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司呼吸,肺又主皮毛,如果津液代谢的结尾环节出现了问题,有一部分是要从肺来调。
外界湿热通过皮肤或气管侵袭人体后,即出现了湿热在肺。
一方面(主皮毛异常)皮肤毛孔出来的汗,不仅不顺畅,还会很黏。一方面(司呼吸异常)因湿热在肺,宣发肃降不了,出现了咳嗽。
先讲司呼吸异常,病位在肺,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这种咳嗽十分难治,它表现为久咳不愈,痰黄黏腻,或根本就看不到痰,但是你能感觉到痰黏在气管上,咳不出来,咳的时候有种破裂的声音。
这种湿热咳嗽,常与现在常见的肺支原体感染相关。有时伴有发热,即便热退后,咳嗽也难愈。
我以前讲过肺支原体感染的主要病机是湿热。那时候是通过以药测证的方式认识到的。后来我复习了《病原生物学》,复习到支原体的致病机制内容的时候,我更加确信了之前的判断,那么,肺支原体感染的时候,会出现哪些产物和现象呢?
①黏附素,有些支原体(肺炎支原体、生殖支原体等)具有特殊烧瓶状顶端结构,是一种富含脯氨酸的蛋白质,能黏附于宿主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的黏蛋白受体上。(这是什么特点?就是黏腻,就是粘上了,你就甩不掉,符合中医的湿病机。)
②荚膜或微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是支原体重要的毒力因子。
③毒性代谢产物,支原体生长过程代谢的产物会对黏膜上皮细胞或红细胞产生损伤。
④有超抗原,是支原体产生的一类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蛋白质,能在感染部位刺激炎症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引起组织损伤。
②③④这三项,即相对应着的身体局部红肿热痛现象,就是中医里的热毒病机。
①②③④这四项合在一起的现象,对应了中医里的湿热,用清热利湿的方法来治,是没错的。
不管患者是肺炎支原体感染,还是生殖支原体感染,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就是湿热,用清热利湿的方法治疗就行,若有正虚,再合用扶正的药就可以了。
肺有湿热,自然影响津液代谢结尾环节的排泄,其连锁反应会引发六腑中津液代谢的更虚更实,令津液循环的中间三焦环节出现异常,若三焦气化受影响,自然就大大影响了营养的吸收,小孩容易出现内源性营养不良。
所以,一定要恢复肺的气化功能,要恢复肺的气化功能,就是一定要治好湿热咳嗽。
我们在各个版本的《中医内科学》中,看咳嗽篇的内容,里面对于外感咳嗽的分型,就分了三型:风寒咳嗽、风热犯肺与风燥伤肺。
湿热伤肺这个证型,在不同版本的《中医内科学》咳嗽篇中几乎是被遗漏的。但在临床中,湿热伤肺证型出现的概率又是极高的。但是教材中又没有讲,各大临床医家也很少提及湿热伤肺,有证无方,甚是苦恼。
直到2013年《新中医》上的一篇《伍炳彩教授辨治外感咳嗽经验介绍》的文章,这篇文章专门分出湿热犯肺这一型,我才关注并运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子——杏仁汤(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
杏仁汤出自《温病条辨》,主要药物为:苦杏仁、黄芩、连翘、滑石、桑叶、茯苓、白豆蔻、梨皮。
在临床中,我遇到湿热在肺的咳嗽,或伴发热(常可高达39℃或以上),或不发热,有口黏口臭、胸闷、欲食不振,大便不爽利偏黏,小便也不顺畅且量少而黄,有些因为反复服用阿奇霉素后出现绕脐腹痛,大多舌质红苔黄腻有时表现为草莓舌、脉弦滑、皮肤潮汗温润而黏腻。
无论有无口苦表现。我常在原方上加柴胡、法半夏。
如果患者无明显口干,则可以把方子的梨皮去掉。如果患者口干明显,我则让患者到水果店买雪梨,洗净,每剂药削一只梨的皮进去和药同煮。
不管患者有无食积,我常加炒麦芽、炒山楂和炒神曲。
这样下来,我的常用组方即变成如下这些:
柴胡10克、黄芩10克、法半夏9克、桑叶10克、苦杏仁(打碎)10克、连翘10克、白豆蔻(打碎)10克、滑石(包煎)10克、茯苓10克、炒麦芽10克、炒山楂10克、炒神曲10克。
以上所有药物,放到药罐中,倒入适量的水,以水刚淹过药材表面即可,泡半小时,看看药材是否吸了水,如果吸了水,水位会下降,此时再添水至刚淹过药材表面即可。
开盖煮即可(沸腾时加盖,水容易溢出来),用大火将水煮开,看到冒泡了,赶紧转小火,再用筷子搅拌一会,保证所有药物都能在水面下滚一会儿,再滚1~3分钟,即可关火。里面的白豆蔻不可久煮,久煮就失去芳香化湿的作用了。
关完火后,马上把盖盖上,这样焖着就可以了。焖到水温刚好可以喝时,差不多是半小时后了,就可以把药倒出一碗来喝了,药罐里应该还剩一到两碗水,都倒在碗里备用,一般这种咳嗽,可以一天喝两三次药。
要是想再煎二道的水的话,也不是不可以,再添一点水,一煮开即关火,再倒出来,放温即可饮用。
以上方子,患者要是觉得太苦,可以再加3克甜叶菊进去用以调味,整个汤药就不难入口了,哪怕是怕苦的小朋友也愿意喝。
不管患者是什么病原体引起的咳嗽,只要符合我们中医证型中的肺中湿热咳嗽,都可以参考上述的方子。
前几年,门诊非常多外感发热的孩子,我只要见到出现咳嗽、咳黄痰、舌红苔腻和发烧(未发烧)缠绵难退的症状,我都用这个方子。当然,我会了解患者发病之前饮食方面的情况,有没有过饱,有没有过食肥甘厚味,晚上有没有盗汗磨牙,是否有口臭,大便黏不黏,如果是患者存在这些状况,基本上可以判定为湿热咳嗽,那患者服用了这个方子,基本上24小时内咳嗽就平稳了,慢慢地烧也会退下来。
患者不咳嗽了,也退烧了,这时再以麦门冬汤合薏苡竹叶散善后就可以了。
薏苡竹叶散
薏苡竹叶散,用于辛凉解表,淡渗利湿。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组成:薏苡仁15克,竹叶9克,滑石15克,白蔻仁4.5克,连翘9克,茯苓15克,白通草4.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15克,日三服。
我的经验是上药直接煎汤,方法如杏仁汤。
患者的湿热祛除之后,肺的气化功能恢复了,可以司呼吸了,三焦的功能也会跟着改善,津液的输布也就正常了,营养不良也就解决了。
其实以上湿热在肺,并不能完全地反映出津液代谢结尾环节的失常。
津液代谢结尾环节失常有代表性的症状,应该是汗出异常后,出现的水肿,这是津液代谢结尾环节的去路被堵之后出现的大问题——津液富集害化出现了水肿,当津液只进不出时,肯定会水肿。
有一年在老家,有位乡亲找到我,让我看一看他的体检报告。他就是有点尿蛋白,说是肾不好。
我看了看,他两小腿水肿,有时会痛,还觉得脚心热。他还说怕冷。他这问题有十几年了。你说他怕冷吧,他不喝热水,要喝凉水。
我问,你这问题什么时候开始的?
他想了想说,有一年,下地挖番薯垄,本来是烈日当空的,突然飘来了乌云,还刮起了大风,由于啥也没有准备,被浇了个落汤鸡,本来气温是很高的,但是风太大,身上又是湿的,这一吹,就浑身打冷战,从此开始怕冷,也不怎么出汗了。
慢慢地,他的下肢就开始浮肿,去医院查,医生说是肾炎。
他吃了一些药,总也不好,但也不坏。
我按、摸了一下他的皮肤,有点干涩,小腿也确实浮肿,按下去凹陷不起。
我看了一下他的舌头,舌红,苔滑腻,脉是浮紧的,就是受凉后那种血管收缩的感觉,稍重按下去,又是滑中带数。这是表有寒,里有痰热。
为什么他表有寒呢?其实这是一种慢性应激反应,十几年前淋的一场暴雨,深深刻入了他的脑海里,他一直不能解除这种记忆,身体的反应,还是被雨淋了又被大风刮着的感觉,所以血管一直收缩,毛孔也收缩着,才会有浮紧的脉相。
为什么又里有痰热?应该是那天烈日当空下,他的毛孔大开,暑湿之气侵入肌腠,转入经络,关节作痛,经络较之于皮肤为里,所以湿热在里。
最后的结果,就是他这个汗一直出不顺畅。
好在他一直务农,身体素质可以,病邪一直僵持未深入,所以还有表证可解,表邪一解,浮肿即会消退。
他这个浮肿,即是津液代谢异常,就是因为汗出不透,在最后一个排泄环节堵住了,那么必然会影响其他环节的更虚更实,出现了津液的害化,形成了水肿。
要想治疗他的病,必须让他正常出汗,要解表,解十几年前受的寒,把紧脉(1)松下来,津液的代谢才能恢复正常,同时还要清一清经络里面的湿热。
于是我给他开了一个方子:
生麻黄6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生石膏15克、苍术10克。
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隔天他来找我,说喝了药后没有出大汗啊,就是晚上起了两次夜。
我问:你看看你腿还肿不肿?
