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八章

书名:时间不够用,现在就行动 作者:曹国记 本章字数:13659 下载APP
提升自我,让工作变得更加高效轻松
在时间管理中,个人素养、能力、水平、经验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工作的效率,决定了人们是否能够更好地驾驭时间。为了提升个人能力,可以学习更多知识,强化自己的工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借助工具,总结经验等。这些方式都是为了让自己在管理时间方面更加游刃有余。
1.及时充电,平衡时间投资和时间产出的比例
在经济学中,投入和产出一直都是一对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概念。对于经营者来说,成本预算问题是一个基础问题,简单来说,就是经营者每卖出一件产品获利时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对于他们来说,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提升利润,是获得更多效益最简单的方法。
不过,在计算成本的时候,人们通常只关注经济投入以及经济收益,而很少有人关注时间成本与时间收益。或者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许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时间会产生成本。
而在现实生活中,时间成本几乎无处不在。同样以经营者为例,两个商人出售价值相等的同一件商品,往往会考虑进货渠道和进货价格,这是经营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商人还需要考虑进货时的路程远近,以及出售掉这件商品的早晚时间。
比如经销商A和B一起销售冰箱,A从距离自家50千米的厂家进货,而B选择从距离自家180千米的厂家进货,双方的冰箱无论从价格还是型号都一样,而且双方都要求厂家送货上门。对比之下,经销商A将会获得更多的便利,因为路程比较近,他可能会赢得更多的时间。
另外,如果A和B的销售能力不同,A在半天就卖出去一台冰箱,而B需要一天时间,那么,A可能会利用那半天时间继续进货和销售。在这样的情况下,A将会因为效率优势而在同等时间段内获利更多。
如果对A和B的销售情况做一个大致的总结,就会得出一个结论:A每天可以卖出两台冰箱,而B每天只能卖出一台冰箱。或者也可以理解成为A每天能挣两台冰箱的钱,而B每天只挣到了一台冰箱的钱。
需要注意的是,平衡时间投入与时间产出的关系并不等同于在与原先相同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时间投入与产出的关键在于价值,是否在单位时间内做了更多的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在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比如,有的职员花10分钟时间完成了文件的复印,而另一个职员在10分钟时间内不仅完成了复印工作,还额外制作了一份文档。从时间使用效率上来说,第二个职员的效率更高,但问题在于他花费时间制作的文档可能毫无用处,这样一来,他所做的工作实际上毫无价值可言。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汽车售货员能够在一天之内销售一辆车,而有的人则完成不了任务,这时候这个销售者会这样想——“我今天卖不出去一辆车,那么我就干脆去销售轮胎,如果连轮胎也卖不出去,那就干脆卖车内饰品,我还可以抽空做其他事情,比如打扫卫生,比如给公司制订新的考勤表。”对于汽车销售员来说,销售汽车是本职工作,而卖轮胎和饰品并不是他们的分内工作,创造的价值也与销售汽车相去甚远,至于打扫卫生更是创造不了多少价值。
由于价值不高,时间投入也就没有多少意义,或者说就是一种浪费。所以时间管理者一定要抛弃“虽然我的工作是抓到大鱼,但捕不到大鱼,就抓小鱼,抓不到小鱼,就捞虾米,捞不到虾米,就干脆割点儿草回来喂猪”的想法,因为割草的价值与抓大鱼的价值相差太大了。
那么那些不能抓到大鱼的人,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工作了呢?情况并非如此,想要确保时间有更大的产出,那么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改变投入的方式,让最合适的人做最合适的工作,既然有人不适合抓大鱼,那么就要安排他去抓小鱼或者虾米,然后让那些有能力的人担任抓大鱼的职务。对于这种方式,往往需要一个体系化的管理方式,在这里不予讨论。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提升个人能力,确保人们有能力去抓大鱼,这里涉及一个时间投资的问题,通过有目的的“时间投资”,可以产生更多的“时间资产”。
比如工厂里的员工原本每天只能生产10件产品,可是通过为期两周的内部培训之后,员工的技术有所提升,每天的产量增加到15件。在这个过程中,“两周的内部培训”就是“时间投资”,“每天的产量增加到15件”就是产出的“时间资产”。
