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九章

书名:在别的星球上 作者:(法)吕西安·吕都 本章字数:9671 下载APP
土星
遥遥甩开木星后,我们现在到达了土星。土星离太阳的距离接近木星与太阳之间距离的两倍。对过去的人而言,此地就是星际旅程的最后一站。事实上,土星是我们用肉眼可能观察到的最后一颗行星,似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标志着太阳系的最终边界。
尽管土星距离遥远,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它在空中熠熠生辉,因为土星是一颗巨行星,在行星尺寸的排名中,土星占据了第二的位置;但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有一圈著名的土星环围绕在它的周围,即便有人从未目睹过土星环的真容,也必定听闻过它的大名,这在人类目前的认知中是独一无二的特征。土星所展现的景象值得世人给予更多关注的目光。
土星世界
土星的轨道及其运动
土星在平均距日14.25亿千米(1)的位置绕太阳公转,土星轨道的偏心率使得近日点与远日点之间存在超过1.5亿千米的差量,该数值相当于地球公转轨道半径的长度。对比之下,土星公转轨道的规模才称得上庞大,而地球就像紧靠在太阳身侧,其轨道半径显得尤其微不足道。
土星与地球的大小对比
土星的轨道庞大到土星走完一圈路程(在距离太阳如此遥远的地方,土星的运动的确会有一定的迟缓)所需时间不少于29年168天(2),若以地球上的时间来计算,在土星上度过一年对我们人类来说就太漫长了……土星极为缓慢地在星空背景上进行视运动,过了一年,我们看到它几乎还是待在天空的同一片区域里。正因为土星的位移距离如此之小,所以每次土星冲日日期只会比上一次的冲日日期延迟12到13天(3)。
我们可以看到,土星回到轨道上的原初位置需要很长时间,这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天象,解释它们的成因时就得援引土星将近30年的公转周期,即需要经过30年,同一种天象才会再次发生。
(1) 现测定为14.4294亿千米。
(2) 现测定为29.4年,即10 756天。(NASA)
(3) 土星冲日的周期约为378天,上一次土星冲日发生于2018年6月27日,最近一次土星冲日预计发生于2019年7月9日;上一次土星大冲见于2003年12月31日,而下一次土星大冲则需要等到2031年。
土星的尺寸和要素
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述的,土星是巨行星中第二大的星球,它的直径为119 900千米,是地球直径的9.4倍,因此体积是地球的745倍(1)。和木星一样,这个庞然大物的密度很小,轮廓非常扁平,其扁率为0.1(2),同样受做高速自转运动时离心力的作用被拉成了椭球。土星的自转周期为10小时15分钟(3),转速要比木星慢一些,但由于组成土星的物质非常轻,其密度相对于水只有0.7,是太阳系所有星球中密度最小的星球。根据土星的庞大体积和偏低密度,人们计算出了土星上的重力强度——几乎等同于我们在地球上承受的重力强度。
土星的自转轴与轨道平面的夹角为26度49角分(4),如此倾斜的角度导致土星根据其球体被太阳照亮的情况而呈现出的外貌交替出现;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土星景象不会产生偏差,因为相对于土星来说,我们离太阳太近了,因而太阳光线的方向和我们视线的方向几乎没有差别。
P le N.:北极; P le S.:南极; Plan de l’orbite:轨道平面; rayons solaires:太阳光 土星与轨道平面的夹角以及土星球体和土星环的光照情况
土星朝向太阳的不同方向与土星上的季节相对应,我们在上文已对其中原理做过解释,故此处不再赘述。由于土星年的漫长,我们会发现土星上每一个季节平均要持续7.5年。我们在解释土星以及沿赤道平面形成的土星环所连续呈现的奇特面貌时,就需要考虑这些相同的时间段。土星环的总直径达278 000千米,尽管它独立于行星,我们仍不能将二者分开讨论,因为土星环的样貌决定了一个整体的特性(5)。