他说:是啊,腿没那么胀了,好像脚心也不热了。对了,你这么一问,我早上起床的时候,下地一踩,没有了往常的那种疼痛了。
这个方子,是《金匮要略》里治疗皮水(2)的越婢加术汤,我没有按照书的原方原量用药,因为南方人的毛孔比较松,另外,我用的是苍术,没有用白术。苍术加生石膏,是我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湿热的一组药对(3)。
他三剂药喝完,十几年的浮肿与踝关节作痛一去不复返,汗出也正常,不再怕冷了。
这个案例还是为了说明,皮肤出汗也影响着身上的津液代谢,要是汗出不畅,人就会肿。
二、大肠之湿热
在津液代谢的结尾环节,也包含了粪便的排泄,所以大肠不能出问题。
湿热在肠令排泄不畅,是大便干稀不调为主。这种肠道的湿热多半是由饮食造成,煎炸、烘烤、辛辣的食物和酒水最容易造成肠道湿热。另外,久坐湿热之地,湿热之气由下而上侵袭肠道,也会造成肠道湿热。
既然湿热影响的是排泄,那么粪便的质地就会有所改变,大便要么是干燥硬结,要么是稠糊不爽。不管大便是干的还是稀的,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黏腻。即便是干粪球,粪球表面有时候也会裹着黏液;拉着稀便,纸巾反复擦也难以擦干净。
无论何种质地的大便,总是以不爽利为主。
这种排泄不爽的大便,最终会影响津液的代谢,导致了湿热的产生。这种湿热会循着经络倒灌。
首先沿着本经即手阳明大肠经往上走,最常见的就是鼻咽部的不适,鼻塞应该是最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针对这种状况,我仍以甘露消毒丹为主方治疗。
其次是湿热倒灌至肺,因为肺与大肠通过表里经络相连接,这时候会出现那种湿热的咳嗽,与本章第一节中描述的症状相近,用治肺的思路来治疗,效果可能并不理想,但从大肠来治反而效果好。
这个经验仍然要从我曾经治过的医案中去讲述。
多年前,我治疗了一例肺支炎体感染的患者。他有绕脐腹痛的症状,我推测该患者肠道有湿热。
治疗肠道湿热,我除了惯用甘露消毒丹(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涉及的药物和药方)之外,还常用达原饮(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黄芩、白芍、甘草组成)这个方子。
从立方的角度来看,它是治疗膜原湿热的一个方子。但实际上通过加减之后,却化为治疗肠道湿热的方子,这个经验,我是从何炎燊前辈的书中学来的。
你看,厚朴、槟榔这一对是通腑的药,能治阳明出现的症状。
黄芩、白芍、甘草这三味药,其实是《伤寒论》中的黄芩汤(黄芩、白芍、甘草、大枣组成)去掉了大枣而已,黄芩汤本就是治疗腹痛下痢、祛肠道湿热的名方。大枣偏补,去掉了才方便祛湿热。
达原饮主药应为草果与知母,《本草备要》认为“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热”,连知母也是走阳明。所以,尽管创方之人,认为本方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但再怎么看,也是以走手大肠阳明经为主。
这个膜原是什么?上面已经讲述过了,但有些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里再简略讲述下。
广义膜原,泛指伏邪在体内潜伏的部位。清代医家周学海提出“伏邪皆在膜原”说。他认为人感受(4)四时不正之气,变为伏邪潜伏于体内,附着于“膜原”部位。此膜原为广义之膜原,即伏邪在体内潜伏之所。
狭义膜原,为内外交界之地,乃一身之半表半里,居于卫表肌腠之内,五脏六腑之外的膜及膜所围成的空腔结构。膜原与肠胃相联系,上连于宗筋。它既是外邪侵入体内的必由途径,又是体内邪气排出体外的必经通路。
说膜原为半表半里(三焦),但就我临床经验来看,大多数时候,膜原有症状的时候,是表现为半表半里的症状,但多半伴有肠道问题,所以我认为膜原仅是三焦的一部分,且是三焦中包裹大肠的部分。湿热到了这个地方,你用刮肠子的方法,是刮不掉的,因为病邪渗进去了,只有草果能把这个渗进去的病邪给搞出来,所以本方的灵魂,应该就是草果。
你可能疑惑草果是啥——你去吃火锅的时候,看到的漂在火锅上面经常被人误以为是“罂粟壳”的香料就是草果。牛羊肉骨头火锅汤时常放草果,一方面可以去除牛羊肉的膻味;另一方面除寒燥湿,开郁化食,利膈上痰,解面食鱼肉诸毒。
吃的肉食多了,脾胃化不开吸收不了,湿热会到哪里?必然是三焦,若三焦拥堵了怎么办——草果放在火锅汤料中,就能预防饮食化不开的湿热进入三焦。
我前面刚讲到肠道湿热的倒灌,湿热通过经络倒灌到肺里,会出现难以治愈的缠绵的湿热——肺湿热的咳嗽,可以用杏仁汤加减治疗,杏仁汤用药着重点在肺,但它对肠道湿热倒灌引起咳嗽的治疗效果要弱一点。
如果患者当下的主要症状是咳嗽,且是湿热在肺的咳嗽,用了杏仁汤却效果不佳,不如改用达原饮,达原饮既治肠又兼治肺,而且还可以兼顾倒灌到三焦里的湿热。
但凡碰到大便不爽,常里急腹痛,或不排便时绕脐作痛的患者所出现的咳嗽,也就是说你看见主诉为咳嗽,他还有绕脐腹痛伴有肠道排便不顺畅病状的时候,且舌苔厚腻如积粉的时候,可以用达原饮。
治这类咳嗽的时候,其实舌苔也并不一定是厚腻的,只要它符合肠道有湿热兼咳嗽,就可以用。
到了这里,我们不得不讨论一下这个肠道湿热是从哪里来的。在儿科这里,我在临床中见得最多的应该是牛奶。牛奶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导致湿热的因素,可能和我们亚洲人的体质有关,就是食物不耐受。
具体呢,我要稍微再论述一下牛奶不耐受时人体的反应,从中医的角度看是一个什么证型。
据一些营养专家说,牛奶好处挺多的。
①促进骨生长,防止骨质疏松;②改善视力,防治近视;③改善脑部营养;④美容作用;⑤改善睡眠。
但营养专家又提醒并非人人适合喝牛奶,比如牛奶可能引起以下问题:①乳糖不耐受人群(引起腹胀);②对牛奶过敏的人(腹痛、腹胀);③腹痛的人(加重腹痛);④胆囊炎和胰腺炎患者(加重胆胰负担);⑤胃肠道手术后(会引起腹胀);⑥肝硬化患者出现肝昏迷时(升高血氨浓度)。
我又翻了一下美国作者贾尼斯·维克斯塔夫·乔内贾著的《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耐受》,这本书中关于牛奶过敏的一些论述如下:
由于确诊困难、研究人群的差异以及诊断标准不一致等原因,导致对牛奶过敏的确切发病率难以定论。(范怨武注:从我的角度看,某种体质容易过敏,这种体质是从中医的角度划分,就是太阴虚寒)
然而目前研究表明:牛奶过敏在婴幼儿时期最常见,发病率为2%~7.5%;绝大多数婴幼儿在1岁内发病。(范怨武注:临床中,确实遇到非常多)
而这些早期出现过敏的儿童多数在5岁后而耐受牛奶。(范怨武注:儿童的体质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改善,太阴的虚寒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得到后天的阳气补充改善)
牛奶过敏的症状以皮肤及胃肠道症状最为常见。
牛奶导致皮肤过敏的症状通常表现为湿疹、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范怨武注:我在门诊遇到这种的病例非常多,尤其是湿疹见多。患儿的皮肤烂得整张脸都像要毁了一样的,家长非常心疼。我用很多方法都治不好。后来很多家长告诉我好了——停掉奶粉后,患儿的湿疹慢慢地就没有了)
牛奶导致胃肠道的过敏通常以腹胀、腹痛、积气、腹泻、便秘、恶心、呕吐为常见,偶可出现血便(便潜血)。(范怨武注:我在门诊遇到的这种病例也很多,患儿会腹痛,通常表现为绕脐痛,有的就会伴发热,且以高热多见)
部分个体(范怨武注:我认为不是部分个体)在进食牛奶或乳制品后可能出现或加重上呼吸道卡他症状(5)及哮喘症状(范怨武注:这个问题将在本文后面细谈,并分享经验和处方)
患儿长期大便潜血要十分注意,这种大便潜血是肉眼不可见的,患儿抽血检查可见贫血,可是这种症状,仅仅补充营养治贫血是没效果的,要从源头上查查有无便血,再观察是否与牛奶有关。若有相关性,停掉牛奶,贫血的症状可在两三个月内得到改善。
还有一些长期便秘(范怨武注:平均每3~15天排便1次),用普通手段治疗无效的孩子,可以观察停止食用牛奶后,便秘是否能得到改善。
在我看来,以上牛奶引起的种种胃肠道反应,很符合肠道湿热甚至湿热入血分的证型,这种观点我不是信口开河,一方面是《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耐受》提供了大量的依据,另一个方面就是我的临床所见及治疗经验。
牛奶并不适合所有人饮用,我自己喝多就会恶心、腹痛、腹泻,所以我一向不喜欢饮用。
但有的人适合饮用牛奶,有些虚弱劳损、反胃噎膈、消渴或便秘的人就适合吃,有门诊上的家长跟我反馈,小朋友长身体时膝盖痛,喝了牛奶后就不痛,可见并非人人不能喝。
但是不能牛奶至上。
营养物质有6大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它们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并不是说你喝牛奶就能处于鄙视链上端,也不是说牛奶就一定比水更有营养,缺水也会对人体造成重大伤害。
不管怎么讲,肠道的湿热如果不能顺畅地往外排,它就只能循着大肠经往上往后倒灌。
所以,湿热向后会深入三焦膜原,循着大肠经本经会堵鼻子,传表里经会堵肺。
在儿科上,我遇到肺支原体感染的咳嗽,且兼有肠道湿热症状的,我常用下面这个组方:
槟榔7克,草果7克,厚朴7克,黄芩7克,知母7克,白芍7克,炙甘草3克,瓜蒌皮10克,薤白7克,茯苓7克,苦杏仁7克,陈皮7克,前胡7克,桔梗7克,麦芽10克,神曲10克,山楂10克。
本方太苦,可以加3~10克甜叶菊作为矫味剂(6)。
以上为3~7岁儿童的常用剂量。
注意,这个方子,只是一个基础方,临床上,无论药味与药量,我都是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调整的。
服用本方,部分患者会有五天到七天的排痰期,一般前五天咳嗽会加重,且十分剧烈,痰吐尽后,咳嗽突然就没有了。还有小部分患者,服药以后什么反应都没有,咳嗽就好了。
不过,患者最好服药服够十四天。为什么要喝够十四天呢?因为在门诊上,我经常碰到患者连续喝了五天这个方子后好了,就停药了,结果没有一个星期,症状又发作了。
我观察了一下,患者喝这个方子十四天左右,基本不怎么发作了。
如果患者能在3~6月内不饮牛奶的话,这个支原体引起的咳嗽,基本就能很长时间不再犯,或者痊愈。
但是家长仍然认为孩子不喝牛奶就没有营养。
我发现很难劝住家长停止给孩子饮用牛奶,我也就不再劝了。
若患者再咳嗽,我再治就是了。
三、膀胱之湿热
膀胱湿热是怎么来的呢?
有一部分是从饮食来的,有些人是吃了一些辛辣的,上火了就尿热尿痛。
问题是你吃的东西在消化道啊,怎么会跑到尿道去了呢?
