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1章

书名:香蕉特别会说话 作者:(日)柿内尚文 & 王祝 本章字数:4279 下载APP
人们根据接收的信息而非正确与否来进行判断
不传达等于不存在
首先请回答一个问题。(在本书中,我会提很多问题,以便让各位读者思考如何“有效传达”。)
请看下面的图片。图中有很多个“受”字,其中藏着一个“爱”字,请在5秒内找到它。
怎么样?能够很快就找到吗?
其实,只要用心找就能找到。但是,乍一看,我们好像只能看到一堆“受”字,并不会注意到其中还有一个“爱”字。
你可能会问:“这个问题和‘传达’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两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举例来说,当一家公司要推出一款新产品时,职员往往会为了做出好产品而努力。
传达的第一步是“吸引注意力”
吸引注意力是非常必要的步骤。
最初,职员往往会欢呼雀跃,认为他们做出了一个很棒的产品,一定能畅销。但是,上市之后,他们发现销售情况并不理想。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明明是很棒的产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其实,销售情况不理想是因为商品的魅力并没有传达给顾客。在某些情况下,顾客甚至不知道市面上有这款产品。这种情况与藏在“受”字中的那个“爱”字所处的状态相同。
明明是努力做出来的产品,却仿佛在市面上“从未存在过”,自然很难卖出去。
※ 为了让大家从众多产品中知道某个产品的存在,必须充分传达其魅力!
我们可以联想一下自己去超市购物时的情景。在挑选商品时,我们的视线往往会被那些必须要买或者大幅降价的商品所吸引,至于其余商品,我们往往意识不到它们在货架上。
也就是说,没能传达给对方的信息就等于不存在。
因此,我们必须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有效地表达出来。
人会基于接收的信息进行判断
有一本名为《人九成看外表》的书曾经很畅销。
书名中的“九成看外表”这个概念来自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的“梅拉比安定律”。该定律强调了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实际上,关于“九成看外表”这个概念存在许多争议,但是,由于人们很容易根据直观印象来进行判断,因此,人们一般认为“我们不能仅根据外表去评判一个人”。“外表”这一信息传达给对方后,就成了对方进行判断的依据。也就是说,内心等无法用肉眼看到的部分很难成为判断依据,这便意味着内心“难以传达给对方”。
许多人可能会认为“就算我不说,对方也应该能懂”“对方应该很懂我,所以我不必特意表达”。但非常遗憾,我要告诉各位,最好不要有这种期待。
为什么爱拍马屁的人更受喜爱
我听说过一件这样的事。
告诉我这件事的人工作特别努力、踏实、认真,但并不会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
他跟我抱怨:“我的上司完全不关注我。像我这样踏实但不怎么会表现自己的人评价不高,而那些工作不努力、爱拍上司马屁的人反而评价很高,我感觉自己干不下去了。”
我的确能理解他的感受。
但是,从表达方式这个角度来看,他的做法其实很失败。
人一般会根据自己接收的信息来进行判断。如果没有将信息表达到位,那么对方就很难理解我们的想法。
就算不需要花言巧语或阿谀奉承,至少我们应该摒弃“即使我不说,对方也能理解”这种思维方式。
兴趣和关注取决于表达方式
如果前面提到的那位踏实、努力的人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那么上司对他的评价一定会提高。实际上,他工作非常努力,而且渐渐取得了一些成果。他只要将这些如实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表达呢?
有一个任何人都能做到的简单方法——增加接触频率。
你有过下面这些经历吗?
第一次看到某个明星的时候,你并没有什么感觉,但当那个明星的身影反复在电视上或视频中出现时,你可能会在不知不觉间成为那个明星的粉丝。
第一次在公司里或学校里遇见某个人的时候,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但如果那个人每天都出现在你面前,渐渐地,也许你会爱上那个人。
如果每次都是同一名快递员给你送快递,你就会对那个快递员产生亲近感。
第一次看到某个广告的时候,你可能会很疑惑:“这个广告说的是什么?”但是看了好几遍之后,你越来越好奇。等你回过神来,你发现自己已经买了广告中的产品。
这些经历对我来说并不陌生。
你知道“多看效应”吗?这个概念是指多次接触某个人、某件物品或某项服务,人们的警惕性就会逐渐减弱,更容易对其产生兴趣和好感。
所以,前面提到的那位不被上司看好的员工只要增加与上司接触的频率就可以解决问题。他可以试着多向上司汇报、咨询,这些都不算难事。总之,“频率”十分重要。
表达一次就认为传达到位了,这样的想法十分危险
“听一遍就记住的人,才是工作上的专业人士。”
在我20多岁时,公司里的前辈经常对我说这句话——因为我总是记不住事。
等我自己成了前辈,我也对后辈们说了类似的话:“作为一名专业人士,别人说过的话听一遍就要记住。”
但是,现在我正在反省自己说过的这句话。
学生时代的我根本没办法听一遍就记住老师讲授的内容,通常要不断地复习,反复将知识输入到大脑中才能真正记住。长大成人之后,我却忘记了那些经历,甚至要求别人“听一遍就记住”,实在是强人所难。
如果无法一次传达到位,而你仍想表达出来,那么就必须“反复地表达”。
不过,不断重复同一件事十分麻烦。所以,请抽时间确认一下哪些信息传达到位了、哪些信息未能传达到位。
例如,在召开工作会议时,如果你担心对方没有准确地理解会议内容,那就当面与对方就会议内容进行确认。利用会议的最后5分钟请对方概述当天会议的主要内容。这样就可以了。
在确认会议内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与那些不确定是否准确地理解了会议内容的人进行确认。如果一个人没有理解会议内容,自然无法很好地在别人面前表达出来。通过这种确认,我们就能确定哪些信息传达到位了,以及哪些信息没有传达到位。
人的记性各有偏差
请问,你记得多少别人告诉过你的事呢?
