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书名:看准 作者:饭爷 本章字数:44113 下载APP
看懂经济的本质, 掌控财富规律
内循环是未来经济的必然选择
这两年大家可能常听说一个词——内循环。为什么突然要搞起内循环呢?一方面要为未来大萧条期间西方的贸易壁垒做准备,另一方面是因为外部主要出口和消费市场的民众收入增长陷入瓶颈,我们需要通过内循环作为替代。在内循环的背景驱动下,这意味着我们要持续努力减少国际贸易逆差,推动国产替代,补齐消费全环节,实现贸易再平衡。
半导体、石油和服务贸易是我们的前三大贸易逆差项目,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国,服务贸易逆差达2146亿美元。未来西方如果建立贸易壁垒,贸易顺差必定收缩,那么,未来半导体、能源、旅游和服务等贸易逆差类目都会逐步压缩,经济结构也会重塑。当然,这里面能源贸易逆差是最难处理的,因为我们是一个缺能源的国家。
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不少经济领域会出现很大改变。那么什么行业会在未来受益比较大?我们未来可能的机会又在哪里呢?
首先,未来服务贸易逆差会显著减小,事实上从数据来看已经减小一段时间了。中美贸易逆差主要出现在服务贸易上,这一点在外汇局的数据上其实也体现得非常明显。我们的货物贸易基本都是顺差,服务贸易是逆差最大的一块儿,尤其是留学、旅游这类服务贸易逆差占据了其中最大的一块儿。
未来不光是留学和旅游服务相关产业会萎缩,对外咨询管理还有各种知识产权的使用费都会显著减少。这些行业的整体市场规模会呈现萎缩现象,如果你是从业者,尤其需要注意。
其次,进口替代会加速。尤其是对自主可控的产业推进速度会加速,核心的东西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未来在各个领域,国内都会涌现更多的本土巨头来替代细分和垂直领域的外资企业,不管是消费还是技术领域。这是未来很多人最大的机会和挑战。这些本土巨头会在内循环的大背景下,借助国产替代、自主可控或者消费升级的东风,通过性价比优势干掉很多细分领域的垄断巨头。
以芯片产业为例,以前国产芯片不是不能用,只是国外产品价格便宜量又足。现在在国产替代的背景下形势发生逆转,随着国产商品应用越来越广泛,则会形成从生产到销售、研发的良性循环局面。要知道技术不是壁垒,市场才是壁垒。只要生产线开动起来,市场大规模投入应用技术,很快就会不断改进完善。所以这两年我们才看到国产半导体快速迭代,进步很快。中低端全面攀爬科技树,基本完成进口替代。任何产业最怕的是产品没有市场,这会导致生产者没有生产和研发的动力。
另外就是在内循环的背景下,会鼓励大家把以前花在国外的钱,拿到国内花。以前大家很多东西都是跑到海外买,既然一定要买,为什么不能放到海南通过免税来做这个生意?我们再以消费升级为例,消费升级从来不是说让你从香奈儿升级到爱马仕,而是指大众消费品的升级。目标就是诞生一大批受欢迎的国货品牌。
这两年涌现出不少新的国货品牌。比如做雪糕的钟薛高,做饮料的元气森林。这些行业都是大家认为早就饱和的市场,但那些品牌还是硬生生凭借品牌重塑做出了爆品。其实说起来这两年快速崛起的拼多多本质上也是消费升级,为一些偏远地区的消费市场带来了生机。
但经济内循环和很多人期望的房价快速上涨是非常矛盾的。居民把太多现金流贡献给房产,严重影响了内循环消费。楼市政策持续收紧,调控持续加强也就不意外了。
看懂美元周期,就能看懂诸多经济的真相
有人曾经说,大宗商品上涨是因为经济转好、需求变好推动的,和美元没什么关系。这里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大家首先思考一下供需平衡是怎么一回事。从供需的角度讲,市面上的所有商品都保持着弱平衡。如果没有变量出现,大多数商品在一定时段的需求总量变化都不大。可能随着经济增长会有所增加,但幅度很小。它们的价格更多是被供给决定,供给多了就会跌价,供给少了就会涨价。国内典型的例子就是大蒜,这是一个边际(1)需求保持稳定的品种。它的价格通常是由蒜农的供给决定。
道理很简单吧,但做对的人却很少,我们经常看到的循环往往是下面这样的:蒜农看到种蒜赚钱一哄而上都去种蒜,因为供应太多,第二年蒜价暴跌。因为种蒜亏钱,种蒜的人也少了,供给开始出现缺口。如果又赶上干旱或者灾害减产,缺口更大了。这时候农民一看,种蒜又赚钱了,赶紧一窝蜂去种。边际需求一定,第二年又是大量供应,故事又回到蒜价暴跌的位置开始循环。
从这点看,那些跟风投资的人和种蒜的人,其实并没什么区别。从世界范围看,一定时段内全球商品的边际需求总量是恒定的。但是从供给角度看,每经历几年的经济低迷期之后,都会带来产能压缩。道理很简单,低迷期需求少,产量就小,也没人囤货。有的企业亏得顶不住关门了,这部分供给就消失了。等经济复苏边际需求开始增长,供给就突然有了缺口,产能一时间又无法快速补充,后面价格上涨就来了。
看懂这个以后,我们再讲美元周期和商品需求的关系。大家回忆一下,央行的逆周期调控都是在干什么?经济低迷期的时候,央行通常是降息降准、降低资金成本,放水给企业提供资金鼓励投资,促进经济复苏。这时候企业一般都是握紧钱袋子,对未来很悲观,也不愿意投资。
经济繁荣期央行又会干什么?通常是加息提高准备金收水,提高借钱成本,给投资冲动降温。这时候大把企业就和看到蒜价上涨的蒜农一样,准备加大投资。等他们把项目建成了,资金成本高、供给过剩,后面就是资金链断裂,各种破产债务重组,再次步入低迷期。
美联储充当的就是“世界央行”的角色。20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一战”和“二战”,也不是苏联解体,而是美元和黄金脱钩,再和石油挂钩。从这天起,整个人类都被纳入到美国的金融体系中,这时候的美联储也变成了真正的“世界央行”。
按照历史经验,美元走高走低是有周期规律的,通常是走低10年,走高6年。如果我们把美元走低走高的过程看成是美联储这个“世界央行”放水收水的过程,那么美元指数(2)走低的10年,就是“世界央行”开闸放水的10年;美元指数走高的6年,就是“世界央行”关闸收水去杠杆的6年。