在这里,多花掉两周时间,使得工人的工作效率获得了很大的提升,这就是时间投资发挥的作用。而在生活中许多人并不愿意额外花费两周时间,对他们来说花这两周时间就是一种浪费,可是却没有想过这笔投资会带来更多的价值。这是一个通病,人们虽然经常会谈论提升工作能力、掌握新技术的问题,却没有想过这些提升效率的手段是需要时间投入的,掌握新的知识、技术、经验、技巧、能力、方法,都是需要花时间的。
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家、科学家、作家、工程师以及医生,他们通常都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修,这种进修就是一种时间投资。普通人只意识到这些花掉的时间本身可以做很多事,而聪明人却可以看到这些时间投资背后的价值。比如比尔·盖茨每年都会读几本新书,学习一些新的管理知识,对他来说每一次充电可能都意味着新的商机。
一家公司的董事长送员工去德国学习新技术,这些人在德国待了九个月,公司里什么事情也不用管,而且还照领工资。这引起了一些股东的不满,他们纷纷要求董事长尽早安排这些员工回国工作,或者要求他们工资减半。董事长没有听取意见,而是坚持让员工在德国又多待了两个月。事实证明了董事长的眼光,虽然这几个员工离开公司后,使得公司损失了差不多四百万元的产值,但是深造回归后,仅仅在一年时间里,他们就联手为公司增加了八千多万元的产值。
对于任何人来说,时间都是有价值的,但是追求时间的价值不能仅仅体现在“做什么”,还要体现在“更有效率地做”上面。而效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许保持专注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但是从能力与工作的匹配来看,想要提升效率,就需要经常充电,确保自己能够以最佳的状态、更合理的方式来完成工作,从这一个角度来说,时间投资反而是一个必要的措施。
2.借助时间管理工具,减轻工作负担
在进行自我管理的时候,为了提升效率,为了避免自己出现惰性,人们通常可以选择一些管理工具来进行辅助。在时间管理方面同样如此,尽管时间管理更多时候依赖个人意识上的控制和安排,但个人意识会出现松懈和变化,也会出现低效表现。比如一个人要求自己在早上6点必须起床工作,可是他在某些时候可能会出现意志力松弛的情况,拖延到7点起床。这个时候,为了避免出现拖延就需要借助闹钟来提醒自己。
闹钟就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管理工具,不过作为一款定点提醒的产品,它的功能非常有限,在时间管理和时间控制方面效果有限。如果想要充分利用时间,并对时间进行合理规划,还需要借助其他一些内容丰富、功能强大的时间管理工具。
——Rescue Time
Rescue Time是一个基于网页的时间管理工具,它可以安装在电脑和手机上,也可以以扩展的形式安装在浏览器和一些办公软件上。该软件拥有强大的分析能力,可以准确判断个人在各项事务上花费了多少时间。通过数据分析,人们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在网络游戏上花费了多少时间,在聊天软件中花费了多少时间,能够记录自己在何时使用了什么程序、打开了什么网站。它还可以对个人的工作情况尤其是目标完成情况做出总结,从而方便人们对自己的工作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同时促使工作者变得更加勤奋,更具效率。有趣的是,在使用者离线或者不使用电子设备时,Rescue Time还可以记录离线时所做的事情。
通常情况下,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分类,将各项工作贴上“分心”和“效率”的标签,在使用Rescue Time时,就可以选择出自己最容易分心以及最具有工作效率的活动。当打开“集中精力”的功能时,软件就可以自动帮助使用者屏蔽那些容易分心的工作或者网站。在贴标签时,可以对分类项目进行评分:非常高效为2分,高效为1分,不痛不痒为0分,分心为-1分,非常分心为-2分。
总的来说,这是一款非常实用的时间管理工具,对于时间具有分类、安排、记录和跟踪等功能,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Tick Tick
Tick Tick是一款具有待办事项和任务管理、提醒功能的时间管理软件。它能够根据到期时间和实际完成时间来灵活设置周期性的重复任务,比如一些贷款的人,可以运用Tick Tick来设置比较准确的还款时间;它可以创建各种类型的清单,确保待办事项一目了然;可以对各类事进行等级划分和时间顺序上的安排,让最重要的事情先做;当使用者到达或者离开某地时,软件会自动发出提醒;将任务列成表格清单,并且与身边人进行共享,还能将任务发到指定邮箱,让大家通过协作完成任务;该软件可以和其他日历应用结合起来,确保人们可以在日历上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工作计划。不仅如此,它还具备数据存储、备份、闹钟等功能。
——Team Office
Team Office是世界领先的在线项目管理和团队业务管理系统,主要适用于中小型团队的组织管理和业务管理,它具有在线的项目管理、任务管理、报告书管理、资料室、留言板、支援请求、日程管理、通讯录、考勤簿、现状板等功能。作为一款时间管理工具,它可以对任务进行设定、分派和确认,判断任务是否正在进行,是否得到完成或者被延迟了;它还可以有效显示每个人的业务量,无论做了多少,都会显示出来。这个管理系统和工具非常实用,不仅可以生产和管理多个项目,每个项目下面还有子项目,确保项目进度能够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来。