这个现象,没学过中医的人可能不太明白也不太理解,但是你要是学过中医后懂得经络的知识,你就知道了手太阳小肠经跟足太阳膀胱经是同名经,手足相连啊,它们的经络是直接相连的。
因此你吃一些上火的东西,小肠之火通过经络直接下移到膀胱,出现了尿热尿痛。
你懂得经络的循行路线之后,就会知道经络从生理结构上有相连的关系。
为什么有一些舌尖疼痛或口腔糜烂的患者,又伴有尿热尿痛的症状,我们认为是心火——因为心火通过表里经络下移至小肠,小肠又通过经络借道膀胱,才会出现尿热尿痛。
当然了,小肠消化吸收之后,通过三焦的布输,津液也可以渗到膀胱,这是另一种路径。
但是,如果食物的偏性比较大引起的上火,机体上火反应比较快的,湿热一般都是借经络相连的这一路径到膀胱,而不是通过三焦气化再渗到膀胱。
工作和生活环境也会造成膀胱湿热,比如久坐不动。像司机开车,如果是夏天的时候坐一天在那里几乎不动,憋了一天尿,小便的时候就很容易有尿热尿痛的症状。
有些人在办公室上班,在办公椅上一坐就是一天,屁股底下的热气捂在那里不散,如果天气又热,出汗多,喝的水少,就容易出现尿热尿痛的症状。
这就是外来环境的湿热导致的膀胱湿热,这种病例是非常常见的。
像这种膀胱湿热除了有尿热尿痛之外,有少部分人有发热,体温很高,甚至出现打冷战的反应,会让你误以为他是风寒感冒。
这时候,用辛温解表的药只能适得其反,起不了作用。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病邪入侵太阳经后,会让人有寒冷的反应,这只是一种反应,并不代表病邪是寒的,它只是导致你太阳经病变后产生了一个寒冷的反应而已,本质上的病因不一定是寒邪。
有一次,我就碰到这种膀胱尿热尿痛,还伴有发烧、冷战的患者,我被他的发热和冷战给迷惑了,以为是太阳表寒证,用了辛温解表的药,结果没有效果。
之后,我改弦易辙,用了小时候从我妈那学来的治疗尿热尿痛的草药,车前草15克,还用了我在广州上班学到的老广(7)煲凉茶喝的白茅根,放了30克;还用了治疗尿热尿痛并可以止血(血热妄行的出血)的小蓟,这味药是药食同源的,放了10克(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
患者用这三味药煮水喝后,这种急性尿热尿痛的症状很快就缓解了,冷战也跟着好了。
只要治好尿热与尿痛,膀胱的湿热及时清除了,津液的气化就正常了。
但如果膀胱的湿热缠绵不愈,你一直没有去治好它,它的湿热就会倒灌,会往上行,有一部分人就会出现慢性肾盂肾炎。
一旦患者得了肾炎,他的身体就会出现水肿,这是肾的气化功能出现问题的表现。
肾主水,如果肾的功能失常,不能主水,就会出现水肿。这种病症出现的时候,就不仅是膀胱的问题了,多半是下焦湿热伴有肾的损伤,这时候常用什么治疗呢?知柏地黄丸,很简单的一个方子,可以长期以此方为基础加减调理。
还有一种情况叫膀胱蓄水证。
膀胱蓄水证多是外邪导致,尤其是多是寒邪所致,人体受凉了,跟膀胱里的水汽结合在一起了,导致了膀胱的气化失常,尿不出去了。这跟受了寒邪汗排不出去是一个机理。只不过一个在毛孔,一个在膀胱。
总之都是最后的排泄环节出现了津液排不出去的问题,这个时候水汽就倒灌到三焦了,引起全身性的水肿,这种情况,用五苓散(由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组成)治疗。
膀胱蓄水证常见于一些阳虚的女性,患者倒不见得是全身性的水肿。有些女孩子,平时尿得比较少,早上起来还双下肢比较肿,这个肿不至于是凹陷性的水肿,就是有点浮肿,这是因为她身上的水汽无法通过尿液排出去。有的人双腿看不出肿来,但她觉得双腿发沉发重,她也没有尿热尿痛,就是尿少,这也是膀胱气化出现问题的一种表现,这种女性常喜欢在夏天穿得凉爽单薄,比如穿短裤、短裙和露腰、露肚脐的衣服。有些年纪大了的女性怕冷,已经穿厚了,她出现膀胱蓄水证,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喜欢穿得少,而留下的病根。
一些女性出现了膀胱蓄水证,就是因为受的凉跟膀胱水汽相结合,结果尿排得不畅或排得少引起的水肿,它倒不至于伤到肾,但还是出现了浮肿,这种病症用五苓散来治疗,效果就很好。
(1)紧脉,常提示有寒邪,脉管触手紧绷。如果将寒邪祛除,脉管自然会柔软下来。
(2)皮水,病名。水汽泛溢皮肤而见水肿的病症。
(3)药对,两味药成对相配,多有协同增效或减毒作用。
(4)感受:遭受。
(5)卡他的含义是渗出物沿着黏膜表面顺势下流。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包括咳嗽、流涕、打喷 嚏、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这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引起发热伴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的疾病常见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鼻白喉、咽结膜热、麻疹前驱期和百日咳卡他期等。
(6)矫味剂系指药品中用以改善或屏蔽药物不良气味和味道,使患者难以觉察药物的强烈苦味(或其他异味如辛辣、刺激等等)的药用辅料。矫味剂新品种不断涌现,但涉及中药矫味剂的研究较为迟缓,药品中擅自添加矫味剂等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
(7)老广,泛指广东人,这里特指广府人。
第 七章 诊治经络湿热的一些体会
一、湿热在经络
对于经络湿热的这个说法,在其他文献上,你也许会看到湿热阻络的说法。
我并不想标新立异地去造什么概念,我是要在本书语境中,用定位的方法,把湿热定位在经络这个部位来认识并治疗它。
经络湿热这个说法,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湿热这个病邪,它没有深入到脏腑,它只是在经络这个部位,相对来说病邪比较浅,所以外来的湿热入侵经络治起来没那么困难。
湿热在经络,并不指具体在哪一条经络,当然也可以具体到哪一条经络,但多数时候我们所看到的是多条经络被湿热同时所伤导致局部经络循行的部位或者是一个部位的肢节成片弥漫性的疼痛、酸胀、无力、灼热或者发冷。
那么,湿热是怎么入侵经络的呢?
我小时候在老家,夏天喜欢到河里游泳,要么到水圳去覆鱼(1)。
老人们经常会劝我们,那个水(河里的水,或者田里的水)被太阳晒得很热很烫。这个时候就不要随便下水,会被水滋到。
这个“滋”是拟声词,就像烧红的铁块放到冷水里的那种“滋”。
因为这个时候水是很烫的,你这个脚迈进去的时候,湿热马上就侵入脚的经络,脚上有六条经络。湿热入侵以后,要么造成脚上溃烂,要么造成脚会变得酸软无力或者红肿热痛,久了之后会肌肉萎缩。
湿热入侵腿上的经络以后,可能不是马上发作疾病,有些人老了之后才出问题,常见为腿痛,我们当地常常叫这种病为“老损”。
在岭南,地气是很湿的,而且是混杂着热。尤其是夏天,下一场十几分钟的雨,然后太阳一晒,地面附近水汽腾腾,这时候要是人或动物在这种地面行走或呆立,湿热就会入侵腿部的经络。
学生碰到体育课或课间,在这种有热气和湿气蒸腾的操场活动或锻炼,腿部经络也一样容易受湿热入侵。
二、民间治疗湿热的方法和古籍记载
我妹妹在乡下,养的鸡鸭很容易病。鸡也会得气管炎,她能听到鸡的气管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问我有什么办法。
我说试试麻杏石甘汤。
记得她买了兽用的麻杏石甘汤,还真治好了鸡的气管炎。
后来有一次,我在研究我们岭南当地的一味药,当地叫它布荆(学名为牡荆,牡荆并不限于岭南,其他省份也有,但我们岭南有本地的应用经验)。她又跟我提起了两件事,都跟湿热入侵有关。
有一阵子,我妹妹常回娘家给我爸做针灸调理脑鸣,跟隔壁的叔婆打了个照面,闲聊了几句。
叔婆说,前几天,我身子痛,发冷得打战了,你妈说拿点布荆叶和臭牡丹叶煮点水洗澡。我去洗了,现在好多了(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
我们陆河县本地居民称之为布荆叶,它能够祛风化湿,祛痰平喘,解毒。它是岭南人用来治疗外感湿气的良药,偏温,却又可以解暑气。
平素在擂茶中会放些牡荆叶,它是药膳原料之一。有些农村人家,采摘新鲜牡荆叶,如茶叶般炒制成牡荆茶,用以泡茶饮用,以防暑湿之气。
笔者9岁半的外甥女发烧退后,出现腿疼无法走路,焗牡荆茶一杯,服一次即愈。
臭牡丹叶的主要作用是祛风湿,平肝化痰解毒,以治内风为主。(部分地区认为有健脾养血的作用)
两个药,一个治外风,一个治内风。
那阵子当地经常下阵雨,下雨的时候气温也会有所下降,而且雨一大,潮气就重,但是一会儿又会出太阳,暑气又来。
你看,这一下子,就是风寒暑湿全来了。
老年体弱血虚之人,本就容易头晕目眩,血虚生风,同时又容易受风。外风引起内风,又是身痛,又是阵寒阵热。
湿热伤了经络就会身痛。
湿为阴邪,有湿会怕冷;热为阳邪,有热会怕热,所以会阵寒阵热。
这种病机在岭南农村非常多见,用这两个草药治疗,是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叔婆用了能好转。
我妹说:“说到布荆,我想起几年前家里养的一群鸭子,那年天气很坏,上午太阳很猛烈,到午时就下大雨,连着几天下去鸭子就受不了了,一只只都站不稳了,翅膀不断地扑腾。我家婆说这叫软脚病,有传染性,致病力很强,就算赶紧灌药也无济于事,果然死了好多。后来听说用布荆枝条带叶绑一小捆用火烤一下能治好鸡鸭的这种病,于是我就照做,给鸭子熏,病得不严重的鸭子后来没事了,严重的救不活。如果当时这样处理,也许鸭子就不会死那么多了。”
我查阅了一下文献中关于牡荆枝条的用法。
《永类钤方》中是用牡荆茎放到坛中烧烟,去熏下肢,用以治疗脚软。
《海上集验方》中是牡荆叶不限多少,蒸置大瓮中,其下着火温之。
总之就是弄热了,用来熏蒸脚,达到治疗的目的。
我妹妹用来治疗鸭子软脚病的方法,与古法并无二致。
牡荆这味岭南草药,也仅在岭南潮汕客家地区的农村用,再往后,也许很多人都不清楚了,今天顺便在这里为它记了一笔。
讲到脚软,我们不得不提一个病名,脚气。
此脚气非大家理解的“香港脚”“烂脚丫”。
中医所谓的脚气是以两脚软弱无力,脚胫肿满强直,或虽不肿满而缓弱麻木,甚至心胸筑筑悸动,进则危及生命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因病从脚起,故名脚气。
