管炎找我治疗,热退后,一般会出现脾虚的症状,我对这个孩子体质算是非常了解。孩子这次发烧,孩子的妈妈处理得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孩子的妈妈没有办法精准辨证并且加减用药——她前面用保和颗粒以及甘消茶,用以化积清热湿,没有大问题。但是孩子的体质会很快转为脾虚,于是出现了脾虚与湿热同时存在的情况,这个时候治疗起来就有点棘手,于是我用了七味白术散,可以健脾化湿,但本方化的是寒湿,不能除湿热,但无碍,脾足了,能自己化湿热。)
(再补按:在这次发烧之前的半年,小朋友有一次发烧,也是用的七味白术散退的热,是一模一样的反应。)
晚饭后,孩子吃了药,洗了澡,还抽空写了作业。我们一家三口开始在玩具房的地垫上有一搭没一搭地搭积木与聊天。大概晚上八点多,我发现儿子的额头前面的头发有微微的一缕一缕的趋势。我用手一摸,儿子虽然依旧发烫,但是皮肤已经是湿润的感觉了,这是个好的趋势!
果然,晚上11点开始,孩子的体温逐渐下降,到11点17分已经达到38.5℃,退烧时间比昨天早了两个小时。范医生说,明天继续再吃一天就好了。以我们几次找范医生看病的经验,他说一天,我就坚信是一天。有范医生的介入,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七分。
第四天,4月29日上午,孩子已经不发烧了,咳嗽也少了七八成,有点寒症打喷嚏,舌苔还是很厚,人无力不想动。范医生听完我的反馈以后,对原方进行了调整,在原来的药方上加入了白豆蔻8克,滑石6克。我立刻给孩子服用了新的方子。
(按:前方的用药,比例不够精确,这个孩子是脾虚与湿热并存,所以烧退得不够彻底,很容易再发烧,于是这次我再加了滑石,轻轻地利一下湿热。)
下午三点半,在公司上班的时候,我给阿姨打了个电话,请她密切关注孩子的体温,如果今天下午不再烧起来,说明湿气去得差不多了,我们就彻底过关了。
孩子体温一直都是在正常的37℃附近。晚上给娃儿搓背的时候,我发现沿着他的脊柱密密麻麻地长了一片片小疙瘩,而且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增多。
(按:这次用方就准了,湿一退,热就出来了,看吧,这就是湿退热出,出的是疹子,出完了就会好的。)
孩子的这个症状我还真没经验,毕竟我家娃儿没有经历过幼儿急疹。
另外,孩子今天虽然烧退了,但是明显烦躁和脾气变大,不想吃东西,只想躺着,精神状态不佳。
(按:这就是发烧退了后,体内存在的无形之热,会干扰心神,会让人烦躁。)
我又一次拍照发给了范医生,同时给他提了一个过分的要求,告诉他两天之后是五一小长假,我们要出门去玩。我担心儿子的小身板扛不住水土变化,能不能帮我把孩子这小尾巴处理了。
他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给了我一服药方(麦芽30克,山楂30克,薏米15克,淡竹叶6克,白豆蔻6克,淡豆豉6克,芦根15克,茯苓10克,火麻仁6克,石斛10克,麦冬6克,太子参10克,法半夏6克),并且叮嘱我去给孩子做小儿推拿。
(按:到了这里,我用的麦门冬汤合栀子豉汤加味善后,一方面扶正,一方面清无形之热。)
孩子吃了这一服药之后,出游的早上,孩子已经活蹦乱跳,恢复食欲了。在外旅游的时候,孩子的病情依旧稳定。除了孩子晚上一直说很热,睡不着,并且伴随着轻度的鼻塞,很烦躁。对于这种情况,范医生让我给孩子吃毓臻芦根茶和静夜司茶,把最后心经里的热除掉,孩子就能香香甜甜地一夜睡到天亮了。
范医生对病因和病情走势把握得太精准了,除了夸奖他很牛,我也说不出别的话了。
这次孩子好了后,他的身体好像更壮了,当时掉的肉现在也长了回来,还变成了一个微微胖、微微壮、爱运动、性格温和且开朗的小伙子。
这就是孩子生病到康复的过程。通过这次孩子生病康复,我不由得感叹,如果妈妈们有幸学习一点基础医学知识,日常常备一些疗效好、味道还好的药,还有好队友的支持,再加上好医生保驾护航的话,那真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祝大家都能遇到好医生,祝所有孩子健康幸福。
(按:整个病程治下来,中间经历了孩子几次很复杂的证型转换,跟走马观花(7)一样,如果对病理变化理解不够深刻,其实是很难做出相应调整的。本案给我的启示是,还是平时要多温习功课,才不至于临阵乱了方寸。)
脾有没有湿热呢?