应用这个软件,人们可以有效简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不仅如此,还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工作动态,掌握完整的历史工作记录,这样就可以不用受制于人员变动,从而实现团队业务的连续性。
——Doit.im
Doit.im是著名的时间管理软件,采用的是GTD任务管理理念,非常适合处理一些繁杂的任务,能够有条不紊地对各项工作进行规划和管理。
在软件的右上角拥有“收集箱”,使用者可以选择使用今日待办、明日待办、择日待办等箱子,然后按照情境、项目、标签、提醒、优先级、重复和备注几项必备功能进行编辑,各项任务可以在这几项必备功能中进行修改。当任务完成之后,可以通过点击“已完成”的箱子来完成归档,归档库包括周归档库和月归档库,它们非常适合用来进行回顾。
Doit.im可以有效地将个人的脑袋清空,避免一些无价值思想的干扰,并推动各项任务的规划,通过对重要事项的归档,可以有效把握住属于自己的工作节奏。
——旗帜行动力系统
旗帜行动力系统基于五项自我管理工具,它分别从目标、心态、时间、学习和行动方面给予人们具体指导。
在目标管理中,该系统可以设定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可分解成年度、季度、月度目标,并形成周计划和日计划。
在心态管理中,系统阐释了8种成功人士的心态,并对使用者的心态进行评分,然后自动生成每月、每周的心态动态曲线图。这样一来,使用者就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我、调整自己的心态。
在时间管理中,系统会引导使用者设定每周、每日的行动计划,系统还会评估使用者的行动效率。
在学习管理中,系统提供了学习资讯平台和自我管理平台相结合的模式,使用者可以通过反复演练来提升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行动管理方面,系统会提供一套符合人们心理、行为的行动规律、行动方法,使用者会接受相关的培训,或者也可以通过自学来熟练掌握行动方法。
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旗帜行动力系统将个人行动能力划分为四个等级:入门级(有想法但害怕困难,有惰性,行动力不够)、初级(敢于承担,确定了目标)、中级(积极尝试,果断行动,掌握实现目标的某些方法)、高级(主动冒险,敢于创造,坚持己见,有足够的行动力实现目标),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这种等级划分来锻炼自己。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款软件能够帮助个人和团队设立目标、降低成本、明确战略和愿景、塑造内部文化、加强内部管理等,此外,它还具有资料共享、信息发布、内部考核等功效,可以有效提升个人以及团队的行动力指数,同时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时间管理思维。
除了以上这几款常见的时间管理工具之外,还包括Backpack、Intervals等非常不错的管理工具。其中Backpack像是一个日历工具,它可以将人们想做之事列成清单,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手机上。人们可以自由安排工作时间,也可以将这些任务计划拿出来与朋友一起共享。而Intervals是一款功能齐全的时间管理工具,可以有效跟踪时间、管理时间,确保人们形成一个合理的工作习惯。不仅如此,它还具有存储文件、文档的功能,还能显示具体的任务和工作历史记录,进行预算管理。为了导出数据、显示信息,这个工具会以动态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都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管理好时间。
3.调节生物钟,保持最佳状态
如果对身边的人进行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人的作息时间都不规律,而且也不够合理。在过去,人们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和工作都非常规律,而且合理进行了工作与休息时间的分配,保持劳逸结合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符合人体的生物特性和运作规律,因此能够确保身体处在一个比较健康、科学的状态。不过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人甚至颠倒了原有的生活模式,比如一些上班族会加班到半夜,一些喜欢夜生活的人刻意在晚上出去活动,而这样的表现会直接导致人体生物钟的紊乱。
