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态度是深度社交的重要保障
在社交中,态度尤其重要,甚至决定着社交的成败。在社交中,优秀的人会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保持真诚并且有耐心,包容不同的人和思想,对他人尊重、友好。
真诚是深度社交的基本要素
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在《为什么我不敢告诉你我是谁》中曾经提到了沟通的5个层次,这5个层次基本上也就是社交的5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陈腔滥调打招呼——“最近还好吗”、“你看起来气色还不错”;
第二个层次是关于他人的事实的陈述和报导——通常是从别人的谈话中引申出来的事实,这类话题通常不会引发矛盾和冲突;
第三个层次是意见和判断——人们有理由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不过为了确保顺畅沟通,就需要懂得主动迎合对方的口味和需求,做到求同存异;
第四个层次是感受与情绪——分享隐藏在意见和判断内部的感受、情绪,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第五个层次是坦诚沟通、形成默契——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利用真诚来打动别人,一旦存在分歧,需要回归到事实层面。
坦诚的交流是沟通中最理想的状态,也是深度社交的一种理想状态。真诚的态度应该是由内而外释放出来的,它代表了一种真实而自然的状态,代表了一种信任,代表了一种情感体验,并且自己的这种体验会被他人轻易感受到。比如有个人和客户谈生意,结果对方只谈论了5分钟就表示对合作项目不感兴趣,当客户转身离开的时候,这个人主动提出了感谢:“您是这个月来唯一一个愿意和我们说上5分钟的人,所以还是应该谢谢您给了我这样的机会,谢谢您愿意认真倾听我将这些话讲完,您的态度让我受到了鼓舞。”客户听完后觉得非常感动,所以决定和对方合作。在这里真诚的态度和情感的充分展示迅速引起了他人的认同。
感同身受是坦诚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它可以快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重要的是它能够体现出真正的人性关怀,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说人们需要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付诸实际行动。比如当别人遭遇了困境,人们不能总是说“我很同情你”、“我希望能够帮到你”、“这对你不公平”,真诚的社交表现往往伴随着个人即将做出的努力和付出,这是维持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步骤。真诚的人往往会这样说:“我听说了你最近的情况,那真的很糟糕,我之前也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所以能够理解你的心情,但愿一切都能够好起来,另外,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
在社交活动中,真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力,它代表了一种重要的情感暗示,这种情感有时候不用直接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用直接告诉对方,通过特定的行为一样可以影响到他人,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1923年,福特公司某车间的一台电机突然坏了,导致生产工作全部停顿,总裁亨利·福特先生于是让工程师认真检查事故,但是忙碌了几天之后,所有人都对这一次的故障感到束手无策。后来有个员工请来了自己的好朋友,一位名叫思坦因曼思的工程师。对方检查机器之后,直接用粉笔在电机出故障的部位写上了一句话:“这里的线多了16圈。”工程师们拆开机器并调整了线圈,电机果然开始顺利运行。
后来这件事被亨利·福特知道了,他准备邀请思坦因曼思进入福特公司就职,可是思坦因曼思当时已经在其他工厂上班。亨利·福特并不死心,他开出了高于思坦因曼思10倍的工资,但对方还是拒绝了,因为思坦因曼思当时已经和那家工厂签过合同,他也对工厂的老板做过承诺。亨利·福特了解情况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花费巨资收购了思坦因曼思所在的整个工厂。
此举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大家都认为福特是不是疯了,为了一个工程师而花钱购买一整个工厂,这简直就是将生意当成儿戏,但是福特却认为人才难得——“如果我能得到一个诚实守信的人,那么所得的回报绝对要比一座工厂的价值大得多。”正是因为福特的执着追求,思坦因曼思大受感动,后来一心一意为福特公司效力,成了公司里的骨干力量,而两个人也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
