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以“看得见”的湿
关于湿,《新华字典》的基本释义是,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与“干”相对。
这个解释很直白。
但我还是想多讲一点。
我们在生活中是怎么感受到这种湿的?
乌云压城,空气中弥漫着湿气,你睡得迷迷糊糊不愿意起床,可是被子潮乎乎的、发沉,压得人很不舒服,只有贴身的地方可以感觉到一丝暖意,只要稍挪动下身子,接触到的被子都会因为潮气而让人感觉到冰凉。你不得已快速起床换衣服,打开的衣柜散发出一股子霉味,没有一件衣服让你感觉到清爽。
就算你早上刚睡醒,还是觉得没有休息好,有点犯困,大脑有点发胀,身子疲乏无力,腿发沉。
你勉强刷了个牙,洗了把脸,擦脸的时候,发现毛巾没有干透。
你打开门走出房间,出了楼道,空气中弥漫着潮气,让你很不舒服。走了不多远,看到小区灌木丛里的蜘蛛网上挂着小小的露珠。
你打算去公园散个步,这时候路灯竟然还没有灭,光晕下是肉眼可见的绕着的一层雾气,仿佛不是路灯,而是圣光,下面还有不少会飞的白蚁在扑棱,走一圈下来,头发丝都挂着水汽。
不经意间,你发现青草地上冒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白蘑菇,小路边的大树根下还长了木耳,路过池塘的时候,青蛙被吓了一跳,一头扎进水里,那满池塘的绿藻就漾出了一个个圆。
你出了公园,打个车,准备去上班,一会儿就开到了高架桥,从桥上往下看,整个城市都笼罩在一片雾气之中,十分壮观,不远处的写字楼,高耸入云,不可企及。
你到了公司,没走几步,脚底打滑,差点儿摔倒。
你看到白板公告栏滴着水珠,贴着的各种通知,纸张因受潮而拱起来了。
你到得太早,中央空调还没有开,空气中有一股说不清的味道,好不容易等到开空调了,又加重了这股味道,直到空调开了足有十几分钟,这股味道才慢慢散去。
刚坐到自己办公位的旋转椅上,就感觉有股热流,内裤似乎湿了,到卫生间一查看,白带出来了,大腿内侧明明好了几个月的湿疹,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冒了出来。
赶紧处理一下。上完了厕所,你回到自己的办公桌,那个胖子同事又来搭话,看着他那油田般的脸,心里就觉得硌应(1),刚才他用了自己的鼠标,现在自己再用,触感滑腻,更加重了这种感觉。
后面的那个同事,鼻塞又犯了,不停地擤浓鼻涕。
我的天啊,这个鬼天气,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好不容易挨到中午,太阳出来了,总算有了一丝暖意。
下楼去吃个饭,这个潮气,加上太阳的热气,直接能让人背过气,赶紧找间空调开得足的便利店,点了份关东煮,再多煮点魔芋粉丝和鱼丸。
慢慢地,太阳越来越猛,地面上的潮气退了六七分,可是空气中的湿气又多了七八分,实在不敢在外面待了,赶紧回公司。
打开折叠椅,躺在办公格子里,头越来越沉,赶紧睡上一觉吧。
睡是睡着了,结果怎么也醒不过来,梦魇了。到点被经理轻踢了一脚,才从那该死的“鬼压床”中醒了过来,喘着大气,吓个半死,赶紧灌口茶水清醒一下。
整个下午,都是昏昏沉沉地对着电脑,做着报表。
就这么一天过去了。
这所有种种,就是我解释的湿。
当然了,这些片段虽是我信手加工的,却是岭南回南天(2)常见的情况,长江以南各地可能也有此感受。
但对于北方来说就不一定了。
我在南方买的瓜子、薯片、虾条,开袋了,吃不完,一定要及时密封好,要不然会很快受潮,吃起来就不香脆了。
但我妻子的母亲家在辽宁丹东,基本就没有这种情况,开了袋的膨化零食,如果一次吃不完,搁桌子上放几天,下次直接吃,也不见得会受潮,甚至还可能更脆了。
所以,北方的读者看到我写的这些东西时,可能会满脸狐疑,这是啥?
没有身临其境,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二、湿的感受以及它的共同点
其实上面提到的湿,主要是形容一种湿度比较大的自然环境,当然了,中间也掺杂了一些人体的主观感受,但主要是讲气候。
可是本书主要讲的是湿对于人体产生的损害,以及人体由此而产生的主观感觉及客观检查的异常。
既然对人体有损害,那么这种致病的因素,就可以称为“湿邪”。
湿为阴邪,损伤阳气,凡致病且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就称为“湿邪”。
凡因湿邪侵袭人体,或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水湿潴留体内,所表现水湿停滞的病证,称为湿病。(《中医湿病证治学》路志正主编)
所以,讲湿的气候的时候,大多时候只有南方人能体会。但是讲到湿邪致病,让人难受的时候,那全国的人都有可能体会到。
大家心中就会存疑,我们北方,气候不湿,为啥也会有湿邪?
北方人的湿,又是从哪里来的?
这就要讲到一个概念,叫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病理变化。因为病起于内,又与风、寒、湿、燥、火外邪所致病的临床征象类似,故分别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其中一个内生的湿邪,就是北方人湿气的主要来源。
对自然界湿之气候,大家有了直观的感受。
可人体的湿气,又是什么呢?
湿邪有四个特性,凡与这四个特性沾边的,都可以归为湿邪。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
3.湿性黏滞,阻遏气机;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有一天,我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
Q:从您个人的生活经验中,如何去感受描述“湿”?自然的、人体的都行。
以下是接受调查的朋友和读者在微信朋友圈、微博回答以后的汇总。
A1:感觉皮肤是湿的。
A2:深圳的夏天,裸露的手臂就没干爽过,永远黏不啦叽的。但是对于干性皮肤比较友好,保湿。
A3:水嗒嗒,湿漉漉,黏糊糊。
A4:坐飞机回深圳,到家就发现脚上湿疹又犯了。
A5:我是做服装设计的,从我专业上来说说哦,所有面料浸湿都会颜色变深,所以人体有水汽也会面色黧黑吧。另外,面料湿后最大的特点是重坠,无法塑型,所以湿气重的人怎么支棱得起来呢(摊手),有的纤维遇水还会变皱变硬,羊毛这些卷曲的天然纤维会缩短僵硬,真丝过水多了会变得暗淡无光。
A6:黏黏糊糊不知何起,挣不脱,挥之不去!
