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1章武则天

书名:乘风破浪的唐朝女子 作者:扶兰 本章字数:2038 下载APP
帝座迤逦石榴裙
唐代女性中,武则天无疑是最耀眼的那一个。
她是大唐的明月,也是大唐的旭日。日月当空,是为武皇。
武则天为什么能够成为独一无二的女皇?前人后人, 对此论者极多,
无须笔者赘述。
不过,前人常说:“诗言志。”又云:“文如其人。”
从武则天的诗句之中,我们是否也可以一窥个中原因?
武则天并不以诗名著称,但是生在那个处处皆歌诗的年代,她仍然
留下了一首后人比较熟知的《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写这首诗的时候,武则天—这个时候还叫武媚娘,正在感业寺出
家为尼。
唐太宗死后,他生前的不少嫔妃都被送到寺庙出家,身为才人的武
媚娘也在其中。
那些嫔妃都认命了,武媚娘没有认命。
她写下这首诗,而且想办法送到了唐高宗的手里。
  隋唐皇室皆胡风颇盛,唐代文化亦常被称为胡汉混血。受胡人继婚 制的影响,皇室的放诞肆意,以及武则天刚强果烈的个性对太子时代的 李治的巨大吸引力,使得李治与武才人在太宗在世时便已经有了秘密的
情感。
  这首《如意娘》中,炽热的感情,滚烫的泪水,禁忌的刺激,救赎 的希望,交织在一起,亦真亦幻,亦歌亦哭,直入人心,也无怪乎高宗
看到这首诗后,大为感动,于是将武媚娘从寺中接了出来。
  这首诗中的武媚娘,是幽怨而热烈、深情而果敢的。没有这样的幽 怨与深情,她不能打动高宗;而如果只有幽怨与深情,恐怕也不能打动
高宗,更不能在高宗的认可与支持下一步步登上临朝听政的高台。
诗中的幽怨与深情,是真是假,或许连武媚娘自己也分不清吧。也
许当她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她将自己也感动了。
当武媚娘成为武则天之后, 有了另一首诗, 即《腊日宣诏幸上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镜花缘》里将这首霸气十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短诗,作为百 花下凡的引子。众多花仙,因为不敢违抗真命天子武则天的诏令,只得 在冬日开花, 然后又因为违背了天时, 被贬下凡, 这是另类的“神仙打架,
小鬼遭殃”了。
实际上,据说当时是管理上林苑的官员,用丝绢制作了假花,才满
足了武则天冬日看花的要求。
  两首诗作于不同时期,但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武则天那种热烈果敢的 个性。只不过, 《如意娘》中,是不屈从于自己的命运; 《腊日宣诏幸
上苑》中,则是要主宰这天下的命运。
武则天的这种个性特点,从她少年时代便已经体现出来,有一个著
名的故事,是说她如何驯服烈马:
  唐太宗得到一匹外邦进贡的名为“狮子骢”的骏马, 这马性子太烈, 很多驯马师和骑马高手尝试过后,都没能驯服它,太宗很失望,武才人 便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对太宗说:我会先用铁鞭抽打它,以作为警告; 它若不服,就用铁锤锤它的头,作为严重警告;如果还不服,就用匕首
割断它的喉咙!良驹骏马,如果不能被驯服来为君王乘骑,要它何用?
少年时代的武媚娘,显然还不懂得掩饰自己的锋芒。
然后她遇上了性格同样刚烈果敢的太宗。
曾经长年统率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的太宗,个性脾气,有的时候可以
称得上一句“酷烈”,据说魏征曾劝他上朝时一定要摆出和蔼可亲的样
子来,尤其是不要在朝堂上生气,以免他的暴龙气质吓得很多大臣不敢
说话。
大概是因为这一番锋芒毕露的对答, 太宗对这位武才人, 很是不喜,
自此冷落了她,不再召幸,让她在才人之位上待了足足十二年。
不过,“甲之砒霜,乙之蜜糖”,武则天与李治倒是情投意合。
当然, 作为一位合格的帝王, 武则天的诗, 并不只是这一种面貌。《早
春夜宴》便是另一种风格:
九春开上节,千门敞夜扉。兰灯吐新焰,桂魄朗圆辉。
送酒惟须满,流杯不用稀。务使霞浆兴,方乘泛洛归。
  开篇即从大处着眼,寥寥数笔,长安城的春夜宴游图,便已展开。  千门万户, 灯月交映, 这是细节的绮丽与空间的辽阔交相辉映。“送酒” 与“流杯”,写夜宴的尽情欢乐。酒阑兴尽,从洛水泛舟而归,明月之  下,春风沉醉,远处或有笙歌细细、灯火隐隐。这是太平盛世的良辰美
景,也是让泛舟人想要高歌长吟的赏心乐事。
而这一首声律尚不够谐和的五律,其中意义,并不止于能够从中窥
见武则天这位盛世帝王的心胸、品位与个性。
有学者认为:初唐时期,律诗体制的定型和规范化,上官仪与上官
婉儿祖孙固然功劳尤大,沈佺期、宋之问的贡献也不容忽视,而作为最
高统治者的武则天却是最有力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她不仅大力倡导,而
且身体力行。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首《早春夜宴》,也可以视为武则天身体力行
推行文治的例证。
身为女子的武则天, 为什么能够临朝称帝, 为什么能够震慑文武百官,
为什么能够赢得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敬畏与敬重,由此亦可见一斑。
  曾经幽居感业寺的武媚娘, 着这一袭热情如火、殷红似血的石榴裙, 摇曳而行, 最终登临于帝座之上, 徜徉于上林苑中。在这漫漫青史之中, 她留下一抹深红印迹,千年之后,这一袭红裙,犹自历历如新,惹得无
数你我,驻足注目,遥念悬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