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书名:我想开了 作者:(日)枡野俊明 本章字数:8779 下载APP
凡事想开一点,忧虑就会少一点
想开了,就是在社交上拥有“钝感力”
人们之所以会感到受伤、烦恼,大多是因为人际关系。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人们每时每刻都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交往中产生摩擦和情绪波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其中,那些天生心思细腻、敏感的人或许更容易受伤。他人的无心之举也会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
“我很在意他的那些话。他是不是有什么恶意啊?”
“他竟然那样对我,肯定是嫌弃我了,一定是这样……”
诸如此类,他人的举动其实根本没有丝毫恶意,却被无故过度解读。别人的态度稍显生硬,一些人就以为自己被讨厌、被嫌弃,最终开始回避对方,对人际交往产生抵触情绪。
反观“想得开”的人,他们对他人的言行有着积极意义的“钝感”。他人如利剑般尖酸刻薄的话语,他们也丝毫不放在心上。那么,“想得开”的人为什么能保持这种心态呢?
细想可知,愿意与我们保持人际关系的人一般都不会带着明确的恶意和我们相处,更不会有意地以刻薄、恶劣的态度对待我们。既然如此,那些一不留神脱口而出的“无心之词”,之所以会让你觉得不悦,很有可能只是“凑巧”你当时心情不好而已。总之,很多时候,言语本身是不带恶意的。
经常从他人的言语中解读出恶意和负面情绪的行为叫作“过度反应”,这种心理会让人际关系恶化。
“话虽如此,可我的性格就是这样,我也很无奈啊。我总是不自觉地把那些话放在心上,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啊?”
非也,非也。我很敬重的板桥兴宗禅师经常说,即便是禅僧,也会因为对方的言行而感到愤怒。每当这种时候,板桥禅师就会做几个深呼吸,然后在心里默念三次“谢谢”。据说这样做可以让愤怒的情绪一扫而空。
“他/她怎么会说出这种话呢?”
如果不停地在大脑里思考这个问题,怒火就会只增不减。但是,做几个深呼吸,在心里默念些什么,怒火自然会被浇灭,不会冲上头。板桥禅师的这个方法倒是可以利用起来。
面对那些“意有所指”的言辞,就当场做深呼吸,在心里默念些什么,比如“冷静、冷静”“没关系、没关系”,这些词可能比较好。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预防过度反应。
也可以说,它能够发挥“盾牌”的作用,抵御那些让我们受伤、烦恼的“种子”。掌握了这个方法,对于一般的小事,人就不会太受触动,也就能以平常心大度地看待、接受他人的言行。
这样一来,你原本拥有的“细腻”反而会成为你的优势。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你不仅能以平常心大度地与他人交往,还能心思细腻地为他人考虑,照顾对方的情绪。
在建立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方面,钝感与细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换句话说,导致人际交往不畅的“敏感”“细腻”可以让平常心的效果实现最大化。这样,你的人际关系一下子就会变好。
“想得开”甚至能将“细腻”转变为巨大的魅力。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人们总是带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思想活着,其中也有让人感到困扰的东西,比如自卑感。自卑感产生于和他人的“比较”中。禅最不喜“比较”。
请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感。
“他虽跟我同期进入公司,却总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工作任务。我再怎么努力也不及他。”
“她长得那么漂亮,穿什么衣服都好看。再看看我,穿得再时尚也比不上她……”
自己比他人“逊色”,这种心态既会让我们变得畏首畏尾,也会带来烦恼和痛苦。请静下心来思考一下:羡慕比自己有能力的同事,自己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吗?嫉妒漂亮的她,自己就能变好看吗?
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和他人比较,自己不会有任何改变。我希望大家理解的正是这一点,而这也是唯一能让我们摆脱自卑感的方法。
此外,“逊色”这种认识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大家应该都听过这样一句话:邻居家的草更绿(相当于汉语中的“这山望着那山高”)。
这句话的意思是,比起自家的草坪,邻居家的看起来更绿一些。事实上,两块草坪并没有什么不同。有些人总觉得别人的东西看起来比自己的好,而且这种人不在少数。
这也是产生自卑感的原因之一。那些看起来轻而易举就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同事,可能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众人看到的不过是他努力的结果而已。也许,在能力上他与你并没有差别,甚至有可能还不如你。
禅语“放下著”的意思是“请放下”。“放下”指丢掉、摒弃;“著”是虚字,用来加强语气。
最应该丢掉的首当其冲就是“比较心”。如果能丢掉这个,你就可以活得比现在更轻松、更洒脱。在此之前,你一直将目光集中在比较对象的身上,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你的喜怒哀乐。放下“比较心”之后,你就没有这个负担了,内心自然会变平静。
如果我们能放下与他人比较的心思,就不会动不动就神经过敏,内心也会放松下来,这样就会有很多好事发生。比如,原本用来观察周围人的时间,现在就可以用来审视自己。如此一来,我们思考、观察自己的时间就变多了。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我看来,如果比较对象是我们自己,还是可以多比较比较的,更准确地说,应该经常比较。
“上次的项目在最后关头出了差错,这次很顺利就完成了,应该是工作能力稍有提升吧。”
“以前一直被别人指挥着工作,现在终于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了。是因为有了干劲吗?”