A7:江南梅雨天,舌苔白腻、大便黏。
A8:头发很容易出油还湿,脸容易出油,胃口不太好。
A9:大雨过后,晚上去仙湖植物园散步,路灯下,肉眼可见的雾气,走一圈下来,头发都挂着水汽。
A10:稠,黏滞,油光满面。
A11:湿毛巾,回南天的墙面、地面,衣被,角落地上的青苔,泡发的木耳、香菇,闷热夏天汗流浃背。水塘里的绿藻。山里雨前或雨后云雾。
A12:腰膝酸、软、冷。
A13:嘴巴黏腻,懒得动,大肚腩,大便粘马桶。
A14:没有力气,发不出力。
A15:舌头有齿痕,特别容易累。
A16:觉得自己身体很重,像一大坨注水肉。
A17:秋冬贴身穿的衣服,必须用吹风机吹热才能穿得舒服。
A18:眼睛里总有水。
A19:困。
A20:黏、沉、晕。
A21:手汗脚汗,身体沉重像铅块,懒洋洋的。
A22:衣服必须干透透的才穿,连续雨天的衣服必须用吹风机吹才愿意穿,不然就很难受。
A23:黄梅天的衣服水叽叽。
A24:夏天出汗多,用沐浴露冲完凉还是觉得身上黏,大便粘厕所,脸和头发手一摸都是油。
A25:感觉像掉在炉灰里的饺子。
A26:睡不醒,没精神,皮肤、头发油油的。
A27:睡不醒,不管睡觉时间长短,醒来脑子昏昏沉沉;特别容易累;耳朵里面一摸就是油油的;头发、脸油得特别快;脸色发黄。
A28:嘴里黏黏的,渴,但不想喝水。
A29:几天不锻炼,身体跟气球一样肿。
A30:走在路上一不小心踩了个水窝,脚瞬间凉飕飕的。
A31:小腿发胀,早起眼皮也发胀,泡泡眼。
A32:肩膀重,胳膊都不想抬起来。
A33:跟胶水一样。
A34:皮肤油腻,步态厚重不轻盈。
A35:猪油蒙脸,腿如灌铅,大概是最贴切和直观的说法。
A36:自然的湿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吸进鼻腔里感觉润润的,冷热味道会不一样。人体的湿,皮肤表面潮、黏,人容易昏沉,体味重,头发油腻,全身有一种不爽快的感觉。
A37:很想来一阵风。
A38:困,晚上七八点就想睡觉。
A39:梅雨季的墙壁、吊顶上的水珠;汗津津的手心;四岁孩子嘴边还流的口水。
A40:以前不懂,但当吃了中药,人的思维变得清晰,我好像觉得身体的湿被一点点地抽出去了。
A41:提不起精神,好像被人打了一顿,不想动,能躺着就不坐着。
A42:饭后痰多。
A43:不喜欢水,包括雨天、洗澡、游泳、海水、温泉。喜欢干燥的秋季。
A44:今天洗头,明天头油,用手摸头发,就感觉是那种湿答答的,不是头油。
A45:衣服晾干了,但还是黏黏糊糊的,被子潮潮的;家里东西放发霉了,阳台长草了;大雾天气;整个人比较沉重,舌苔比较厚腻,手上长一两个湿疹。
A46:床单都是湿的,衣服总也晾不干,墙壁出水,手背脚背出一片片湿疹。
你看以上表述,很多都重复。
但仔细琢磨一下,都离不开四个共同点。
1.局部发凉,如食管发凉或气管发凉或背凉或足冷或小腹凉,要么整个躯体畏风怕冷,这是因为湿为阴邪,伤了人体局部或整体的阳气。
2.头很重,像包了块布,眼皮也很重,或身体沉重黏黏糊糊,肩膀像背了担子导致胳膊不想抬起来,腿上像灌了铅导致脚不想抬起来,或全身肢体关节酸楚困重,这就是湿性的“重”。而“浊”呢?主要是指身上的分泌物浑浊,如皮肤油脂分泌旺盛,头发易油,眼眵黏,耳朵油,鼻屎也多,擤的涕也浊,口中黏腻不爽,口水拉丝,咳的痰也是黏的,汗也是黏糊的,小便浑浊,大便黏滞不爽快,皮肤或有湿疹渗水也是黏而浊,女士白带也是过于黏滞,男士尿道流白浊,这就是“浊”。
3.思维钝顿,头脑昏沉,犯困,浑身乏力懒洋洋,啥都不想干,身体所有水分像变成了胶水一样导致各种动作不利索,只想躺着,这既是湿性的“阻遏气机”同时也算“黏滞”。“黏滞”让正气的流动也变慢了,也会导致正邪交战的时间会被拉长,也就是说,病程会变得很长,以致身上的病痛会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同时身上所有的分泌物,除了“浊”之外,其实都带有很重的黏性。这些“黏滞”及“浊”反过来,又继续阻遏气机,在头则头昏沉,在胸则心悸或背凉或咳喘,在脾胃则胃胀或吐或泻,在下则腹胀或二便不畅,在经络关节则肢倦、关节酸楚重痛。
4.很多湿重的人,常见下部病变,如淋浊、带下、泄泻、下痢或下肢浮肿,这因为湿邪近水,如水一样,水往低处流,所以湿性趋下。
除了以上共性之外,还有一些特别的地方。
有一个朋友评论说:很想来一阵风。
那是因为风能胜湿,所以金元时期李东垣在治湿的时候,常常用风药来祛湿,如羌活、独活、防风、藁本、蔓荆子等药。
这个朋友的评论,直接道出了一个中医治疗湿气的方法:以风胜湿,以木疏土。
还有一位朋友评论:几天不锻炼,身体像气球一样膨大。
这是因为湿邪阻遏了气机,令人体的津液流动变慢,出现浮肿,像注水的肉一样。这时候,稍微做一些轻微的有氧运动,让正气流动起来,也算是人造的正向有益的“内风”,可以胜湿,除掉一些湿气,让身体轻快。但这种运动最好能坚持下来,如拉筋、站桩或慢跑,运动量是刚刚微微出汗,身体热乎乎就可以了,湿气一去,机能运转就能慢慢恢复,正气就能养起来。运动量把握好,不要过度,过度了易伤正气又会让湿气多起来。
有人说不喜欢水,这是因为伤于湿,则恶湿。被湿伤了,自然会讨厌湿性的东西。连水都不愿意喝。
有的病,在阴雨天会加重,比天气预报还准,像湿疹、关节炎,一到变天就加重——往往湿疹(关节炎)会提前告诉你马上要下雨了。这是受天气的影响。
有的病,在新疆好好的,一回到深圳,就开始犯了,好几个患者都这样说,这是因为南方的湿度大,这是受地域的影响。
有的人一吃饭就痰多,一吃鸡就咳嗽,一吃羊肉就起湿疹,这是受人自身的影响。
天、地、人,都会影响湿邪。
我们人体,感受湿邪,有两个途径。
一个是外湿,感受自然界的湿邪所致。
一个是内湿,因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水湿内停。
三、外 湿
通过前文的片段描绘,我们对外湿有了相对直观的感受,但我还是想不厌其烦地再讲讲我们在岭南是怎么中了湿气的。
岭南这边雨水多,可以说地处潮湿。
山地多,山岚瘴气,本身就潮湿。
我们老家那个地方,管地板叫“地泥”。
为什么呢?
