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书名:内向者优势 作者:赵静 本章字数:13994 下载APP
走进内心世界,了解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
什么是内向型性格与外向型性格
人们经常会以性格的外向和内向来定义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而且他们常常会做出这样的评价:外向的人喜欢表达;内向的人表现得更加沉默,更加害羞。但这种定义和评价多少显得有些肤浅,真正的内向或者外向并不那么简单。
“内向者”和“外向者”这两个术语,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率先提出并使用的,后来心理学家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和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母女进行了相关的性格测试(迈尔斯—布里格斯的性格测试方法至今仍为各大高校和企业所使用),使得这两个术语开始广为人知。而有关这两个术语的区别和联系,一直以来都和它们牵扯到的社会性话题息息相关。那么究竟什么是内向型性格,什么又是外向型性格呢?
作家苏珊·凯恩出版过一本《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她认为内向或者外向的区别在于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内向者更喜欢刺激较少的环境,并倾向于安静专注,听得多说得少,在开口之前会思考。相反,外向者在社交场合中非常有活力,通常坚定自信,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反应迅速。”
内向型性格的人通常以主体为优先,注重个人世界的探索。作家马蒂·O. 兰尼在《内向者心理学》一书中谈到了内向者的一些常见表现:
——将精力保存于内在世界,使其他人难于理解他们。
——专注于思考问题。
——在谈话前会犹豫半天。
——避开拥挤的人群,寻找安静。
——忽视其他人在做什么。
——小心谨慎地与人交往,只参加经过选择的一些活动。
——不会随意地发表意见,需要别人问及才讲出自己的看法。
——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独处或没有足够的时间不受干扰,就会变得焦虑不安。
——以小心仔细的方式思考或行动。
——不会有太多的面部表情或反应。
如果人们出现了以上几种表现,那么就有很大的可能是内向者。他们更加注重内在的体验和感受,他们的能量源于内部的思想与精神,源于个人的感知。而为了维持思想和精神能量的饱满,他们不太喜欢接受更多的外界刺激,不太喜欢被外界的因素所干扰,对他们而言,过多参与外界活动是一种能量的流失与消耗。
外向型性格的人通常以客体为优先,容易受到客体的影响和制约。这种人善于主动观察,感知能力很强,因此更在意别人的想法;凡事比较积极主动,执行力比较强;平时喜欢与人交往,经常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朋友很多;想法比较多,思维比较宽泛,而且乐于与人进行分享,还善于表现自己;为人乐观开朗,感情外露,容易情绪化。
有的人喜欢结伴外出旅游,喜欢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喜欢和朋友一起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喜欢和同事们在一起工作,喜欢一起讨论。他们总是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总是对生活抱有很高的期望,总是微笑示人,常常不拘小节。这种人就是典型的外向型性格的人。
当然,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不能只是通过外在的一些形象和言谈举止来给每个人定位,它们只是一种人格倾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内向的特质,也具有外向的特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绝对内向性格或者绝对外向性格的人基本上很少见,多数人都是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的综合体,只不过会侧重于表现出某一种性格。某些人的内向性格占主导位置,因此就会表现得更加内向一些;有些人外向性格占主导位置,因此表现得更加外向一些。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内向和外向是一个连续体,内向和外向处在这个连续体的两端,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连续体的两侧都会用到。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这些性格可能会出现转化,从内向转向外向,或者从外向变得偏于内向。