在美元开闸放水的10年下行周期里,大量廉价美元资本倾泻而出,给全世界提供流动性,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入了某个特定区域的非美经济体。因为美国对大宗商品的边际消费增量有限,所以非美新兴经济体的消费扩张才是提升需求的最重要因素。
美国之外的国家拿到美元投资之后搞出口、搞地产、搞基建、搞工业化,经济蓬勃发展,创造区域经济奇迹,市场越来越旺盛,资产价格越来越高。人们看到价格上涨就开始囤货,进一步加剧了资产短缺,资产价格开始上涨。当然,即使美元放水的下行周期也存在经济周期起伏,只是这个起伏包含于10年美元下行周期中。
后面美联储开始加息关闸收水,美国依靠自己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人为制造地区冲突和危机。之前拿了大量美元的特定地区陷入债务困境,本币贬值,资产价格暴跌被美国抄底。既然这些提供需求增加的经济体陷入了债务危机,那么商品市场的需求增量自然也就没有了,供需又会重新回归平衡,商品价格也会回归正常。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历史上的商品价格上涨时段大概率出现在美元下行周期的中后期或者上行周期的初期。
这时候非美经济体一般会因为美元大量注入导致经济过热,带来大量边际需求。尤其工业商品体现得更明显,因为边际增量只能在美元资本涌入特定地区,创造经济奇迹的时候产生。
现代央行抛弃黄金这个抵押物,建立信用货币以后,需求和复苏从来不是凭空出现的,很大程度上靠的都是央行刺激。没有央行强有力干预,其结果就是当年的经济大萧条。
如果把美联储理解成央行,美元大量流入的特定区域理解成企业。在10年美元下行周期里,美联储不断降息,大量货币涌进市场,这期间大量的美元资本流向某个特定企业,这家企业会持续繁荣,虽然中间也会因为经济周期波动,但是企业整体看起来蒸蒸日上,员工工资越来越高,基础设施越建越好,资产规模也越来越大。
到了后面6年美元上行周期,美联储开始加息收水,企业突然发现自己借债太多,加息后都还不起利息。银行又要抽贷, 后面现金流自然断了,企业资产低价拍卖,员工也都失业了。整个过程无非是美联储这个全球央行,先通过美元货币周期给特定地区注水或者加杠杆,推高区域资产价格,再通过去杠杆刺破资产价格泡沫,等到资产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他们再回收资产。
看看铜的例子,可能更容易理解这个过程。20世纪70年代的拉美,因为1970—1980年间美元下行周期美元的大量涌入,创造了经济奇迹。这期间因为大量投资催生的高涨需求,铜价经历了两次上行,一次出现在10年美元下行周期的中期,一次在末期。在1980—1985年的美元上行周期开始以后,拉美地区全部陷入债务危机。铜价也开始一路下行,最后陷入谷底。
同样地,在1985—1995年的美元下行周期里,美元资本涌向了亚洲。和拉美情况类似,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和90年代亚洲四小虎(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因为低价美元资本涌入引发的需求,推动了这10年铜价的两次上涨。
千禧年之后,是庞大的中国需求驱动了铜价在2002 —2012年美元下行周期里的两拨上涨。可以看出,铜价上涨基本都在美元的下行周期,而且是在美元资本涌入某个特定地区催生区域经济奇迹以后发生的。因为区域经济奇迹带来的边际增量出现了,供需平衡被打破。
自打美元脱离黄金的束缚成为世界货币,美联储成为世界央行以后,在每10年的美元下行周期里,商品会因新兴经济体消费扩张带来的边际增量引发两次上涨。通常在第二拨上涨之后,美元涌入带来的区域经济奇迹,会伴随着美元进入6年上行周期带来的紧缩回流而破灭。
整个世界货币体系中,美元一直都是核心,放水就是到新兴市场投资养鱼,到了收获的时候就要排水收鱼。到现在为止,能抵御美元上行周期没被美国抄底的只有极少数国家。
抓住属于自己时代的机会
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目前的市场经济已经从过去的快速增长时代,步入缓慢增长时代。增长速度代表着蛋糕做大的速度,也代表劳动者能分到的蛋糕份数。过去的高增长不再,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步入存量竞争。
为什么现在所有专业都在劝退(3)?为什么现在全世界都在陷入内卷(4)化?为什么现在仅仅靠勤劳没办法致富?存量竞争就意味着,行业的新人越来越难分到市场的蛋糕,因为优势地位都被之前进来的老人占据了。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少数行业,年轻人都会感觉机会在变少。尤其是2016年这拨房价上涨以后,除了少数天才可以杀出重围,多数普通人的生活压力与质量主要取决于上一代的资产积累。
所以我们所能看到的很多问题,本质都是经济问题。大到世界的每个国家,小到个人,都是一样的道理。搞清楚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就能明白人们的观念变化的原因。我们做选择的时候,思路也会更加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可以说是百废待兴。国内尤其缺乏的是工业技术人才。当时我们的工业落后到什么程度呢?从当时的一段话就可以看出来:“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得益于其他国家的援助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在短时间内就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也让中国对工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出现井喷。这个阶段步入大学的学生,就是完成工科课程的培训,成为合格的工业技术人才。国家按需培养,把他们统一分配到需要的岗位上去,服务于建国初期的重工业。只要把数理化这类基础知识学扎实,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那就是优秀人才。