跟泥有什么关系?
在我的记忆中,我5岁之前,我们家住的是瓦房,泥砖瓦房的地板是夯实的土,所以我们扫地之前,一定要先洒水,如果不洒水就扫地,会尘土飞扬。这就是我们当地“管地板”叫作“地泥”的由来,“睡地板”叫“睡地泥”。这种泥地板,不论你怎么隔床板,那都是有地气蒸上来的,要真睡了这个泥地,湿气就入侵了。
现在好多了,要么铺地砖,要么铺水泥,但有些地方盖的房子,周边的排水沟多,如果人住在第一层房子里,地气的湿仍然容易进来。
居住的环境潮湿,房屋间距小,通风不好,湿气就不好散,一到回南天,淫雨霏霏,风又不是很大,刮不走湿气,人长时间待在这种环境里,就中了湿邪。
或者天气好,家里不湿,但外出涉水淋雨,也容易中湿邪。
什么叫涉水淋雨?
先讲涉水,有一些人喜欢去钓鱼,一直在水边,或者是网鱼的,背着渔网在那个沟渠和小河水浅的地方走;也有的人下地耕田,水田里是有水的,脚在地下走。这些劳作都容易让人得湿病,这种就叫涉水。还有南方的女士去北方旅游,累了,就坐在雪地的石块上休息等人,一坐两小时,回来就找我开药治白带异常,这勉强也算涉水。还有北方的人,他们滑冰,说冰上冷气蒸腾的,问我是不是湿?河面上的冰如果被太阳晒得蒸腾起来,这种水汽,那也算是湿。
淋雨在南方就更多了,下雨天上下班,接送孩子,某个地方积水,踩过之后,脚就一直凉凉的,到了办公室,中央空调又那么凉,就会一直凉下去。
还有在阴雨天、大雾天户外锻炼身体的人们,一活动得厉害了,毛孔张开,湿气也容易进来,这种天气锻炼很容易出现肢体关节酸楚不适的症状。
再说我小时候,没有煤气灶,做饭要烧柴火的,我们就要去山上耙地上那些掉落的干松针,耙好后捆绑起来背回家用来烧火。我妈以前经常去山上背这些,不是耙松针,就是割芒萁,也是割好捆起来,一背就是上百斤。
我小时候也帮忙去捡那些竹壳,就是竹笋往上长的时候掉下来的笋壳,晒干也可以烧火,竹壳、松针和树枝等能做柴火的东西,我们都会捡回家。
我讲这个的意思就是说,在乡下的时候,很多妇女或者儿童都有可能去山上捡柴火,山上湿气重,天气又热,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去劳作,就很容易生湿气。
以上说的,就是外湿的来源,总结来讲:
气候潮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潮湿城市前十名为:成都、贵阳、广州、海口、南宁、长沙、合肥、武汉、重庆、上海);
涉水淋雨(如下雨天挤公交地铁、露营、上山下河,大雾天室外锻炼);
水中作业(如摸鱼、捞沙、下水田,后厨洗碗,久待水产区);
居处潮湿(如南方住一楼采光通风差、接地气的地方)。
外湿伤人,先犯表,成表湿,一般伤的就是皮肤经络:会微微发热,热也透不太出来,头重,四肢关节酸楚难受,像这种就可以喝点午时茶颗粒(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篇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或藿朴夏苓汤,以观后效,无效再请医生继续辨证用药。
外湿如果不及时清除,也会慢慢入侵内脏,出现更复杂的症状,这点后面再说。
四、微小六气
什么叫微小六气?
