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第十三章 痧症见闻

书名:痰湿一去百病消 作者:范怨武 本章字数:3256 下载APP
一、发 痧
小时候,在夏天,我要是当季本地水果吃多了,又在外面晒久了,回家很容易就发痧。
什么是“痧”?
这个名词,古今都没有明确定义。如果你想了解,就去翻一翻《痧胀玉衡》,不过,这本专著也没有讲清楚这个概念。
我当时发痧的症状就是胸闷、恶心、心慌,冒虚汗,手足冰冷,有时会腹痛、腹泻,有时还会伴有发热、头痛等其他症状。
现在看,这明显就是中暑了,有时甚至快休克了。
我发作的次数多了后,我妈就懂了应对的方法——在我刚胸闷的时候,就让我吃一种极难吃的药,把病情扼杀在摇篮里。
这种药,就是五塔标行军散,她最钟爱这一种了。
服用时她直接舀一勺,倒在我嘴里,再灌一口水,漱一漱,咽下,我整个消化道,就有一股冰凉透彻的感觉,就是这么爽。一般人闻到这股味恐怕就要吐了,我湿热重的时候,却是特别喜欢吃。
服用不到十分钟,症状就解除了。
这个药,不是很好买,大家如果要去户外玩,又怕中暑,可以买内地产的救急行军散,一样好使。
我为什么这么容易湿热重?
因为我出生在岭南,自小吃过很多水果——龙眼、荔枝、芒果和菠萝等。
我们从小脑子里就有个概念,就是痧——发痧。
这些水果吃多了,极易发痧。
吃荔枝多了,发荔枝痧;吃龙眼多了,发龙眼痧;吃菠萝多了,发菠萝痧。
有时,即使没有吃什么特别的东西,但在夏天,晒多了,或闷着了,仍然会发痧症。
人发了痧,会胸闷气短憋到面乌口青。
发痧就是一组症状的统称,表现为突然头晕,头痛,脘腹胀闷、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四肢挛急,甚至昏厥,唇甲青紫,出虚汗。
我小时候发的痧没有这么严重,就是胸闷气短,憋得难受,想吐,手脚冰凉却又怕热。家里人会给我挟痧(1),即用食指、中指屈起来,挟我的山根,还有脖子上的皮肉,哪块肉好挟好掐就挟哪块肉,挟得我生疼。如果有痧,挟两三下,脖子上和山根就开始出现紫红的痧了。
挟完痧,症状一般能稍缓解。
接着可以再继续刮痧,用的搪瓷汤匙,蘸点猪油,就在背上大面积地刮,等背上的痧也出来了,人基本上也就舒服了。
接下来几天,就要吃清淡一点,一般吃白粥、馒头、咸菜或橄角。
这个痧,据我多年的观察,其实就是湿裹住热,郁在里而不能往外透发的症状。
内热想发不能发,加上天又热,又吃了湿重的水果,火上浇油,就表现出以上的症状,其中胸闷、气短、心慌的症状比较典型。
二、水果与痧
有个朋友是位单亲妈妈,2013年因心悸找到我。医院查是心动过速。她说,真怕自己死掉,不想孩子成为孤儿。
我一追问,她那阵子天天吃榴莲,所以湿热郁在身体里,痰热扰乱心神,引起心慌、失眠,最后我用温胆汤(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治好的(温胆汤用法,可以参考前文)。
治好后,她说以后再也不敢肆无忌惮地吃榴莲了。
那么榴莲是不是不能吃?也不是,有些人吃了没事的,那就吃呗。广州人说一只榴莲三只鸡,相当于三只鸡那么补,算是大补了。
湿热重(湿重)的水果除了引起上述症状,还会引起痧症。
对于痧症,我们汕尾陆河人,会出几种比较特别的痧,比如菠萝痧、荔枝痧、龙眼痧。
首先,荔枝、龙眼是热性水果,热性大,湿也重;其次,吃多了,积食了;再次,这类水果上市的时候,是南方炎热的夏季;三样叠加就引起患者得痧症了,这就是湿热加中暑引发的,主要表现就是胸闷欲死、恶心作呕、肚中绞痛,甚至冷汗淋漓,舌苔厚腻、口中秽气喷人。
其实不仅是荔枝、龙眼、榴莲会引起痧症,像菠萝、芒果都会。就算水果本身不热,但因为水果有湿性,加上天气的热,就化成了湿热。
这种症状,刮刮痧就好了,把憋在中焦的湿热给刮出来就好了。
三、水果的湿热造成便血
荔枝、龙眼、榴莲、菠萝、芒果这些水果的湿热进到人体,如果没有及时排出来,会入血分,最常见的就是流鼻血,还有就是痔疮或肛裂出血。
按我们老家人的说法的就是割肠(2)——我妈就说,菠萝割肠。
说有些水果割肠,其实不是水果割肠,是水果造成的湿热入了大肠,造成了大肠湿热,再入血分,伤了血络,血不循经而妄行,就会便血。
乡下人有没有偏方?