所以当时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叫作“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时候找工作并不是件难事,基本上国家会给你分配工作。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也正式开始了。不少读书好的孩子通过高考上了大学,有机会进入政府机关和大国企工作。对很多农村孩子来说,这无疑意味着逆天改命,从过去的土里刨食变成了拿到国家的“铁饭碗”。
那时候考查的科目主要就是数理化,所以20世纪50年代那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又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恢复高考之后流行起来了。这个时间段考上大学的那批人,可以说上升通道是最顺畅的。因为等到他们80年代初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会发现,自己单位的领导年龄是存在断层的。很多领导年龄已经超过50岁,没干几年就要退休了。自己只要甩开膀子努力干,就能取得好的成绩。这批人基本上就是“60后”和少部分“70后”。他们是刚刚恢复高考以后考上大学的那批人。
就算没怎么上学的人,只要脑子足够灵活,也能抓住商机。因为生产力不足,供需存在缺口,那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市场上的需求远比产能要大,只要手里有货就能卖出去。不少人下海经商,通过倒买倒卖,很快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倒爷是当时最流行的活儿,“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顺口溜。
现在我们看到的不少大型工业品生产企业,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崛起的。因为当时很多低端配套产品国内生产不了,需要从国外进口。当时又没有互联网比价,价格并不透明。这给了很多通过“贸工技”(5)起家的企业积累第一桶金的机会。
从这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他们看到的是,只要你敢闯敢干,遍地都是机会。改革开放初期的这段经历,让他们对这点深信不疑。所以王健林说过一句话:“清华北大,不如胆大。”这句话深刻反映了一个时代在首富脑子里的烙印。只要你胆大敢拼肯努力,就能像他们一样,在奋斗中完成阶级跨越,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这时候当然也不存在什么专业劝退的问题,大学生的数量本来就少,国家也给安置就业。

如果说“60后”和“70后”赶上的历史机遇,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岗位空缺,那么“80后”这一代,见证的就是我们国家入世以后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20年,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20年。不光海外订单大量涌入,国内建设也是如火如荼。
2000年的时候,中国的城镇化率是36.22%,高速公路里程只有1.6万千米,发电装机容量只有3.1932万千瓦。到2020年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过去19年平均每年提高1.2%左右。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达到15万千米,平均每年新增7000千米。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约20.1万千瓦,差不多翻了7倍。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工业国横空出世。
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就意味着,国家在大力投入搞建设,搞建设必然需要相关的人才。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土木、电气这类传统工科专业的人才获得了巨大的财富机会和上升空间,这就是国家快速发展赋予他们的红利。对1998年扩招前后进入大学深造的一代人而言,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
他们毕业的时候恰好赶上2001年入世,这是国家开始大规模搞建设和经济飞速生长的起点。海外天量订单不断涌入,国家建设需求也是如火如荼,史无前例的巨大市场空间,带来了天量的人才需求。扩招之前,我们国家不管是高等教育人口的存量,还是这些建设配套单位的规模体量都比较小。市场突然间变大了这么多,这些单位接下来,必然的操作就是扩大规模。扩大规模意味着,这些部门都是新设立的,有更多的新增岗位乃至领导岗位给这些新人。