在社交活动中,很多人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不同类型、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人往往存在一定的排斥性,这种排斥性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是正常现象,在一般的人际关系中都会存在。可是当人们忽略这一层障碍而误认为社交活动非常简单的时候,就可能会陷入一些主观猜想之中,人们会觉得只要我和别人说上几句话就可以成为朋友,就像在酒桌上的推杯换盏一样,但这往往只是一厢情愿,人们还缺乏那种真诚地展示自我并赢得他人信任的欲望。
一个售货员可以用花言巧语欺骗自己的顾客,设定一个虚假广告或者给自己的产品添加一些不存在的光环,但顾客最多只会相信一次。而那些真诚的售货员会明确讲述自己产品的功能和价值,会坦诚地给出一个量化的数据,然后让消费者自己做出选择,而这样的销售方法往往会赢得更多的回头客。
真诚往往会引发一种良性的沟通,一方的坦诚无疑会引起另一方的真情实意,双方会在坦诚的交流中彼此分享,彼此认同。工业时代可以为人们提供完美的标准化解决方案,但是在社交时代,人们要做的就是表现出更多的诚意,无论是与人交流、咨询意见、与人合作,都要表达自己的诚意,不要说套话,不要过于自我,不要掩饰自己的情感。
需要注意的是,真诚并不意味着完全实话实说,并不意味着将内心所有的想法都呈现出来,在相关事件表现出坦诚的一面就行了,毕竟真诚体现的是对他人的态度而非所有细节的真实呈现。
耐心是打造稳定关系的基本前提
潜能大师博恩·崔西是非常出色的销售教练,他总是能够和陌生人产生良性的互动,并确保对方成为自己的忠实顾客。他拥有一个社交秘诀,那就是保持耐心,因为他知道不同的人之间肯定会存在一定的防备心理和排斥反应,而消除防备心理并赢得他人信任则需要一个过程,每一个人交朋友也是一样,肯定是从陌生人变成普通朋友,再变成好友,从最初的沉默不语到点头致意、相互问候,再到最后的无话不谈。
博恩·崔西愿意花很多时间在顾客身上,即便顾客对他的服务和产品并不感兴趣,他也会千方百计地和对方待在一起,处处寻找话题,处处为顾客着想,一点点建立起商业上的友谊。许多人经常会为了赶时间而匆匆与顾客聊上数语,为了赶时间而催促对方快点消费,但是博恩·崔西从来不会这样,他总是试图给对方建立一种安全感和自由选择的权利,他会表明自己愿意花更多时间帮助顾客做出更好的决定,愿意花更多时间给顾客作分析。
而在生活中,可能有很多人从一开始就会对自己的社交设定一个时间,或者会过分在意社交的进度,如果在规定时间内还没有取得什么进展,他们就可能会失去耐心。比如在商场里购物的时候,如果消费者长时间没有表现出要购买某件商品的欲望,一些售货员可能就会失去耐心,态度会变得越来越差,语气也越来越强硬,这个时候顾客多半就会立即离开。
实际上,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在盲目拓展人际关系的时候,社交节奏也在不断加快,无论是问候他人,还是单纯地打招呼,其实都是一种试图简化社交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试图以最少时间来收获最大人际投资回报的方式。一些人喜欢广交朋友,在面对每一个人时可能都抽不出更多的时间,也不可能保证太大的耐心。有个商人曾经表示自己每天要接触50个以上的陌生人,而在这样高强度的社交活动下,人们根本没有办法保证效果。
任何社交活动都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一般情况下,个人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那么相对应地,他获得的回报也会越大,在社交中赢得他人认同并建立良好关系的可能性也会更高一些。因此人们必须在社交中表现得更加沉稳一些,不要总是想着在短时间内就说服他人。凡事要有耐心,要注意循序渐进,即便对方没有什么表态,即便社交进度很缓慢,也不要轻言放弃,毕竟人际交往本身就是一个相互理解、相互磨合的过程。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往往存在一个过程,有些人是慢热型的,有些人可能“一见钟情”,见面就会触电,不同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在面对慢热型的人时,整个社交活动可能会比较困难和挣扎,彼此之间的排斥性非常大。在面对慢热型的社交对象时,保持耐心是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双方能够深化彼此关系的前提。
有的人非常担心自己的社交愿望会遭人拒绝,但是被人拒绝本身就很正常,关键在于人们是否有勇气和耐心继续自己的社交活动。某位企业家早年创业时缺少资金,因此一直都在想办法融资借钱,可是没有人愿意借给他,他亲自拜访了很多企业家,但是没人愿意帮忙。后来他找银行帮忙贷款,结果被几十家银行拒绝。他自认为自己的社交活动非常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最终找到了一位银行的负责人,与对方进行长期的交流,并说服对方给自己贷款。可即便是为了这样一笔已经获得承诺的贷款,他前前后后也跑了50次,直到彻底打动对方。