内向和外向是两种不同的人格模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存在高下之分,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对内向产生一些不同的看法,认为内向的人没有外向的人那么有竞争力。在多数人看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加,人们想要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就要拿出竞争的态度和决心,就要表现出一些主动攻击的欲望,而这种主动攻击通常都需要外向的性格来支撑。
比如外向的人更加开朗一些,善于从事社交活动,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对于社会各种人脉资源都有非常好的把握能力,因此他们在拓展人际关系方面有着更高的天赋和更好的表现。而且外向的人比较自信,他们对于所做之事往往更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外向型的人比较活跃,拥有广泛的社交事业和活动空间,他们更习惯于让自己融合在群体中,因此在很多时候他们更加符合社会人的定位,更加能够扮演好社会人的角色。但外向型性格的人缺乏理性分析的能力,容易冲动行事,也缺乏耐力。
而内向型性格的人更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比较集中而且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深度;他们能够理性控制和分析,办事效率高,耐力和毅力也很惊人;能够把事情考虑清楚、考虑周全,警惕性和危机意识强,不容易犯错。内向型性格的人往往拥有出色的创造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且思维和注意力比较集中,这就使得他们能够做出更加出色的业绩,很多顶尖的成功人士都是内向型性格。但是内向型性格的人也有很多明显的缺点,比如社交能力偏弱,适应能力不强,做事过于谨慎而且容易陷入纠结并错失很多好机会。
在现实生活和社会文化中,人们对性格的理解一直存在无意识的割裂。在多数人看来,内向和外向的性格是彼此相反且割裂的,任何人身上只有一种性格,或者只能选择一种性格,而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是一个复杂的个体,都兼具这两种性格。其中内向的力量就像树根与树干一样,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而外向的力量更像枝叶、花蕾与果实,是一种外在的展示,这两种力量常常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从人类行为模式来看待性格的划分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DISC人类行为模式理论,DISC是一种人类行为语言理论,是预判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沟通方式、优势与劣势、潜能的重要方法。
D是Dominance(支配)的简写,这是控制和权力的因子。这类人具有支配型的特点,行为作风非常直接,对生活和工作有非常高的要求,并且喜好竞争。在很多时候他们渴望掌控全局,并且将自己当成整个团队的中心,因此无时无刻都想要给他人一些提示,或者下达命令,对他们来说亲自指挥大家来解决问题是最合理不过的选择。正因如此,他们往往都具备很强的企图心,做事注重结果和效率,对于成功和成就兴趣浓厚,只要在合适的时机下,他们就会毫无顾忌地寻求个人利益。很多时候为了尽快达到目标,他们不太重视其他人的感受。
支配型是动机与驾驭的因子,它的典型代表就是领导者,他们的控制欲很强烈,但是有时候容易引发周围人的不适反应,从而影响个人与外界的关系。
I是Influence(影响)的简写,它是描述外向社会化行为的一个因子。具有高度影响因子的人通常都比较开放、友善且合群,他们平时喜欢与他人为伍,非常擅长社交且能够有效从容地应对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使得他们在任何社交场合都可以做到自在、自信及从容不迫。高度影响型的人渴望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他们会抓住机会来展示自我,并且很容易被他人的注意力和赞美所激励。这类人倾向于依靠感觉来生活,对他人的感觉和想法非常感兴趣,对事情的情绪化反应非常强烈,因此他们不够沉稳和理性,很容易陷入冲动的情绪而难以自拔,甚至出现一些非常反常的举动。比如他们平时非常健谈,很容易相信别人,可是一旦遭到排斥和背叛,就会受到很深的伤害,并且容易陷入沮丧和愤怒的情绪之中。
影响型的典型代表就是社交者,他们是天生的社交达人,但是过于冲动的情感有时候会影响他们社交之路的开拓。
S是Steadiness(稳健)的简写,它是DISC四项因子中的第三个因子。这个因子通常和耐心、毅力、同情的特质有关。稳健型的人热情而不失优雅,不过自信不足,与影响型的人相比往往不够主动和从容。这一类人喜欢和他人待在一起,但是很多时候乐于扮演倾听者或者观众,而不是表达者和表演者的角色。高度稳健型的人,通常对时间非常重视,时间是他们维持个人行为模式的最重要元素,无论是说话、遣词造句,还是制定策略、采取行动,他们一定会三思而后行,尽量以缜密的思维为自己的行动保驾护航。