审视自我,对比以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感受自己的变化,没有比这更好的自我验证了。而且,完成自己以前做不到的事情,你的内心会获得一种莫大的喜悦,它将成为你进一步腾飞的原动力。
与他人比较毫无意义。自己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比较的对象。
不要落入“弥补劣势”的陷阱
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一般什么样的事情会让你们比较介意?”
你们会有什么样的答案呢?可能问题本身比较笼统,所以答案会五花八门。不过,我可以举几个例子,应该会有以下这几种答案:
“胆小、保守,不喜欢出风头,也知道工作中需要有自己的主张,但是真的很难做到。也许是性格使然吧,可是……”
“微胖的身材最让我介意,即使想变得时尚一些,能驾驭的时装也少之又少……”
“不会说英语。当今时代,国际化不断推进,总感觉自己会被时代淘汰,这让我感到很不安。”
你有没有发现这些答案中有共通的地方?是的,“做不到”“负面思考”就是其中的共通处。我想,可以把这些介意点称为我们的“劣势”,每个人都会在意它们。也就是说,人们都有这种倾向:对劣势极其敏感。
这时我们就会思考该如何弥补劣势,这是一种自然反应。而且,现代社会纷杂的信息正在加剧这一倾向。
“六个月轻松搞定商务英语!”
“自我变革,易如反掌!”
“这里有简单快捷且效果显著的瘦身方法!”
诸如此类,大量的信息犹如漫天飞雪朝我们袭来。现代社会最不缺的就是“弥补劣势”所需的信息。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陷阱。当然,挑战不擅长的事情、消除负面因素,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要想将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到平均水平,是要花大力气的,因为还有很多其他因素。
人既然有劣势,那么肯定也有优势。我们往往对自己的优势很迟钝,甚至容易忽视。这可真让人遗憾。自己一直以来所擅长的事、所拥有的积极因素,正是自己的优势,怎么能不关注这些呢?
其实,比起弥补劣势,发挥优势的效果更明显。最关键的是,做起来还轻松、快乐。如果同样付出“十分”的努力,那么前者也许只能收获“三分”的成果,而后者取得的成果则可能是付出的两三倍。
因此,我们应该对优势敏感,对劣势钝感。即使不会说英语,倘若你能锻炼自己的企划能力,也不会被全球化的浪潮所吞噬。擅长英语的人数不胜数,可能的话,那部分就交给他们吧。
如果你不擅长站在台前,那么就作为幕后人员或无名英雄发光发热吧。“多亏有他/她,不然这个项目就黄了”,如果得到了这种评价,那就代表你已经成为组织中无可替代的存在,确立了属于自己的坚实地位。
我能理解大家总是会对自己的劣势耿耿于怀的心情,但有短板也无所谓。这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将短板抽离出视线范围,拥有一颗专注于优势领域的豁达的心。用对优势的提高来弥补劣势绰绰有余,同样能创造出全新的自己。
对劣势视而不见可以提升你的魅力。
想得开,不是让你想太多
做事情要“深思熟虑”,这一点极为关键。在职场上,类似“你就不能稍微动下脑子再行动吗?”的斥责声绝不少见。不过,最近大众开始关注“执行力”,以此为主题的书籍好像还十分畅销。
事实上,这与禅的思维方式不谋而合。正所谓“禅即实践”,禅教导我们首先要行动起来,思虑过多只会让我们停滞不前。
比如,工作上需要安排重要的会面时,如果对方是个大人物,那么我们很容易就会思前想后、畏首畏尾。
“什么样的开场白才不会失礼呢?听说对方是个大忙人,不知道能不能腾出时间啊……”
“听说是个很难伺候的主儿,要是得罪了人家可怎么办啊?”