有时候,人们在社交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比如不了解对方喜欢什么,导致社交陷入盲目,或者不注意表达的技巧,引起了他人的不悦,这些失误可能会对整个社交活动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有些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放弃社交,或者过分估计他人的反应,认为对方可能非常生气,认为对方不再想要和自己联系。但实际上人们如果真的想要与对方进行沟通,那么要做的不是放弃,而是想着如何弥补自己的过失,如何调整自己的社交策略和社交方式。
许多一次性的社交之所以会大量出现,一方面是因为人们没有深入社交的意愿,另一方面就在于人们在失败之后会产生挫败感,缺乏继续的勇气。当销售人员与客户交谈后被拒绝,可能会这样告诉自己,“对方对这一次的合作不感兴趣,我只能放弃了”;当人们没有办法在第一次社交活动中获得他人的认可时,可能就会认为自己不具备打动对方的实力。但是如果人们愿意多花点儿时间去做这些事情,愿意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尝试着做出改变,去展示自己绝对的耐心,那么情况就可能会截然不同,人们有机会更好地了解对方需要什么,了解对方适合什么样的沟通方式,同时也可以在不断的交流中展示出自己的诚意和热切的期待。
保持自信,让谈话更加轻松
在阿里巴巴成立初期,缺乏运作的资金,马云开始四处找人融资,当时在他人的引荐之下,马云找到了日本软银公司的总裁孙正义。作为亚洲最知名的投资者之一,孙正义多年来都有投资风向标的称号,尤其是在网络领域,他的投资力度很大,而且也很有眼光,他之前投资的雅虎公司就一度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之一。
孙正义每天要应对很多投资项目,每天都有很多人拜访孙正义,希望获得他的投资,每年更是有超过700多家公司向软银提交投资申请,但是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公司会成为他的投资对象。阿里巴巴只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根本不具备说服孙正义的资本,但是马云还是准备去拜访对方。
当天由于孙正义需要接待很多人,因此只愿意给马云6分钟的时间,结果见面后马云非常从容地说:“我不需要钱,我只想谈谈对阿里巴巴的理解。”这话让孙正义感到疑惑,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但是在接下来的6分钟时间里,他见识了马云的口才。而6分钟之后,孙正义直接对马云说:“我也不知道阿里巴巴是什么,但是我如果投资一定要30%的股份,你可以继续谈。你要多少钱?”
马云却故意绕了一个圈子:“我昨天刚拿来钱(是指阿里巴巴从高盛公司获得500万美元的注资),我不要你的钱,我们可以探讨一下网络的方向。”
“你不要钱你来找我干什么?”
马云笑着说道:“不是我要找你,是人家让我来见你的。”
如此自信的话让孙正义更加惊讶,他意识到马云绝对不是一个常人,一段时间之后,两个人在东京再次见面并商谈具体的融资细节。孙正义当时问马云“我们怎么谈?”,马云非常自信地说出了自己的条件:
“钱不是问题,但你必须同意我的三个条件。第一,希望你亲自做这个项目;第二,你要用自己口袋里的钱投阿里巴巴;第三,公司的运作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以阿里巴巴的长远发展为中心,不能只顾风险投资的眼前利益。”
孙正义堪称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了,面对马云这样的自信,也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很快就答应了这些条件。而马云也很快赢得了孙正义的信任,双方建立起更加稳定的合作关系和私人关系。
在社交活动中,自信的人更容易赢得他人的认同,而不自信的人则容易四处碰壁。那些经常说“我不行”、“我不确定”、“我害怕”的人,往往显得底气不足,他们在社交中会对一些自己无法完全控制的人和事表达一定的顾虑,总是担心自己的举动会不会太过于冒昧,会不会遭到对方的反感。他们常常担心当自己提出社交请求时,对方不会进行配合,尤其是面对一些地位更高或者完全陌生的人时,他们更是缺乏底气。
比如当某人和某个社会知名人物会面时,就本能地依据社会地位高低给自己施加各种各样的压力——“他是大企业家,是大名人,我不敢和他说话”、“他是社会高层人士,又怎么会愿意和我这样的小人物交往”、“在这样优秀的人面前,万一我说错了话,岂不是糗死了”。在这些心理压力下,人们常常会失去社交的动力。同样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在陌生人之间,人们会担心自己说的多错的多,会担心对方根本不信任陌生人。
即便和他人进行交流,他们也缺乏自我表现的欲望,缺乏独立的思想,更多时候他们只会听他人说话,并且无论对错都对他人的表达保持克制与迎合,他们很少会提出自己的想法,也不会对他人的观点做出评价,这样就严重影响了他们在社交中的互动。不仅如此,他们在表达的时候显得很紧张、很自卑,往往出现表达不畅的情况。