不过高度稳健型的人不喜欢做出改变,他们更习惯于处在可预期的现状中,不愿受到外在的干扰。总而言之,这类人冷静、明智、生性忠诚、值得信赖。与此同时,他们会在工作中表现出强大的毅力,只要自己认定的目标,就会努力去完成,不会轻易半途而废。
这类人的典型代表就是支持者,他们喜欢通过倾听给予他人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而不会盲目冲动地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除非他们有把握将所有内容表达清楚到位。
C是Compliance(服从)的简写,这是最后一个DISC因子。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理性镇定的态度。高度服从型的人通常对事实和细节非常感兴趣,所以在很多时候,他们更希望以事实为依据,而且他们更喜欢以长远的目光看待事情的发展,这样就有效避免了情绪化和冲动行为的出现。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在行动前制订比较详细的计划,并且尽量将所有已知的可能性考虑进去,避免自己的计划被一些遗漏的状况所干扰。
除此之外,他们喜欢程序和组织,会很自然地遵循规定并服从指示;他们重视正确性与精确度,不愿意将时间花在广泛的概括性事项上;他们非常不喜欢冒险,面对压力时会表现出机警闪避的一面。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扮演坚定的问题解决者这一角色,毕竟他们天生就具备组织和说明的能力。
这一类人的典型代表就是专家,他们注重事实,并且尽量将问题控制在自己的知识范畴之内。
稳健型的人和服从型的人性格都偏于内向,这两类人通常都缺乏主动性,在社会活动中的行动偏于内敛,偏于被动,一般情况下会显得比较理性和克制。由于时刻都在关注来自外在的压力,时刻都在担心自己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他们做事非常细致和认真,为了避免贻人口实,会想办法追求一个完美的办事结果。
由于经常将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他们的感情非常丰富,能够察觉到别人身上最细微的变动,能够体验到别人情感的变化。尽管他们不一定会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一定会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周围的人漠不关心,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不愿意与人交往。
支配型和影响型的人性格偏于外向,更喜欢掌握主动权和控制权,他们不会轻易放过自我展示的机会,而且通常会展示出强大的自信。一般情况下,他们更渴望通过社交活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或者通过这类活动来施加自己的影响力。因此,更多时候他们喜欢扮演输出信息的角色,这是他们拓展影响力和体现支配欲望的一种方式。这类人虽然比较自信,但情绪控制能力偏弱,容易冲动行事,尤其是当自己的主动性受挫时,会变得冲动易怒,甚至导致行为失控。
总而言之,内向者偏于内敛,外向者偏于主动,两种不同的性格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模式,而每一个人都可以借助DISC模式来寻求自身性格的定位与定义。
人们对于内向者的心理误区
王先生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平时话不多,做事的时候也更喜欢一个人埋头苦干,很少和其他人在一起,而这样的性格也给他带来了不少困扰。比如在生活中,常常有人会这么说:“您看起来有些内向。”“我不太清楚你是怎么想的,你非常内向。”“这对你来说可能有些困难,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内向的人。”
诸如此类的话本身可能带有一些冒犯意味,或者说带着一些误解,这些都会让王先生感到不自在。而类似的情况在内向者群体中非常常见,这也是他们遭遇的一个社会问题,尽管很多时候还上升不到社会歧视的地步,但是整个社会对于内向者的误解始终存在,而且或多或少影响了内向者的生活与工作,影响了他们在社会中为生存所做的那些努力。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他们发现许多内向者会在社会异样的眼光下感到不自在,而这种不自在又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心理学家还特别整理出了常见的几种心理误区:
——内向者不喜欢说话