想得越多,越难伸手拨通对方的电话。的确,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境遇以及做足礼数,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心思细腻的人,绝不会在这种时候“敷衍了事”。即便如此,做事仍需要把握合适的尺度。
俗话说:“过犹不及。”思虑、关怀过度,人就无法迈出向前的一步。只要有所行动,就会引起一些变化,或许也可以说会与对方结下缘分。
如果对方表示现在很忙没有时间,那么你就可以进一步确认对方什么时候能腾出时间;如果对方对会面前的准备工作有一定的要求,那么你就可以立即着手准备。不管是哪种情况,你的工作都开始向前推进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对方是谁,不管事情有多困难,比起慎重或是深思熟虑,能够立即行动的“无所畏惧”应该会略胜一筹吧。从侧面来看,看似一味地蛮干、鲁莽冒失的“无所畏惧”,实际上拥有“深思熟虑”所欠缺的不瞻前顾后的气势。
气势是一种力量,不仅能驱除邪气,还能打破壁垒、清除障碍。所以,无所畏惧的人往往能正中对方下怀。
主营化妆品、保健食品、低脂食品的开发和销售的“银座丸汉”(原银座日本汉方研究所)的创始人、日本实业家斋藤一人曾这样说:
“运势,汉字写作‘搬运气势’。简而言之,运势就是气势。如果想让运势变好,就以十足的劲头和气势去做每一件事吧。”
我想,斋藤先生想表达的是,如果做事没有气势,好运就不会降临,也不会结下美好的缘分。话虽如此,但对于心思细腻的人来说,“迅速行动”或许会让他们觉得压力很大。
这时就轮到禅出场了。禅最崇尚“体感”,即用身体去感受。比如打坐,起初你会觉得脚疼,甚至疼到难以忍受。但是,某一天,某一瞬间你会突然体会到“真舒服啊”的感觉。
之后,你就会爱上打坐。所以,请至少尝试一次,哪怕是逞强也好,试着逼迫自己无所畏惧地行动起来。它会让你产生“动起来会触动一些东西”的体感,会让动起来的你发生变化。无所畏惧的“真传”就在这里。
有了体感(亲身感受),任何人都能充分发挥其行动力。
有时候,结果并没有那么重要
在公司同事中,你有没有竞争对手?每个人都会关注周围人的动向,但最关注的还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吧。举例来说,如果有个同事一直和你比销售成绩,那你的内心肯定会想:“绝对不能输给他!”这的确能够鼓舞自己,但也会让你变成以结果为导向的人。
“追求结果有什么不好?工作上,结果不就代表一切吗?”
我并不是要否认这一点。我只是单纯地认为,仅仅关注结果的工作态度,或者说只追求结果的工作方法,可能多多少少有些欠妥。
以竞争关系为例,其所追求的结果应该就是“战胜竞争对手”。如果没有竞争对手的存在,或许你追求的结果就会转变为“获得上司的肯定”。倘若你脑海里有这样的想法,更甚者,你将其视为绝对目的,那么你就会心生畏惧,畏惧无法战胜对方、无法获得肯定。
这种畏惧会不断膨胀、越演越烈,最终开始支配我们的行为。为了消除畏惧,为了赢得所谓的胜利、获得肯定,我们极有可能变得不择手段。
在我看来,这一现象的根本在于你有一颗“脆弱的心”,无法坦然接受失败。换句话说,就是你缺乏平常心,把结果看得太重。所以,你只能以一种“不正当”的方式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孱弱的内心有时甚至会将你引入歧途。
有这样一句禅语:“一行三昧。”
其意思是,要保持一颗正直的心,用尽全力去做一件事。任何事情皆应以“一行三昧”的态度处之。我想,这句话既诠释了禅的行为方式,也教导了我们禅的生活之道。换种说法即“合而为一”或“(成为)一件事”。
一旦你全身心投入某事,与其合而为一,就不会对结果有所畏惧。大家应该都有过以下类似经历:专心致志地忙工作,好不容易忙完了,才发现“哎呀,原来都这么晚了啊,忙得都忘记时间了”。这个时候,你的脑海里还在思考工作的结果吗?什么战胜对手啊、被上司表扬啊,这些小心思估计早就被你抛到九霄云外了。
这就是“一行三昧”,此时你已经与工作合而为一了。换句话说就是,你进入了全身心工作的状态。
结果是最终自然而然产生的,绝不是你主动追求的东西。不管是谁,都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控制结果。请一定铭记这一点。以职场为例,“一行三昧”就是以一颗正直的心全身心地投入眼前的工作。
如此一来,无论结果如何,你都能坦然接受。那些形式上的或者数字上的东西、赢了谁抑或输给了谁,都会变得无所谓。面对评价、考核,你也能淡然处之。
这难道不是与脆弱的心截然不同的吗?这样的人拥有一颗不彷徨、不动摇的心,一颗“想得开”的心。
想拥有这种心态其实并不难,只要你不执着于结果、专注于眼前的事情就足够了。
不执着于结果,就能拥有“想得开”的心态。