生物钟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控制生命活动的生理特性,它是由生物体内的时间结构序所决定的。对于人类来说,生物钟的最基本形态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和夜晚是有着明确的功能划分界限的。生物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在一天中有三个时段大脑功能处于黄金高峰,在这些时段内,人们可以高效地从事各项工作。
第一个黄金时段是早上6点~上午11点,在这个时间段内,由于经历了一晚的休息和调整,人的精力比较旺盛,注意力比较集中,其中记忆和理解能力最为突出。尤其是早上8点~11点之间,个人的状态达到最高峰,最适合将一天中最耗费精力的任务放在这一时间段去完成。
下午3点~4点是第二个高峰,中午消化的食物提供了足够的能量,而午休也让上午工作带来的疲惫一扫而空,这个时候,人的大脑比较活跃,学习能力比较强,适合接受一些新的工作内容。
晚上7点~9点,人们已经享用了晚饭,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充,而此时的大脑还没有发出睡觉的指令,整个大脑比较清醒,思维也比较敏捷,加上相对安静的环境和放松的心态,人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一些相对轻松的工作。
同样地,人们还可以找到最适合休息的时间段,比如到了晚上10点~11点,人体内的各项器官都开始出现疲倦,它们迫切地需要通过休息来进行休整,此时,如果还在继续工作,还在大量消耗精力,第二天的工作就会受到影响。如果长期得不到合理的、充足的休息,那么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身体负担,并对身体各个脏腑器官造成损害。
中午12点~下午2点,这段时间是衔接上午和下午的重要时间段,它介于上午的工作时间段和下午的工作时间段之间,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它可以对上午的高强度工作状态做一个休整,并为下午的工作积蓄能量,因此适合用来休息。通常在下午下班之后,人们也可以抽出一点儿时间来调整身心,比如下午5点~下午7点,人们可以进行饭后散步,一方面可以缓解疲劳,另一方面可以消化食物,并为晚上睡眠奠定基础。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白天的工作时间安排和晚上的睡眠安排都是差不多的,人体在不同时间段内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是基本一致的,因此人们可以依据这些基本规律来规范自己的日常作息时间。
在不同的时间段上,人们可以安排不同类型的工作。通常情况下,人们应该尽可能利用好一天中最高效的那些黄金时间段,在那些时间段内,个人的工作状态处于最佳水平。不仅如此,不同的黄金时间段也适合做不同的工作,比如上午适合从事脑力活动,因为上午人的大脑最清醒、思维最活跃,而且早餐注重营养摄入,有助于提高大脑的工作状态。下午的黄金时间段适合从事体力劳动,毕竟下午人的大脑容易疲劳,活力开始下降,但是午餐和午休为人体积蓄了一些能量,此时的耐力比较强,体温也逐渐升高,因此非常适合用在体力劳动当中。依据身体的变化,人们可以灵活利用生物钟进行时间安排。
不过,有关生物钟的时间安排和规划并不是绝对的,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和生活规律,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生物钟。比如有的人适合早上5点起床,在这个时候,他的状态非常好,思维最为活跃,体力也最好,工作的欲望也最为强烈,那么此时就可以起床做事,而不用刻意等到6点或者7点才起床。同样地,有的人最适合在晚上工作,他们最喜欢在别人入睡之后才工作,这样的人习惯了比别人更晚一点儿睡,也习惯了比别人起得更晚一些。
一般来说,个人的生物钟和自身的工作习惯、工作形式相关。比如那些适合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工作的人,往往看重的是环境,因为那个时候是最安静的,最不容易受到外在环境打扰的,他们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更强的专注度。类似一些文学创作、音乐创作、建筑设计之类的工作,就非常适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展开。
还有一些人习惯了“半天休息,半天工作”的模式,他们通常会上午进行休息,下午进行工作,或者在上午工作,下午休息。这些模式都和正常的生物钟并不一致,但是对于某些工作者来说,这种时间安排符合自己的生活习惯,符合自己的工作习惯,就是自己习惯的工作节奏,因此能够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
总的来说,人们在按照生物钟安排作息时间的时候,应该尽量遵守客观的规律,确保在合适的时间段内工作,在合适的时间段内进行休息。不过,具体实施的时候也需要兼顾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在生物规律和个人习惯上做一个完美的平衡,确保自己的工作不会受到影响。
4.善于总结经验,尽量少走弯路