这是我在临床中提出的一个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是在临床上确实是经常会面对的一个问题。
在讲之前,我们先梳理一下六气,什么是六气,就是自然界的大气候,风、寒、暑、湿、燥、火。
在古代的时候,认为风、寒、暑、湿、燥、火是一个大气候、大环境,认为全世界都是以我们的时间为准,和我们同步春夏秋冬,因此也和我们同步风寒暑湿燥火。但以现在的角度,以地球来看,南北半球气候是相反的,我们认为是冬天的时候呢,南半球是夏天。也就说,尽管我们当时认为这是一个大气候,其实它也只是一个局部气候,只是一个北半球的气候。
不管南半球北半球,它都有春夏秋冬,风寒暑湿燥火,这是我们从地球的眼光看,地球上任何地方的大气候都具有六气。
如果我们把环境再放大一点,我们到外太空看——外太空空间很大,它是很冷的环境,是比地球更大的气候。因此,我们原来认为的大气候的六气,其实对于外太空来讲,它也是一个局部的气候。
现在我们把眼光拉回来,基于我们曾经认为的大气候——风寒暑湿燥火,在我们居住的环境里、活动的半径里去观察,会发现,不管你在祖国的东南西北的哪一块,在一个公园里、一个小村里、一个小区里、一个街区里,竟然也有着各种不同的微小六气,在风、寒、暑、湿、燥、火之中,另有风、寒、暑、湿、燥、火。
微小气候也会产生湿邪,在上一节里我讲述到有的人居住的环境潮湿,就是微小六气之一的湿。我在这里详细讲下。
1.湿
即便是在一个很干燥的地方,北方或西北,因为也有水,有些人的房子就建在溪边或池塘边,甚至我看到有人的房子是建立在泉眼旁边的,这种房子是很潮湿的,因此就会产生湿气。
我治疗过一个患者,她曾经的工作是捞沙。她老家在北方的干燥地区,但工作是捞沙。她长期站在河里捞沙子,捞了卖给人家盖房子用。久而久之,她的腿部关节就肿痛,长达十几年,她这个下焦的湿热,就是因为她的工作环境潮湿。
本书的编辑之一,刘一寒,也和我详细讲述了他小时候住的房子北面有沟渠、西边有池塘,这种湿气让他和家人患了和湿有关的疾病。
这些都是微小六气里的湿,所以不管你在哪,都可能有湿邪。
郭贞卿前辈曾记录到:“有一人家,平均每月皆有一至二人生病,我往其家中看望,方知夏天亦紧闭门窗,床下亦堆满东西,室内有霉湿之味,于是嘱其改变这种生活习惯,经常开门敞窗,搬走床下东西,让空气流通,日光常照,后来病即由少到罕。”
因此,做人不能太邋遢。
记得以前看的一部美剧,有一家,接连有重病患者,好像是患了出血病伴肝衰,忘了具体的剧情。警方以为是有人投毒,去了一查,发现患者家里的一面墙(或者床底的地板),由于长期渗水,长出黑色的真菌斑,患者是感染了这种罕见真菌才生的病——这部电视剧看过时间太久了,虽然剧情很模糊了,但记得应该是真菌。
以前有些战士,在猫耳洞里躲着,洞里潮气重,得了湿疹。想起不知道从哪本书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重庆被日军轰炸,很多民众躲在防空洞里,受了潮,得了一些怪病,用化湿的药才治好,而且这些人像是有夜盲症。
除了湿邪,我再延伸讲一讲其他的微小六气。
2.燥
燥在东北的室内太常见了,尤其是在有暖气的冬季,我只要去东北,就会感觉到鼻子干燥,甚至会鼻黏膜破裂出血。
在东北洗了衣服,不用晒的,晚上洗好了挂在室内,天亮就干了,真的干得特别快。有些膨化食品在南方打开包装袋后,它受潮了,就软掉了;在东北打开了之后,这些食品越放越香脆。
3.风
我们一般认为冬天和春天的时候风比较大,但其实一年四季都有风。
我常在公园带孩子转,推着婴儿车在公园小路上走,走着走着,走到某一段的时候,发现很热,就脱掉外套,又走着走着,走到下一段路的时候,发现风很大,不管当下什么天气,那个地方就是有风,我就把外套又穿上。环绕着这个公园走,走到一个地方之后,发现又没有风了,又把衣服脱掉,走了一段地方又有风了,又把衣服穿上。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把外套脱了穿,穿了脱。在一个公园很小的范围内,就出现了这种有风跟无风的变化。
再说我岳母家,她家小区外面有一座桥,桥的下面是一条河,河那里就有很多风,往小区吹,总之一年四季它的风都挺大的。只要一开窗,那个风就灌进来,这栋楼的房子就处于风口,它就是处于风邪旺盛的一个地方。人在这住很容易着凉感冒、吹得头疼,因为你不可能一直不开窗透气,只要开窗不注意,风溜到了人,要么就会头疼,要么就感冒。在这样的房子里住,发病的频率比其他无风的地方更高。
再讲一个微风。对一个体质虚弱的人来讲,任何一点风,都是风邪。比如体质很弱的人,起床掀被子的时候,那阵风就是风邪,衣服穿得不及时就感冒了。
我家有两个孩子。两个孩子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妻子就发现了一个现象(而我也经常被妻子说):我走路太快。她说我走路不要太快,因为我走路带风——就是在我走路很快的情况下,背后就被我带起了一阵风,尽管那个风是很微弱的,可只要我经过了,马上就能听到孩子打喷嚏。有时候开衣柜门用的力大一点,刮出的风也会让孩子打喷嚏。
走路带起的风和开柜子带起的风,对于一个体质虚弱的人或者刚出生的孩子来说,就是风邪,这也是一个微小六气。
4.寒
我们常认为冬天有寒邪,但现在这个环境并不是。
由于科技的发展,现在有很多制冷的技术。像冷库里面就很冷,里面存储生鲜之类的,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会经常待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容易感受寒邪。
像电视台工作的人,台里机房有各种电脑主机,为了防止过热载死机之类的现象出现,机房要降温,所以需要一个冷的环境。电视台的一些部门夏天都要穿羽绒服的。在机房里工作的人,也很容易感受寒邪。
像在后厨工作的人,他要用冷水洗东西,手指关节经常痛,我碰到很多这样的患者,他接触的冷水也是寒邪。像住在大山里的人,山脚下很冷的,山脚的水比较凉,这也是寒。
现在家家都有空调,有些人喜欢把温度调得很低,大热天在空调房里盖棉被,这同样也是寒。
5.暑与火
我们一般认为夏天才有暑邪,但就目前这个环境而言,并不是。
由于科技的发展,现在有很多制暖的技术。
像阳光房,就是这个玻璃房,为了取暖或者说为了景观,这个房子大面积用了玻璃,阳光很容易透进来,热又散不出去,里面就达到了温室的温度。
我有个深圳的女患者,她经常觉得身体很燥热,脾气很暴躁,晚上还发荨麻疹。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能感到舒服一些,但是总是去不了根。她饮食已经很注意了,吃得很清淡,孩子和老公也不惹她生气,没有情绪方面的火,也没有饮食上的火,而且当下又处于冬季,她这个火是从哪里来的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给她用的药,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用犀角地黄汤(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合上白虎汤,这已经是很凉的药了,但是她喝得很舒服,燥热感能缓解。
她吃药有效,但就是症状反复,怎么都去不掉这个热,吃了这个药舒服,可以肯定她是个热证。
后来我就不停地问,好不容易才问出来,原来这个荨麻疹,是从她搬了办公室开始的。
那个办公室的西部整面墙都是玻璃,阳光照射进来,睡醒午觉的时候,就开始口干舌燥,人就很烦躁了。办公室里面的人到了下午,全都是穿短袖,而且人又多,就更热,这就是暑气——温室里面的暑气。
哪怕是在冬天,温室也给她造成了暑气,她就中了暑邪。这个暑气用白虎汤治疗,那肯定是对证了。
这个患者除了燥热,还有荨麻疹,这个体表的瘙痒,是表有热,暑气常入里,为什么会在表呢?我有点纳闷。
再继续问下去,我才知道她住的小区风很大,出门的时候要穿高领的衣服,即使这样,风也往衣服缝里面灌,脖子很冷。因此,她同时遭受了风邪跟暑邪,那就会造成表有风热,于是皮肤就瘙痒了。最后我给她开了银翘散,并叮嘱她说你尽量搬到另一个办公室,你这个体质,受不了这样的暑气。
其实北方也有一些阳光房,阳光房里面温度可以达到20多摄氏度,如你这时候穿了很多,又烧了炕或暖气,即便在东北的冬天也容易中暑。