这大概是最常见的心理误区,很多人都会觉得内向者是一个闷葫芦,总是紧闭嘴巴,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内向者有时候会显得很安静,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喜欢说话,只不过在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上,他们更喜欢保持缄默。他们不太喜欢说一些无关紧要或者不感兴趣的话,如果遇到自己喜欢谈论的东西或者和自己的专业相关的内容,他们同样乐于交谈。
——内向者不喜欢热闹的地方
人们往往会觉得内向者因为性格问题而喜欢安静的地方,对于热闹喧嚣的地方会产生排斥心理,实际上他们只是更喜欢找一个安静点的地方给自己充电而已。此外,他们能够从公共场合学习到更多知识,而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消化这些知识非常重要。
——内向者不喜欢与人打交道
内向者在社交上存在一些不足,但并不代表他们不喜欢与人交流,其实相比于外向者交际广泛,内向者更加重视朋友关系,他们的朋友非常少,但是对每一个都会用心对待和付出。通常情况下,他们会记得每一个好朋友的生日、兴趣爱好及喜欢的美食。
——内向者很害羞
通常人们都会认为内向者非常害羞,但害羞与内向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内向者并不害怕陌生人,他们只是不喜欢和陌生人进行互动交流,或者说他们找不出主动和陌生人说话的理由。所以当人们意识到内向者似乎不喜欢说话的时候,只需要主动挑起话题即可。
——内向者喜欢独处
内向者拥有自己的朋友,并且喜欢和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如果不能找到一个值得分享生活的人,那么他们往往就会变得孤单。因此真正的问题并不是他们真的喜欢过离群索居的生活,他们只是常常找不到一个和自己相似或者能够理解和替自己分担的人。
——内向者很古怪
在多数人眼中,内向者都是一群怪异的人,他们很少愿意跟随别人,总是表现出特立独行的一面,但这种古怪只是相对常规思维和常规行为模式来说的。事实上多数人都会表现出对群体思维的服从,会表现出对常规思维的尊重,但内向者更善于深入思考,而且富有主见,因此他们常常会更加倾向于坚守自己的想法。
——内向者比较粗鲁
内向的人说话直来直去,不太喜欢拐弯抹角或者发起暗示,他们会尽可能表现出坦诚的一面,并且认为这是打好人际关系基础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其他人可能并不会这么认为,这样一来双方的沟通就会存在问题。在其他人看来内向的人说话容易伤人,而且很粗鲁。
——内向者都是呆瓜
一些人会认为自己难以和内向者成为朋友,因为内向者似乎更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似乎更在意自己的想法和模式,而对外界不闻不问。事实并非如此,内向者只不过拥有更好的定力,因此他们能够很好地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内心。
——内向者不懂得享受
正因内向者常常表现出对外界不感兴趣的态度,不会经常参加社交活动,不会和他人积极互动,不会一起参加娱乐活动,人们会觉得这类人缺乏享受生活的乐趣,或者说他们天生比较消极悲观,对于外在的美好事物缺乏理解。实际上内向者在合适的环境下与合适的人在一起也会表现出放松的状态。有时候他们更喜欢家里的安静,有时候会喜欢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有时候则喜欢和珍视的朋友一起开心地玩耍,他们同样懂得享受生活。
——内向者需要提升自己并变成外向者
前面所有的误区都指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内向者不适合这个社会,需要做出改变,而改变的目标就是成为外向者。因此很多对内向者心存误解的人都以外向者作为标准来衡量和要求他们,并希望他们做出改变。事实上,内向者是这个世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内向者,就会失去一大批科学家、音乐家、作家、数学家、哲学家、医生等。有一个有趣的调查结果是,智商越高的人性格越是偏于内向,因此他们根本不需要改变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定位。
人们如果想要了解内向者,就一定要走出这些心理误区,要以正确的眼光来对待他们,这样才不会排斥他们,才能够看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优势和价值。
内向者的性格是天生的吗
谈论起内向的人,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他们不爱说话,有什么心事全部都放在心里,有什么主张和意见也不会表现出来,他们不喜欢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有时候一些简单的表达和展示也会让他们脸红或者不自在,相比于表达,也许安静地坐在一旁倾听会让他们更加从容自在。更多时候他们喜欢脱离人群,一个人宅在家里,看书、写作、思考,或者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那么有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内向的性格是不是天生的呢?