因此,从现在起我们就将重点放在土星这个神奇星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多变样貌上,特别是对有关其特殊环形结构本质的话题,我们将在下文做专门论述。
(1) 现测定土星赤道半径60 168千米,即直径120 336千米,是地球直径的9倍,其体积是地球体积的745倍。(《基础天文学》)
(2) 现测定其扁率为0.09,是太阳系大行星中扁率最大的。扁率,即椭球体的扁度,扁率越大,椭球体越扁。(《基础天文学》)
(3) 土星也存在较差自转,其自转周期取其赤道自转周期即10小时14分。(《基础天文学》)
(4) 现测定土星自转轴倾角为26.73度。(NASA)
(5) 土星环是太阳系行星环中最为明显和突出的一个,极为绚丽,就像环绕土星的美丽腰带。行星环是由受行星引力吸引而围绕行星旋转的物质形成的环状带。现代探测发现,土星环最外层的环(E环)距土星中心距离为483 000千米。
我们如何观测土星
尽管土星有着庞大的身躯,但它和地球之间隔着如此遥远的距离,导致土星的视大小被大大减小了,即便土星运行到距离地球最近处,二者的间距都要超过10亿千米,因此土星的张角最大也只有18角秒,而此时土星环的张角接近43角秒。为了更好地辨别土星多变的样貌,强大的光学助力很有必要,这也为早期观测给土星蒙上的神秘色彩祛了魅。
那是1610年的夏天,土星第一次不再只以一颗明亮星球的普通形象出现在人类视野里。伽利略用他自制的天文望远镜进行天体研究时,惊讶地发现土星变成了3颗——土星两侧各有一个发光的附属物,因此他写道:“中间的星体看上去最大,另外两颗——一颗在东,一颗在西,二者的连线不与黄道方向重合——似乎紧靠着中间的那颗,就像两个一直分立两侧的仆人在侍奉年长的主星。”至于最后一句描述,伽利略后来认为是自己搞错了,因为他发现主星两侧较小的星体慢慢变弱,在1612年竟消失不见了。由于无法得知这一现象的真正原因,伽利略惊呼道:“土星吞掉了它的孩子。”他觉得自己是被某种幻象愚弄了,以至于后来停止了对这颗让人困惑不解的星球的研究。然而,他的竞争对手以及之后的仿效者都看到了呈三体状的土星,土星的样子依旧是个谜,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观察到较为理想的土星样貌(尤其可以参考里乔利和厄斯塔什绘制的土星图)。
惠更斯是第一个在土星图上画出土星环的人(1656—1657)。
图上人名和时间翻译:伽利略,1610;申纳尔,1614;赫维留,1649;伽桑迪,1645;厄斯塔什·德·迪威尼,1647;里乔利,1650 早期观测到的土星样貌
直到1659年,土星谜团被惠更斯解开了;这位能干的天文学家从1656年就开始研究(使用的是他自制的一架口径为7米的天文望远镜)这颗奇异的星球。他后来写道:“它被一圈任何部分都不与土星相接触的薄环围绕,光环平面与黄道平面斜交。”可见,惠更斯准确意识到了土星面貌对之前一众观测者的困扰是由视角的不同造成的,根据上文介绍的土星基本要素可知,这一环状系统在不同的视角下会接连被观测到。
la Terre:地球; P le N.:北极; P le S.:南极 太阳、地球和土星的相对位置图示。土星在公转过程中到达二至点时,我们在倾斜的视角下分别看到了土星环的北面和南面;当土星到达二分点时,土星环所在平面穿过太阳,我们正好能看到土星环的截面。
当地球经过土星环所在的平面时,我们看不到土星环,参见中间的土星图;左右两侧的图示是地球经过前后看到的土星样貌。
下方图示比任何冗长的文字叙述都能更好地解释土星上的季节以及与之对应的土星外貌在我们眼前的呈现情况;与遥远的土星相比,我们距离太阳如此近,所以我们观测土星的视角与土星接受太阳照射的角度几乎相同,因此当土星到达二至点时,朝向太阳的——也就等同于朝向地球——要么是土星的北半球以及土星环的北面,要么是土星的南半球以及土星环的南面。由于我们倾斜的视角,土星的环状结构呈椭圆形,其短轴稍微超过长轴。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只有沿着土星赤道平面看去,土星环的形状才为椭球形;当土星的极点向我们倾斜时,椭圆度明显减小,土星环也会看起来越来越圆。