西医学所谓的脚气病,一般指多发性神经炎,各系统疾病和某些毒物、药物或重金属等引发的脚气样症候群。又认为是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症状。
《备急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将脚气分为三种类型,软弱麻木无力脚肿的叫湿脚气,麻木酸痛不肿的叫干脚气,脚软兼心悸气急的叫脚气冲心。
其实这个脚气病初起,大多就是湿热入侵经络,也就是我们老家老人说的,被水“滋”到,水(湿)“滋”(热),就是湿热的生动描述。
三、湿热侵袭人体后,可能会从阴化寒
并不是所有人被湿热侵袭后都会患湿热的病。
几年前有一位女患者,从新疆来深圳就业,属北人南居,本身先天不足,幼时常有尿床,又不知保温,来深圳,毛孔即开,岭南特有之湿热,随时可以入侵正虚之人,虽然是湿热入侵了,可人是虚寒的,又是随着体质转为寒湿。
她是2017年底至深圳的,于2018年发病。
2020年我跟她交流,回忆了整个病程。
2018年初的时候,白天她的腿很沉,下午浮肿,当时回家有一条路是上坡,晚上回家走都走不动,腿很沉重。到了半夜心脏会“突突突”地跳起来,令她惊醒。“突突突”的心跳让她没法再睡着。
那段时间月经前会怕冷,冒虚汗,月经期间痛经到没法上班。需要请假,吃止疼药。
她平时气色就不好,脸苍白,累了就会头晕。当时就是吃范医生给她开的方子,因为没时间,所以没扎针。
据她说,吃药以后,各种症状就有缓解了,其中痛经的症状改善最明显,但她当时工作压力非常大,加班强度也大,就算是坚持吃药,也抵不过加班的消耗,浮肿和心悸的症状反反复复的。
当时最不能忍受的不适,是睡觉的时候腿脚特别冷,寒气从骨头里往外冒,被窝里像刮小风似的,用暖宝宝都没用,尤其是月经前会加重,特别难熬,没法睡好觉。(她又补充道:“这两年一直在你那吃药、扎针,这个毛病我都不记得具体什么时候完全好的。”)
她说很难描述腿上刮风的感觉,整条腿都是吹凉风的感觉,从骨头缝里冒,寒气在肉里、皮肤里凉飕飕的。把暖宝宝放在腿上,只觉得腿上放暖宝宝的那一块皮肤暖和,但肉里面、骨头里的寒气还是在冒,人根本无法暖和起来。那会儿她租的房子有个浴缸,就老泡热水澡。但热敷、泡澡都够不到那个骨头中的深度,人还是冷的。
一直到2019年,她上班的时候,累到心绞痛,就决定辞职了。
辞职后下半年就没上班,时间比较空闲,开始在范医生这里加上了针灸,药也没断过,双管齐下。
一周扎两到三次针。
扎上针,她的脚下会冒寒气,持续了一段时间。
扎针以后,寒气就从身体里面往外出,说是从皮肤里冒出来,本来是深层的寒气,这些寒气,热敷、泡澡都无法弄出来,包在里面很难受的。扎针了后,寒气很明显地往外冒,从脚上,脚踝、足底处往外冒,感觉从皮肤出来散掉了,说是很舒服的那散寒。
很难用文字准确描述这种感觉,就觉得这个冷风寒气不是从深层到浅层透发这种方式,就像扎针后给了寒气开了个出口。
针了一些日子之后,再扎针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身体从内到外热乎乎的,扎上针,散寒一会儿之后,她就开始出汗,就会睡着。取针的时候,总是一头汗。
现在,她的腿脚再也不凉了,月经前也只是肚子和腰有点凉。
到2020年之后再扎针,寒气只会从腰和肚子冒了,脚下没什么感觉了。
原本2018年的时候,她还有足跟痛的问题,痛了好几个月。后来经过治疗,也不知不觉地好了。具体什么时候好的,她也不记得了。
她说她记得特别清楚,有一段时间药方里加了龟甲胶、鹿角胶,每次的药都要上千,但是效果特别明显,改善了她的很多症状。吃的时候,人都是红润水滑的,原来的阴道干涩、皮肤干涩,大量地掉头发的症状,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在吃药、针灸的期间,她感觉状态很好,浮肿和心悸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完全好了,当时痛经也完全好了。
2019年底回家过年,父母逼她回新疆。家里给了她很多压力,她又不舒服了,心悸马上反复并加重,还出现了肛门坠疼(不是痔疮)的症状。说那会来月经的时候,简直要痛死她了,整个盆腔和肛门都坠着疼,当时血量也特别少。
当时在新疆只能吃着范医生开出的让医馆代熬的膏方扛着,也找了当地的针灸医生针了一段时间,心悸得到缓解。
2020年初,她逃离家里,回深圳上班,压力一轻,心情不错,状态都还不错。
这段时间她一直没断过膏方,一直到202年的立秋,又有点心悸了,腿浮肿,就在2020年11月又去找范医生开药、针灸了,调完浮肿就消退了。
最后又顺便说起她小时候家里的饮食习惯,每天起来一杯冰的鲜榨果汁,从小光脚在地板走,父母没教过女孩子要脚下保暖之类的知识。
其实现在她的寒气也是这种感觉。她说:现在不是肚子和腰感觉凉吗?用暖宝宝给自己热敷,就是敷完前面,后腰还是凉。再把暖宝宝放在腰上,敷了左边,右边还凉。但是等范医生扎她的肚子后,她腰后面就开始散寒气了。偶尔会痛经,但不再是那种坠痛了。2020年10月,来月经的前一天,开始小腹凉,又胀又疼,但是不严重。月经的第一天,血量很少,有点疼,到了第二天的时候,血量大点,感觉是通畅了,就不疼了。
她笑着说:现在的这种小疼,对我来说都不是事儿了。
因为工作的需要,她需要经常加班、出差,现在她的精力还是不好,需要的睡眠时间很久,老是很疲惫,老想睡觉。
说基本没有过起床以后“今天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的状态,累了就容易头晕、耳鸣或头疼,但是她不着急,慢慢调理吧。
外地人一来到岭南,尤其是干燥地区体弱的人来了,很容易爱到外湿的入侵。
其实她泡澡,也不是很适合,一泡毛孔就开,一开湿气就进来了,从小体寒的她,阳气根本不足以立刻驱散这些湿气,结果这些湿就在经络上,主要是腿部的经络,让她腿软无力,继而浮肿,然后出现心悸。
如果不是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复习脚气,我还联想不起来她这个病例。她的病,我完全是分为两个病治疗,一个是水肿,一个是心悸,结果当时都算是治好了。
我用的是温针法,即针柄上烧艾炷,有温通又散寒之力,比如我取建里、天枢、关元或气海,又取内关、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等,很快就出现了排寒的反应。
用的药物,有时以炙甘草汤(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为主,有时以归脾汤为主,有时又以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的药物为主,交替使用,大多有效,但总不能断根。
治病不能断根,一是因为她先天底子弱,幼时又不知保养;二是工作非常忙常加班,又常出差,经常出高铁站回到家已是半夜三更。
这种情况,无论是我用针补还是药补,都不足以抵消她日常的消耗。
这就像是我们小时候学的数学题。
一个水池有两个水管甲和乙,一个进水管甲,一个出水管乙。
若打开甲,关闭乙,20小时注满水池。
或满水时,关闭甲,打开乙,则10小时排空水池。
问,一个有半池水的水池,同时打开甲、乙两管,能否把水池注满?何时注满?
这是我临时编的题。
答案是注不满。
能不能注满,你得看哪个管子开得大,究竟是进的大,还是出的大。
这个是要自己选择的。
以上说的脚气,在我的认知里,仍然属于经络湿热的范畴,只是这个案例不以湿热为主要表现。
这个案例中,湿热进入人体以后产生了变化,从阴化寒,随着人体体质寒化了,而且,已经从经络入侵到脏腑去了,尤其是心脏,但是不要紧,这个可以用中医的办法治疗。
四、经络湿热,有的患者也会感觉冷
我还要继续讲讲经络湿热的变化。
2021年6月4号我接诊一位女患者,她是左小腿发冷发麻了三年。她这个病症不知道怎么引起来的,就是左侧腿冷,冷到刺骨,晚上睡觉必须要穿袜子。
她找我治疗的时候,连她的右小腿也开始冷了。她说自己冬天手脚冰凉,可是我看她衣服却穿得并不厚。
她平素胃纳还可以,有时口干;睡眠比较浅容易醒;大便质地偏干;吃豆豉的话,会引起咳嗽,可能是过敏;舌淡嫩苔薄,脉紧细稍数却有力。
一般人看到腿冰凉的,会不会就用温经通络散寒的药呢?
一开始,我也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理智又阻止了我,三年了,难道她就没有吃过热药吗?或者用热性食物食疗过?
于是我就思考起来,她身上有以下几个现象是需要注意的。
其一,如果她真的寒,必定是会穿厚衣的,可她的穿着并不像是畏寒的样子,表示她不是寒性体质。
其二,她口干、大便干,而通常寒证之人,大便应该以溏稀为主,口应该是偏淡偏多涎,而不是口干。口干表示她有阴亏。
其三,舌质表面看起来淡嫩、苔薄,如虚寒之象,但这应该是湿,上面我没有描述她的舌底,她的舌底是暗红,表面无津液,表示有阴亏。
其四,就是她的脉虽紧,但是细的,且数而有力,表示脉尽管有点紧,象为寒,但细数有力,却是阴虚火旺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她是阴亏夹有湿热。
她为什么怕冷,是因为湿热造成了闭郁,阻碍了阳气的下达。
湿热在下焦经络,一方面伤了阴,一方面可能久病入络造成了瘀血。
所以我认为她需要清热祛湿活血养阴,开方如下:
苍术10克,黄柏10克,怀牛膝15克,薏米15克(此为四妙散专祛下焦湿热),桃仁10克,生地15克(桃仁活血,质润力柔,以免过于伤正,而生地养阴又通痹(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
五剂,日服一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患者一周后复诊,她的小腿就不再有畏寒刺骨之感了。守方加减共服十五剂。症状基本消失了。
我用的是清热祛湿的方子,却治好了她腿部的异常寒冷。湿为阴邪,本来会有凉感,湿阻碍了阳气,导致阳气不能下达,更加重了凉感。用如此简单的方子,却治好了三年顽疾,如果我对经络湿热没有足够的认识,一定不会有这么快速的疗效。
五、经络湿热造成的髋关节疼痛
我想起来2014年的一件事,刚认识的一个人的女儿得了一次感冒,经过治疗烧是退了,然而她女儿却开始了卧床生活,髋关节痛得不能动,我很纳闷,为什么感冒了要卧床?跟关节有什么关系?