按照生理学家的说法,个性源于基因,每个人的成长都会受到基因的影响,性格也是一样,而这种影响在于人们身体内部的神经化学物质。每个人的基因遗传大约包含了150种不一样的大脑化学物质与成分,这些物质与成分形成了不一样的神经递质,在细胞之间负责传递信息,指导大脑机能。目前发现的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物质都是神经递质,它们在大脑中都有固定的神经传导通路,并依靠这些通路移动,引导血液流向,同时还会调节流到不同大脑中枢的血液流量。
比如,多巴胺是一个丰富的报偿系统,它会给大脑发出这样的信号——“一切看起来还不错,让我们再做一次,并回忆一下刚才究竟是怎样做的。”这也是可卡因会让人上瘾的原因,因为它刺激大脑分泌出了更多的多巴胺。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性格外向的人对多巴胺并不敏感,但他们同样需要多巴胺,而他们体内的多巴胺来自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中释放出来的肾上腺素,它们使得大脑创造了更多的多巴胺。这就解释了当外向的人和朋友一起出去旅游或者一起野炊的时候,会感到快乐,多巴胺也会大量增加的原因。
而内向者对多巴胺过度敏感,太多的多巴胺会让他们受刺激太多而感到不适。因此他们选择一种在大脑中占优势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这种物质影响人们的注意力、学习能力,影响人们维持平静、活泼的情感,还和个人的长时记忆有关联。当人们沉浸在思考当中时,这种物质会刺激人们产生美好的情感。当然,内向者通常都处在一个比较狭窄的生理区域中,他们的多巴胺既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而乙酰胆碱刚好处于一个较多的水平上,这样的状态会让他们感觉到平静和舒适。
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性格内向的人的血液流量通路更加错综复杂也更加长,并且更多地集中在内部,流向的部位往往与个人体验、回忆、计划、问题解决等相关,而且血液流量越多通常就代表内在的刺激越大。
这两者的不同实际上牵涉到自主神经系统的两个分支,交感神经系统及副交感神经系统,通常当人们想要活动的时候,交感神经系统在引起兴奋的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刺激下开始起作用,会引发斗争、惊吓、逃跑等反应,即开启阀门全开系统。当人们需要退缩的时候,抑制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会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身体变得宁和平静,即处于阀门关闭系统。
想要更好地理解这两种系统,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简单的例子,比如当某个人开车时,突然遇到正前方有辆车子撞过来,人的瞳孔会瞬间放大,血压会快速升高,器官和肌肉也会获得更多的氧气。不仅如此,血管还会自动收缩,防止受伤时大量出血,大脑也会进入高度戒备的状态。个人的逃跑和斗争状态会瞬间激活,活跃的应对系统开始打开,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不是思考着怎么制订详细的应对措施,而是想办法立即付诸行动——通过按响喇叭或者打灯等来进行警示,一旦这些行动失败,就会选择跳车或者立即转道。事后人们才会长吁一口气,甚至瘫坐在座椅上,这一系列的动作就是阀门全开系统在起作用,整个过程都在消耗大量的精力。
如果人们在经过私人住宅的大门时遭遇了一只恶犬,而恶犬正趴在地上睡觉,并没有对自己发动攻势,这个时候大脑会迅速闪过一个想法:“我应该怎么办?”这种想法就是能量存储的一种信号,这个信号告诉人们应该保持退缩的姿态。此时人们的瞳孔会收缩以确保更少的光线进入,心率和血压会减慢以此来减少氧气的消耗,肌肉也开始处于放松状态,大脑仍旧可以进行精确的思考,并促使人们做出决定——在被发现之前,小心翼翼地离开恶犬所在的位置。这一系列的过程就是副交感神经作用下的阀门关闭系统在起作用,这个过程以保存精力为主,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消耗。
这两种交感神经系统是区分个性的根本因素,而人们在不同的时间需要分别使用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这两种系统分别为性格外向和内向连续体提供了必需的支持。尽管两种神经系统都在发挥作用,但人体的大脑和神经递质使其中一种神经系统更占优势,比如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人体占优势的系统会自然启动。
总的来说,外向的人通常都和多巴胺、肾上腺素、交感神经、精力消耗息息相关,他们拥有较短的多巴胺神经传导通路。而内向的人与乙酰胆碱、副交感神经、精力储备相关,他们拥有较长的乙酰胆碱神经传导通路。这些不同点就决定了人们在性格上的倾向性,而这也是性格产生的生理原因。
内向者的自我认知
性格内向的人通常不善于展示自己及自己的行为,他们看上去总是那么冷漠和神秘。但是一切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不同形态、不同时期的社会大都赞美外向性格的优点,大多崇尚外向型的性格,相比之下,内向者更容易受到误解,即便内向者适度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在其他人看来也是非常奇怪的。而内向者通常也无法正确地看待自己,不能正确地理解自己所做出的贡献,有时候他们也会将自己当成异类,并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他们期待找到“正确的方式”来做事,但他们所谓的“正确的方式”与自己的个性又常常是格格不入的。