所以这批新人想要上升的话,遇到的阻碍是非常小的。很典型的就是设计院这个行业,因为设计是开发建设的前端。任何领域景气或者不景气,设计院往往是第一批感受到的。
2001年刚刚入世那几年,很多大型设计院每年新进单位的人员数量,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七八倍。因为这个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实在太快了。市场规模和订单增长的速度,远比人员增长的速度要快。带来的结果就是,千禧年之后的那几年时间,只要你在好一点的设计院工作,有点儿水平又肯干,每年就有三四十万收入。
当时名牌大学的建筑专业,能热到什么程度呢?还没毕业就有公司找上门,预付薪水。没干几年就能做个小领导,大笔的项目经费手上过。那时候房价也不高,在这种单位辛苦干一年就能赚出一套房的人比比皆是。
项目设计好了,就需要搞建设,建设就需要大量的钢筋水泥等建材。每年高速增长的建材需求,又带动了大量资本投入建厂,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工作岗位增长。这些项目建设好了,想要在短时间内投入运转,还需要相关人员运营维护,这又带来了工作机会的增长。
年轻人的升职机会也非常多,不少技术人员工作短短几年就成为核心业务骨干,再干几年就可以直接去新开的同类分公司,走上领导岗位。这类故事在那个年代屡见不鲜,而这一切都是国家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由那些经济增量带来的。
问题在于需求端不会永远高速增长,一旦野蛮生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饱和。这时候经济就会变速换挡进入新常态,所有行业开始步入小步碎跑的缓慢增长阶段。这个转折点我认为发生在2010 年。这一年差不多是“80末”那批人开始进入就业市场的时候。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产能开始变得过剩。怎么就突然过剩了呢?一方面是4万亿元投资以后我们新增了大量产能,另一方面是外部市场购买力也在减弱。

从2001年开始,美国人通过世界贸易组织WTO主导的贸易全球化,将东亚这个世界工厂和美元捆绑,用生产国的商品给美元做背书。生产国这边整体可以看成是生产端,美国那边是消费端。出口的这些日常消费品,主要供西方普通老百姓消费使用。2008年次贷危机以后美联储大放水,导致社会的财富越来越向富人手里集中,穷人手里的钱越来越少。巨大的贫富差距导致西方普通人的购买力越来越差,消费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差。全球经济在这个阶段,也正式从之前的增量市场开始进入存量市场。
在增量经济时代,国家经济总量高速增长,人口红利也还在。低成本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城镇化轰轰烈烈。各行各业快速扩张,企业无论大小,都有机会从市场里面分一杯羹。这个阶段就像“二战”时期的美国和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
到了存量经济时代,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人口增长也同步放缓甚至停滞。劳动力红利越来越少,城镇化的空间也越来越小。这个阶段各行业都会发生巨大的分化,企业间竞争加剧,“大吃小”也会成为常态。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和90年代的日本就处在这种状态。
为什么会出现分化和“大吃小”呢?因为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癌症。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在解决了基本的生产匮乏问题以后,如果没有科技突破或者开拓出新的市场,就很难再发展了。随着产能提升,大部分传统产业都会出现生产过剩的问题,然后大家开始打价格战。
最终的结果就是,各行各业回归平均利润,保持在一个仅能维持运转的微利水平,小公司的市场被大企业占领。企业利润水平不高,员工收入自然也提不上去,购买支付能力也没办法提升。因为产能源于需求,需求源于消费,消费源于工资。企业利润降低,则会减少工资,这是一个连锁反应。到了这个阶段,多数传统产业已经没办法像过去高速发展时期一样,给大家提供比较高的薪资福利水平。反而因为整个行业利润微薄,导致从业人员的收入多年不涨,这都是因为行业增量不再了。大学里面的多数传统工科,对应的就是这些陷入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几乎所有专业都在劝退,“85后”这批人面临的就是这种状况。
资本是逐利的,如果发现制造业产能过剩,传统行业投资无钱可赚,自然会转换思路,投向利润更高的行业。2008年之前驱动我国经济的,除了制造业投资,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城镇化和房地产。所以在2008年4万亿元大放水出现、制造业产能过剩以后,最明显的现象就是资金开始脱离投资实体和制造业,转而涌入房地产和其他各类资产。这一点在全球范围内体现得也很明显,全球各大央行宽松放出来的钱都被人们拿去炒作资产。全球也从2008年开始,从之前的按劳分配逐步转向了2008年之后的按资分配。
因为从2008年以后,全球都已经从靠劳动和勤奋就有机会致富的时代,过渡到必须依靠资本和金融才有机会致富的时代。资金在利润驱动下,不断涌入各类资产炒作,大幅推高了资产价格。

不过资本巨鳄们在近些年是不屑于投资房产的,因为杠杆和超额利润实在是太低了。他们选择的是涌向互联网平台,试图通过砸钱补贴,最终砸出垄断的地位来获得更多的收益。这些年崛起的几个互联网平台,不管是网约车还是外卖,其实都是一样的打法。先是砸钱补贴买用户,等用户体量足够大,可以实现垄断的时候,就能对平台上的所有客户获取超额利润。到这里还不算完,他们还可以再把用户和数据拿到资本市场,再换一次钱。这种“一鱼两吃”,已经是互联网领域的经典打法了。