失败也无妨,先硬着头皮做吧
大家想采取某种行动时,脑海中最先浮现的是什么呢?当然会有类似于“要是能取得理想的结果就好了”这种成功时皆大欢喜的画面,但紧接着你就会产生“要是失败了可怎么办”的负面想法。
这就是人类,每个人都在怀着某种恐惧生活。
尤其是那些对待事情极其认真的人,不管什么事都认真处理、应对的人,这种恐惧可能会更强烈。因为过于害怕失败,他们的内心产生抗拒,变得无法付出行动,难以迈出第一步。
说到失败,我想起了“云水修行”,就是当初为了成为禅僧进入道场修行的那段日子。因为在那之前我一直身处“俗世”,所以从修行的第一天开始,可以说我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时我什么都不懂就一脚踏入道场开始修行,所以无论做什么都接连失败,就像陷入了失败的泥沼一般。从日常的问候到筷子的起落,包括站姿、走路的姿势等,一切举止都在不停地出错。那个时候,铁腕教育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我遭受了不少训斥。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光是起床这一件小事,我都担心“要是睡过头了怎么办?”。我担心得根本睡不安稳,只是浅浅地入睡,每隔一小时就会醒一次。我记得即便是寒冬腊月,我睡觉时也是满身虚汗。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修行生活后,我才察觉到一件事:既然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犯错、失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训斥声中慢慢进步就好。或许,当我转变心态,开始认可并接受频繁出错、做不好事情的自己时,我才有了这样的体悟。
实际上,过了三四个月,早上到了该起床的时间,我都会自然醒来,也逐渐掌握了禅僧的各种行为举止规范,打坐和作务(打扫卫生等劳动)也慢慢上手了。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体悟中最核心的内容不就是“转变心态”吗?说到“转变心态”,可能大家一般不会想到什么好事情。越是心思细腻、敏感的人,越容易因为微不足道的烦恼和社交压力而苦恼、郁闷,因此而患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人不在少数。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能转变心态,对犯错的恐惧就能得到缓解,并最终成功进入真正的修行。这是我的亲身体验。
“失败了也无妨,先硬着头皮做吧。”
我是这样想的。当然,大家的日常生活和修行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转变心态是缓解失败恐惧的灵丹妙药,这一事实是无法否认的。不是吗?
就算工作上失败了,不过就是被领导斥责、遭领导白眼而已,并不代表在那之后你就会彻底失去尝试新业务的机会。
再说了,不尝试着做一次,又怎么知道不会成功呢?未知的事情就先放在一边,不要被失败恐惧所束缚——这是禅最根本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看起来难,做起来简单。”其意思是,思前想后、想东想西、折腾来折腾去,等到真正实践后才发现,事情进展得比想象中顺利得多。这句俗语不就是古人在教导我们要转变心态吗?
请尽快转变心态,把对失败的恐惧和不安抛到脑后吧。不要犹豫,你肯定能做到。然后,不要想那么多,只要拼尽全力去做事就好。这种经历必定会让你的内心变得更加坚强。
未知的事情就暂时放在一边,不要理会。
没失败过的人,才是真正的可怜人吧
鼓起勇气,转变心态,尝试着去做了,可结果还是以失败告终——这种情况当然有可能出现。没有人是从未失败过的,也没有人能拥有一帆风顺的人生。
关键在于如何接受失败。
“一旦失败就会很沮丧,很难从中抽离,重新振作起来。”
也许很多人都会如此。虽然我把这种状态称为恶性循环,但这可能是人类心理的普遍状态。因为人一旦心情沮丧,比起振作的力量,低落的情绪往往更容易发挥作用。
不过,还有一种接受失败的方式。在这里,给予我们提示的是本田技研工业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
“我认为,人不经历失败就不会成长。没有体会过失败的人,实在很可怜。”
我想,本田先生想表达的应该是失败中恰恰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即使失败了,只要从失败中认真学习、检讨,人也能有所成长。那些没有失败过的人,连这种学习机会都没有,不正是“可怜人”吗?
