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八章

书名:白话中国史 作者:吕思勉 本章字数:3278 下载APP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组织,虽然日益变坏,学术思想则确是大有进步。在官之学,变为私家自由研究的学问。其时世变日亟,想借学术以救世的人甚多。合这几种原因,学术思想,就大为兴盛了。孔子学术的特色,在能就人伦日用之间,示人以不可须臾离的道理。老子以为后世的社会太坏了,想返到古代的淳朴。墨翟是主张节俭的,又反对当时用兵的人攻击人家。主张用整齐严肃的法律,去训练人民的是法家。先秦诸子之学,是各守专门,各有特色的。后世著书自成一家言,被收入子部的也不少,纵有独见,仍不如先秦诸子。
学术思想发达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组织,虽然日益变坏,学术思想则确是大有进步。第一,在封建时代,学术为贵族所专有。到社会组织变迁,人民有余力能够研究学术的人就多了。第二,贵族既多失其地位,一变而为平民,于是在官之学,变为私家自由研究的学问。私人的教育,大为兴盛。第三,其时世变日亟,想借学术以救世的人甚多。而贵族腐败,贤君往往要登庸有才能的人,士人就有以立谈而致卿相的,因此想借学术以弋取富贵的人,亦就不少。合这几种原因,学术思想,就大为兴盛了。
评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近来的人,都说春秋战国,是我国学术思想,最为发达的时代,后世都比不上他,这话也未必然。春秋战国时代的学术,固然有各专一门,各极高深的长处;也有偏执己见,不了解他人的立场的毛病。譬如墨子的主张节俭,自因为当时贵族奢侈,人民穷困之故。社会穷困之时,应得节俭,是从古以来如此的,看下文便可知道。庄子却说他的道理太苦了,人不能堪,然则坐视着冻饿的人冻饿,你还是奢侈你的,抚心自问,能堪不能堪呢?荀子又说有好政治,穷是不足为患的。墨子何尝说穷是最后的忧患?天然的忧患?不过在当时困穷的情形之下,节俭就是最好的政治罢了。这不过举其一端,其余这一类的地方还很多。总而言之:当时学术的能够分争角立,互相辩论,固然有其好处;然亦因其在初兴之时,彼此的立场,未能互相了解之故。到后世,没有这种激烈的辩争了;固然由于思想的停滞;然亦因其在社会上通行得久了,各种学问的所长所短,大家都已了然,所以用不着甚么激烈的辩论。我们试看:《史记》的末一篇《自序》载他父亲司马谈论阴阳、名、法、儒、墨、道六家的话,以及《汉书·艺文志》论各家的话,大都有褒有贬。其所褒贬,大致可说是得当的,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只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学术发达,有光采的时代,不说他是最好的时代。(《初中标准教本 本国史》第一册,第68—69页)
孔子
春秋、战国的学术派别是很复杂的。我们现在拣几家最重要的来讲讲。在当时的人物中,最受后世崇拜的是孔子。孔子的学术,就是所谓儒家之学。他的特色,在能就人伦日用之间,示人以不可须臾离的道理。他的哲学思想,最高的是“易”和“中庸”。易是发明宇宙万有,无时不在变动之中;所以我们做事该时时观察环境,定一个最适当的应付方法,那就是所谓“中庸”了。他对于政治和社会的理想,也是很高远的。他所想望的境界是“大同”,而其终极的目的,在于治国平天下。至于修身齐家,是达这目的的基本工夫。
儒家的理想与价值
儒家的理想,颇为高远。《春秋》三世之义,据乱而作,进于升平,更进于太平,明是要将乱世逆挽到小康,再逆挽到大同。儒家所传的,多是小康之义。大同世之规模,从升平世进至太平世的方法,其详已不可得闻。几千年来,崇信儒家之学的,只认封建完整时代,即小康之世的治法,为最高之境,实堪惋惜。但儒家学术的规模,是大体尚可考见的。他有一种最高的理想,企图见之于人事。这种理想,是有其哲学上的立足点的。如何次第实行,亦定有一大体的方案。儒家之道,具于六经。六经之中……此等高义,既已隐晦。其盛行于世,而大有裨益于中国社会的,乃在个人修养部分。(一)在理智方面,其说最高的是中庸。其要,在审察环境的情形,随时随地,定一至当不易的办法。