不过金融和互联网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只是瓜分存量做二次分配,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劳动生产率停滞的问题。他们瓜分的存量,基本都是原来实体经济占领的份额。这也导致了最近几年实体经济越来越难做。因为在全社会收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消费这个蛋糕总量也是一定的。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收入决定消费支出的。收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互联网从里面分走的越多,实体能拿到的就越少。
这里我们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假如你是一个月入3000元的普通人,每个月3000元钱的进项,决定了你最多也就能花这么多钱消费。在互联网不那么发达的时代,这3000元钱多数是通过你每个周末去实体店逛街花掉的。现在互联网发达了,很多人也变得越来越宅,这3000元大部分通过网络花掉了。因为收入总量就这么多,消费的钱花在网络,就不会花在实体上。
实体参与者如果维持不变,每家分到的蛋糕必然是越来越少。这也是最近十多年电商兴起以后,大家觉得实体生意越来越难做的原因。本质上实体生意难做,就是因为消费这块蛋糕被网络不断切走以后,剩下的部分越来越少了。这些年除了计算机和金融专业,几乎所有传统工科专业都在劝退。这些传统行业本来就因为产能过剩,行业利润微薄,从业人员的薪资福利涨不上去。现在蛋糕又不断被网络电商切走,市场份额也在不断萎缩,在这种情况下,更没可能给从业者提供相对满意的收入。
干活能赚多少工资,很大程度上和你的公司赚不赚钱有关系。收入的差异导致了最聪明的那批人,削尖脑袋往金融和互联网行业钻。

以前有个可笑的说法是,开始薪水低不要紧,可以熬时间,有些行业越老越吃香。能得出这个结论的,大多都是基于自己过去几十年经验的中老年人。每个时代的红利是不一样的,用上个时代的经验去判断下个时代是非常可笑的。
一个人做选择的时候,忽略了对历史进程的研究,结果注定是一个重大悲剧。过去40年里,国家在高速发展,尤其是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所有行业都有极大的人才缺口。拿大学来说,80年代的高校刚刚恢复高考,学校师资力量青黄不接。再加上当时大学生也少,很多人本科毕业就能留校,然后读一个在职的硕士或博士。那时候的老教授往往比那些留校的大二三十岁,没几年就要退休了。所以很多人上升也很容易,四十岁就做了教授,职业发展一片坦途。
伴随着中国高速发展,国家的科研投入也在加大,这批人又很容易拿到大量经费。随着年纪增长,事业也风声水起。可能那个时代学什么,都是越老越吃香。
现在同样是高校,博士毕业去到高校做青年教师,基本上是非升即走,压力和以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恢复高考40年,培养的毕业生已经存量巨大,但是行业的增长越来越缓慢。增长慢了机会自然就少,新的坑位也少。再加上现在干部年轻化,你上一级领导都还很年轻,可能也就比你大个10 岁左右,基本上是一代人。熬到他退休你当管理层还不知猴年马月,怎么可能还会像以前一样资历越老越吃香?
前两年总听人说,生化环材、机械这类传统工科,很多都是天坑专业。不光是就业不太容易,薪资水平也上不去。其实不光是生化环材、机械,除了金融、计算机等少数专业,现在几乎大部分专业都已经陷入这个状况。原因是经济已经逐步从过去的高增长时代进入中低增长这个新常态。未来步入存量博弈,已经是不可避免。
当经济有增量的时候,大家日子都相对好过;当增量不再的时候,就开始难熬了。所有专业都在劝退,本质上是因为经济增长放缓以后,蛋糕都被分完了。传统行业分完了,计算机也快分完了,存量市场就是这种状况。
目前可以说没有一个专业对口的就业市场, 除了计算机类专业相对好一点儿。因为近10 年,移动互联网是新兴行业。这个行业不断从实体经济把存量蛋糕抢过来,近几年增速又非常快,才给了从业者大量的上升机会。以前是增量市场的时候, 有大学生这个身份就能找到好工作了。在存量市场的时候,一个人仅仅靠大学生这个身份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还得所学的专业能够为有前景的行业所用才有前途,最近10 年的互联网行业就是典型案例。
这种情况下,不劝退又能怎么办呢?劝退的本质是大学生太多,社会提供不了这么多优质岗位。这些年太久没有新的科技革命了,什么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热核反应,大家都在押宝。到目前为止,谁也不知道能不能真的实现突破,搞成一个就是几十年红火,成不了就继续内卷。随着社会进入中低速增长,全社会能提供的机会越来越少,发生在“70后”“80后”身上的教育投资带来阶级跨越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内容是有关很多年轻人这两年都不太想努力开始“躺平”这件事。作者在文章里面讲了自己身处一、二线城市的四个同事。几个人差异最大的地方,就是家庭条件和背后的资源支持。日子过得比较好的,基本都是家境比较好,与个人努力的关系不能说没有,但关系不大。而且不同家境的孩子面对工作的态度也不一样,因为身上背负的压力不一样。
这个作者描述的情况,与这两年我所观察到的情况差不多。大学生毕业两三年以后,生活分层越发厉害。这个分层的主要因素不是受过什么样的专业教育,而是家庭提供的资源支持和财力支持。从统计数字上看,下一代人过得好不好,越来越依赖于上面一两代人的积累。父母手里有积累,能在大城市资助得起孩子买房,和孩子自己白手起家,完全靠薪水过日子的,完全是两个世界。