写本节的原因,是要让大家抛开季节来看六气,任何季节,都可能有外感病,也可以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不要拘泥于教条。
(1)硌应:东北方言,恶心的意思。
(2)回南天:是对我国南方地区一种天气现象的称呼,通常指每年春天,气温开始回暖而湿度猛烈回升的现象。
五、内 湿
内生的湿邪,相对比较复杂,这需要了解津液的概念和津液的代谢。《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对津液的论述如下: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包括各脏腑组织的正常体液和正常的分泌物,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体内,除血液之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水液均属于津液范畴。
津液广泛地存在于脏腑、形体、官窍等器官组织之内和组织之间,起着滋润濡养作用。同时,津能载气,全身之气以津液为载体而运行全身并发挥其生理作用。津液又是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也有密切关系。所以,津液不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与液虽同属水液,但在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区别。一般地说,性质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者,称为津;其性较为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器官,起濡养作用者,称之为液。“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想起好多年前看的动漫《钢之炼金术士》里面的主角爱德华,他要用各种无生命的成分去炼成人体,真是想象力非凡。
我于是查了一下人体的化学组成,其中水占了人体重量的65%。
一个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脱水后只剩25公斤,其中碳水化合物3公斤,脂肪7公斤,蛋白质12公斤,矿物质3公斤。
由此可见,水对于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这些水一定要正常输布,因为一旦失常,必将形成痰湿。
不正常之津液,即为痰湿。
我们理解了津液的概念,也就知道痰湿是从津液分布异常后变化而成的。
因此,要知道痰与湿的治疗规律,就一定要摸清楚津液的生理代谢是怎样的,是什么脏腑参与了津液的代谢。如果这些脏腑出现了异常,那么这个津液代谢的环节就会被打乱,一乱,就生痰湿。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素问·经脉别论》中对津液代谢过程的简要概括。
但实际上,津液代谢的环节远不止引文的这一部分。
我们需要了解津液代谢有几个重要的环节。
第一,津液从哪里来的,开头它是怎么样的?
第二,中间转换的环节是怎么样的,如何分布运输气化(1)?
第三,到最后的去路又是怎样的情况?
津液代谢分为来路、中间转换环节以及从出路排出去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如果顺畅,津液是正常代谢的话,它就不会变成湿气。
但是我们不能保证参与津液代谢的所有脏腑都不出现问题。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和社会之中,总是会有事情干扰我们,让我们的五脏六腑其中一个或者几个出一点小问题,但就在一刹那间,津液就变成了湿气。
如果我们身体的正气充足,很快它就会自我调整,把这个湿气给化了。
但是如果我们的正气不足,有些脏腑出现了异常,它自己修复不了呢?
那这个湿气就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假如给我们身体足够的时间去休养,把正气养回来,这个湿气很可能也会自己化去。
但更多的情况是,因为湿气的特点是黏腻重浊,不好化解,所以会导致病情缠绵难愈。
六、津液从哪里来
1.津液的起始环节
首先津液来源于饮食,但是食物不可能马上就变为津液,所以它必须经过第一个环节,就是消化吸收。它必须通过食管、胃、小肠、大肠消化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因此第一个环节基本有五个器官在参与,除食管(2)、胃、小肠、大肠外,其实还有脾(在津液代谢中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中焦)。
食物被我们正常吃进去之后,如果脾、胃、大小肠都正常,那么第一个环节它不会产生湿气。
假设这个环节出现问题了,比如说脾胃很弱,你吃的东西过量,脾胃运化功能受阻,那它就产生了湿气。
如果胃肠道本身它有积热,不能够正常运转,它也会在第一个环节产生湿气。
另外就是食物本身的偏性造成的。
如果食物偏凉伤到了脾,或者是偏燥伤到了胃,津液运化就会在第一个环节出现差池。
例如你短时间内吃大量冰凉的西瓜之后,首先就是脾胃受凉了,不运转这个食物了,那么就出现了湿气,与冰凉的西瓜所产生的寒气相结合,形成寒湿,所以人就会拉肚子,肚子疼。
如果你吃了很多烧烤,比如你吃烤羊肉串,一下子吃了七八串甚至十几串,吃完烤羊肉串又吃魔鬼辣椒拌面,吃完魔鬼辣椒拌面再吃烤地瓜之类的,或吃其他煎炸等容易上火的食物。你吃进肚子之后,这个东西很热,它就伤阴,把胃里面的津液耗掉很多,你的胃阴不足,马上你就口干,东西积在那里产生湿热会口臭,不仅阴虚口干,同时还舌苔黏腻。
小肠主液,大肠主津,本来小肠、大肠是吸收津液的。
小肠吸收的液,很容易被大家所忽略,大家关注的可能只跟心火有关,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相表里(3),心火会下移至小肠。
可小肠吸收的液,也是下一环节中,即在三焦的中焦部分进行气化的重要原料,是化成为营卫的重要原料。
在这里特别说明一下,本书在讲三焦的时候,特指整个空腔,以及其所属之手少阳三焦经。
但单独讲上焦、中焦、下焦时,又有些细微区别。
上焦主要指咽喉至胸膈部分之内的一切器官组织和经络,有时会延伸至头面。
中焦主要指上腹部(从胸膈至脐)部分之内的一切器官组织和经络。
下焦主要指下腹腔自胃下口至二阴(从脐至生殖器及肛门)部分之内的一切器官组织和经络,有时会延伸至下肢。
为什么在《伤寒论》中,太阳病里的治风寒外感桂枝汤(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涉及的药物和药方),稍微变一下剂量,加一点饴糖,就成了治虚劳的小建中汤呢?小建中汤既治腹痛,又补虚劳,另外由于桂枝就是太阳经的药,可以治小肠病变,恢复小肠主液功能,所以可达到补营卫的目的。
像治上焦虚劳的炙甘草汤,治中焦虚劳的小建中汤及一系列加减方,治下焦虚劳的金匮肾气丸,都含桂(桂枝或肉桂),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恢复小肠的气化作用。
大肠主津,大肠有问题,水分的吸收就不足,会口干。
大肠跟胃都属阳明经,如果胃有问题的话,大肠一般都会合并有问题,胃跟大肠是同名经,同名经(4)经络是相连的。
一般有痔疮(大肠经问题)的人,吃东西一定要很注意,吃辣、喝酒都容易加重痔疮,此类患者多半肠道有湿热。湿热循着经络(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到鼻子上,就可能造成鼻子堵塞和打鼾。
大肠如果本身有湿热,会影响到胃的受纳,很多湿热的食物是不能耐受的,一吃进来就会变成湿热导致头面部的上火。
小肠、大肠如果出现问题,就会影响饮食的消化吸收,不能正常吸收,那津液就变为湿气。
总之,在津液运行的第一个环节里面,五个器官不出现问题,津液才能正常。
2.津液的中间环节
如果津液过了第一关,食物进来了,它消化吸收了水分之后,这些水分会进入哪里呢?