有的。脾开窍于口,脾的湿热常体现在口腔上,如儿科中常见的鹅口疮,就以脾经湿热多见,常用泻黄散治疗。
泻黄散
异名:泻脾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藿香叶21克,山栀仁3克,石膏15克,甘草9克,防风12克。
功用: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证。目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用法: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3.6克,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禁忌:斟酌。
注意事项:小儿先天不足,大脑发育不全之弄舌者禁用,阴虚有热者禁用。
方论:方中石膏、山栀泻脾胃积热为君;防风疏散脾经伏火为臣;藿香叶芳香醒脾为佐;甘草泻火和中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脾胃伏火之功。
附注:本方与清胃散同有清热作用。泻黄散泻脾胃伏火,主治脾热弄舌、口疮口臭等;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热牙痛或牙宣出血、颊腮肿痛者。前者是清泻与升发并用,兼顾脾胃;后者是以清胃凉血为主,兼以升散解毒,此为两方同中之异。
五、湿热在心与心包
患者感冒发烧,关节酸痛,烧退不下去,突然还伴有心悸,就是心脏“蹦蹦蹦”地跳个不停,或者漏跳、心口痛、胸闷、呼吸困难,或者出现幻视、幻听,甚至身上突然出现浮肿,这种情况多半是心脏出现问题了——心脏受到了湿热的攻击。这时候我们就要用菖蒲郁金汤。
菖蒲郁金汤除了治疗心脏的问题之外,它还治疗神志问题,因为心主神明。有一些孩子感冒发烧之后,出现了幻视幻听,或者是性格上出现了抑郁倾向的时候——你觉得他生完病之后,思维都变迟钝了,或者说话都不利索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用菖蒲郁金汤(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
菖蒲郁金汤
出处:出自《温病全书》,具有清营透热之功效。
主治:伏邪风温,辛凉发汗后,表邪虽解,暂时热退身凉,而胸腹之热不除,继则灼热自汗,烦躁不寐,神识时昏时清,夜多谵语,脉数舌绛,四肢厥而脉陷,症情较轻者。
石菖蒲9克,炒栀子9克,鲜竹叶9克,牡丹皮9克,郁金6克,连翘6克,灯芯二钱6克,木通4.5克,淡竹沥(冲)15克,紫金片(冲)1.5克。
我的经验用方用量是:
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栀子10克,连翘15克,淡竹叶10克,灯芯草2克,川木通6克,丹皮10克,竹茹10克,胆南星6克。
另可再买复方鲜竹沥口服液兑服。
本小节是把心跟心包混杂在一起讲的。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主管五脏六腑,它是神明,是君主。它是不能够被邪气干扰的,被干扰必病危。所以平时是心包代心受邪。心有问题,可以从治疗心包入手。
心有湿热,它不会停留在心脏,除了心包代受之外,它会马上往外走,往表里经的手太阳小肠经走,往小肠排。小肠又通过同名经络足太阳膀胱经再借道到膀胱排出,心热下移于小肠,再从膀胱走,所以真正的心的湿邪,我目前没找出相对应的方药。心或心包的湿热,统一用菖蒲郁金汤治。
六、湿热在膀胱
在湿热感冒发烧的时候,身上酸痛,同时兼有尿频、尿热、尿痛或尿血(部分患者),这种基本上是可以断定湿热在膀胱经,膀胱经的湿热,我们可以用八正散治疗(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
八正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成分: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