这是因为目前起步阶段的原始积累,已经很难靠一个普通年轻人自己单打独斗完成。即便这个年轻人身处一线城市,能为其提供30万元以上年薪职位的企业,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毕竟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都是传统行业,拿到手的年税后收入通常都在15万元以下,就算是一线城市也是这样。
传统行业给不了高薪,道理也非常简单。多数传统行业早就步入成熟期。整个行业利润都很微薄,也就很难给出高薪。只有少数新兴行业,在资本砸钱快速扩张的时候,才能给新入行的人提供高薪。
这些新兴行业能容纳的就业人口非常有限,竞争非常激烈,且并不是人人都有条件进入。多数传统行业的薪资水平提不上去,但房价涨了很多,这导致没什么家底的年轻人想在大城市留下来越来越难。如果你没办法靠买房买资产和大城市绑定,那么本质上这个城市与你无关,你能做的仅仅是为这个城市发光发热。
10年前房价没现在这么高的时候,一个年轻人还有可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扎根。现在除了少数好学校好专业毕业的优秀学生,比如名校出来就去做高收入工作的金融或者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其他行业的年轻人基本很难仅凭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立足。未来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变缓,整个社会能提供的机会变少,已经是必然。
未来社会拼的是个人获得优势位置的能力,以及获得资源支持的能力。未来的机会显然会更少,而不是更多。如果你现在不能积累一些东西,将来你的孩子的处境会更难。
网络上曾经有一句很火的话:“我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的十年寒窗苦读。”这句话让很多人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这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普通人,你一生的努力必定是拼不过人家几代人所积累的。
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那我去创业,赶上的速度会不会快?我并不鼓励大家在没什么特长的情况下去创业。因为时代不同了,现在多数传统行业并不适合新人大展拳脚。这几年做小生意赚钱越来越难,如果自己没有特殊的技能,还是不要去创业。因为传统行业已经定型,你作为一个新人凭什么能赢过那些搏杀多年的老前辈呢?
个人的努力和决策选择,从来都是和历史进程捆绑的。“70后”和“80后”日子相对好过,并不是因为他们比“90后”和“00后”更有能力。事实恰恰相反,“70后”和“80后”因为经济条件限制,能力和眼界总体比不上“90后”和“00后”,很大程度是赶上了时代红利而已。
现在红利期已经过去了,在国内多数普通人还能挖掘机会的地方,一定是刚刚产生的新兴行业,而且是年轻人在玩的那些新东西。这种行业获得丰厚收益的可能性才更大,类似的机会在传统行业根本就不可能存在。道理也很简单,新领域不存在老前辈和原始积累,大家都是新手小白,也更容易出头,比如这几年流行的短视频与直播。这些东西前辈都不会去涉及,也不存在资历的门槛。所以我们会看到,不少年轻人在这些新兴领域赚到了钱。
每代人只能抓住属于自己时代的机会,追赶上一个时代的机会,是非常难的。有人曾说过:“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看个人努力,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央行如何拯救经济
每次我讲到经济危机问题和印钞放水,用来举例说明的主要对象都是美联储,很少涉及其他国家的央行。每次都从美联储说起,最直接的理由就是:美联储控制着美元,而美元是唯一的世界货币。
危机的四个阶段
某证券曾经复盘过历次危机的四个阶段,以及期间大类资产的表现情况。随着经济基本面和美元流动性的变化,不同类型的资产会显现出不同的走势。
当经济基本面和美元流动性同时恶化的时候,就是很典型的危机状态。在这个阶段,大家往往对经济信心不足,避险情绪也非常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所有风险资产类似股票都会被抛售,价格也会暴跌。
最恐慌的时候,哪怕是人们觉得具有避险属性的黄金和债券也不例外,这是现金为王的阶段。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时候,大家为了获得流动性而不断抛售各种资产,同时买入美元避险。这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全球风险资产价格都在暴跌,只有美元指数因为全球避险买入在暴涨。
因为有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美联储和全球主要央行这时候并不会放任危机爆发。所以我们才会看到面对经济颓势,全球央行很快出手救市。各种救市政策频出的同时,也在不断注入流动性,什么降息降准量化宽松,各大央行入市买公司和商业票据。这时候因为利率是下行的,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会看到债券和黄金开始上升。
随后市场开始步入第二阶段,美元流动性得到改善的同时,经济基本面并没有好转。以疫情期间为例,仅仅注入流动性是没办法改善市场需求的。因为大家遇到疫情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消费,提振市场需求无异于天方夜谭。