自信的人在面对不同的人时会表现得更加从容,会想方设法让对方看到自己的魅力和价值,而不是被一些无意义的担忧所干扰。从性格上来说,外向型性格的人比内向型性格的人更加自信,外向的人更加自信、开朗一些,善于从事各类社交活动,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对于社会各种人脉资源的把握能力明显更突出。一般情况下,他们对于自己所做之事往往更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而且平时也更为活跃,会主动与人交流,并且表现出克服人际关系矛盾的勇气。外向型人格的人往往更加清楚自己的社会定位,并积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便自己地位不高,他们也会更加努力地证明自己。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DISC人类行为模式理论,D是Dominance(支配),I是Influence(影响),S是Steady(稳健),C是Compliance(服从),其中自信的人往往具有Influence(影响)的特质,他们通常比较开放,为人非常友善且非常合群,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比较强烈的社交倾向,而且善于应对不同的社交关系。在他人面前,他们会主动表现和展示自己,努力对他人施加影响力。
由此可见,人们在社交中应该表现得更加自信一些、从容一些,平时要主动与他人交流,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立场,要懂得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这样才有足够的资本吸引他人的关注,才能让彼此之间的对话交流更加深入。
包容不同的思想,合理处理分歧
如果一个人想要与另外一个人进行深入的交流,那么总会遇到一些障碍,比如对方不想说话,对方对这些谈话根本没有任何兴趣,但真正的大问题是谈话内容造成的分歧,无论是对方不想说话还是对某人的观点不认同,都是分歧的表现。
分歧是社交活动中最容易遇到的障碍,它也是彼此之间想要做出进一步沟通努力的阻碍。一旦出现分歧的时候,整个对话就可能会变得挣扎,人们常常不再关心该如何去深入探讨话题,而是想着如何击败对方,如何说服对方。在这个时候,谈话往往会变得非常简单、直接,整个谈话内容的挖掘会停留在无休止的争吵上。但是分歧并不意味着谈话就此终结,关键在于找到解开矛盾的方法。
一般来说,有关分歧的对话通常包含了3层结构:
第一层结构是“发生了什么”的对话,“发生了什么”往往是针对分歧而言的,当矛盾和争执出现的时候,谈话双方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发生了什么”上,比如对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对方有什么想法,哪一类事情应当发生,哪一类事情不应当发生。所有有关发生了什么的想法都与思想冲突以及责任的具体划分息息相关。
第二层结构是情绪对话,沟通双方会在分歧出现的时候思考和发泄自身的情绪,比如某人为对方付出了很多,结果却遭到对方的无视,这个时候他可能会将自己的不满情绪表现出来。
第三层结构是自我认知的对话,指当谈话发生之后,双方会针对目前形势进行分析,了解自身受到的影响或者即将产生的影响。人们会进行自我反省,“我的做法是不是正确的”、“我是不是伤到对方了”、“我这样做还值不值得他人的信任”、“我是不是活该”,当人们开始思考和反省自己的行为时,可以避免自己陷入焦灼和迷失状态,而整个社交和对话将可能受到影响,人们会采取更为合理的对策,并表现得更为合理一些。
在通常情况下,分歧会导致人们停留在前面两个自我辩护的阶段,人们更加倾向于盲目地相信自己就是正确的。这种相信可能建立在一种意图的错误猜测上,即人们总是相信他人会对自己不利,总是觉得对方这样说或者这样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在会议上,当某人的观点被另一个人否定时,这个人就会认为对方是故意给自己难堪;当下属完成任务后被领导批评,下属会认为领导故意打压自己。当人们产生错误的猜测时,情况就会变得更加糟糕。
詹姆士·哈维·罗宾森教授曾经写过一本书《下决心的过程》,在书中他谈到了这样一段话:“我们有时会在毫无抗拒或被热情淹没的情形下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我们错了,反而会使我们迁怒对方,更固执己见。我们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想法时,反而会全心全意维护我们的想法。显然不是那些想法对我们珍贵,而是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我的’这个简单的词,是做人处世关系中最重要的,妥善运用这两个字才是智慧之源。不论说‘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亲,‘我的’国家或‘我的’上帝,都具备相同的力量。
“我们不但不喜欢说我的表不准,或我的车太破旧,也讨厌别人纠正我们对火车的知识……