外向者获得了大多数的赞誉,而这直接影响了内向者对于自己的定位和认知,一些内向者常常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天赋,他们甚至会在意外界的眼光,并且为“自己为什么难以融入群体”或者“自己为什么总是那样冷漠孤独”而感到困惑。一个令人不得不关注的现象是很多内向者可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有时候他们享受自己的个人时光,有时候享受思考和冥想的趣味,但是在某些时候会质疑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一种自我撕裂的思维——“我为什么不能像其他人一样,我应该像其他人一样。”
很多内向的人为自己的个性感到烦恼,事实上他们只是没有认识到自己潜藏的价值和能力而已。在《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中,作者苏珊·凯恩谈到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的性格如同性别一样,是自我认同的非常重要的部分。然而,对内向者微妙的偏见导致了对天赋、能量和欢乐的浪费。”毕竟在很多时候,人们更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外向者更具天赋,更有激情和能量,也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和快乐。事实并非如此,内向者同样在这些方面具备优势,只不过自我认知的偏差导致他们不断丧失这些优势。
林先生是一个非常腼腆的人,更多时候他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平时话不是很多,工作中也很少和同事进行互动,因此人际关系比较糟糕,能够算得上好朋友的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这种偏于封闭的状态给他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多年来,他和邻居的关系并不和睦,工作中也难以和同事处理好关系,还经常成为他人取笑和排斥的对象。种种不如意让他变得有些自卑,并开始讨厌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他期待自己能够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他人面前,期待可以改变目前的处境。
事实上林先生是一个工作非常努力的人,在计算机方面技术超群,心思缜密,创造力突出,而这些为他赢得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赢得了上司的认同。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非常可靠的朋友,总是用心对待身边每一个亲近的人,总是真诚地面对生活,但他并未认真对待这些优势。
和外向者一样,内向者身上也有很多非常明显的优势,他们拥有的能力与价值往往弥足珍贵,而人们(包括内向者自己)通常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人们应该积极转变自己的观念,应该想办法挖掘出自己的优势。
德国厂商SAP多年来一直都以善于开发内向者的潜力为世人所熟悉,这家公司主要倾向于雇佣一些内向的员工,并且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认知和挖掘。这些员工往往会被安排从事编写代码和产品测试的工作,而这样的安排显然符合他们的特质。
公司内部一位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认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内向者都容易在职场上遭遇挫折,这些人虽然有着出色的逻辑能力,而且在细节方面优势明显,但是由于不喜欢社交,他们难以接近和胜任某些职位,他们甚至都无法顺利通过面试,但不能就此否定这些人的能力和价值。公司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并实现自我价值,帮助他们培养更多的自信。
内向者确实具备非常大的潜力,如果对那些成功人士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内向者,这些人身上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质,这些特质在其他内向者身上同样可以看到。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内向者需要建立起更加合理的价值观,需要重新认识自己,或者建立起完善的自我认知系统。在这套认知系统中,他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性,那些常常被认为不好的特点,比如不爱说话、朋友很少、喜欢独处、喜欢思考,经常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经常表现出固执的一面,也正是有思想、对待感情很认真、工作非常专注、原则性非常强的表现。
此外,自我认知还包括挖掘和发现自己一些未被关注的优势,比如内向的人更加懂得深思熟虑,他们做事不会太冲动,懂得谨慎行事。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先全面了解相关事件,对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事件的发展走向进行预测,然后制订详细的应对措施,并对这些措施进行审视和评估。总而言之,他们是理性的执行者,轻易不会冲动行事,考虑到他们身上可能具备的完美主义特质,任何事情都会在考虑周到之后才开始付诸行动。
他们还是独立的工作者,尽管他们也有自己的小团队,但是更多时候他们更加依赖自己的能力,他们更喜欢给自己创造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然后在这个环境当中努力奋斗。对他们来说,独立的空间与独立的思维非常重要,这是他们拥有竞争优势的前提。