她问我有什么办法。
但是我和她刚认识不久,医不叩门,即便我出方案,她也不一定执行,我也就没有再多说什么。
后来,她又告诉我说,她女儿是患了滑膜炎。
我就纳闷了,滑膜炎我治过很多,都是膝关节部位,针灸就可以了,很快可以治好,但是她这个怎么是髋关节呢?
毕竟交浅,不敢言深,便没有多说。
但是我留了心,经过深入的学习,我认为这个感冒后引起的髋关节作痛,在岭南最常见的病机,应该是湿热入侵经络。
而且我也想出了对应的药,丝瓜络30克、木瓜15克(此木瓜为药用宣木瓜,非广东人煲汤用的水果番木瓜。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
丝瓜络祛风、通络、活血,祛经络中的湿邪。
木瓜具有舒筋活络、和胃化湿的功效,常治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还可加工成各种食品和饮料等。
丝瓜络30克、木瓜15克,能够平和地祛湿又不伤正。
有一位女患者,平素找我调理癫痫。有一次她感冒治愈后,出现了左髋关节剧痛,医院说是滑膜炎。平素坐轮椅本就活动不便,这次关节作痛,如厕时起身异常痛苦,家属也同样痛苦万分,问我是否有办法。
于是我在该患者平素调理的方药中,加丝瓜络30克、木瓜15克。患者仅服三天,其痛就消失了。
类似这位女患者髋关节剧痛的症状多是外侵湿热,这种病来得很快,但是只要用对药,去得也快。
还有一位女生,患肠胃炎,呕吐,大便黏,排出不畅,三天才排便一次,伴肛门灼热,这种症状一看就是肠道有了湿热。她烧退了后,也是髋关节作痛。我给开了:
木瓜10克,丝瓜络10克,薏米10克,白扁豆10克,生白术30克,木香3克。
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患者连服三天后,病就好了。
这种经络的湿热,在岭南是非常普遍的。
六、湿热与痿症
上述的一些湿热算是好辨证的了,其实还有一些,看起来非常严重的外感湿热病,你不好判断有没有入侵了经络。
2017年12月28日,我记录了下面这段文字:
可能对于一些人来说,走路都是奢侈。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健康的重要,大多人都觉得自己还行,没毛病。
可是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连路都无法走的时候,才发现,这么简单的事,对自己来说,竟然是一种奢望。
就像我,一直觉得自己还年轻,常常熬夜看书,2017年6月底的时候,心脏严重抗议,一直悸动,连睡个觉都是奢望。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就立志要当医生,当时只是觉得当医生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可是却不知道为什么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后来慢慢地明白了,那是因为学了医在恰当的时候是能够帮助到别人的。
当医生最大的成就感,莫过于看到经过治疗的患者在慢慢康复。
真的希望大家都爱惜这来之不易的身体,不要肆意挥霍。
你不知道,你现在所拥有的可能正是别人所渴望的。
今天分享这个病例,没有其他目的,只是希望更多的人,去了解到这个病的解决方法,以备不时之需。
2017年10月11号,我接诊了一位患者,只有1岁3个月,我已经想不起当初的情形了,但我只记得她还不能站起来。
现在想想自己的女儿,刚8个月就能扶着站起来了,所以,15个月还不能站,说明发育得慢了点。
尽管有的孩子走得慢,说到了15个月才能走,但是,她却是连站都不能站起来。
我又不是很确定自己的回忆是不是出错了,2017年12月28日再一次向家长确认。
家长回复道:
孩子不到九个月龄的时候,找了××医馆的医生看了,说是厌食症,脾虚夹积化热,推拿了一段时间后食欲确实好一些,但是孩子的大动作一直慢,而且很瘦,九个月的时候才十斤二两。(范怨武注:这身高体重就跟不上了)
孩子一岁十几天的时候,有一天发烧,烧到最高40.4℃,三天都没退烧,后在儿童医院看了,建议我们立刻住院,辗转到××医院后,医院确诊是川崎病,同时心脏动脉管略有扩张。
川崎病治好了后,找中医给孩子调理,调理了一段时间,孩子开始长重了,一个月长一斤。
但是一岁三个月的时候,孩子又厌食了半个月,体重的增长就又慢下来了。这时还不能站不能走,连手膝爬也不会,只会腹爬。
当时这个孩子的情况,是很不妙的。很多人会说,这就是五迟五软。
但我并没有这么认为。
我分析后,觉得这是痿症——热病后的痿症。一定要从湿热论治才行。
一诊用方如下:
枇杷叶6克,郁金6克,石菖蒲6克,射干6克,淡豆豉6克,通草3克(上焦宣痹汤,治外感后遗痰湿);
太子参6克,白术6克,茯苓6克,法半夏6克,陈皮6克,炙甘草3克(六君子汤,健脾化痰);
山药10克(加强健脾);
三棱3克,莪术3克,丝瓜络6克,伸筋草10克(通经络,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
七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因为患者有过川崎病史,这肯定是外感热病,湿温为主。
脾主肌肉,不能走,肌肉无力,要健脾。
方中的三棱与莪术,除通经络外,能治疳积,辅助健脾,量不能大,大了会破气血。
她一周后再来复诊,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好像有点进步。
第二诊,用方差不多,进展仍不大。
2017年11月1日,家长给我发很多的信息:
范医生,您好,我是××的妈妈,把孩子病情跟您说一下,希望有助您的诊断。
孩子出生时是6.6斤。孩子出生的第二天开始有黄疸。晚上,外婆给孩子喝了些黄连水后,第三天黄疸还是升到比较高的值,同时C反应蛋白有21mg/L,疑似新生儿感染。后来我把孩子送去住院了,也打了抗生素。
出院后我去了月子中心,我天天给孩子称体重。头两天,孩子的体重还是正常地长,后来有一个星期几乎没什么变化,护士觉得是我奶水不足,于是添加了奶粉。但是孩子的体重依然不太理想。
孩子喝了奶粉以后,脸上起了些湿疹。快满月的时候,孩子体重增长还算正常。
我出月子回家后,家里天天吃鸡炒酒。当时孩子每天傍晚就开始闹,想睡睡不着,要么睡着了一放就醒,于是只好奶睡。但到了第二天白天孩子能正常睡。
我自己出月子后反复堵奶,每月都会堵到发烧一次。
等到孩子快出生一百天的时候,我的奶明显少了,然后又踏上追奶的路。
孩子快九个月大的时候,医生说是厌食症,脾虚夹积化热,当时推拿后孩子确实吃得多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在月子中心游泳造成的。我听其他医生说过游泳湿气重,有些体质没那么好的孩子游个泳可能就厌食了。
后来孩子爸爸给孩子喂多了,孩子又有点厌食了。体重又不能正常增加,晚上也睡得差。
孩子刚一岁的时候,当时因为高烧与精神不好,去了某个医院,医生说疑似川崎病,住院九天,打抗生素,服退烧药,但是体温降下来几个小时又升上去。后来,我用藿香正气水化小柴胡冲剂给她敷肚脐,体温就降了下来(一般川崎病退烧医院要等烧满五天才确诊,用丙球蛋白来退烧)。医院给孩子检查后,确诊为川崎病。
孩子出院后,我找到之前推拿的医生给调理。孩子两个月体重长得还可以,每个月增重有一斤多一点。
读完以上孩子的家长给我说的话,我对病情有了比较清楚的判断。通过这段话,我明白了,虽然她不能站,不能走,肌肉无力,但这并不是一个虚证,这是一个实证。
是湿热伤到孩子的经络,虽然我之前看出来了,但是我用方并不准确。
看了家长的信息后,我猛然想起了一个方子。李士懋前辈曾经大力推荐一个方子,即薛氏四号方。多读书的好处,这会儿就体现出来了。
薛氏四号方出自清代薛生白的《湿热病篇》: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
因书中未给出具体方名,故按书中顺序命名为四号方。
虽然她没有这么重的症状,不到四肢拘急或角弓反张的程度,但是,湿热入经络是确定的,于是我毫不犹豫用了此方并作了加减。
党参6克,炒白扁豆6克,生石膏6克,泽泻6克,黄柏6克,熟地10克,地龙6克,秦艽3克,威灵仙3克,滑石6克,苍耳子3克,丝瓜络10克,海风藤6克,酒炒黄连1克,伸筋草10克,槟榔6克,莪术6克。
五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为什么用石膏呢?石膏清热,扁豆去湿,合用是清阳明湿热极佳的药对。
要知道,治痿独取阳明,不是让你一定要去补,是告诉你,阳明出了问题,可以是虚,也可以是实。
实证多是以湿热为主。
阳明多气多血,受阻了,气血就供应不上,自然肌肉无力。
祛阳明湿热来治痿证,是我通过学习何炎燊前辈的医案学来的(在《何炎燊医案集》里有记载多发性神经炎一例,就是用祛阳明湿热的思路,用药如生石膏、知母、薏米、丝瓜络、桑枝等)。
用完此方一周后,小孩竟能站起来了。
也就是说,还是在经络湿热的认识范围内,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你可能会说,小孩只不过发育慢,再等等也许自己就能走,可万一要是错过了呢?谁对孩子的人生负责?
总之,我是觉得万幸,彼此成全,让我对经络湿热的认识又一次加深。
七、内生的湿热入侵经络
以上讲了这么多,全是从外湿的角度去谈的。那有没有内生的湿热入侵经络呢?