我的记性很差,所以经常会忘事(因此我记了很多笔记)。
虽然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存在差异,但一般来说,人都很容易忘事。甚至可以说,很多人一开始就没听到。
关于人的记忆,有一个著名的概念——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该曲线的统计对象是已经记住的信息。如果加上那些一开始就没记住的信息,那么大部分信息都属于“被遗忘的部分”。
人的记性就是如此不好。我们要认识到,自己表达的信息极有可能会被对方遗忘。
因此,在信息可能会被遗忘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增加表达频率。
人如果记住了某件事,
20分钟后大约会忘记42%;1小时后大约会忘记56%;9小时后大约会忘记64%;1天后大约会忘记66%;
2天后大约会忘记72%;
6天后大约会忘记75%;
1个月后大约会忘记79%。
在思考时区分“表达的量”和“表达的质”
迄今为止,市面上有许多教授表达方式的书,其中有许多是畅销书。我认为这一现象意味着许多人都苦于不知如何表达,并且在表达方面有许多疑问。
其实,表达方式有很多方面,我将对其进行整理、总结。
首先要总结的是表达方式存在的两个问题——“表达不足”和“表达方式拙劣”。
● 表达不足:量的问题。
● 表达方式拙劣:质的问题。
我们要明确区分这两个问题,不能混为一谈。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理解。
表达不足的问题在于表达频率(次数)不够。
正如我刚才提到的内容,大多数情况下,仅表达一次是无法将信息传达到位的。既会出现对方仅听一遍无法理解的情况,也会碰到对方不小心遗忘的情况。所以,我们往往要反复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在本书中,我也会多次重复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内容)。
我希望大家在向那些很容易忘事的人或者很难理解对方意思的人传达信息时,能够意识到“频率”这个问题,摒弃“我明明说了很多遍”这种想法。为了完成传达,尽可能地重复,这样的做法才是明智之举。
不过,我们需要注意,提高表达频率可能会带来负面效果。
如果在表达的过程中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对方,那么随着频率的增加,负面情绪就会越强烈。因此,认识到“表达技巧=质量”这一点十分重要。
例如,不管那些不停吹嘘自己的人有多少想跟别人炫耀的事,听众都会在其反复吹嘘后变得反感,最终产生消极反应。
此外,根据我的经验之谈,在学生时代,如果有一门非常无聊的课程,我就会越来越讨厌它。这是因为教授这门课程的老师表达方式质量较差。另一方面,表达方式质量较好的老师教授的课程往往很有趣,因此我会越来越喜欢那门课程,也会越来越擅长。所以,表达方式的质量十分重要。
难懂、过于抽象、无聊……这些都是表达方式质量较差带来的问题。
如果你努力地表达,对方却不明白你想说什么,那就太可惜了。
这并不完全是表达者单方面的责任,有时也要归因于接收信息的一方理解能力不够。
但是,即便归咎于对方,传达失败这个事实也不会发生改变。
如果你想表达,想让对方理解,那么在提高频率的同时,努力提高表达方式的质量也非常重要。
专 栏 口才好不等于表达方式好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讲座。那位演讲者的口才非常好,可他说的话并不能打动人心,每句话都从我的左耳进去,又从右耳出来。
据说那位演讲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演讲高手,此前已经发表过数百次演讲,所以发言既通顺又流畅。可惜并不能让人听进去。
也就是说,口才好和传达到位其实是两码事。
传达指的是在对方心中留下印象和记忆。那位演讲者只是在罗列自己想说的话,因此无法将信息传达到位。
他似乎并未认识到这一点。也许是因为周围的人不断地夸赞他“口才好”,所以他可能没什么机会注意到这个问题。
如果人们听完演讲的评价是“有新的发现”“很感动”“学到了东西”之类的话,证明演讲者想表达的信息都传达到位了。但是,“口才真好”这种评价的含义有些不同。
作为编辑,采访也是我的工作之一。
在采访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问题——不能让采访对象全程对答如流。因为大多数采访对象都会从自己说了很多遍、已经很熟悉的内容或者自己想说的话说起。但是,我并不会让我的采访就此结束。采访对象把这些话说完之后,我的采访才真正开始。
编辑在采访过程中的提问要能够“拓展”和“深化”主题。
不仅要让对方说出想说的话,更要引导其说出对听众来说有价值的信息。拓展和深化主题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做到这些的话,采访过程中就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如果从采访对象那里听到“我从没想过自己会说这样的话,这次采访让我有了新发现,也帮我很好地整理了思路”之类的话,也就意味着采访进展非常顺利。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引导采访对象找到脑海中潜在的信息和想法,并将其语言化。从中能够得到一些有趣的信息。
很多人都想拥有一副好口才,其实口才不好也无伤大雅(当然,想成为专业演讲者的人除外)。
“口才好”和“言可达意”是两码事。
掌握适合自己的传达技巧能让我们与他人的沟通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