功效: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小便浑赤,溺时涩痛,淋漓不畅,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如果你不用八正散,也可以用小蓟、白茅根和车前草这三味药,各10克,煮水喝就可以。
七、湿热在小肠
如果患者发热、肢体酸痛、尿热尿痛,同时伴有口腔溃疡、舌尖痛,这种情况心热下移至小肠,我们要用导赤散(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
导赤散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诸方·导赤散》。
组成:生地黄、甘草(生)、木通。
功效:利水通淋、清心养阴。
主治:治小儿心热,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热也,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睡。
主治心经热盛或心热下移小肠。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临床常用于治疗口腔炎、鹅口疮、小儿夜啼等心经有热者。
我的经验用方用量如下:
生地15克,川木通6克,淡竹叶10克,生甘草3克。
八、湿热在肝
因为肝绕宗筋,宗筋就是生殖器,我在前面论述过,比如急性的阴道炎或盆腔炎,发烧,肢体酸痛,伴阴道瘙痒、灼热,下腹疼痛,还有口苦,两胁作痛,这种情况下多半是肝经有湿热。肝经的湿热,我们可以用龙胆泻肝汤(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
龙胆泻肝丸
出处:《医方集解》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成分: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
功效: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细有力。
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我的经验用方用量是:
龙胆草10克,泽泻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川木通6克,车前子15克,栀子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
本方寒,中病即止,龙胆草味极苦,但若肝经湿热重本就口苦之人,服本方又不觉苦,甚至有甜味,随着身体好转,会觉得本方越来越苦。
在治疗肝炎时,经常还碰到一些与眼睛有关的问题,比如红眼病。肝开窍于目,所以红眼病也可以用龙胆泻肝汤。
九、湿热在少阳
手少阳三焦经的湿热非常常见。三焦经的湿热主要表现在哪里呢?就是口苦,还有咽干目眩。
因为三焦是运行水液的,在运输分布津液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它是属于分配津液代谢的官,所以三焦受阻会影响津液分布,会出现口干、咽干,常会伴有右胁疼痛、胆区的不适、厌油腻的情况,这种情况是湿热在足少阳胆经的情况比较多。
所以三焦经湿热,与胆经湿热常同时存在,统称少阳湿热。
以发烧、口苦、咽干、右胁不适为主的症状,我个人常用的就是小柴胡汤(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加上保和丸。
小柴胡汤
出处:《伤寒论》。
成分: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功效:解表散热、疏肝解郁、和解少阳。
主治:退热、抗菌、消炎、保护肝脏,并且调整人体的胃肠道系统。
保和丸
出处:《丹溪心法》卷三。
成分: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萝卜子。
功效:理气和胃,燥湿化痰,散结清热。
主治:消食和胃,主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呕吐泄泻,脉滑,舌苔厚腻或黄。
我用小柴胡汤与保和丸合方加减的经验用方用量是:
柴胡15克,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太子参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连翘15克,焦山楂10克,焦麦芽10克,焦神曲10克,莱菔子10克,鸡矢藤10克。
有一些少阳经的问题会表现在侧边,比如腮腺。我之前治疗过一个患者,他两腮作痛、麻,连着手臂的整个侧面都是麻的,口还苦。这些是少阳经的症状。少阳经走人体的侧部(耳朵也在人体侧部,急性中耳炎也常归为少阳经病变)。
身体侧部的疼痛、湿疹、脓肿及急性的耳部炎症,也可以用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汤
出处:《重订通俗伤寒论》。
成分:青蒿、黄芩、枳壳、竹茹、陈皮、半夏、茯苓、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功效: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见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
我的经验用方用量是:
青蒿10克,黄芩10克,竹茹10克,枳壳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滑石10克,苦丁茶6克,野菊花6克,荷叶6克,炙甘草3克。
十、湿热在肾
肾经的湿热外感,症状以腰酸痛为主,一定有酸,酸得人难受——有部分患者会有尿热,但是它更主要体现在腰酸痛、膝酸软。患者一般还兼有咽喉部的肿痛。
有一些溶血链球菌感染的肾炎——患者往往是从咽喉痛开始的,然后病邪到肾,影响了肾的气化而出现了浮肿,这也是一种湿热外感病。像这种湿热在肾的问题,我常用知柏地黄汤合银翘马勃散(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
银翘马勃散
出处:《温病条辨》。
组成:连翘、牛蒡子各30克,金银花15克,射干9克,马勃6克。
用法:上杵为散,每服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功效:清热利咽。
主治:主治湿温喉阻咽痛,症见发热,口渴,咽痛,吞咽受阻,脉浮。
知柏地黄丸
出处:《医宗金鉴》。
成分:熟地黄、山茱萸、干山药、泽泻、茯苓(去皮)、丹皮、知母、黄柏、蒲公英、积雪草。
功效:滋阴降火。
主治:主阴虚热盛。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我的经验用方用量是:
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射干10克,牛蒡子10克,马勃3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20克,山茱萸15克,山药15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
我在临床上碰到过肾阴虚夹湿热的发热,腰酸腰疼,膝盖酸软,伴咽喉痛,因为肾的经络有一分支从咽喉过——有时候,湿热会从咽喉通过经络到肾,它就变成了肾经的外感湿热,所以用知柏地黄汤合银翘马勃散的方法来治,一定要及时,不然错过了时机的话,就会慢慢演化成慢性肾炎。
我在本书略讲了治疗湿热外感的一些常见的症状,并没有能囊括所有的治湿热的处方。
整本书里面,其实我更强调的是机理,因为同一个经的湿热,它的湿跟热的比重不同,它的病位在上在下也不同,我们运用的处方,都应该有一些加减。
比如说,同样为肝经湿热,它走上的话,就会眼红口苦,头痛;走下焦的话,外阴瘙痒,少腹灼痛,白带黄绿或豆腐渣样。
那我们同样是用龙胆泻肝汤治疗上述症状,但是我们可能需要做一些不同的加减。
比如说他巅顶头痛了,我们加点苦丁茶,加点荷叶,如果是下焦湿热的情况,我们加点二妙丸,总之发病部位不同,药物加减会有不同。
我整篇文章讲的都是以理为主,方药都是举例,不可以死板地学,不可以执教条主义,要辨证,要随证治之。
为什么要讲五脏六腑的湿热感冒呢?