有。
我讲一下2019年治疗时间比较长的两个案例。
第一例
男患者,广西人,约四十岁,每隔半个月到一个月会来复诊一次。他有精索静脉曲张,精子质量差——弱精。他还有痛风,经常踝关节肿胀,痛得不能行走,还有一个特别的症状,就是脚底心出汗——他脚底出汗非常厉害,每天出门回来鞋子都湿透了,必须要用吹风机把鞋子吹干,每天如此重复。除此之外,他还夜尿频多。
这是很典型的下焦湿热的病证。痛风的主要病机是湿热,脚底心出汗(在他这里是湿热下注),伴随有阴囊潮湿。
那他的精索静脉曲张呢?这个是存在瘀血的问题。
他就是下焦有湿热,同时也有瘀血。
他夜尿频,大概率也肾亏。
然后我就给开了什么方子呢?——知柏地黄丸(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这个方子能补肾,同时去下焦湿热。再然后我合上什么呢?——桂枝茯苓丸。这个方子活血化瘀。再加些土鳖虫等。
黄柏10克,知母10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山萸肉15克,山药15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陈皮10克,桂枝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土鳖虫10克,蛇床子10克,车前子10克,怀牛膝10克。
我就以这个基础方为主,给他前后调了有小半年。
他每次来都说改变不大,但是,慢慢地发现脚底竟然不出汗了。
经过半年的治疗之后,他来的时候,痛风发作的频率是越来越少了,夜尿也越来越少。
他以前发作的时候,必须要吃那些治痛风的西药——一旦发作脚就肿得不行,并且痛得不能走路,而且发作期可达半月之久。
但自从经过中药调理了这半年之后,他痛风的发作频率越来越少了,就算发作了,他也可以忍,而且一两天症状就消退下去了。
当然,痛风发作,是因为他不注意饮食,吃到高嘌呤食物。但是,发作的频率跟程度,相比以前刚刚来找我的时候要减轻很多。
这个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他是下焦湿热,有瘀血,合上肾虚。针对这些问题,我用知柏地黄丸,合上桂枝茯苓丸,加上其他活血化瘀的药,再加上一些广东、广西的道地药材,比如千斤拔、千年健和牛大力等,用祛风湿又强筋骨的药物,效果会更加好。当你抓对了病机,用对了药物,他发作痛风的症状也好,足底出汗也好,精索静脉曲张也好,这些症状都能得到缓解。
当然了,他吃药的时间还不够长,也就是半年左右(患者在广西,未能坚持复诊,我号源紧张,不好挂,所以中断了)。
但是他的各项症状都在逐渐好转,这给我一个提示,就是说,有些慢性病,得的时间长了,治疗的时间也可能是很漫长的。
所以慢性病呢,要有方子,有方有守,我们才能够看到效果——王道无近功。
这种慢性病,它就是需要慢慢地改善患者的体质,一点一点地修复,不可能迅速地治好,迅速地治好反而可能不利于身体康复。
第二例
患者,男,三十多岁。他是全身的筋骨交接的地方会觉得痛,扯着痛,按压也痛。
他平时还有腹泻、大便不成形的症状。经常要裹一条腰带一样的东西,但是他不是用来束身,而是裹着肚脐,因为他的腹部不能见风遇冷,一遇冷则腹痛腹泻。
这是他当时治疗的主要症状。
治疗这个病,我用附子理中汤为主,当然了,没有用附子,去掉了附子,用葫芦巴替代附子。
就这么给他调理了有一年的时间。
他跟我讲,他不仅腹泻好了,肚子也可以不用东西包住了,他全身筋骨的疼痛也缓解了,基本上不疼了。
还有他以前尿酸长期是偏高的,这个他以前没有给我讲过,现在是属于正常值了。
我这个处方里面是没有针对尿酸的,因为他当时也没有讲这个问题。
另外,他已经异常十年的肝功能指标也越来越正常了。
所以,一个人正气足的时候,他的慢性病就能慢慢地改善。
附子理中汤这个方子,我不是完全照原方,我去掉了附子,有时候用巴戟天代替,有时候用仙灵脾代替,有时候用葫芦巴等代替。
用这个方子之后,他的脾肾功能都得到了提升,这样就能够代谢身上的湿邪。
久而久之,他的肝功能也慢慢恢复正常。
也就是说王道无近功,我们要改善体质,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这是需要坚持才能做到的事情。
以上两位患者,他们没有催我,也没有问我什么时候能好。
我就说,你吃吧,有好转就继续找我,没好转就找别人,肯定有比我强的人在。
他们一位吃了半年,坚持来;另一位吃了一年,也坚持来。
为什么?因为他们越吃越好了啊!
我也想有金手指,点一下病灶就没有了。但是我不是神仙啊!身体修复有它自身的规律,着急也没有用啊!再着急,有的病我也没办法迅速治好。
以上两案,都有关节作痛,都有尿酸指标偏高,都有湿热在经络的表现,但是用方,一个用阴虚思路,一个用阳虚思路,而且都不是针对着湿来治的,都是针对着正气来治。
像案例一是阴虚——肾阴虚,不能主水,补肾阴就好了,湿就开始化了。
像案例二是脾肾阳虚,脾不运化,肾不主水,都能生湿,补脾肾阳气就好,补上了,脾肾自己就化湿了。
所以不要见湿就只去治湿,要找到根源在哪。
现在有很多孩子(尤其小学生),在生长发育的时候,出现了下肢关节作痛或酸楚,尤其是在运动后。
人在运动时,毛孔张开,很容易就进了湿热,出现酸楚。孩子因为长个,是要实质性的物质支撑的,所谓的阴成形,即长出有形的身高是需要阴气的,主要是需要肾阴,所以,肾阴的消耗是很快的。肾主骨生髓,肾阴耗掉了,不能滋养骨头,所以骨头会痛,这时候吃点六味地黄丸,吃几天就能缓解。
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人是肾阳虚,肾阳虚的人是非常怕冷的,这种生长骨头痛的孩子,可以吃几天金匮肾气丸。
这些都是因为正气不足,导到湿热入侵下肢经络出现酸痛,稍微补一下肾,就能通过主水功能,把这个湿给化掉,自然就不酸了。
以上就是我对经络湿热的大体认识。
(1)覆鱼:此为根据作者客家话的音译,在水圳或水渠的两端用泥巴封堵,将其中的水舀掉,被封的水渠段没水了,就可以抓里面的鱼。
第 八章 坐月子落下的一些湿热病症
一、坐月子避免过饱和湿热食物
生完孩子之后,大多数产妇气血两亏,记住,我说的是大多数,有少数气血旺盛的产妇不在此列,所以大多数产妇应该坐月子。
坐月子的目的是让产妇的气血得到恢复,松开的骨节有时间收回去,所以产妇必须好好地休养。
问题在这个休养上,很多产妇的方法不正确。
产妇怎么休养,这是很关键的。
坐月子这个坐代表着“不干活”,要休养。
但是不干活不是坐着不动啊,是可以轻微活动,但是头几天还是少动为好。
最关键的在于这个月子时间的长短,很多人以为“月子”是坐一个月的时间,其实月子是一个约数,坐月子要多久,得因人而异。
体质好的产妇坐的时间短一点,不到一个月就可以恢复正常,体质差一点的人坐的时间长一点,长达一年的都有。
坐月子啊,除了少干活之外,饮食也要注意。
在改革开放以前,很多中国人特别是农村地区,营养并没有那么好,平时吃顿带荤的饭菜都不容易,所以生完孩子一定要吃好的。平时除了累死累活,也缺衣少食的,生完孩子,鬼门关里转过一回,必须吃好的,大量补充蛋白质。
我妻子生完孩子之后,一顿饭能吃两三个鸡蛋。
我妈说她当年生完我之后,胃感觉像个空洞一样,一顿能吃六个鸡蛋,还感觉不够,没有饱腹感。
所以,在以往缺衣少食的年代,那样的吃法是可以的,因为产妇坐完月子之后,就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了,很快就能把积攒在身上的这些大量的营养给代谢掉了。
换到现在这个人们都不愁吃喝的年代,很多家庭每顿饭都有荤有素,营养是完全不缺的。你坐完月子之后还是一直维持着这样的饮食,其实会给脾胃造成负担,最后多余的饮食都化成了痰湿。痰湿久了又生热,变成湿热。然后就会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
讲到饮食这一块呢,广东这边的客家人特别爱用鸡酒(1)。
酒性是很湿热的,吃多了之后,就会容易造成中焦的湿热。
所以产妇吃了鸡酒,往往会有一系列湿热的反应,比如说湿热容易造成盗汗,这种汗是非常黏的,人也怕热,会造成一系列上火的症状,比如喉咙痛、口干口苦、耳朵疼等。
而且湿重的产妇,特别容易堵住足阳明胃经,而足阳明胃经所经过的一个部位就是乳房,产妇的湿热特别容易堵在乳房上,把奶堵住了,引起乳腺炎,而且产妇的奶水都是偏浓稠的、湿热的。
二、母亲的湿热会影响到吃奶的孩子
我去年接诊过一个孩子,就是母乳不耐受。孩子喝了妈妈的奶后,大便有血丝,有好几个月都这样。我给他妈妈开达原饮(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加地榆、槐花、马齿苋的方子,治疗孩子妈妈的肠道湿热。其中,地榆和槐花是可以治疗肠道出血的。
孩子的妈妈喝了我开的这个中药后,小孩的大便就没有血丝了,但是她一停药,孩子又会拉血丝。
后来,我就一直开这个中药让她妈妈吃,同时让孩子的妈妈也注意饮食。就这么调理了一两个月,孩子妈妈身上的湿热慢慢给清掉了,孩子再喝奶时,大便就没血丝了,连潜血也没有了。
可见这个湿热,对于产妇来说也是十分需要避忌的东西。
三、很多产妇(人)既有湿热又有寒
有的产妇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她好像很怕风、很怕冷。吹着风就头痛。手不能接触冷水,手指碰到冷水就会剧痛,像冰刀刮一样痛。膝盖也怕冷,腰也怕冷。
人也十分疲劳,没有耐心,容易发脾气,很急躁。
有时奶水还不够。
你说她寒吧,有时身上还燥热,一阵一阵的,突然一阵燥热,出一身汗,汗出了又极端怕冷。
吃饭的时候,饭菜稍热,她身上好像是开了口子似的一直在冒汗,哪怕喝口热水都冒汗。
平时要是稍微活动一下,那汗也不停地流。
她身上既有汗,也有晚上睡着了的盗汗,她既怕冷也怕热。
她关节还酸痛。
她不仅疲劳难缓解,一动还心慌气短,气短的时候还出虚汗,严重时还会出现濒死感。
大家想过她这是什么问题吗?