此项至当不易的办法,是随时随地,必有其一,而亦只能有一的,所以贵择之精而守之坚。(二)人之感情,与理智不能无冲突。放纵感情,固然要撞出大祸,抑压感情,也终于要溃决的,所以又有礼乐,以陶冶其感情。(三)无可如何之事,则劝人以安命。在这一点,儒家亦颇有宗教家的精神。(四)其待人之道,则为絜矩(二字见《大学》)。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的则“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我们该怎样待人,只要想一想,我们想他怎样待我即得,这是何等简而该。怎样糊涂的人,对这话也可以懂得,而圣人行之,亦终身有所不能尽,这真是一个妙谛。至于(五)性善之说,(六)义利之辨,(七)知言养气之功,则孟子发挥,最为透彻,亦于修养之功,有极大关系。(《吕著中国通史》上册,第303—304页)
先秦诸子
孔子被后世的人尊为圣人,他所做的书,和后人记他的言行,或记录阐发他的道理的书,亦被尊为经。[《诗》、《书》、《礼》(《仪礼》)、《乐》、《易》、《春秋》,据儒家说:都是孔子所删定的,谓之六经,其中《乐》是没有书本的,所以又称五经。解释经的书,汉人谓之“传”,记载故事的,汉人谓之“记”;如《礼记》《春秋公羊传》《左氏传》《穀梁传》就是。《孝经》《论语》汉人亦称为传。《孟子》本是儒家的子书。《尔雅》是儒家的辞典。《周礼》,汉朝的今文家是不信他的,但是这许多,后世也总称为经。《大学》《中庸》,本是《礼记》里的两篇。宋朝的朱子,把他摘出来,合《论语》《孟子》,称为四书]其余诸家则都称为子。诸子中重要的有老子。他的见解,是以为后世的社会太坏了,想返到古代的淳朴。他又主张天道是循环的;刚强的人,终必摧折;所以主张守柔。又有庄子,鉴于宇宙的广大和变化无穷,主张齐万物、一生死。老子和庄子的学术,都称为道家。墨家之学,是墨翟所创。他是主张节俭的,又反对当时用兵的人攻击人家,他却极善于守御。主张用整齐严肃的法律,去训练人民的是法家,最著名的人物是商鞅和韩非。当时列国,用这一派人物的,多能收富国强兵之效。(还有申不害,做过韩国的宰相;李克,亦作李悝,做过魏国的宰相;吴起虽然是兵家,他的治国,也很近于法家的,曾做过楚国的宰相;一时都收富强之效)此外,讲用兵的法子的有兵家。讲外交的法子的有纵横家。讲农学的有农家。讲医学的有医经、经方两家。(见《汉书·艺文志》。前者是针灸一派,后者是方剂一派)以古代宗教上的迷信做根据,而研求哲理的,则有阴阳家等。先秦诸子之学,是各守专门,各有特色的。后世著书自成一家言,被收入子部的也不少,纵有独见,仍不如先秦诸子了。
先秦诸子各有所本
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依我看来:(一)农家之所本最旧,这是隆古时代农业部族的思想。(二)道家次之,是游牧好侵略的社会的反动。(三)墨家次之,所取法的是夏朝。(四)儒家及阴阳家又次之,这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五)法家最新,是按切东周时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以上五家,代表整个的时代变化,其关系最大。其余如名家,专讲高深玄远的理论,纵横家、兵家等,只效一节之用,其关系较轻。(《吕著中国通史》上册,第310页)
先秦诸子可分家不可分人
先秦诸子,大抵不自著书。今其书之存者,大抵治其学者所为,而其纂辑,则更出于后之人。亡佚既多,辑其书者,又未必通其学。不过见讲此类学术之书,共有若干,即合而编之,而取此种学派中最有名之人,题之曰某子云耳。然则某子之标题,本不过表明学派之词,不谓书即其人所著。与集部书之标题为某某集者,大不相同。
治先秦之学者,可分家而不可分人。何则?先秦诸子,大抵不自著书;凡所纂辑,率皆出于后之人(张孟劬尝以佛家之结集譬之)。欲从其书中,搜寻某一人所独有之说,几于无从措手;而一家之学,则其言大抵从同。故欲分别其说属于某人甚难,而欲分别其说属于某家则甚易。此在汉世,经师之谨守家法者尚然。清代诸儒,搜辑已佚之经说,大抵恃此也。故治先秦之学者,无从分人,而亦不必分人。(《先秦学术概论》,世界书局1933年版,第17、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