它的运输分布主要依靠什么?
依靠三焦。
为什么是三焦呢?
三焦是一个最大的空腔器官,可以容纳很多东西,其中就包括水液。
三焦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运行水液。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要不然你的水怎么走?
每个脏腑都有各自的功能,五脏是藏精气的,不能受纳水。水液要走的话,必然是要依赖三焦,因为它是最大的空腔器官,水液要在里面新陈代谢才能正常地运行。
但是三焦又囊括了五脏六腑,所以不管津液怎么走,如果三焦里面的任何脏腑出现异常,都会干扰到三焦。
当津液经过上焦的时候,心跟肺会对它产生影响。比如肺要正常宣发肃降并通调水道,如果肺出现问题了,就影响到水液的宣降,降不下去,令水停在上面,就会咳嗽、咯痰。
了解心对津液的影响之前,我们要提一个中医的概念。中医认为,血和津液是同源的,在身体里面进行一种气化,津液就变成了血液。具体来说,就是从饮食里面吸收的营养物质(水谷之精气),化为津液,在三焦里面进行气化,在心阳的作用下就合成了心血,这个过程叫作奉心化赤。
津液从三焦输送布散到心那个地方的时候,如果你的心血不足,就一直要吸三焦里面的津液来化血。另外津液还得营养心脏。或者说如果心火过重了,就会干扰到三焦,把津液或者化成痰,或者变成湿气。所以心也会干扰到三焦。而且心阳有推动力,它可以推动血液循环。心阳推血的时候,因为津血同源,心阳能推得动血,也能推得动津液。如果心阳不足的话,很容易出现什么情况呢?就会造成推动力不够,会出现水饮凌心的状况。这个水饮就是湿气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水饮凌心的时候,就会心慌心悸,心脏像要跳出来一样。
之前讲到脾胃参与第一环节的消化吸收,但其实它们也参与中间环节的气化,在三焦内的气化,对饮食消化吸收的水谷进行气化,把它变成营养物质,这些是在三焦里面进行的,主要是转化为营、卫、气、血。另外也对津液的分布发挥着作用,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对津液进行升降。如果脾不升津,就是脾无法升起津液,那么就很容易口干舌燥。胃不降浊,就会出现口臭、反胃等问题。
我们都知道肝主疏泄,另外胆也一起主疏泄。胆是少阳,三焦也是少阳。三焦经跟胆经是同名经,有经络相连。胆汁的排泄顺畅,三焦的浊气也能顺畅地往外排。而肝的疏泄功能又决定了胆气的疏泄(胆汁为肝之余气)。所以肝气如果疏泄不了胆气,那胆就不能成为三焦往外疏泄的一个通道。所以,肝的疏泄也能影响到三焦里面的气化环节。
另外,三焦为元气之别使,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
肾中的元气进入三焦,就成为一种生理性的火,在三焦之中游行。
生理性的火是要对这些饮食吸收的水液和营养进行气化,转化成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如营、卫、气、血、精、津、液。
如果肾的元气不足,元气在三焦里面走不了,肾主不了水液,它也会变化为湿气,其表现常为下肢水肿。
从性质上来说,元气是属于火的,津液属于阴类物质,所以三焦是水火并行之道,它里面既可以有湿气,也可以有火气,所以三焦出现的病变有上火的,也有痰湿的。三焦里面就可能存在湿热痰火。如果这些五脏器官出现异常,它们的气化出现异常,就会表现出三焦的问题。
这里讲一下脾、三焦、肾的关系,以便大家能更好地理解以上所说。
起始环节的水谷运输到三焦以后,在三焦里,一是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把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二是依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至全身。
三焦是一个场所,是水谷被脾转化为水谷精微的场所,三焦也是一个通道,是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的通道。
肾是最根源的元气,它传给了脾,脾胃才有动力去工作,去吸收营养,脾才有能力去往上升(胃才有能力往下降),同时脾胃吸收营养,把一部分营养通过三焦供给其他脏腑,又将一部分运输回肾,储存回肾。
打个比方,肾如果是老板,脾就是员工,肾给脾发工资,肾让脾去干活,脾挣到了钱,肾也赚到很多钱,肾再继续给脾发工资。
综合上述,心、肺、脾、胃、肝、胆、肾对水液在三焦里面的运行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器官出现功能问题,它都可能产生湿气。这中间环节津液的分布运输和气化的过程是不能出现意外的,如果出现意外,就会产生湿气(可通过32页的图加深理解)。
我们常讲六腑以通为用,这里所说的“通”就是消化道里的更虚更实(即虚实更替,饮食在哪儿,哪里则为实,其他部分为虚。如饮食在胃,则胃实,小肠虚,大肠虚;如饮食在小肠,则胃虚,大肠虚;如饮食在大肠,则胃虚,小肠虚,可通过38页的图加深理解),但其实消化道仅为起始环节,还有一个中间环节即三焦,三焦是由不计其数的隔着一层膜(类似一层墙壁)的东西组成的,消化道与三焦没有直接通道,只能靠渗透沟通,出去也没有通道,又靠渗透回去的,是另一种形式的更虚更实(如水液在起始环节,则起始环节实,中间环节虚,结尾环节虚;如水液在中间环节,则起始环节虚,中间环节实,结尾环节虚;如水液在结尾环节,则起始环节虚,中间环节虚,结尾环节实,可通过39页的图加深理解)。