在时间管理中,为了提升时间的利用效率,为了确保工作成效得到保障,通常会利用各种资源,而这些资源当中,经验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存在。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知世界的依据就是经验,他人或者个人的生活经验、工作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动方式。可以说多数人都是按照经验对事物做出判断和处理,这是他们应对生活和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正因为如此,在自我提升的各种手段中,想办法增加自己的经验往往是一个捷径,毕竟对于那些总结经验和利用经验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可以更加轻松地对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做出反应,并想出比较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么该如何总结和利用经验呢?一般来说,总结经验包括总结和吸收他人的工作经验以及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
——总结别人的经验
总结他人经验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一般情况下,人们可以向那些成功人士学习,或者直接向工作效率高或善于管理时间的人“求经”,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可以节约大量的摸索时间,有时候可以直接将他人的工作经验纳入自己的工作范畴,或者稍作改进后挪为己用。德国诗人歌德就说过:“所谓真正的智慧,都曾经被人思考过千百次;但要想使它们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一定要经过我们自己再三思考,直至它们在我们个人经验中生根为止。”
比如许多炒股的人以及企业家都会向股神巴菲特请教,甚至不惜花费几十万美金参加“巴菲特午餐”,其目的很简单,就是在短时间内尽可能从巴菲特那里获得更多有关投资的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巴菲特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积淀下来的,是他过去几十年时间里投资经营的精髓,代表了他最有价值的投资理念和方式。比尔·盖茨每年都会阅读大量的高质量书籍,其中不乏一些管理类书籍。对他而言,学习这些知识就是对他人智慧和经验的一次总结,它们可以帮助自己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进行总结,对于人们来说往往有很大的帮助,至少他们不再需要花费几十年时间来积累这些经验,这本身就意味着时间的节约。此外,这些经验拥有很强的指导性,即便它们未必全部适合自己,但同样可以指导人们的具体行动,并确保人们可以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找到更多合理的工作方式,避免进入误区。
——总结自己的经验
总结和利用他人的经验往往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一项就是彼此之间的经历不相同,个性也不相同,对于那些学习的人来说,他们与那些成功人士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因此对方的经验或许并不适合自己,盲目学习和模仿可能会导致自己陷入困境。
正因为如此,人们更需要总结自己的个人经验。相比于总结他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经验的针对性更强,人们更容易在个人的经验当中获得提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人经验是最直接的“导师”,它可以帮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弄清楚自己最擅长做什么,最不擅长做什么,以及什么不能去做。在个人经验的展示中,人们往往可以清晰地获得更多直观的提示,获得有关成功的法门和失败的教训,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信息,对人们往后的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那些善于管理时间的人,经常会在工作后进行总结和反省,他们会将自己在某一时间段内的工作状态、时间以及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哪些方法能够起到作用,哪些方法存在漏洞。
对于好的东西,人们可以将其总结和记录,这样就可以用来指导下一次的工作,从而找到成功的捷径,为下一次的工作节约更多时间。对于那些做得不够的地方,要进行自我反省,及时修补那些漏洞,并且确保自己不会在下一次犯下同样的错误。无论是有价值的经验,还是那些存在漏洞的失败经验,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可以引导人们向那些更为合理的工作方式靠拢。