这些注入的流动性和财政刺激,需要等到疫情影响控制得差不多、经济开始恢复时,才能变成真正的需求。所以全球主要央行注入流动性的阶段,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依然还会有很大的下行压力。
等到疫情的影响开始被控制住,之前的财政刺激和货币刺激逐步转化成市场需求。市场从这时候开始,才逐渐到达第三阶段,美元流动性和经济基本面同时都处在良好阶段。
这个阶段已经开始复工复产,经济也逐步复苏,所有资产价格也都迎来上涨。经济基本面不断复苏,会推动债市和黄金进入调整期。利率也会开始因为经济好转,资金需求量增大,开始出现走高。
为了推动经济继续复苏,这时候各种财政刺激依然不断。等美国经济刺激正式实施以后,经济会从之前的复苏开始进入过热初期。既然疫情已经步入可控阶段,经济又开始走向正常。为了防止大规模刺激而导致经济过热,经济刺激政策就要考虑退出了。市场逐渐步入经济基本面改善,但是美元流动性开始收紧的第四阶段。
2021年夏天的通货膨胀,已经出现明显升温。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应该能看到,流动性收紧随之到来。等到流动性持续收紧几次以后,高位的资产价格就会出现崩塌。市场又会回到第一阶段,即美元流动性和经济基本面同时不容乐观,从而完成了一个循环。
因为通货膨胀流动性收紧
2020—2021年疫情之后一年多时间内经济的变化,是不是有点儿美林时钟在加速的感觉?因为信息传播速度变快和美联储史无前例的大放水,美林时钟已经变成了美林牌风扇。每次经济走到过热期,人们最怕的就是加息,因为往往这时候资产价格已经处于高位。
利率水平的上升,对高位的资产价格可以说是噩耗。历史上资产价格泡沫被刺破,多数也是因为通货膨胀起来以后加息。而现在通货膨胀已经取代疫情,成为很多基金经理最担心的风险问题。
疫情后美国的5年期通货膨胀预期,也已经远远超过了30年通货膨胀预期,这是历史上非常罕见的事情。虽然美联储现在一直表示如果平均通货膨胀率不起来,就不会加息。但是等通货膨胀起来,尤其是食品领域通货膨胀起来的时候,加息刺破泡沫就成了摆在明面上的事情。
有人要问了,不加息不行吗?既然知道加息会刺破资产价格泡沫,为什么还要加息?其实原因就是美联储决定加息与否的衡量标准,主要不是资产价格,而是物价和就业。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是美联储连续加息,但是倒退回2007年,美联储依然会选择这么做。要知道加息不仅仅是经济行为,同时也是政治和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很多人不明白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增速不一定要非常高,而是要稳定并可预期。
经济数据快速增长,但通货膨胀率不可预测才是最大的问题。今年通货膨胀3%,明年通货膨胀20%,这会影响大多数市场的决策。
通货膨胀的不可预测和流动性危机一样,都属于信任危机,是对货币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怀疑和不信任。美联储作为美元这个世界货币的发行机构,它需要做的是在稳定国内情况的同时要考虑全球其他国家的情绪,力求维持全球国家对美元的信任。
长期以来许多国家宁可被美国剪羊毛,也要囤美元美债。一方面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可以在世界各地通用,购买各国所需的大宗商品;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元美债的预期非常稳定,信用好,流动性也很强。在现今情况下,世界上至今还没出现其他货币能够替代美元的地位。
除了通货膨胀预期和货币信用的问题,美联储加息与否还必须考虑实际通货膨胀压力,这一点也是全球央行都在考虑的重点。消费品尤其是食品价格的上涨是各国所不能承受的,毕竟不能让人们吃不起饭。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会让央行不得不开始考虑加息和收紧货币政策。因为没有哪个国家能承受食品价格上涨过快所带来的社会秩序失控的后果,美国也不例外。
然而在经济过热、资产价格高位的背景下,加息从来都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不加息回收货币的结果就是物价飞涨,老百姓怨声载道,社会秩序失控。然而加息之后又会带来债务崩塌,那时候我们就会看到美股大瀑布的到来。
每次危机都很相似
世界步入工业时代以来,最近几百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征兆都是在不断重复的。虽然因为历史时代不同,表面上看历次全球经济危机都有当时那个阶段独有的特点,但如果从底层逻辑来观察,任何历史时期发生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共性依然非常一致。
首先是从社会整体看,由于贫富分化走到极致,导致全球消费市场的饱和。毕竟日常消费品还是要靠普通人消费的。1929年发生的大萧条,就是因为社会贫富分化以后,普通人口袋里没有钱。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资本家自然就要降低产量,减少劳动力雇用。减少劳动力雇用,又会造成更多的人失业。
普通人失业以后更买不起东西,资本家只能进一步减少雇工和降低产量。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经济就循环不起来,还会陷入“产品卖不出去→老百姓失业→产品更卖不出去→失业加剧”的循环之中。