“我们愿意继续相信以往惯于相信的事,而如果我们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怀疑,我们就会找尽借口为自己的信念辩护。结果呢,多数我们所谓的推理,变成找借口来继续相信我们早已相信的事物。”
当人们执着于相信自己就代表了正确与合理的时候,整个对话就会垮掉。某些时候,人们会刻意强调自己的优势,比如他们会说“我认为”、“你应该”,这些对话形式大都源于个人的认知结构,每一个人的认知结构都是不同的,而且倾向于认可自己而贬低他人。比如一些家长会觉得小孩子犯了错也没什么事,不过这只是一些家长的认知结构。很多父母还会认为女孩子30岁如果没人要,就嫁不出去了,这也是一种不合理的认知结构,他们会对女儿逼婚,并对孩子表现出来的抗拒心理表达不满。
一家公司的老总从国外公司高薪聘用了一位主管,可是主管工作了十几天,就对新工作感到非常不适应。在多数时候,这位主管都没有办法适应和认同同事和下属的工作模式,对他来说,其他人的工作方法并不合理。也正因为如此,他平时并不会关注同事的工作,也很少和他人进行沟通,这就导致了他和同事的工作步调往往不一致,从而影响了工作的进度。
由于工作越来越糟糕,他觉得愧对老总的信任,于是提出辞职,老总有些为难,于是建议对方再多留一个月:“你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可是你是否想过对方同样很出色,你是否想过这些人为什么始终选择这样的工作模式,我觉得你可以尝试着做一些了解,当然如果那个时候你觉得仍然不适应,我也不会强求。”
在老总的再三请求下,他同意多留一个月,然后也开始认真观察员工的工作,并尝试着接纳他们的模式,结果他发现其他人的工作模式同样可以完成任务,有时候还更加高效,慢慢地也就接受了同事们,并且与他们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良性互动。而一个月之后,他也没有向老总提交辞呈。
维也纳著名心理学家阿得洛写过一本书《生活对你的意义》,在书中,他提到了一个观点:“一个不关心别人,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的生活必遭受重大的阻碍、困难,同时会给别人带来极大的损害、困扰,所有人类的失败都是由于这些人而产生的。”
人们通常容易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和同理心,就像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营销人员一样,他们有着出色的口才,有着出色的能力,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野心,他们总是表现得非常积极,时刻准备冲锋陷阵——这些完全是培训下的产物,但出色的营销人员不一定要成为出色的战士,他们需要的是客户的理解和认同,而要想做到这一切,他们首先要理解客户,是建立更好的买卖关系的基础。一个悲观的事实是多数营销员都是失败的,毕竟只有5%的营销员具备同理心。
因此在面对分歧的时候,不要以自己的立场和想法去要求别人,去评判他人的好坏,有时候要懂得换位思考,要懂得把握自己的同理心,这样才会让对方产生安全感和认同感,从而为双方的对话铺路。
社交时要集中注意力
在社交活动中,许多人容易忽略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专注度,简单来说就是他们在社交活动中是否能够集中注意力,是否能够认真地投入到活动中。这里谈到的专注主要包含了对话的专注,比如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这样问:“我不太理解你的做法,你可以解释一下吗”、“我还没有听清楚你说些什么”、“对不起,你刚才谈到哪儿了”,这些就是社交不专注的表现,而这样的状态显然会引起他人的不悦。
真正专注的人在生活中往往具有坚定的目标,具有明确的规划,他们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会表现得非常执着,这种专注度使得他们在细枝末节的修缮上格外卖力。他们会付出很大的努力来确保自己拥有一个完整得体的形象,在做事的时候他们的大脑一直在飞快地旋转,认真计算和分析。在社交中,如果人们表现出了专注性,那么意味着他们可能一直都在认真倾听和分析他人的观点,或者在分析他人谈话的内容以及制订应对的措施。这种状态让别人感受到尊重。如果将这些特点进行分析,那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注意力。
——认真倾听对方的每一句话
许多人抱怨双方没有办法深入沟通,殊不知自己可能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不耐烦、不专注的行为,比如别人说话的时候,自己一直在左顾右盼,心不在焉,碰到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或者觉得没什么意义的内容直接选择忽略,这样的表现往往会让对方抓狂,对方会认为你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尊重。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想要让自己表现得更为专注一些,想要让对方觉得你对这一次的对话很感兴趣而且抱有很高的期望,那么就要尽量保持倾听的姿态,就要认认真真地倾听别人的谈话,即便对方的话毫无意义和价值,也要表现出倾听者的素养。