因为所有的脏腑它都有经络通达于体表,所以任何一条经络,它都有外感的机会,这在《中医内科学》中,是被忽略的,可是我在临床中,又几乎天天可见,让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湿热处于天地之间,通过你的毛孔肌腠,都能够入侵你的经络,然后到你的脏腑。所以任何一条经络,它都有外感的可能性。
而我所列的这么多湿热外感用方,都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并非一锤定音,就必用这样的处方。
这世上,可以治疗湿热的处方真的很多,非常多,但是我们可以自己筛选,自己要加强对五脏六腑的认识,认识它们的功能,认识它们的气化,认识它们的经络走向,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一定要烂熟于胸,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去寻找方药,做对应的调理。大家懂了医理就可以信手拈来。处方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只有我们的基础足够扎实,才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方药。
到了这里呢,十二经湿热感冒的相应处方,我就讲出来了,基本上范围已经很广了,普通的湿热类型的感冒发烧就足够运用了。
十一、治湿不忘理气
治湿热不能一味地用清热燥湿的药,你看啊——吃清热的凉药,就拉肚子,因为寒凉败胃。吃凉药,热是清了,可是凉到脾胃了,脾胃一不转,那食物不完全消化,就会害化为湿。湿又积在中焦了,湿又开始沤热了,湿堵在哪,气就郁在哪,郁久了就胸闷想呕,天气稍闷热,人也跟着胸闷想呕,就跟夏天下小雨闷屋子里一样,得开窗透气,所以开窗就相当于理气。
一吃燥湿的热药也不行。燥湿药比较热,湿给你燥掉,还剩火呢?就好比屋子里潮湿闷热,你就在里面烤火去湿,湿是去了,人却烤煳了。剩下的热,会烤人,把人体正常的水液烤得浓缩了,又变成病理产物——痰,有个术语——炼液成痰,就是讲的这个。
因此,针对湿热,不能只清热,也不能只燥湿,要分解湿热。
用药上要注意两点,一是理气通腑,二是渗湿。
理气通腑药一吃下去,中焦的气一通,就不会郁积生热;渗湿化痰药一下去,痰湿一松动,就不会沤热。
理气通腑药有三个好处,一是它不像清热药那样寒凉败胃;二是又让化湿的药物迅速排出去,不停留在中焦造成热证;三是同时通腑把痰湿垃圾排出体外。
渗湿药也有好处,一般是甘淡,或甘寒之药,用它们治疗,比较不伤阴分。
有点“药物穿肠过,功效脾胃留”的意思。
我在临床上,多用木香(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砂仁、苏梗、香橼、佛手、青皮、陈皮等理气;多用厚朴、枳壳、槟榔、大腹皮、法半夏、莱菔子等通腑;多用茯苓、薏米、猪苓、泽泻、竹叶、通草、白茅根、芦根等渗湿。
十二、湿退热出
治疗湿热发烧,有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就是湿跟热,它们是纠缠在一起的,你要是清热利湿,分消(8)完湿热之后,它会有一个排病的反应,这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误以为自己治错了。
这个反应叫湿退热出。
因为湿跟热是纠缠的,其实是热被湿困在了里面,是湿包住了热,这相当于一个笼子困住了一只老虎,我们现在用祛湿药把笼子拆了,老虎就要跑出来,老虎如果跑出来,它就要挠人,一旦挠人,身上会出现各种反应。
如果说祛湿药是拆笼子,那么透热药,就是拿根棍子拍老虎的屁股,赶它走。比如说菖蒲、郁金,它能把热透出来,青蒿也可以,藿香也可以。很多凉药也具有辛散的性质,像甘露消毒丹(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里面的薄荷、连翘,它们也有透热的作用。
我介绍的这些方子里面很多味药是有透热作用的。
总之湿热里的热你势必要把它放走,把它放回大自然去。
热出去了,我们身上的这个热排掉了,病就好了。
透热就是把热从里面拎出来,它出来的过程,就一定有一些反应。
我遇到的最常见的反应是皮肤瘙痒或出皮疹伴瘙痒——身体里面的热气要出来,从深处往外出,肯定得经过皮肤。