而独立性又决定了他们拥有强大的自我驱动力,即便没有监督者,他们也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能够自觉地将工作做好,而且会尽量做到非常完美,这样的执行素养是许多外向者不具备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向的人天生就是非常完美的执行者,他们的执行水平往往超过了其他人。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虽然从整体上来说,内向的人由于不善于在公众面前表达,因此在社交上会有所欠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社交能力就一塌糊涂,相比于那些真正意义上的社交恐惧者,内向的人仍旧有自己的社交圈和朋友圈。他们会选定一些固定的人进行交流,这些人通常有素养、有内涵,彼此之间相互信任与支持,大家谈论的话题价值比较高,而且非常有深度,面对这样的人,他们更愿意打开话匣子。
如果进一步挖掘,就会发现内向者更精于计算,创造能力更强,艺术气息也更为浓厚。他们的观察力细致入微,善于把握细节;他们的思想更有深度,可以发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他们的长期记忆能力比一般人更强,他们还是非常出色的协调者和组织者。
内向的人集中关注于个人的内心世界,并对自己的感觉和体验进行反思,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其他人。不仅如此,内向还是一种协调个人内在世界健康的能力,它具有建设性和创造性,很多独立的思想家和伟大的人物都具备这样的品质。
事实上,外向的人并没有像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那样完美,内向的人也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糟糕,每一种性格的人都具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每一种性格的人都能够展示出自己独特的魅力,而这恰恰是人们进行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目的。内向者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在必要的时候,或许需要改变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以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更不意味着要求自己的形象做出彻底的颠覆。
心理学家建议内向者提升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元认知即一个人对自己的思维活动与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它类似于自我审视的功能,审视的对象是自己的思想及思考模式。一般来说,“我无法完成这件事”“我的性格很糟糕”,这些都属于个人的认知活动,而元认知就是对这些认知活动的认知和监控:“我应该好好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能完成这件事。”“我要重新审视和反省一下自己,弄清楚自己的性格是不是真的非常糟糕。”依靠元认知,人们可以跳出自己的思维框架并观察和评估自己的认知活动,评判它们是否合理。
只有当内向者意识到自己的优势,意识到这些优势从哪里来,最终才能将它们更合理地运用到不同的场合中去。
内容延伸:内向者的类型
人们对于内向者有很多误解,总是觉得内向者是不正常的,而这些误解通常都源于一些陈旧的、肤浅的、带有歧视性的眼光,源于一些不合理的价值观。国内有个心理学组织机构曾经做了一个调查,他们采访了207名路人,让他们分别描述一下内向者的形象,或者谈一谈对内向者的印象,结果多数人都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和内向者常常无法进行正常沟通;
——内向者的思维很不正常,你猜不到他们在想些什么;
——内向者不适合成为朋友,更不适合恋爱;
——内向者会让人感到发疯,他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另一个维度;
——内向者基本上没什么朋友;
——内向者多数拥有抑郁症和人格分裂之类的心理疾病;
——内向者总是在逃避别人,他们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在受访者看来,内向者的言行举止非常怪异,而且不适合进行正常交流。这里提到的印象其实和前面提到的误解非常像,但是比一般的误解更让人觉得怪异。事实上这样的调查结果让人觉得非常诧异,调查人员依据路人的描述设定了一个内向者的综合形象:敏感多疑、深度近视、孤僻且没有朋友、抑郁症、自卑冷漠,甚至有洁癖。然后将这个形象给新的测试者评价,结果在154位测试者中,有137人认为这样的形象符合内向者的设定。
对此,心理学家认为民众对于内向者的认识存在偏见,而且对于内向者的认识比较狭隘,按照他们的说法,有些内向者的确存在孤僻多疑、冷漠且不善交际的特点,一些人甚至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但并非所有的内向者都会这样,多数内向者的性格和行为都不会对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也不会给他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障碍。据说日本有位男性在家待了将近三十年,每天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看报纸,他很少出门,对于电脑一窍不通,也不怎么使用手机。俄罗斯著名的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是一位性格古怪的人,他成功证明了“庞加莱猜想”(数学难题)而荣获第25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最高荣誉“菲尔兹奖”,但是他拒绝领奖。人们说他对奖项不感兴趣,说他没有钱购买火车票,而且不喜欢出远门,毕竟几十年来他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