生活中有很多定期进行自我反省的人,他们每天都会将自己所做的事情、事情的结果、所花费的时间、做事情的方法、做事情经历的过程,进行大致的回顾和整理,然后将相关信息记录下来。
通常,他们会在每一周对个人记录在册的信息进行整理,或者在某一个项目的工作完成之后,对记录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并对个人的行为进行反省。正因为常年坚持自省,他们在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不仅对于工作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而且还进行了完善和改进。此外,他们对于整个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都非常熟悉,对自己一些不合理的工作习惯也进行了重点修正,确保自己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当中。
总的来说,总结经验(无论是总结他人经验,还是总结自己的经验)是一种自我改进的有效方式,它并没有重点去讲述过去某一时期要做什么,要怎么去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而是对某种工作实施结果的总鉴定和总结论,作为对以往工作的一种理性认识,它的主要目的是为将来的行动扫清障碍。
通过对经验的学习、消化和吸收,人们可以准确地把握那些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作为生活和工作的指导。从时间投资的角度来说,这是投入最短时间获得最大的时间资产,它可以帮助人们找到一条更为简单的、轻松的道路,避免在弯路上绕来绕去。
5.激发并提升体内的元认知能力
在时间管理方面,人们通常都会选择通过技术来提升工作效率,它虽然有效,可是这种方式往往比较简单,属于低维度的方式,还会受到个人状态的约束。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从内心就抗拒这么做,那么即便工作能力再强,工作状态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比如一个人非常反感某项工作,甚至讨厌给自己下达指令的这个人,但问题在于他可能需要依靠这份工作来养活自己,因此不得不遵守命令行事,不得不去完成工作。在这种挣扎的内心状态下,个人的工作状态必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个人的工作必定会遭受严重的干扰。
通常情况下,大脑始终扮演着一个非常挑剔的角色,它会依据人们的认知做出判断,并将这种判断转化成为情绪,而情绪是影响工作状态的关键因素。大脑的敏感和挑剔容易引发一些矛盾和纠结,毕竟很多时候人们都是身不由己地面对生活,人们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左右生活,来选择做自己最喜欢的事,而既然达不到这个要求,大脑就可能会对那些不尽如人意的东西提出抗议,最简单的就是闹情绪和紊乱思维。
从执行的角度来说,放任大脑胡思乱想肯定不行,为此要主动引导大脑做出改变,或者对大脑进行有效的管控。那么该如何来管理和控制自己的大脑呢?
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概念:元认知。元认知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这是一种自我审视的能力,主要是针对自己的思想、思考模式进行审视。它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控制。
元认知知识包括自我认知(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的优势和不足是什么)、任务知识(任务的内容,任务的特点,和其他任务有什么联系)、策略和方法知识(完成任务的策略,策略是否适合自己,哪些需要调整)。
元认知控制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想,都会对某一件事产生自己的看法,或者产生情感上的体验,而元认知需要对这些想法进行审核与考察,需要对个人的思考进行思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元认知近似于分裂。它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计划、监视和调整。大脑首先会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制订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接下来人们会对整个计划的实施进行监控,分析并反思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达到了要求,反思自己是否足够认真。通过监控,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此时人们可以对自己的策略、方法、目标进行适当调整,确保尽快解决问题,进入正轨。