热从皮肤出来的时候,就会产生瘙痒的感觉,或者是经络上的、关节的酸痛、热痛,或者皮肤出现很多红点或者水泡。
热出来的时候,有的人会流鼻血。特别是治疗胃肠道湿热的药,像葛根芩连汤、甘露消毒丹,有些人吃了以后,热要从鼻子走,因为胃肠的经络是在鼻子里面相交接的,所以它们的热,会从鼻子那里走,走的时候就会出现流鼻血。
如果患者心包的热透出来的话,会整夜的兴奋,难以入眠,尽管方子里没有兴奋性的药,它只是透热的药。
患者肺经的热出来的时候,会出现咳嗽,大量咯痰。
肠道的湿热,除了走鼻子,也会从大便走,会出现腹痛腹泻,拉污泥状的大便,往往要拉几天很臭的大便,把很臭的大便排空了,由臭转为不臭。
患者排病的反应是各种各样的,但是排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可能头一两天不舒服,但是一天比一天轻,慢慢地人就越来越平静,这就是正确的排病反应。
有些人的排病时间长,有些人的排病时间短,主要看患者的湿跟热有多缠绵,这个热究竟有多盛,还有你的正气的高低水平。
如果你的湿很盛,正气又很足,那么一排起来就有很剧烈的反应,一天两天就排完了,排掉了后身体就舒服了;如果你正气不足,那湿热又很缠绵,你的热只能一点点地往外排,那就可能要排很久,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病越来越轻,那么这就基本上可以判断为排病反应,就不需要紧张了。
关于排病反应,再补充几点。
你一定要先确定湿热在哪条经络上,它可能在两三条经络上,那么热邪出来的时候,一定是跟这两三条有相关的排病反应才对。
比如说胃经兼脾经的湿热——脾主肌肉,胃润宗筋,脾胃合起来就是管肉跟筋。排病的时候,热往外透了,脾经和胃经的排病反应一般是出鼻血,皮肤出水泡,出湿疹,因为肌腠里面的湿热要出来。患者的这种症状,只要一天比一天轻就是正常的排病反应。
如果是肺经的湿热,它排病反应多半出现咳嗽加剧——咳嗽会加重排痰。
如果是肠道的湿热,它排病反应就是肚子疼,拉极臭的大便出来。
如果是心脏的湿热呢?我写过一个案例——我表妹心脏里的湿热往外排,就是通过小肠转到膀胱,她会出现突然的尿急,就是热从尿走了。
不同经络的热,它的排病反应有不同的表现,只要符合用药原则,又有相应的表现出来,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这个是正常的排病反应。
如果吃药之后,患者的症状没有改善,还更严重了,而且精神状态越来越差,胃口越来越差,还有排便排不出去等问题,那么给患者的用药可能是错误的,就要停下来了。
作为医生,你如果自己的把握不是很大,那么以三天为一个观察周期——如果你三天发现他症状还是没有改善,你又没有把握它是排病反应还是副作用,那么你就应该停止用药,你可能不知道怎么样治疗他的疾病,你应该让他去找其他人治疗,或者是你再想办法改变自己的治疗方案。
作为医生,一定要对自己有足够的认识——你有没有能力处理这个问题。
如果你觉得自己没能力,那么你就不要再坚持,应该是回去再复习基础理论。
我所讲的这一些排病反应,大多是建立在我对这个病有足够了解的情况下,我才能够判定它是一个排病反应。
我是基于自己对基础理论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对患者的病机及病势走向的把握,我才能有自己的判断,如果发现是副作用,我很快就会改弦更张。
初学者不要一看到出现类似上述的排病反应的状况,就认为是排病反应。初学者可能用药的准确性没有有经验的医生高。如果出现你不知道是不是排病反应的情况下,就不要乱用药。
排病反应一定是一个病位由深到浅,病势由重到轻的过程。
如果你发现的病位是从浅往深发展,病势从轻往重发展,那么这个一定不是排病反应,是治错了。
补充:
如果你觉得本章讲得不够详尽,还可以再阅读《程门雪未刊医论选集》中的《湿温辨治》、《赵绍琴验案精选》中的《附:赵绍琴辨治湿热证十法》、《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仕昌》中的《分解湿热法的临床应用》、《叶熙春专辑》中的《附:治疗湿温的经验》、伍建光博士学位论文《伍炳彩教授从湿论治内伤杂病的学术经验和临床的研究》等,多参考前人经验去深入研究。
十三、善 后
最后一步,就是说我们终于把这个湿热清完了,我们该做什么呢?