有的,比如,吃菠萝引起的湿热问题,用的偏方治疗,一是菠萝皮,一是黄泥水——黄泥水就是地浆水,就是需要挖地挖得深一点,弄点干净的黄泥巴用水搅搅,澄清后,用上面那层清的黄泥水,去煮菠萝皮,然后喝这个黄泥菠萝皮水,去治这个吃菠萝吃到大肠出血的症状。
我们治疗各种水果痧,都用它自身的东西。
比如荔枝痧,就用荔枝壳煮水喝;龙眼痧,就用龙眼壳煮水喝;芒果痧,这个没有用壳,用的是芒果核煮水喝。
这个是不是很奇妙?
上述方法,也可以治疗本章第二小节所述的水果引起的痧症。
不用上述的方法也行,可以用葛根芩连汤(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三仁汤、甘露消毒丹或小蓟饮子等。
说来说去,痧其实就是湿热在中焦并殃及其他脏腑的病。
我们南方人怎么解?就没有预防的方法吗?有的。吃荔枝、龙眼、芒果、菠萝的时候,蘸盐水或酱油吃就好了,这样一般不会发痧。不过口感会不同,我个人感觉还是蘸酱油好吃一点。
四、酱油的功效
讲到酱油再提一下,某年夏季的一天,天闷热湿气又大,中焦不运都没有食欲,正好有天在外面吃的饭,打包的时候给了两袋酱油,于是当晚就酱油拌饭吃,很开胃消食。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经常这样吃,晚上饿了,但没有菜,就酱油拌点饭吃。
小孩三餐不好好地吃,要睡觉了,就说肚子饿,那就只有剩饭了,白饭吃不下,那就开水泡饭,最多拌点酱油。
清代《本草纲目拾遗》里说,酱油味咸性冷,杀一切鱼肉菜蔬蕈(3)毒,涂烫火伤,多食发嗽作渴。解食作胀,以陈年酱油饮少许,即消。中轻粉毒,以三年陈酱油化水频漱之。
酱油是偏凉的。
酱油能解毒——在云南,到吃菌菇的季节,吃了某种菌菇,就可能幻视看到很多小小的人儿。酱油能解这类毒。
酱油解食作胀,解食就是帮助消食,毕竟是发酵之物,发酵食品好似都有帮助消化的功能,如神曲、红曲。
作胀怎么理解?这个胀与痧密不可分,患痧之人,多有胸口闷胀的感觉,所以叫作胀。
痧胀之人,多有湿热郁在中焦,作呕也好、憋闷也罢,都要清湿热、消食积,这样一看,酱油还能“刮”痧,刮肠胃里的痧,让人不胀,所以小孩半夜饿了起来吃酱油拌饭也没太大问题。
酱油可以避免吃水果出痧,本章第三小节里已经提到。
其实酱油是清代以后才盛行,所以在很多本草的书籍里面,并没有记载酱油的功效。
但是明代的《本草纲目》里面好像记载了豆油的制法,看起来,就像是今天的酱油。
不过酱油拌饭,在宋代就有人吃了,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的记述。
酱油是从豆酱演变和发展而成的。
豆酱,我以前没有吃过的,自从跟妻子处对象以后,去了东北,第一次吃生菜蘸豆瓣酱,那种清爽带咸香的味道是与众不同的。
像我们老家吃生菜,就是用生菜包酿豆腐(4)吃,非常好吃。
但是东北那种生菜蘸酱,又是另一种好吃,尤其是吃烤肉时,再用生菜包一下,好吃。
说远了,因为清代以前多用酱,所以在历代的本草记载里,以酱为主,而不是酱油,但一查,其实它们的功效并没有差太远。
酱的性是咸、甘、平,归脾胃经,能清热解毒,主治蛇虫蜂螫毒,烫火伤,疠疡风,浸淫疮,解鱼、肉、蔬菜毒。
看到没有?酱能解蔬菜的毒,所以为啥东北人生吃很多菜都蘸酱呢,咸是一回事儿,就是怕乱生吃中毒了,用来解毒。
酱油可以祛夏天的暑湿,这个是准的,不要觉得热带水果蘸酱油奇怪,吃起来真的很好吃,并非什么黑暗料理,是有养生的道理的。
(1)挟痧是一种疗法,又叫撮痧疗法和抓痧疗法,是在患者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拧起一个橄榄状的充血点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2)割肠,人们吃了某些具有湿(湿热)性质的水果之后,会造成大便出血,而且这个过程很迅速。人们就形容这些水果就像是刀子一样割了大肠,让大肠出血。
(3)蕈,生长在树林里或草地上的某些高等真菌,伞状,种类很多,有的可食,有的有毒。
(4)酿豆腐是一道客家名菜,常见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等客家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