随着土星越来越接近二分点,土星环平面露出的角度也越来越小;最后当土星到达二分点时,土星环所在平面穿过太阳和地球,此时的环状结构看上去只是个呈直线状的截面。由于这条直线非常纤细,便造成了土星环消失的表象(下文会详细讨论这一点),尤其是在观测工具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我们由此可以想象伽利略当时的沮丧心情。他用自制的望远镜只能看到远景中土星两侧的光斑;我们已经知道所谓的光斑会逐渐变小直至无法被观测到,而伽利略观测土星正是在土星环在视野中越来越倾斜,最后只剩一个截面的时期。
正如前文所述,土星的这些不同外观周期性出现,这一周期也就是土星季节交替的周期。当土星运行到至点时,我们能看到土星星系最完整的样子,此处假设我们见到的是土星的北半球;经过至少7年之久,土星到达分点,此时我们只能看到土星环的截面,也可以说几乎看不到这个极薄的环状物。从该分点到我们能看到土星的南极又要等到7年以后,接着土星到达下一个分点,土星环又会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中间的时间间隔同样是7年多。总之,每隔14.5年,土星环就会消失一次,在这十几年间,要么是土星星系的北面,要么是它的南面朝向我们视线方向的倾斜度最大,在这两个至点位置之间,我们会看到土星与土星环作为一个整体逐渐经过所有对应不同能见范围——土星投射在土星环上的阴影以及土星环投射在土星上的阴影的大小和方向不断改变——的视角。通过望远镜观测到的这些有趣的土星外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土星年内主导土星表面的不同环境,这些环境也为这颗星球的上空带来了天象奇观,我们将在下文尽可能确切地概述这些不同的天象。
在此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土星以及土星外围的环状物的物理特性。
土星的外貌与构成
土星的视直径过小,且它的亮度不及那些更靠近太阳的行星的亮度,这两点使得土星观测活动非常棘手:必须要有足够好的可见度以及光学放大条件才能清晰辨别土星所呈现的细节。土星上有一些平行于赤道分布的带纹,类似木星的带纹;或因为土星总体就很微弱的亮度,或因为这些带纹本身就较浅,总之土星带纹看起来没有那么明显,但我们同样能模糊辨认出这些带纹区域上的各种亮斑或暗斑。
卡西尼于1676年首次发现了其中一条带纹。
同木星一样,土星上的可见细节也在不断地变化,这意味着两颗行星在本质上明显类似,且它们在斑纹方面的相似度更甚。通过观察斑纹,我们得以确定土星不同区域的不同转速——转速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的自转周期为10小时12分钟53秒,介于纬度17度与37度之间的区域的自转周期减慢到10小时14分钟45秒,位于纬度36度的一处亮斑被测到的自转周期为10小时38分钟,所以我们不得不面对土星极不稳定的可视面积,这也意味着我们对土星各种现象的细致研究还有待继续推进。
此处就不再赘述前一章对木星提出的所有推论,但我们应该也能对土星做出如下假设:土星上找不到任何具备坚固表面的星球会呈现出的特征,土星多少是由液态或胶态物质构成的团状物,在它上面遇不到任何固体成分。
所有这些由天文望远镜观测而来的推论又得到了光谱分析或物理学各类研究的佐证。相较于木星,土星的温度更低,在可供光谱分析的土星大气层中,我们发现了氨水、甲烷以及一些尚未被得知的气体。
同木星一样,我们依旧无法构想出土星上的环境。任何可被人类目前的认知所证实的数据,都不足以使人们尝试过去的一贯做法——以确定的方式再现土星世界,谈论它的地貌或居民。
卡西尼于1676年绘制的土星图。图显示了土星球体表面的一圈带纹以及土星环之间的缝隙。
土星环的外貌与构成
土星环不止一环,这一环绕在星球四周的神奇构成呈现为一系列亮度不一的同心圆,其中有些土星环之间明显互相分离(1)。
早期的观测活动最开始看到的只是一个整体——远观下的一个匀质圈,是卡西尼发现了土星环中的一个主要缝隙,如今被称为“卡西尼缝”——介于灰色的外环与明亮的内环之间。即使用简易的设备也能发现这个缝隙,尤其是当观察土星环的视角倾斜度最小的时候。
随着观测手段的完善,邦德于1850年发现在明亮的土星环内侧还有一环,要观测到这个暗环,就需要设备具有足够强大的光学性能。该环呈透明状,透过它仍能看清土星的面貌,因而人们称它为黑纱环(2)。
这就是土星环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这些环同心但明暗色度不一,同时圆环之间有一些或明显或隐约的空洞空间。
那么土星环所呈现的这种表象对应的是什么本质呢?