如果患者没有任何的不舒服,是可以什么都不做的,就可以结束治疗了。
但是如果患者出现了阴虚的症状,就是说患者的湿热虽然排完了,但是他总觉得口干舌燥,没有病却有花剥苔、地图舌,如果是偏阴虚重的,我们服用什么呢?就是沙参麦冬汤(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或甘露饮。
沙参麦冬汤
出处:《温病条辨》卷一。
成分:沙参15克,玉竹10克,生甘草6克,冬桑叶10克,麦冬15克,生扁豆10克,花粉10克。
功效:甘寒生津,清养肺胃之功效。
主治:燥伤肺胃或肺胃阴津不足,咽干口渴,或热,或干咳少痰。
我的经验用方用量是:
北沙参(9)15克,玉竹10克,麦冬15克,天花粉15克,石斛10克,桑叶6克,生扁豆10克,生甘草3克。
甘露饮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成分:枇杷叶、干熟地黄、天门冬、枳壳、山茵陈、生干地黄、麦门冬、石斛、甘草、黄芩
功效:养阴清热、宣肺利湿。
主治:丈夫、妇人、小儿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合闭,或频饥烦,不欲饮食,及赤目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之。又疗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满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并皆治之。
我的经验用方用量是:
生地15克,熟地10克,石斛1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枇杷叶10克,绵茵陈10克,黄芩10克,枳壳10克,炙甘草6克。
还有一种情况,给患者清完湿热之后,他除了有阴虚口干的情况之外,没有地图舌,但是他很累,他这种症状属于气阴两虚,身体还夹有一点湿热。有点我前面讲的苦夏的反应——他没有病了,烧也退了,就是有点累,可能一两个月都不能缓解,那么这时候我们可以用什么呢?用清暑益气汤。
总之,给患者清掉湿热之后,往往从偏阴虚(沙参麦冬汤、甘露饮)和气阴两虚(清暑益气汤)两个大方向去着手善后。
清暑益气汤
出处:《脾胃论》卷中。
成分:黄芪、苍术、升麻、人参(去芦)、泽泻(炒曲)、陈皮、白术、麦冬(去心)、当归、炙甘草、青皮(去白)、黄柏(酒洗,去皮)、葛根、五味子。
功效:清暑益气,化湿生津。
主治:平素气虚,感受暑湿,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闷身重,大便溏泻,小尿黄赤,舌淡苔腻,脉虚弱。
我的经验用方用量是:
黄芪10克,当归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升麻6克,葛根10克,苍术10克,黄柏10克,神曲10克,泽泻10克。
到此,整本书算是完成了。
其实整本书我都没有具体讲什么病怎么治,因为在中医看来,很多时候要忘了病,就是说要更关注他的证型,追着他的证型来治,他症状改善,然后很多病就自我修复了。
湿热感冒,其实是可以自愈的,也会自行透热。
湿热留在了十二经的任何一个脏腑里面,困在里面,这个热也会自行往外透发,它相应的经络体表的地方就会发一些火疖子,这是很常见的。可湿性缠绵,会缠着热不让走——有些人的热邪在身上可以停留数十年,在慢慢地透,可透又透不完。
胃肠的湿热,常常会绕唇出现痘痘;肝经的湿热会出现阴疮;膀胱经的湿热会在屁股上长毛囊炎,不一而足。
如果热停留在心包,它就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就像我前面讲的情况一样,就是小朋友发完烧之后,身上有余热未尽,它停留在心包,那么这个小朋友的性格就会变得非常暴躁,情绪极不稳定,你抱他烦,你不抱他也烦,你走开也不行,你靠近也不行。如果长时间不能得到改善的话,它就会定型,所以你要尽量及早地把这个热给透出去,所以为什么静夜司茶方能够处理这个情况呢?因为里面的栀子与淡豆豉它就可以往外透热。
我们要是学会了透热的方法,是可以加速这个热邪离开人体的,前提也要把湿一起利走。
总之,就是要见招拆招,有什么证型,用什么药就是了。
(1)范医生本人的经验用方,大多是根据前人的方子加减药物,多数时候不会跟原方是一模一样的用方用量。
(2)白蔻仁,现在规范的叫法为白豆蔻。
(3)《医效秘传》中用的川贝母,但我个人习惯用浙贝母。是同一类药的两个品种,一个比较贵,有点补性;一个比较便宜,没补性。
(4)从化:中医概念,病证的性质随体质阴阳而变化,如从阳而化热、从阴而化寒等。
(5)五心烦热是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6)甘消茶方的组成和功效,见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