她这个身体究竟是热还是寒?
其实她身上的热是真热,寒也是真寒。
一个人身上可以同时具备湿热与虚寒吗?
为什么不能?
人的体质可以是复杂的。
我这么说可能不够直观,现实里有类似的情况,在冬天的时候,水龙头冻住了,要用火去烤化冰——尤其北方是农村水管都在院子里,晚上的时候水龙头会结冰。第二天,人们要用水,可是水龙头冻住了,出不了水,怎么办呢?人们就会用火去烤水管的管身,用火一烤,冰就能融化,但是冰并不是突然化掉的,往往需要七八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在冰融化的过程中,往往火烤的地方很热了,但是里面还是冰的。这种情况,就是水管很热,可是它里面又有冰,类似人体的有湿热又有寒。
四、产后病的常见治法
就前文产后妇女的体质复杂性,我想再多说几句。
人的体表要感觉到温暖,必须是营卫之气充足,产后气血大亏,同时由于骨节要开,所以在开骨节的时候,毛孔其实也是松弛的,这就是卫气也虚了,卫气不能卫外,毛孔又是大开的,产后就会怕风怕冷,这是真冷。
同时由于岭南之地(或其他地区的女性若居处潮湿),湿热之气无处不在,产后的身体很容易被湿热乘虚而入,加上饮食不注意,过食肥甘厚味、酒及补品又易滋生湿热,也就是说,中焦之湿热也是真的湿热。
营卫从脾胃运化饮食水谷而来,现在脾胃中焦被湿热所伤所阻,饮食不能正常化为卫外之气以抗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中焦因湿热而影响营养吸收导致营卫不足而不能抗寒。
所以怕冷是真怕冷,湿热又是真湿热。
人的复杂体质暂时就这样形成了,所以最后才会有这样复杂又矛盾的症状,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你看到她冷了,给她温阳,结果她吃了,就喉咙痛、入睡困难,甚至出鼻血、发烧;于是你给她清热利湿,一清热利湿,结果整个人又像掉进冰窟窿了。
所以,处方用药,必须要两者兼顾。
你不能光补,也不能光清。
就像你路上看到一个衣不遮体的乞丐,他冷是真冷,因为没有衣服;脏也是真脏,因为没条件洗澡;他穷也是真穷,没钱买衣服,更没钱去搓澡。
你就算给他买了一件新衣服,他也可能拿去换钱买吃的。
你就算给他去搓了个澡,两天就又脏了。
真正的扶贫,应该是教会他自力更生,教会他自己去创造价值,不至于返贫。
只有中焦湿热清了,机体才能自己产生气血,才是真的扶贫。
所以,中焦湿热要清,气血两亏要补,卫虚要固。
如果气血两亏,用当归补血汤(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即黄芪和当归。
如果心气不足,心慌气短乏力又口干自汗,用生脉饮,即党参、麦冬、五味子。
如果气虚下陷,腹中有下坠感,可用提一下气的升麻、葛根。
如果气滞,胃纳不开,胃中胀气或嗳气,可以用行气的青皮和陈皮。
如果脾虚不知饥,可以用白术、炙甘草,再加神曲开胃。
如果中焦湿热,可以用二妙散,即苍术和黄柏。
如果下焦还有一点湿热,长湿疹,或白带发黄,再加泽泻。
那么畏寒不管了吗?
我告诉你,不是不管,畏寒是继发的,继发于气血不足,我把气血补上了,畏寒自然就消失了。
可是你中焦有湿热啊,湿热不清,没办法化生气血啊,所以中焦的湿热也要清。
到了如此复杂的地步,是必定要多管齐下的。
所以以上这些方面,组成了什么?
答案就是:清暑益气汤。以下是我常用的剂量:
黄芪10克,当归10克,党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升麻6克,葛根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神曲10克,炙甘草6克,苍术10克,黄柏10克,泽泻10克。
这个方子,我调理了大量有上述症状的人,尤其是在坐月子期间着了凉怕冷,又吃了湿热重的食物引起盗汗,同时又气血亏虚、疲劳自汗的患者,我常用此方加减。
以上十五味药,放药煲里泡上水,水保持没过药材表面,泡半小时,如果泡药期间,药材吸水导致水位下降,仍要再添水至没过药材表面,大火煮开,转小火再煮十分钟,关火,再焖半小时,就可以倒出来饮用。
隔三四小时后可以再煎一下,加水没过药材,大火煮开,转小火再煮一分钟,即可关火,倒出放温饮用。
尤其上方中的黄柏、青皮,口感较苦,我常再添甜叶菊6~10克,以矫正口感。
清暑益气汤中并无驱风寒之药,是以祛除中焦湿热并补益气血为主,让人体自身去恢复抗寒能力。
其实清暑益气汤所针对的祛除产妇寒气的药物成分并不是太重——她说冷,但你会发现她衣服穿得并不多,没汗的时候,她还敢站在风口下,只有出汗了,她才会说怕冷,所以少用了祛寒药,但确实有寒重(极畏寒)同时中焦湿热也极重的产妇,我还有一个经验方,从雷昌明前辈那学来的。
此方并无方名,常用药味及药量如下:
黄芪30克,桂枝10克(若风寒重,还可再加防风10克,细辛3克),生石膏15克,苍术15克(若热重口干,还可以再加白茅根30克),枳壳10克,仙灵脾10克,巴戟天10克(腰酸痛重着,还可以再加桑寄生30克)。
就是这么几味药,不用多,煎煮方法同上即可。
我写的上一本书《做自己的中医》中提及的麻桂各半汤合二仙汤也可以用。
但是在临床中,并不是所有的人月子期间受到的都是风寒湿或湿热,都适合用这个方子。
比如有气血大亏的患者,特别的虚弱无力,也受到经络湿热的侵扰,关节作痛的,用独活寄生汤或三痹汤效果就很好,独活寄生汤处方中的秦艽就可以祛经络中的湿热。
五、产妇的骨质疏松症
更有甚者,肾亏严重,骨缝打开了,骨质疏松严重了,骨头发痛的,阳和汤(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更适合,阳和汤中的白芥子可化骨节中的痰湿,而鹿角胶填肾精。
我在几年前的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推文中偶然提起过,我用阳和汤治过几例产后骨质疏松且骨头剧痛的患者,均收到良好的效果,有一微信公众号读者在公众号的其中一篇文章后留言(根据事后再次随访稍作补充):
看了您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后,真的太激动了,我感觉我有救了。
我产后身上就各种疼,肩胛骨非常疼,腰疼。最困扰我的是骨盆疼,走不了路,只要一动骨盆那儿就咯噔咯噔地响,每天只能一跛一跛慢慢走,一直以为是耻骨分离造成的。
在这种病痛之下,我咬着牙坚持照顾孩子,直到我女儿近8个月的时候,我严重到几乎挪步都挪不动的地步了。我就开始四处求医,拍片子、做CT,甚至核磁共振都做了,结果都是没问题。
看了4个专家,都没确诊。
“医生,我真的走不了路啊!”这是我对医生说得最多的话,他们却是无言以对。
我是一个婴儿的妈妈,我的女儿这时候最需要我,我却动不了,我多希望有个医生能帮我治好啊!
真的觉得对不起孩子!
但其中有一个医生说,你这全身疼,会不会缺钙?
我就去测了一下骨密度T值,结果是3.05,我上网一查这值属于骨质疏松症。
我就吃了些钙片,吃了近一个月,症状见轻。可以走些路了,但症状还很多,身上哪里都疼,跑不了,蹲不下,最严重的就是跛,走不了路,感觉身上很疲惫。
我想问问您,我这症状就是您说的产后骨质疏松症导致的疼痛吗?
还有阳和汤的配方是这个吗?
熟地30克,肉桂(去皮,研粉)3克,麻黄2克,鹿角胶9克,白芥子6克,姜炭2克,生甘草3克。
如果对,这一服药分几次喝?一天喝几次?
希望您可以帮帮我!
我真想可以照顾好我的女儿,做一个合格的母亲!
我离您太远了,去您那儿来回得几天,我不放心孩子,所以很期待您的答复!
如果哪句话说得不对,请您原谅我的孕傻!
她表述了很多,其实她这种情况属于中医讲的肾亏,肾主骨生髓。方子是她自行在网上搜索到的,我看了一下方子是对的,就回了一下说,你吃两天看看。
她在一周后又回复我:
我是产后骨质疏松症引起全身疼痛的那个人,首先祝您健康快乐!
然后再和您反馈一下,我听了您的话,每天一剂阳和汤,已服用一周了,疼痛和乏力症状明显减轻,真心地感谢您!
我终于可以动了,可以抱着孩子在屋里走走了!
但还是会感觉浑身没劲,请问需不需要在阳和汤里加点什么?
求指教!
当时我又让她再守方半个月。
最后她又断断续续地服了三个月,基本上就没有再痛过了。
阳和汤,适合治疗肾精大亏骨头作痛,里面含熟地和鹿角胶补肾;又适合治疗骨头缝里进了风的冷,里面有麻黄、桂枝祛风寒;同时又适合治疗关节有点无菌性炎症造成的积液,因为白芥子可以化痰。
某日再随访,她说:“我的病是喝了阳和汤好的。当时,不知为什么,我妈也有和我同样的症状,我给我妈也吃了阳和汤,效果也很好!”
另外,我们岭南这边客家人还有一些药膳,用以祛风湿止痹痛,如艾根、艾纳香叶、白牛胆根、臭牡丹根、臭牡丹叶,这些都可以炖鸡汤,有点药味,但回甘,最后会有鲜甜的口感,又祛风湿止痹痛。关于这些药,后文会再详说。
本文最想说的是,患者体质复杂,虽然有湿热,但是虚实并见,所以处方用药,就不能盯着湿热只顾湿热。
由于脾胃虚而气血不足继发的湿热,就要解决气血问题;由于肾精亏虚而继发的湿热,就要解决肾亏的问题。
清暑益气汤中有当归补血汤和生脉饮等。
独活寄生汤中有八珍汤。
阳和汤中有熟地和鹿角胶。
雷昌明前辈的经验方中有黄芪、仙灵脾和巴戟天等。
而麻桂各半汤合二仙汤中也有仙灵脾、仙茅和巴戟天等。
所以用药,也是要扶正祛邪同用。
(1)鸡酒是一道美食,主要材料是鸡、姜、米酒、糖。
第 九章 痰热在心
一、我的早搏经历
我有过三次比较严重的早搏经历,这让我对心悸认识颇深。
记忆中第一次心悸是在2005年的8月,那是刚实习的第二个月,那段时间,出于对前途的担心,觉得跟诊学的东西不够用,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得自己学处方用药,于是沉迷于学习,开始大范围地阅读,每天只睡3~4个小时,天天看医案医话以及各种名方的论文。
一边学着书本的知识,一边给人开处方用药。
由于长时间的睡眠不足,最后出现了早搏,尤其是到了晚上,心脏感觉要跳出来似的,让人难以入睡——睡不好又加重了症状,进入了恶性循环,当时因为阅历有限,经验也有限,不知道怎么去治疗,那时的带教老师也只是让我多休息而已。
我就只能是每天早睡。
慢慢地,一两个月后,这种心脏突突跳的反应就没有了。
但当时我真的怕得要死,这还没毕业呢,身体就垮了?