宁宇豪是一家公司的销售代表。2014年他接受指令去欧洲拓展业务,有一次他参加了一次重要的宴会,宴会中出席的都是一些知名企业家,其中也包括他最大的客户。当晚这个客户在宴会中做了一番演说。当演说结束之后,宁宇豪端着酒杯走了过去,非常客气地说:“先生,您刚才的一番演讲真的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当你谈到欧洲市场划分时说的一段话,真的非常精辟。”接下来,他完完整整地将客户所说的那一段话复述一遍,客户非常惊讶地看着他,然后主动邀请他单独聊一聊,十几分钟之后,宁先生顺利谈好了第一笔单子。
——关注细节
专注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细节把握能力,为了让自己更好地应对社交活动,人们应该尝试着把握细节,应该对整个细节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比如谈话的地点、方式、对方的表情、准备的情况、自己的动作和表情。如果更细致一些的话,还包括谈话的语气语调、声调的大小、谈话的节奏等。
都说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人如果能够在细节上进行打磨,就能够更好地控制好整个社交活动,他们将会更加敏锐,更加执着,将会更加从容地做好准备工作,将会更加自信地面对任何人。柏拉图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小石头,大石头也不会稳稳地矗立着。”如果不注重细节问题,那么整个社交活动也就会陷入失控状态。
卡耐基曾经给年轻人提过建议,他认为年轻人如果想要赢得他人的认同,那么就要在细节上做好文章,要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诚意,感受到自己所做的全部努力,并且也让自己感受到这一切。乔布斯在每一次产品发布会的时候,都会非常谨慎,他不想在客户面前出现失误,因此会提前拟定演说稿,然后花费几个小时进行演练,为的就是呈现出最好的沟通效果。不仅如此,在整个演说过程中,他会表现得非常投入,在给客户介绍自己的产品时,人们大概会产生一种错觉——“乔布斯在介绍和炫耀自己的孩子”。
——仪式感
在社交中保持专注的人往往具有一种仪式感,他们会认真做好准备,会认真关注每一个环节,会想方设法保证社交过程的顺畅和完美。重要的是,他们会强迫自己保持极大的热情和自信来完成所有的工作,对他们来说每一次社交都像是一次精心装扮和排练的表演,他们绝对不会仓促行事,不会把问题简单地理解为“和别人对话”或者“和对方见个面”。
与单纯地关注细节不同的是,真正专注的人在思想上会对自己所做之事产生崇拜感,如果他们打算完成一次社交活动,就会将这一次的沟通和交流当成一次人生的洗礼,他们会表现出极大的诚意。
有些人在社交中喜欢用笔做记录,一方面是为了搜集信息,另一方面则将这样的对话当成了一次充满仪式感的活动,他们只有做好每一步的工作,只有让自己感到满意,才会认为这一次的社交很成功,而这样的仪式感往往会让整个沟通更加深入。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去贯彻,毕竟集中精力并不是要学,而是要做,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当人们对某件事情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时,当人们集中注意力应对某一个话题,或者应对某个人的时候,就需要在实际行动中注意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说话技巧和说话态度。
不要忘了展示自己的热情
在社交活动中,什么样的情况最容易让人丧失进一步交往的兴趣呢?许多人认为是利益因素,如果一个人的利益得不到满足,那么双方自然难以产生互动和吸引力,但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只是阻碍社交的一个因素,最直接的原因往往是态度冷淡,缺乏热情。人们可以认真回顾一下自己在社交活动中的表现,看看自己平时都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其他人的。
是否只愿意投入几分钟来对话?——毫无疑问的是,很多人对于社交活动似乎并不那么热衷,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机制下,他们总是以“我很忙”为理由,然后只愿意给出几分钟的交流时间,几分钟一过就匆匆离去。当他们以这种方式对待社交对象时,社交活动也就成了一种摆设。他们常常会表示自己对相关的话题不感兴趣,也没有强烈的意愿要做出进一步的探讨,即便这些话题有时候真的很有意义和价值。
是否认为社交活动只是形式主义?——很多社交人士处于一种盲目和矛盾的状态,一方面,他们疯狂地输出,尽最大努力去认识更多的人,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社交活动,但从内心来说,他们觉得社交只是一种形式主义,就像酒桌上礼貌地碰杯、相互传递名片一样。他们或许从未想过要和其他人真的建立起稳定的关系。