食物更虚更实示意图
津液代谢更虚更实示意图
这种更虚更实也是一种以通为用,起始环节、中间环节和结尾环节也要通畅,三焦本身不能堵,一堵就出问题。水液从起始环节渗进三焦里,要变化成有用的东西,让三焦像是一个能量池;水液从中间环节渗到结尾环节出去,让三焦又像一个过滤池或者净化池,因为它将营养留下来气化,而杂质要排出去。
3.津液代谢的结尾环节
津液的最后环节是排泄。
正常代谢情况下,津液是通过出汗、呼气里面呼出的水蒸气以及尿液和粪便排出的。
汗跟呼吸都是由肺所主,因为肺主皮毛,人体出汗也是肺主管,所以肺不能出现意外,如果出现意外,最后一个环节你排不出去,它就积在身上变成湿气了。
尿液由膀胱所管。足太阳膀胱经如果出现问题的话,膀胱代谢不了,尿不出去,就会产生湿气。这个湿气会从膀胱循经走肾,会造成尿不尽、尿不出去或没尿少尿,就会浮肿。
排便也要顺畅,如果大肠有病变,不能正常排泄,那么大肠本身要排出去的废水,就变为湿热沿着经络往回倒灌。
总之,任何一个器官出现了异常的状况,都会产生湿气。
我们治疗湿气的时候,一定要从每个环节去考虑,考虑究竟是什么地方出现了异常,从而造成了湿气的产生,我们再根据不同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处方来。
讲述到这里,我们了解了津液的概念,也了解了津液代谢的概念,明白了内生之湿产生的原因——津液代谢受影响后变化而成,也了解了哪些地方会产生内湿。
在了解了津液的三个代谢环节之后,再说内生湿气是从哪里来的。
既然津液是来于饮食,那么湿气的产生必然也是从饮食之中产生的。饮食先到消化道,那内湿就极大可能先在消化道中产生。当然,不仅饮食会产生湿,还有很多因素也会导致湿的产生。
七、人体的内湿来自哪里
1.饮食与湿
(1)饥饱失常引发痰湿
过分的节食会让人体产生湿。为了减肥而节食,或者说因为工作关系,三餐不定时,饥一顿饱一顿,饿就会伤脾胃,因为你摄入不足,营养缺乏,气血生化乏源,就导致脾胃的薄弱,这就是饮食不足造成的。门诊时有不少这种患者,她们因为过度节食,导致月经不来,同时还产生了湿气。
过饱也会导致湿气的产生。当代人的过饱不仅是三餐过饱,在三餐之外,他们常常吃很多零食。当一个人吃的食物的量超过了脾胃的运化能力时,这些食物就成为负担,人体代谢不完,它就会变成痰湿。
(2)饮食不洁引发痰湿
食物不干净,吃了之后肯定就伤脾胃,如吃了腐败的食物,直接损伤脾胃。我父亲十来岁的时候,当时是缺衣少食的年代,他经常饿肚子。有一次水库发大水,里面漂出好多鱼,第二天水退了之后,那些鱼搁浅在岸上死掉了,太阳再一晒就有点腐烂,但是他还是捡回来吃了。吃了之后他又吐又泻,导致了肠道湿热,到现在也没有彻底好。
在生活中,很多人怕浪费食物,结果造成了饮食不洁,特别是老人,不舍得把当餐没吃完的饭菜倒掉,留到下一餐,下餐没吃完,又留到第二天,第二天没吃完,又留到第三天。食物就这样被反复地热了吃,吃了热。食物经过数次反复地加热,几天下来,就很容易导致食物腐败变质。这样的食物吃到胃里面,就会对胃肠造成伤害,胃肠一伤,湿气就会产生。
(3)饮食偏嗜引发痰湿
什么叫饮食偏嗜呢?就是有饮食口味偏好,比如喜欢吃肥甘厚味,也就是喜欢吃油腻的、甜的或重味的。如果一个人长期地进食这些食物的话,容易造成胃肠负担过重而产生湿气。最常见的,比如说火锅,尤其是重庆火锅非常辣,这种刺激性的食物就容易造成肠道的湿热,甚至湿热入血分,引起痔疮,所以重庆那边的肛肠科是全国最发达的。
这是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零食随时可以买到,人们动不动就聚餐。如果一个人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经常把烤肉、麻辣烫、奶茶和巧克力等全都吃进了嘴,食物进去容易,出来就难了。
现在有一种病叫“冰箱病”,就是一个人长期地吃冰冷的食物,就会造成脾胃虚寒,胃口差,要么就吐,要么就是大便不成形,人很困,舌苔白腻,这是过度进食寒凉生冷的偏嗜造成的疾病。
另外,长期饮用浓茶也容易造成水饮的产生。
以上这些说明饮食这一块最容易成为痰湿的来源。
2.情绪与湿
人的思维和情绪也会对人产生影响。情绪会影响人的气机,影响气在身上的流动。
比如说,你把意念集中在眉心,慢慢会感觉到眉心发胀。人发怒时血灌瞳仁,羞愧时面红耳赤,心急时唇起燎泡,恶心时起鸡皮疙瘩,忍便时提肛收缩,惊恐时大小便失禁。
这些现象都是人身之气听凭意识调动的表现。也就是说,人的意识,是能够影响到身上气机走向的。
如果气流动异常,就会产生痰湿——津液是靠气来推动的,如果气出现了乖张,那么津液就不能在它正常的位置上,它就会变成痰湿。
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怒则气上,也就是说,人的情绪,会干扰气的流动。过激的情绪,就会对五脏产生伤害,进而更加影响气的流动,从而产生痰湿。
过度的、激烈的或持久的情绪就容易造成身上的气机出现紊乱,那么当气机紊乱的时候,津液的代谢就会出现紊乱,而津液的代谢出现紊乱的时候,它就会变成痰湿。
人的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一定要让自己尽量地保持平和的心态,就是说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绪都不要过度。
3.劳逸与湿
适度的运动有益健康,但是过度的劳累会消耗人体的正气,所谓劳则伤气,使人积劳成疾。它包括了劳力、劳神还有房劳三个方面。
那种重体力的劳动很容易损伤气,明明一个人平时只能干些轻活或脑力活的,却因为生活重担,不得不去干一些苦力活,导致气耗损,人体就容易生湿。