第二次大发作,是在2017年,距离第一次相隔12年。
当时一是由于长时间睡眠不足(有时看书,有时刷手机),二是因工作极度繁忙(长期超负荷工作,当时没有限号),三是因情绪不稳定。
这种状况又引发了心悸,症状大概持续了一个半月。中间休养也不能缓解,早睡也不能缓解,最后只好辞职了,不上班了。
不上班后,约朋友去爬罗浮山散心,又回老家散心,到妻子娘家放松。
跟着还是奶娃的女儿一样早睡,同时服用中药调理。
在深圳时,先是服用方剂如桂甘龙牡汤(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生脉饮,不对症,后自行把脉,自觉脉相弦滑有力,于是用温胆汤,服数剂后缓解,中间又因睡眠问题而反复,后到丹东时再服用玄参养阴,大概一个半月后就好了。
第三次发作,是在2020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初起的两个月,居家隔离,因实在无聊,晚上刷手机不睡觉,这样一段时间后,又诱发了心悸,这次有了上次的经验,马上用温胆汤加味后才得以缓解。
二、温胆汤治疗痰湿在心、胸、胃的心得
为了写本章的内容,我又翻了微信朋友圈,看到了近两年前的一个医案。其中有个医案是我表妹的。
我表妹当时心前区作痛几天不得缓解,说是像被打的痛,当时被送去了抢救室,医院做了一堆检查说是没有事,给开了止痛药,后来吃了也没有用。
她于是向我求助。
因为她的工作、性格,以及过往我给她开药治病的经历,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了解她的工作,她在深圳某公司做招商运营经理,在一家商场负责租赁,将商铺租出去。她平时工作比较忙;她人年轻,喜欢参加各种群体活动,晚上经常跟同事吃吃喝喝;她又打算存钱买房,工作特别卖力;年底了,吃得比平时要多很多;她性格以前是比较暴躁的,不过现在好多了。
她以前腋下长脓疮,右边在医院做手术切掉,后来她左边腋下再发,我给用升散化痰法治好的。
她的身体本身是有痰核的基础,在熬夜后总会出现阴虚,工作卖力又易气虚,心前区的疼八成有瘀血。所以,我的治则就是给她化痰活血,气阴两补。
根据我这么多年来治疗心悸、心慌及心痛的经验,最高频的一个方子就是用温胆汤(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
在我的认知里面,温胆汤可以治疗心胸胃的痰热。
包括了我表妹的这种心痛。
于是,我给她用了温胆汤(化痰)、当归补血汤(补气血)、生脉饮(补气阴)的组合,再加上苏木活血,这个经验学自赵锡武前辈。方子具体如下:
竹茹10克,枳壳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党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苏木6克。
五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开完药的第二天,我问她:你感觉怎么样了?
她说:哇。太神奇了!昨天喝了第一包,喝之前是去过洗手间的。喝完半小时突然急着去厕所,去厕所小便之后好像整个神经通了,就已经很缓解了。到十一点多心前区就轻微痛,不影响动作了,没喝药前举手、转身、扭动都不行,一使劲也疼。今天中午又喝了一包,基本没症状了,深呼吸也不痛了。
你看,她当天喝药,即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有问题(病邪)会传给小肠,而小肠与膀胱是同名经,有经络相连,小肠的问题又会传给膀胱,所以她出现了尿急。也就是说,她吃了药后,痰热病邪从心移动到小肠,又从小肠移动到膀胱,从膀胱直接排出去了。
我觉得这个方子,对于绝大多数怕过劳死的人,都应该学习一下,当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我对温胆汤的认识是在2005年,那时买了何绍奇教授的著作《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里面有几篇相关论文,但我也仅仅会用此方来化痰,最多治治胸闷。
后来学习了《中医痰病学》后,有一段时间,用此方加减治疗青春痘。
我用的温胆汤,仅取五味药:
竹茹 10克,枳壳(或枳实)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陈皮10(或橘红)克。
我没有按照《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原方的用法,还有炙甘草、生姜、大枣,我一般没有加这三味药。
我在2017年那次心悸的时候,用过生脉饮。这个方子,我受刘仕昌前辈的影响,一直在气阴两亏的症状中会用到,尤其是夏天的时候。但是那次我用得过早了,没有取得效果。没有效果的原因是我有比较严重的痰阻心脉,本应该先化痰,再补气阴,或者化湿与补气阴同用,效果就会更好,但那时的我对虚实同调的用法并不熟练。不过,幸好在后期用温胆汤化过痰后,又用了以玄参为主的养阴的方子善后,才最终把心悸给治好了。
现在看来,每一次的磕磕碰碰,都是自己成长的契机。
在心悸刚好后没多久,我读到朱进忠前辈的医案,发现他在大量运用以上三个组合,即黄芪当归合生脉饮合温胆汤,简称芪脉温胆汤,此方用于痰阻心脉并有气阴两虚的证型,效如桴鼓,此方便成了我的常用方之一了。
温胆汤的应用,我再多讲点,我常用于心、胸、胃的痰阻治疗。根据我的经验,温胆汤能够治疗心、胸、胃因为痰湿引起的下面的这些问题。
心:讲到心的时候,往往也包含了心包。
一方面有心神的问题,一方面有心包的器质组织的问题。
痰湿引起的心神的症状,可能人会烦躁,入睡困难,多梦,幻视幻听等。
心包器质组织的问题就是心脉痹阻,出现心痛或者心律失常等。
胸:痰湿引起的症状多半是胸闷气短,或咽喉有梗阻感等。
胃:痰湿引起的症状主要是恶心呕吐,或胃气不降引起的胃经在头面部的上火症状,包括痤疮或头面油腻以及痰湿随着胃络入脑引起的精神狂躁等。
所有出现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时,我都会用温胆汤,也算是我个人的应用指征。
其实我用温胆汤治疗的最多的症状还是痰热在心包。
心包是一个空腔器官,它与三焦是表里关系,三焦是决渎之官(排污水),所以心包会接收手少阳三焦经满溢过来的污水(痰湿),很容易就导致了心包出现痰热,然后引发一系列的反应。
这个痰湿,除了三焦会溢过来,其实心包本身也会生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熬夜加班引起,熬夜会耗气伤阴,引起阴虚火旺,再炼液成痰,就成了痰阻心包从而引发心悸。或者说,由于熬夜令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导致其与迷走神经之间的协助出现异常,总之就是心律出问题了。
三、祛心里的痰湿,要注意气阴、气血亏等情况
一个人熬夜伤阴,但早上常常会出现气短,所以熬夜也伤气。熬夜很容易出现气阴两亏,所以我常常会合用黄芪、当归和生脉饮,也就是朱进忠前辈的习用方芪脉温胆汤(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
关于这个处方的使用方法,我在《做自己的中医》一书中就有分享过。
讲到这里,我还是说这个方子在心中或心包中有痰热的时候,它的运用概率是非常高的。
治病的时候,一定要兼顾患者的病有虚实结合的状况。
一般这种类型的患者,属于脑力劳动者、熬夜者、多吃少动者居多。
患者的病中有实存在,实是真的实,它有痰热;患者的病中有虚的存在,虚也是真的虚,常见于气阴两虚或气血两亏,也是复杂的病机。
所以只有虚实同调,才能将病治好。
在这里还要补充一点,为什么情绪不稳定或熬夜、有压力会引起心脏的不适?
有一种心脏疾病叫应激性心脏病。常常表现为左心室的一块心肌突然变薄,被血液冲击得像气球一样鼓起来,又像章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心肌气球样变(1)或是章鱼冠心脏病,又因为这种病通常起因和情绪有关,所以也被称为应激性心脏病。
突然强烈的压力或压力不大但时间持续较长,以及因失恋、亲友过世、丧偶或分离等引起的悲痛情绪,都能引起心肌变形。只要情绪缓解,变形会在几周后慢慢恢复,但若是放任不理,让血脏的血管持续痉挛,很可能就会使心脏骤停,造成猝死。
所以,长期不运动的人,不要猛然地锻炼,猛然地锻炼给心脏的压力是很大的;身弱不受力的,不要接超负荷的工作;不要长期熬夜看剧,或做要长期熬夜加班的工作,又或者被动式地带娃及干家务活及为了一日三餐而熬夜,这种钝刀子式的压力,久了心脏会受不了;失恋了,不要沉浸在情绪中出不来;亲友去世,这个谁也没有办法,2002年我奶奶过世,我就体会到那个悲伤到心痛的感觉,有时做梦都会因心痛而醒。
不管如何,当你感觉到长期的压力而导致心脏不适时,如果没有明显的痰阻或瘀血,可以先喝瓶生脉饮口服液,保护一下心脏,若心区出现刺痛,也可以先吃上速效救心丸,再服用两瓶生脉饮口服液,也算是虚实同调。
为什么一直在强调虚实同调?
其实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已经很深入地谈过了,现阶段的人们普遍衣食不缺,都有手机可长时间玩,加班是常态,这些都是消耗,所以熬夜的人比古代多多了,气阴两亏的人也比前的人多,生脉饮的应用概率也更高。
如果饮食中不顾忌,长时间吃大鱼大肉等肥甘厚味,天天吃各种外卖,吃多了又不运动,那么痰阻心脉的情况可能就出现了,这时候,温胆汤是少不了的。
若是出现了心前区的刺痛,大概率是有瘀血,可以再同时加服丹参滴丸或速效救心丸。
以上这些,都是我个人的经验,属于大概率的应用。
是不是所有人都适用芪脉温胆汤呢?不是的。体质强健的人,仅仅因饮食不节而生的痰湿堵在了心包,那么尽量不要用补用,单纯用温胆汤即可。
(1)心肌气球样变,也被称为心尖气球样变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