工作上的失误是否能以同样的思路去接受、考虑呢?比如:
“原来如此,行动的时机有些过早了,应该再收集一些信息再行动的。以后在正式开始之前,一定要彻底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必须牢记这一点啊。”
搞错了时机导致的失败,让我们在寻找时机方面更明白了真正关键的东西是什么。一个错误的判断就能为我们指明今后通往准确判断的道路,这是应该沮丧、气馁的事情吗?我想,并非如此吧。
失败并不意味着“做不到”或者“进展不顺”。相反,它能让我们掌握诀窍、有所启迪,从而实现“能做到”“顺利推进”的目的。在我看来,成功才更能让人体会到危机感。
有个词叫“结果主义”。即便时机不佳、判断失误,也有可能“凑巧”取得良好的结果。如此一来,“不佳”“失误”就会隐藏在成功的阴影下,被我们忽略,或许也可以说无法从中“学到东西”。
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时机不佳”和无法挽回的“判断失误”。
恋爱亦是如此。被对方绝情地通知分手之后,如果以“啊,好难过”的态度面对,那么心态只会越来越消极。但是,如果在伤心难过的同时,能够以“看来过去我太依赖他的温柔了,误以为他对我的好是天经地义的,遗失了‘感谢的心’”的态度来面对,那么就能以积极的心态开始下一段恋爱,也能在新恋情中以一颗感谢的心去接纳对方。
将“已经失败的过去绝不可能重新来过”铭记在心,是以学习的心态接受失败的核心所在。已经过去的时间,无论你再怎么挣扎,无论你多么努力,都已覆水难收、无法挽回。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转移视线、转变心态,专注于 “当下”。不是吗?
如果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那么我们眼中的失败就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不是沮丧、气馁的泥沼,而是帮助我们通往成功的里程碑。
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回顾过去,内心才会动摇。所以,请专注于当下,这才是真正的“想开了”。
坦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
任何人都能掌握“总会有办法的”咒语
“最近总感觉不在状态,干什么都不顺……”
大家应该也有这种时候吧。但是,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事情真能如我们所愿呢?比如,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你的内心真的能体会到类似于“完美,100分啊!”的满足感吗?
我觉得恐怕并非如此。工作是一件有了另一方才能成立的事情,而对方和我们一样,也有自己的“想法”。在各种不同的想法摩擦、碰撞的过程中,所有人的“想法”都能如愿以偿吗?只有双方在某个点上相互有所退让、妥协,彼此的想法才能找到真正的着陆点。
以恋人关系为例说明,可能更容易理解。假设你有一个心仪的对象,你当然希望对方同样倾心于你。但是,就算你再怎么热情、倾注再多深情,对方也不一定和你心意相通。一厢情愿、单相思的例子可以说屡见不鲜。
这时,或许有人会觉得之所以没能两情相悦,是因为“自己没有魅力”“我配不上人家”。这种想法只会让自己丧失信心,变得自卑。
在我看来,这就是在“唱独角戏”。若我们以心想事成为前提,一心想着“必须如此”,自己的内心就会变得狭隘、敏感。
说得更直白一些,人生在世,真正能心想事成、称心如意的事情可以说少之又少。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习惯于期待心想事成,因此在事与愿违时才会产生更大的落差感。这正是佛家所说的“苦”。就是因为非要让本就不能如我们所愿的事情变得如我们所愿,我们才会烦恼、苦闷。这是释迦牟尼对我们的教诲。除此之外,释迦牟尼还曾这样说道:
“汝等比丘,世间一切皆苦。”
也就是说,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但是,我们也不必因此就陷入绝望,因为“总会有办法的”。
即便意中人的心里根本没有你,世界也不会终结,你更不会失去性命。总有一天,你会遇到比那个意中人更让你心动、更能点燃你的激情的爱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现在,要不要以阅读本书为契机,抽掉你心上那一根紧绷的弦呢?如果事情的发展没能如你所愿,那就坦然地接受,转变心态,相信“总会有办法的”,然后在问题被解决的现实中努力地生活下去。
禅语中有“柔软心”一说。
“柔软心”指柔软、包容、自由的心。受拘束的心会渐渐失去柔软、包容之态,变得顽固、执拗,如此一来人就无法自由行动了。
能够让你的内心得到解脱和释放的,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相信“总会有办法的”。日本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言灵之幸国”。其意思是,语言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即灵力,而日本就是因相信语言的灵力而被赐福的国家。
如果遇到不如意或让你苦闷忧心的事,就试着大声喊一句“总会有办法的”吧。这是任何人都能掌握的“咒语”。有了它,你就能重新找回内心的柔软和包容了。
用“柔软心”化解内心的执拗与顽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