一般劳神过度体现在哪方面呢?最常见的是办公室的人经常加班。还有就是熬夜玩手机、打游戏、看小说,过劳伤了气,自然就会有湿。
有没有既劳力又劳神的?有。比如一些产后妇女,因为生产而气血大亏,这时候本该静养,却不得不过度操持家务,她要洗衣、拖地、做饭、买菜。孩子长大后,还要接送小孩上学,带孩子上培训班;晚上又要给孩子辅导作业;假期出游准备全家吃穿相关的事情,安排行程;孩子生病提心吊胆不得眠;还要操心双方父母的身体健康、心灵安慰以及生活困难等难题,最后还要负责与倔强的丈夫沟通思想。
还有房劳会让人体产生湿气,房劳这个就不细说了,注意节制就行。
一个人过度辛劳不行,但是一个人过于安逸,身体也会产生湿气——人懒的话,身上的气机就会出问题。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经常转动的木门轴不易被虫蛀蚀。人要是经常活动,身上就不容易生痰湿。你动来动去,身上的气就会流动起来。气流动起来,推动着津液正常循环,就不会产生痰湿。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地不动、吃得又多,人的气机自然就会运行不顺畅,就容易造成舌苔特别厚。这种情况下就是吃了甘露消毒丹(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之类化痰湿的药,舌苔也下不去。
我对此深有体会。有一段时间,我不运动,舌苔很厚,吃药也没用什么效果。我是怎样改变这种状况的呢?
我们中医院校的学生上体育课的时候,学到了很多保健的方法,比如说易筋经、八段锦,或者是少林的一些拳法。
我就用这些方法,稍微活动了一下。练了没几天,厚腻的舌苔就下去了。我很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口气都清新了。
4.烟酒与湿
我年少无知的时候尝试过抽烟喝酒。
毕业那一段时间找工作,人很焦虑,还有一段时间我写小说,有时候思维会处于卡顿的状态,会很不耐烦——在焦虑、不耐烦或者失意的时候,人就很想抽烟。但人抽过烟之后,就会发现口里特别的臭,身上还会有一股怪味儿。早上起来,嘴巴又苦又臭,舌苔很厚。烟影响了肺的宣发肃降,而且烟本身有毒。这个烟的毒积聚在身上之后,就会产生痰湿。
酒的气是热的,属阳,但是它质地是液体,属阴,所以它就具备了生成湿热的条件了,酒一过量,阳化热,阴成湿。少量饮用的时候,它能够温经通脉甚至散寒化湿,但是你长期地过度饮酒,以酒为浆,就会伤及脾胃和肝胆,积聚湿热。最常见的就是喝完酒之后,痔疮会发作,还有就是喝酒多了伤肝,导致肝胆湿热。
5.痰湿与湿
痰湿本身是病理产物,同时也是病理因素,它会阻碍气的运行。痰湿本身又会造成痰湿,这个可能有点难以理解。我来打个比方,比如说,有个地方一辆车出了事故,这个出事故的车就是痰湿,后面的车没发现这辆出故事的车,开过来导致连环追尾,那么这些连环追尾的车也成了痰湿。
6.瘀血与湿
人受过伤或动过手术,或情志受伤,很容易在身上产生瘀血。瘀血就像是路障,比如因为外伤或者手术原因造成了一个地方出现瘀血,那这个瘀血的部位,就像一个路障。比如说津液就像车一样,行驶在路上,前面有一棵大树倒了,堵在路上了。这辆车过不去,这辆车就变成痰湿了,后面的车再接着追尾,一辆一辆追过来,这些车就变成了痰湿,这就是瘀血造成了痰湿的原理。
7.体质与湿
有些人天生体质就湿气重,这是有先天禀赋的。这类人几乎无法避免湿气的上身,他就是稍微喝点凉水,都生湿气,那这种体质,就特别难处理、难应付。
八、痰、饮、水、湿的区别
通过上述的讲解,大家应该对湿的概念已经很熟悉了。
接下来我对湿、痰、水、饮进行串讲。
其实痰湿是一个总称,可以细分为痰、饮、水、湿四种。黏稠的叫痰,非常稀的叫水,比水稠一些能拉丝的叫饮,湿就像水雾一样渗入体内化为无形,犹如潜水时遇到的阻力。
水包括水肿等,流动性最好。
饮就是积液,稍黏,如胸腔积液、盆腔积液、输卵管积液。
痰是咳出来黏稠的,还有身体内部不可见的或者皮下形成的一些肿块、包块,比如皮下的纤维瘤、脂肪瘤,肿大的淋巴结,乳腺增生,儿童乳房提前发育,都可认为是痰。
湿就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弥漫在全身黏糊糊、湿答答的东西,比如浑身关节很酸楚涩滞,就像生锈了一样,关节会发酸,常见有湿。
水、饮、痰、湿很难做到泾渭分明。
勉强打个比方:你熬一锅粥,那水蒸气可以理解为湿,锅盖上凝聚的水珠是水,粥汤是饮,而熬得过于稠的粥就是痰了。这些水蒸气、水珠、粥汤和稠粥都含有水和大米的成分,都黏稠,勉强可以比拟为痰湿。
这样,我们就把湿气的概念稍微拓展,统一了痰饮水湿,本文中提到的痰湿或湿气或痰,就隐含了痰饮水湿,因为它们都是从津液中害化(5)而成,都是在津液代谢环节中出现了问题而产生的病理产物,有相同的治法。
(1)气化:泛指人体各脏腑器官的气化活动,其中较多用以表示三焦输布水液及肾与膀胱的泌尿功能。
(2)食管:王居易前辈在《经络医学概论中》中认为食管与大肠同为广肠,属于手阳明大肠经。
(3)表里经: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
(4)同名经: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与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与足厥阴肝经。
(5)害化,受到伤害,往不好的方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