是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些人在社交中往往缺乏主观行动的愿望和勇气,他们不太习惯主动向别人提出请求,不太习惯主动去争取机会,也没有意愿去争取机会,无论是在工作当中,还是在生活当中,他们对自己应该接触什么人,应该与什么人建立联系始终不明确,或者装作漠不关心的样子。有时候他们会表现出不耐烦的一面,或者刻意隐藏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又或者他们已经心灰意冷,觉得社交或许真的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无法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改变,认为社交只不过是在浪费时间,认为自己没有必要求人,一切依靠自己的实力就可以完成。
无论是哪一种心态,都会影响自身的形象,导致个人身上的光芒被掩盖起来,而这样就难以更好地赢得外界的关注。这种不积极主动表现自己的做法不仅会造成个人能力被人忽视,同时也会导致对方的情绪受到影响,毕竟谁也不愿意长时间对着一个缺乏热情、不想和自己对话的人。
特斯拉公司刚刚研发汽车的时候,由于产能受到很大的限制,常常被迫延迟交货,这让客户非常不满,一些人甚至认为埃隆·马斯克(特斯拉的CEO)不过是采取了饥饿营销法。但特斯拉确实没有办法生产大量的汽车,不要说生产更多的汽车来满足市场,就连将已经预售出去的车真实生产出来的能力也没有。
许多客户对马斯克不太了解,他们担心对方可能会故意拖欠和延迟,于是纷纷去特斯拉公司讨要一个说法,并且大家选择了在门罗公园的展示会上向马斯克发难。当天,马斯克穿着皮夹克、宽松长裤和皮鞋,镇定自若地站在展示会的大厅里,身边则围着一大群客户和媒体,客户们毫不客气地逼问马斯克有关汽车的事情。
当时,马斯克非常耐心地讲解了自己正在重点研究汽车马达的事情,然后在大家的质疑中,他自豪地举起了重量超过45公斤的马达。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意味着特斯拉精益求精的态度,意味着追求卓越品质的高目标,为了制造出最好的马达,特斯拉绝对不会盲目追求产能,这也是对客户负责的态度。与此同时,马斯克的这一举动也表明他非常重视这一次的对话,而不是敷衍了事,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示自己的成果,为的就是借助这样的场合宣告自己的诚意。
很显然,马斯克的热忱打动了客户,他们认为在这样一个热情四射的领导者的带领下,特斯拉绝对会给出最完美的产品,因此他们愿意花费更长时间等待,在那之后,他们再也没有催过马斯克,而且一些客户还主动宣传特斯拉公司的产品。
人们应该巧妙地展示自己的态度:对社交对象或者社交主题感兴趣。热情是人们应对生活和工作的一个重要特质,也是展现个人魅力和能力的一个特质,在很多时候,人们喜欢和热情四射的人进行交往,因为这样的人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热爱,这样的人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他们不甘平庸,总是以最好的状态去迎接生活,而这样的状态往往会影响其他人。
而更加重要的是,当一个人在社交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热情时,对于社交对象来说,意味着尊重,意味着一种认同。人们在评价营销专家博恩·崔西时曾经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他总是热情洋溢地同每一个人说话,总是表现得乐观而活泼,看起来对这些谈话非常重视,同时也让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
当然,情绪的感染是其中很大一个因素,当一方在社交中投入更多的热情时,他会在言谈举止中释放出这些积极的信号,会表现出“我很快乐”、“我很期待”的态度,而这些无疑会传染给社交对象,会让对方也产生社交的愿望和深入对话的想法。
热情是一个催化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事实就是这样。在社交中表现出足够的热情,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梳理更好的个人形象,更好地挖掘相关信息,还能影响他人的态度和想法,确保谈话变得更加顺畅,可以说热情是支撑起良性互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关人际关系处理的问题,国外的一家知名网站曾讲述了这样一段特殊的谈话:
“当你飞行在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上空时,穿上降落伞,跳下飞机,往下飘落的过程中,看到原始人将火把插在背包里携带着。等你降落,走向他们,你说:‘你们这些人对火完全不了解!’然后你猛然抽出你的打火机,把火点燃,你知道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吗?他们会把你当早餐吃掉!