人们对土星环的第一印象是它是个连续体,就像一个环绕着球体的没有支撑的固态圈,但天体力学告诉我们不可能存在此类结构,因为固态的环带在受主星及其卫星相反的引力牵引时,这些反向牵引力会不停变换强度与方向,这条腰带注定要遭受高速和彻底的分崩离析,但我们也不能就此猜想这一带状结构是由液体或气体构成的。
从地球上看到的土星星系的不同样貌
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土星环由固体颗粒构成,但单个的固体颗粒超出了我们的目力可及范围。这些颗粒形成了密度不均的尘埃环,就像是具有连续性的溶液。那时卡西尼已经对土星环有了这样的概念,他于1705年写道:“这个环似乎是由大量小卫星构成的,它使土星看上去类似由无数小星体组成的银河。”
实验证实了天体力学的结论,多亏了土星环的光谱线位移(多普勒-菲佐原理),我们才得以揭示土星环不同区域的自转速度,这些区域遵循万有引力定律,离行星中心越远,转速越慢。根据定律,内环公转一周要4小时,外环则要14小时。另外,我们通过某些不规则表象也能注意到这些位移,威廉·赫歇尔便是借此确定了土星环的平均自转周期为10小时32分,因而以上所有数字并不矛盾。
上文对土星环构成的论述极有力地解释了环内隐约的空隙、环与环间明显的分隔以及各区域的微粒数量不一或亮度不一等特性。所有这些微粒在做圆周运动时互相作用,以不断实现在某个特定时刻的稳定;它们集合后必然会于某个时期使土星环“消失”——这时我们望见的是这个整体的截面。
这些连续的颗粒散布成一片围绕在土星周围的巨大圆环,我们由此可知整个土星环的尺寸。上文已提到土星环的总直径长达278 000千米,厚度相较之下显得尤其微不足道。事实上,有人估测过土星环的厚度不超过60千米,甚至还有人认为只有15或20千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从侧面看去土星环就会消失不见:人们只能看到一条难以觉察的细线(3)。在这些前提条件下,观测土星环的意义空前重大,因为我们有可能会面对土星星系的各种可视情况,不规则的可视区域意味着尘埃团本身的非均质结构。
尽管我们了解了土星环的整体构成,但对于其他信息要素我们仍不得而知:这些颗粒内在的本质是什么(4)?各自的尺寸是多少?它们紧挨在一起或互相远离彼此到了何种程度?在这些问题上,调查研究的手段还有所欠缺,我们无法有效获取信息,唯有将观测站建在土星系统的附近才能解决问题。至少我们可以断言,这一颗粒汇聚之物形成了一个相当不透光的整体,因为我们会看到土星环在土星表面投下的明显阴影。
(1) 现土星环主要环状带就分为了13个,部分主环下面还细分为不同环状带。主环从内到外分别为D环、C环、B环、卡西尼缝、A环、洛希环缝、F环、杰纳斯/艾皮米修斯环、G环、美索尼环弧、安德列环弧、帕勒涅环和E环。
(2) 即现在被称为C环的环状带。
(3) 根据康纳尔大学和NASA合作研究探明,土星环的厚度很薄,平均在10米左右。(可参见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5/11/051110220809.htm。)
(4) 现代研究和卫星探测表明,土星环主要成分是水冰。
土星的卫星
现在我们从土星环转向土星的卫星,后者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前者的延伸。土星卫星是土星世界迷人外貌的一部分,目前已知土卫的数量为10(1)。土星卫星的体积不如木星卫星,且离我们更加遥远,因而不如后者容易分辨,大部分土星卫星的观测都需要借助性能强大的观测设备。
惠更斯在1655年用十分简易的望远镜发现了最大的一颗土星卫星,这比他确切了解土星环的本质还要更早。最新的两颗土卫是通过摄影术发现的。就像人们对木星卫星编号一样,我们下面给出的土卫要素表中的编号依据的并不是卫星离主星的远近。