这种深度孤僻的内向者非常少见,或许也有一些患有严重自闭症和抑郁症的人,但是多数人并不是这样。在人们认识的很多内向者当中,有很多人也常常被认为是难以相处的类型,比如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著名作曲家莫扎特等人,但是他们仍旧能够与其他人进行对话,仍旧具有自己的朋友圈,也仍旧能够在社会上展示自己的能力。
对于多数内向者而言,他们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怪人”。其实内向是一种人格定义,内向的人具有一些共性,不太习惯和大群人待在一起,而性格内向的人还有一些不同点,在总结这些不同点时,可以将内向者分为四种:社会型内向的人、思维型内向的人、克制型内向的人及焦虑型内向的人。
——社会型内向的人
社会型内向的人简单来说就是不太习惯融入社会大环境,尽管他们有时候并不介意社会交往,但是更加喜欢小朋友圈内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比如外向的人非常喜欢搞一些大聚会,喜欢搞一些大型活动,最好所有人都到场。而社会型内向的人却不太喜欢这样,他们更加倾向于和几个要好的同事、朋友一起聚餐。在面对很多人,尤其是面对一些陌生人时,他们会感到不自在,并且不喜欢发言。有时候他们会参加一些多人聚餐,会与其他一些不太熟识的人谈话,但也只是偶尔聊上几句,他们绝对不是那种主动和陌生人交流的人。到了一些比较大的社交活动场合,他们习惯于坐在靠边的位置,尽管和其他人一样有说有笑,但是不太愿意说太多的话,他们不是宴会上最活跃的人,也不是那种主动提出要做游戏活跃一下气氛的人。而在小团体以及最亲近的朋友圈中,他们的表现会正常很多,甚至会主动开玩笑。
社会型内向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很多内向者都属于社会型内向的人。只要将他们置入一个熟悉的环境中,只要和最熟悉的少数人交流,他们的内向性并不明显。
——思维型内向的人
思维型内向的人更加专注个人的思考,他们喜欢找一个安静的环境,然后充分进行思考和摸索,或者进行冥想,他们看重思维的深度,喜欢花更多时间进行深度思考。比如思考人生,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世界的本质,对自己进行反省和完善。正因如此,他们的想法很有深度,富有创造力和诗意。
思维型内向的人并非排斥社交活动,并非不喜欢和朋友同事一起沟通、一起聚餐,相反,他们经常会挑出一些时间和身边的朋友待在一起,并且由于他们思维清晰,能够打造好人缘。但是相比于与他人交往,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挖掘思维的深度,更愿意花时间思考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们会表现出思考的独立性,因此更容易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进行突破。一般来说,这类人更喜欢也更擅长写作,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观察生活的能力也很强大。
——克制型内向的人
克制型内向的人更习惯选择在小组项目中进行自己的工作,他们不喜欢接受大队伍的统一安排协作模式。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对于工作有很多自己的顾虑,考虑到工作的效果及他人的想法,克制型内向的人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往往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和自律精神,而这些顾虑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他们需要花费更长时间来做好工作准备。
克制型内向的人可能有着很强的表演天赋,或者工作能力非常突出,可是相比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他们更加担心自己一旦搞砸了将会遭到怎样的惩罚。他们也担心自己的举动会不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会不会被当成一种挑衅。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他们会选择适当克制自己的行为,压抑自己的欲望,然后让自己看上去更加内向一些,保守一些。
除此之外,克制型内向的人往往不习惯早起,不习惯提前展开行动,不喜欢事事抢先,也不喜欢主动去解决问题。他们宁愿等待别人下达指令,这对他们来说或许是一种更为安全的策略。
——焦虑型内向的人
焦虑型内向的人顾名思义就是容易产生焦虑心理,他们通常不喜欢接触社交环境,不喜欢进行社交活动,过多的人和过于陌生的环境都会让他们感到焦虑不安。如果让他们参加某个宴会,或者参与一些群体活动,他们会表现得很害羞,缺乏主动性和活力,他们更愿意将表现机会让给别人,并且希望没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朋友并不多,真正算得上很要好的朋友也许只有一两个,但即便是这样,也足以满足他们日常的沟通需求了。
焦虑型内向的人在面对社会活动时,明显会丧失兴趣,他们也是最容易遭受误解的一批人。很多人会将“不合作”“不给面子”“脑子很怪”“胆子很小”等帽子扣在他们的头上,而这些会困扰他们的生活与工作,然后进一步刺激他们远离社会活动。而在最好的朋友那儿,他们会变得健谈一些,会表现得更加从容,也更有安全感。
以上四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内向类型,人们在看待内向者的时候可以对照着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加深外界对内向者的理解,同时避免对这一群体产生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