“现在,同样的情节:你跳下飞机,看到他们将火把装在背包里携带着,等你降落,你走向他们说:‘你们这些人真棒!我好喜欢你们的生活方式,嘿!你猜怎么着?我想变成你们,能不能让我跟随你们?我绝对会让自己有用的。’原始人面面相觑,然后说:‘管他的!你高兴就跟着吧。’”
很显然,想要与他人建立更深入的关系,想要与他人进行更深入的对话,那么就要懂得尊重他人的想法和生活模式,就需要在评价和理解对方的生活模式时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热情。
后记
深度社交与社交渗透理论
奥尔特曼和泰勒曾经提出了社交渗透楔形,他们认为随着关系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交关系从表层,亲密层到非常亲密层,楔形先变宽再变深,通常也意味着更多有意义的话题出现。
在关系开始阶段,人们在开始接触和交谈时,会谈论一些表层话题,然后逐步深入,此时自我表露会更快地出现。一般来说,自我表露的过程更像是剥洋葱的过程,个体的信息存在于“洋葱”里的某个地方,想要获得这些核心信息,就需要想办法剥开洋葱。
一般情况下,当自我表露的范围扩大时,人们愿意分享的信息会不断增加,而且一些重要的个人信息也会拿出来分享。在表层的社交关系下,人们乐于分享一些可以分享且不重要的信息,比如个人的性别、种族等基础信息,随着社交关系亲密度的提升,人们可分享的信息会增加,诸如家庭住址、工作地址、婚姻情况、生活信息都会分享给他人。
自我表露往往涉及互惠性,即对方如果表露得更多,分享了更多,那么自己也会相应地分享更多。比如在某个社交场合,一个人对他人没有说什么话,那么他人也不太乐意分享生活和工作的一些事情。这个过程往往涉及人际关系的对等原则,也就是说当人如何对待他人时,通常会获得他人怎样的对待,整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往往是相互作用的。
当关系趋于稳定之后,互惠性会减少,一方可能会乐于分享更多的个人内容,而另一方并不一定会给予同样的回报,比如在丈夫下班之后,妻子可能会唠唠叨叨地讲述一天之中遇到的事情,但是丈夫可能不会做出相应的回应——“我在公司里遇到了什么事。”这个时候,夫妻之间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包容,妻子唠叨的目的是获得丈夫的体谅和理解,而丈夫保持安静或者抱怨,也是希望妻子可以理解一个男人的忙碌。很显然,人们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和盘托出,他们会有意隐藏一些信息,或者没有强烈的意愿去分享更多的信息。如果关系变得非常亲密,一些最核心的私密信息反而会隐藏得很深,这些核心信息无法被人窥探。
在一段稳定甚至非常亲密的关系中,通常是不会要求获得对等的信息表露的,由于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秘密,此时人们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隐私。人们对于信息的控制开始增强,并不会将社交单纯地理解为将信息告诉别人,或者无条件地分享各自的想法。
这类似于心理学上的刺猬效应,研究人员发现,在寒冷的天气里,刺猬们通常都会想办法靠在一起相互取暖,可是刺猬身上长满了很长的尖刺,每次当它们靠得太近时,身上的刺就会刺到对方,而且自己也容易被其他刺猬刺伤。这时候它们就会迅速分开,可是分开一段距离后,又难以抵挡寒冷,于是会再次尝试着靠拢,感到刺痛后再次分开。经过几次尝试和摸索,刺猬会慢慢找到一个安全的距离,在这个安全距离上,刺猬之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取暖,同时又保证不会让身上的刺伤到彼此。
社交渗透并不是绝对的,有关开放与亲密有可能会矛盾地出现在一段关系中,即便是最亲近的朋友和爱人之间,也会存在一些不想分享的秘密,这个时候,深入交流就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这对于生活本身而言是正常的,对于双方的关系来说也是正常的。一方试图完全没有底线地挖掘他人内心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总有一些禁忌话题存在。
无论如何,社交渗透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合理的,但并不适合所有的情况,就像之前谈到的强关系和弱关系,多数人反而认为弱关系的人更能够帮助自己,双方更容易在社交中碰撞出火花,更容易获得优质内容。还有一些情况是所谓的“飞机陌生人现象”,即人们在长途旅行中可能会和素不相识的人进行深度交流,袒露自己的心声,分享自己的秘密,因为他们根本不担心对方会泄露这些秘密。这种想法使得双方更加亲密,这种亲密度就是弱关系的一种进化,或者说就是弱关系社交的一种进化,由于人们会意识到旅途结束之后就各奔东西,不免会产生恋恋不舍的感觉,这本身就是亲密的一种另类表现。
一些人容易出现一见钟情的状态,这是一种强烈的直觉在发挥作用,而这种直觉可能会在短时期内让社交双方建立起亲密的联系,双方会跳过正常的交往步骤,快速进入分享的状态以及强烈的自我表露态度。这些亲密往往是即时性的,缺乏足够的持久度,人们可能会在短期的深度社交之后,意识到彼此之间原来是那么陌生。
由此可见,社交本身就是非常有趣的行为,其中一些行为是可以预知并且具有规律的,而也有一些行为脱离了逻辑思维和常规思维,毕竟社交是一项主观行为,主观上的行动往往具有一些不可预测性,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整个社交渗透现象出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