在这些卫星中,土卫一至土卫七的轨道几乎就与土星环在同一平面上,土卫十和土卫八的轨道非常倾斜,土卫九更甚,且它与其他卫星的运行方向相反。
根据表中的这些数据,我们会发现,土星卫星没能达到木星卫星的尺寸,只有泰坦可以与木星卫星一较高下,其他土卫的尺寸只是近似值。
卡西尼于1672年12月23日发现了土星卫星雷亚。
土星卫星的运行轨道。由于土卫九(菲比)在极远的地方绕土星运转,因而无法在图中标示出来。
我们对这些卫星的物理状态知之甚少,通过它们呈现出的一些亮度变化,我们有理由推断这些土卫表面的自然属性各不相同,我们也可假设体积较大的卫星被一团相当可观的大气所包围。总之,这些卫星是可供我们登陆以观赏土星美景的天体。
(1) 土星已被确认的卫星有62颗。(NASA )
土星世界的景观
根据上述我们已知的全部信息,可以发现土星上复制了木星的环境条件,也就是说我们又一次面临无法置身于星球表面以观赏它任何一处风景的窘境,因此在讨论土星世界的景观时,我们要避免一切凭想象得出的虚妄假设。相反,我们可以预想一个理想环境,并了解在这一前提下土星在白天和夜间接收到的光照情况以及土星上空的各种天象,基于有用信息计算得出这些数据。
从土星上看到的太阳十分渺小,日面缩小到了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1/10,太阳施与土星的光芒比我们所享受到的弱了近百倍。总之,与其说土星上看到的太阳是个圆盘,不如说是个以高速横穿天际的大圆点,但相较于在木星上看到的太阳,升落的速度还要更慢一些。由于木星近乎垂直的自转轴,其白天的时长几乎始终如一,这与土星上的情况截然不同。
若只考虑由土星自转轴倾角导致的情况,那么土星上白昼与黑夜的时长随着季节不同会交替变化,且比地球上的昼夜时长差更加夸张,尤其是土星上的一季是地球上的7年,以至于土星两极见不到太阳的时间长达14年之久,而接下来的14年里则面临永恒的白昼。
土星年中的不同时期土星环投在土星上的阴影。第一张图为春秋分时土星环阴影与赤道重合,另外三幅图示中的虚线即赤道。
在赤道至纬度63度的区域内见到的土星环样貌非常复杂。事实上,土星的不同区域会在不同季节陷入土星环倾斜投下的阴影里,阴影随着土星环挡住阳光的方向不断变化。在二分点时,投在赤道上的土星环阴影变薄至细线状,接着这一阴影朝着向夏至点前进的极点方向移动,同时阴影覆盖的纬度越来越大,且阴影宽度也在增加。冬至过后,阴影又退向赤道,与冬至前的移动方向相反,如此循环往复。我们在此处附上了几幅不同位置和不同大小的土星环阴影图示。一一列出所有投影情况会是项枯燥冗长的工作;但有人设想过这对土星上一处与巴黎所在纬度相对应的位置所造成的影响:土星上这一区域的周期性日全食每次要持续5年……对赤道区域来说,每隔14年就会发生一次短暂的日全食。
光是从土星表面不同区域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这一点,便可知土星是一个与我们的星球截然不同的奇异世界。我们已经了解到土星上的阳光有多么微弱;即使这是一个能让某种生命迹象存续的世界,我们也无法构想出是何种生命,其生存环境的特征和更迭让作为人类的我们完全摸不着头脑。
如果说土星各区域的白昼情况是如此奇特和多变,那么土星夜间的天象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届时土星环不再遮天蔽日,它反而会被太阳照亮,我们将为土星环在不同视角下所呈现的面貌献上毫无保留的惊叹。由于倾斜角度的原因,当太阳照亮与这一半球相对应的土星环的正面的时候,才能见到这番天象。
从土星赤道,也就是沿着土星环所在平面的某处看去,土星环只会在空中呈现为一条从东到西过天顶的垂直细线,天顶这一点上的细线比地平线上的细线更宽,土星与土星环在尺寸上的大比例差决定了这样的视角效果。随着观测点所在纬度越来越远离赤道,看向土星环的倾斜视线反而使土星环呈现为中间总是比两边宽的拱形,但当接近极点时,这一拱形越来越贴近地平线,并失去延伸部分,似乎它在不断下沉,以至于只能看到拱形的顶点。