一般来说,人们单纯地想“我觉得这个时间安排方式很好”,“我正在做一个完整的计划”,这些都属于认知活动。而元认知就是对认知活动进行认知,它是核对认知活动是否合理的一种能力——“我思考‘觉得这个时间安排方式很好’的想法是否正确”。人们“跳出来”观察和分析自己行为和想法的能力,就是元认知能力的体现。这种说法听起来很绕口,下面用生活化的例子来进行解释。
比如有个人一面对工作就会习惯性拖延,他会不断给自己寻找一些理由:“今天太累了,今天没有时间了,明天再做吧!”这个时候,大脑内部的另外一个声音会跳出来说:“如果今天没时间,难道明天就会有时间吗?今天觉得累,难道明天就不累吗?”某人觉得老板不好,因此消极怠工,而且想要跳槽,这时内心会跳出另外一个声音:“消极怠工,老板就会对你好一点儿吗?跳槽,难道就能找到一个比这更好的公司和老板吗?也许换一个工作,条件还不如现在这个。”这些提醒和反驳的声音就是元认知在工作的具体表现。
元认知能力是自我改进的一个重要保障,它能够很好地矫正那些错误的认知,能够完善那些不合理的认知。许多人对于时间的认知存在一些误区,掌握了一些错误的时间管理方法,这些错误的认知活动可能会形成一种习惯,或者变成一种固定模式,并影响到人们对时间的利用。比如有些人会觉得可以利用一些碎片化时间做事,并认为这是挤压式的利用方法。这种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呢?依靠元认知,人们需要给盲目的大脑浇一盆冷水——“碎片时间会导致分心,并加剧焦虑。”这样就达到了纠错的目的。
简单地说,元认知能力就是对个人认知水平进行查漏补缺的,它针对个人认知中的一些缺陷和漏洞进行修复,从而保证个人不会因为一些片面的思考而误入歧途。在时间管理方面,这种能力会有效帮助人们培养更为全面的思考能力,能够强化个人对工作的控制,避免前期的思考不到位影响后期的工作。
那么该如何激发和运用体内的元认知能力呢?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应该经常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在想什么”“我这样想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想会为我带来什么”。
“我在想什么”是指人们对最初的思考内容的探索。通常在对某一件事进行回顾时,就可以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回顾,了解清楚自己当时的思维究竟是怎样的。弄清楚“我在想什么”是人们激发元认知并发挥出元认知的能力的前提。
“我这样想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指人们在回顾中对于个人思维模式的反省和分析。在明确运用元认知之前,人们应该了解自己产生最初认知的原因,或者说是什么导致自己会产生这样的认知。找到原因有助于人们从根源进行分析,找出漏洞并进行调整。
“这样想会为我带来什么”,这是建立元认知的依据。只有弄清楚“这样想”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好的结果,会存在一些风险,人们才更加容易动用元认知控制思维。
对于多数人而言,经常询问自己这三个问题,就能够有效深化自己的思维,能够深化对认知的分析和控制,从而培养出更为强大的元认知能力。
内容延伸:休息是自我改进的一种有效方法
时间管理通常具有一个比较宽的时间限度,它不是单纯地指某一小段时间内的时间安排和工作规划,不是单纯地对某一件事进行安排和规划。考虑到每个人每天都要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人们的时间管理往往容易走入一个极端,人们会认为时间管理就是针对每一项工作的,认为它只存在于每一项工作当中,而忽略了一点——休息本身也属于时间管理的范畴。
把时间管理当成对工作时间的管理,那么人们就容易成为时间的奴隶,因为他们可能会一门心思投入到工作以及改进工作当中,而忘记了休息。一个真正善于把握和管理时间的人,绝对不会将时间完全分配给工作,对他们来说,一方面时间的调整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另一方面,工作与休息并不是相互对立的。
许多人经常会这样提醒自己:“我不能再休息了,还有那么多的工作等着我去做。”这样的人是工作狂,他们对工作也许充满了一种“不切实际的爱”,这种不切实际主要体现在他们始终都在排斥休息,并认为休息是降低时间利用效率的“罪魁祸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乔斯林在《为什么会疲倦》中说道:“休息并非绝对地什么事都不做,而是适当地修补。”在他看来,适当休息可以放松身心,从而有效调整身心,确保工作者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工作当中去,这是时间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从人体的生理特性来说,人体的器官不可能维持长时间的工作状态,它们需要通过休息来放松和调整,否则可能会因为过度疲劳而出现功能性障碍。正因为如此,休息实际上是一个修复的重要方式,而正是这种修复可以保证人们的工作状态、能量恢复到高效的状态。
当然,休息绝对不是“累了困了就睡觉”那么简单,从时间管理的角度来说,想要发挥休息的作用,就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尽可能坚持“白天工作,晚上睡觉”的模式。