最后,在北纬或南纬63度以上的区域再也看不见土星环,因为它被挡在了地平线之下。
无论是何种视角,总有一段空隙——土星对着太阳在土星环上投下的阴影——会打破土星环的连续性,这一阴影的宽度和形状随着季节的更替而不断变化,由此决定了土星环的不同样貌。春秋分时,土星环正中间被截断,只留下了左右两段继续悬于地平线之上;夏冬至时,土星环最高点是完整的圆环,从土星环中间直至下环边缘呈凹形,就像过去的刮胡子盆……由于土星做高速自转,土星环相对于地平线的方向变化地非常快,当土星环在土星上空升起时,陷入阴影的部分非常倾斜并会逐渐直立起来,当它经过子午线时(子夜)与地平线垂直,接着就朝相反的方向倾斜直至消失在地平线上。
在土星赤道区域看到的土星环食日现象
在土星赤道区域的天空中看到的土星环
对一个置身于土星上的观测者来说土星环的可视情况。当他处在赤道A点上时,正好沿着土星环平面,故他看到的是土星环的截面。处在B、C、D点时,他分别以a、a’、a”的斜视角度观测到土星环。从E点开始则再也见不到土星环高悬于地平线之上。 P le:极点;quateur:赤道;Anneau:土星环;horizon du point E: E点的地平线
土星年中的不同时期土星投在土星环上的阴影。上图为春秋分期间,下图为夏冬至期间。
如果我们能重构所有这些景象的几何布局,我们反而会在这一光亮拱形的构成物本身所呈现出的特征上出差错。我们已经知道了土星环是由固体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就像是绕主星运转的无数卫星。再靠近一些,也就是从土星表面看去,这些微粒还能清晰可辨吗?在这一情况下,土星环就不再是一个连续的拱形,而是由亮度不一的点连成的线条。若土星环的构成成分只是一些极小的尘埃般的微粒,那么土星环实际的总体外观几乎与我们在天文望远镜中观测到的外观别无二致。我们必须要考虑这种不确定性;我们在插图中呈现的风光只局限于在将土星环成分阐释为颗粒状物的情况下出现。这是一个折中选择,但就目前而言,这似乎也是最接近现实的一种解释。
在上述天象中还应加入各个“月亮”会给画面带来的风光,因为那些更加靠近土星的“月亮”会迅速变换着相位。
尽管有这么多光源,土星的夜晚还是缺乏光亮,因为这些天体所接收的太阳光照极为微弱,同样的面积,月球要比它们的亮度高100倍;且它们反射在土星上的光线也十分微弱,土星环的“光辉”能驱散黑暗,只是因为它的整体面积足够大。此外,每隔14年,在春秋分时,这些“月亮”会遮住太阳或彼此互食。
夏至时,土星中纬地区午夜时分天空中的土星环
夏至前后,土星高纬地区午夜时分天空中的土星环
当太阳被土星遮蔽时,土卫天空中位于太阳身侧的地球如图所示,只是一个在光亮的土星环右上方的普通星体。
我们的眼睛被以上各式各样的天象所吸引,几乎要忘记其他星球——尤其是地球的存在了,但的确,无论我们在土星上空看到了什么星球,几乎都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木星只是一颗在夜晚或白天都可见的星球,比在地球上看到的金星更靠近太阳;而在金星周围的地球就像一个微亮小点,在土星上只能偶尔且勉强可见。
现在,我们离开土星,转到它的卫星上去。从卫星上看到的土星样貌着实让人大吃一惊:大部分的卫星几乎沿着土星环所在的平面运行,所以土星环总是呈现为一条将土星团团围住的粗线,对离土星最近的卫星来说,土星环的长度无边无际,而在不同相位下的巨幅土星被土星环一切为二,成为卫星空中最显著的标志。我们在此就不一一列举这些天象奇观了,但我们会试着通过还原出图像来呈现它们的概况。
综合以上所有可见,如果人类要背负探索土星世界的任务,那么这可能是星际航行中最丰富和令人叹为观止的一站。
在泰坦的夜空中看到的土星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