“白天工作,晚上休息”是人体生物性的基本形态,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体内部就携带着这种自然属性。在白天的时候,个人的精力比较旺盛,各个器官也处于高效运转的状态,此时能够应对各种工作。而到了晚上,一些主要器官开始处于休眠模式,人体会自动发出“睡眠”的指令。这种模式是维持身体正常运转的关键,也是确保人们持续输出的前提,一旦模式被打破,就容易引起一些不良的反应,就像那些经常熬夜的人(除了特殊工作之外),他们的工作效率往往要低一些。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主动休息而不是被动休息,在很多时候,人们的休息都是被动的,通常在觉得工作劳累、身心疲惫时,人们才会想要找个地方安安静静地休息一下,缓解一下身心的疲劳。但这种被动的休息方式往往会带来伤害,毕竟一旦身体发出想要休息的信号,往往证明身体已经劳累过度了,此时身体已经承受了一定的伤害,如果长时间如此,就会对健康造成威胁。
想要真正调节身心,提升工作状态,就要学会主动休息。比如许多人常常会连续工作好几个小时,有时候他们不一定会觉得累,但是长时间的工作会对身体造成损害,也会对个人的工作状态产生影响。而那些主动休息的人懂得每隔45分钟或者1小时就休息10分钟,以此来放松身体,防止劳累过度积累。一般来说,人们需要对自己每一天的休息时间、休息次数、休息方式进行详细规划。
为了避免出现过劳现象(过度劳累容易引发的疾病),人们最好要养成每天睡8小时的习惯,即便有时候没有什么困意,也要坚持睡上8个小时。还有就是节假日的安排,有的工作者在忙碌的时候经常连着一两个月不放假,这种拼命三郎的工作态度并不可取。善于主动休息的人懂得每周给自己至少休一天假,在这一天时间里,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都要陪同家人出门旅游,或者和朋友们一起去垂钓、聚餐。这一天的休息实际上已经为之后繁忙的工作储备了充足的精力,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
主动休息的主要形式在于主动寻找休息的时间和机会,除了日常的假期、睡眠和工作间隙之外,人们可以从其他地方抽出休息的时间。比如,在大型会议召开之前,很多人都会想办法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对于那些自信的人来说,完全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休息一下,哪怕闭目养神几分钟也非常有效。还有就是在坐车前去见客户的时候,也可以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在途中尽量放松和休息。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应该制订比较稳定的、规律的作息时间表,人们必须明确自己在什么时间要睡觉,在什么时间就要起床。只要时间一到,就要立即上床睡觉或者立即起床,不要轻易延迟。等到个人形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那么就会自动形成一个规律。
总的来说,休息也是一门学问,而且它和工作相辅相成,懂得工作的人一定懂得休息,反过来说,懂得休息的人也一定善于规划自己的工作,只有平衡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够有效提升时间的利用效率。
后记
不要让时间管理失去控制
随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对于时间的利用和管理越来越重视;随着时间管理方式越来越丰富,人们对于时间管理的运用也越来越频繁。形形色色的时间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模式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时间的魅力与价值,相比那些对时间缺乏管理的人,擅长时间管理的人的确更加高效,更容易对生活做出合理的安排。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时间管理理念都能够得到合理的贯彻,并不是所有的时间管理模式都可以产生效果,在某些时候,一些不当的行为会导致时间管理脱离控制。在本书中,虽然讲述了各种时间管理的模式和方法,虽然谈到了规划和管理时间的一些技巧,谈到了一些重要的法门,不过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时间管理仍旧会遭遇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过于乐观
人们在估算工作时间的时候,往往会低估自己所花的时间。比如一件事至少需要花费10天时间,而工作者可能认为自己8天就可以搞定,结果少算的2天时间会导致工作的延迟。事实上,人们在工作中通常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这种过分乐观的态度源于人们倾向于美化自己的能力,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的能力足以应对这件事,足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