其次是到了这个阶段,因为全球消费饱和化,往往会呈现出制造业大国集体产能过剩的局面。这种产能过剩从国际上看,会使得世界主要制造业大国出现各种贸易争端和矛盾激化的情况。
之前的1929年大萧条也是这样,因为全球陷入消费饱和,制造业大国产能过剩。当时的世界消费中心美国竖起贸易壁垒,英国搞起了殖民地内部大循环,后发的主要工业国日本和德国,因为国内普通人太穷,消化不了国内的过剩产能,而国外的主要市场英国和美国又关上了大门,所以他们只能转向军备领域消化过剩产能,通过征兵和扩军创造就业。因为大量征兵和扩军,可以消化无法就业的民众。兵员多了自然需要军备,过剩产能生产出来的军备,也就被消化了。不过军队不能无限扩张,维持这么庞大的军队如果不打仗,国家就会走向破产。随后德国、日本这些国家发动“二战”,对外掠夺财富、消化军备,防止国家走向破产就成了必然。
工业化大生产使得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产能变得不再是问题,反而出现了相对过剩。怎么消化这些过剩的产能,怎么让投资这些产能的资本赚到钱,才是最大的问题。产能过剩,东西销售不出去,投资制造业不赚钱,资本自然就会转向其他赚钱的行业。
为什么国家一直呼吁资本投资制造业,大家却充耳不闻地拿着钱跑去投资其他热门领域,而不愿意投资实体经济,还不是因为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低。所以这个阶段大家看到的很明显的现象就是:之前制造业积累的财富和利润,持续转移涌向各种资产,推高资产泡沫。这导致劳动所得和资产增值所得的差距不断拉大。
在低息环境下,资产价格泡沫会不断积累。等泡沫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变得非常脆弱,对利率非常敏感。后面如果通货膨胀来袭,央行被迫提高利率,就会刺破高位的资产泡沫,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些年我国一直推出各种政策,不断打压房地产市场变相加杠杆,就是为了防止资产泡沫太大。
现在美股没有飞流直下,很多人在楼市高杠杆投资,是看不出任何问题的。等到美股开始大跌,全球金融危机拉开序幕,高杠杆的投资压力也就来了。现在不停地限制楼市加杠杆,提高首付比例加厚银行安全垫,本质上就是在预防后面美股暴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的连锁反应。
经济的核心问题是货币,我们可以把货币理解为信用凭证。货币的诞生就是为了取代物物交换,本质上就是一种信用。我相信你给我的一般等价物(货币),能换到我想要的东西,这就是货币的信用。因为这个信用的存在,一般等价物是什么都无所谓。可以是开始的黄金、贝壳,也可以是现在廉价的纸币甚至是电子符号。
这些信用依托央行存在,整个市场的信用就是央行的信用,凭借央行的权威性做保证。到了现代社会,钱等同于信用,也等同于债务,可以说债务决定了货币的扩张。所以我们会看到,经济的繁荣和债务杠杆的提高基本上是同步的。这些债务的周期有长有短,短期债务量达到顶峰的过程,也就是经济繁荣的顶峰。往往一些富翁最风光的时候,就是债务杠杆扩张最快的时候。
当整个社会步入偿债期,此时我们会看到短期经济萧条和危机诞生。这个短期债务周期的间隔,差不多是10年。如果把时间拉得更长,会发现长期债务周期间隔大概是60年,也就是我们说的康波周期(6)。短期债务周期叠加长期债务周期会发生什么?上次发生了1929年经济大萧条,随后爆发了“二战”。
如果做过统计也会发现,历史上的每一次危机多数是从证券市场泡沫破裂开始的。首先是股市或者债券市场崩溃,之后引发了连锁反应,各种高估的资产泡沫都会随之破裂。银行体系因为资产泡沫破裂收紧贷款,市场上的流动性枯竭逐步影响到实体经济。这个阶段其实大多数普通人还没什么感觉。
等到失业率和收入下滑传导到居民层面,往往已经是传导的最后一步了,这时候危机已经步入中后期(因为危机是分阶段的)。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2008年经济大衰退,起因都是股票和债券市场崩盘。企业在信用紧缩的背景下,根本没法借到钱,直至慢慢扩散成整个经济体的危机。
这一切发生的时间跨度,远比大家想象的长,可能是一年时间,也可能是几年时间。比如距离我们最近的那场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早在2007年秋季就已经发酵。但这时候大多数人并没什么感觉,只是觉得股市貌似开始下跌了。如果看各种资料,多数人都觉得危机是在2008年发生的。
因为2008年基本处于危机顶峰,标志性事件也出现了——雷曼破产了。这时候美联储不得不被迫出手救市,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以拯救经济。多数人这时候才恍然大悟感受到危机来了,其实这个阶段,都该准备出手抄底资产了。
每次危机以后,央行能采取的手段并不多,也就是固定的“三板斧”。比如大规模印钞票搞经济刺激,就是一定会用到的一种手段。大量印钞会让人们手里的钞票贬值,带来资产价格上涨。穷人手里并没什么资产,所以会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
从历史上看,遇到金融危机,央行救市固定的“三板斧”从来没变过,基本就是稳定金融、刺激经济和准备退出三个阶段。稳定金融的方式,主要是稳定资产负债表,从资产负债表的构成因子来解决问题。
资产负债表的公式是:资产等于负债和本金之和。我们可以看出,这里面有资产、负债和本金三要素。所以央行稳定资产负债表的方式,依然是“三板斧”:稳定资产价格、降低负债成本和注入本金。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美联储通过什么手段来稳定资产价格呢?答案就是大量买进资产。为稳定资产价格,美联储首先会自己下场买货,承接市面上大型机构的抛售。这等于是主动下场,通过增加市场上的购买力,直接稳定资产价格。
2020年因为疫情导致资产价格暴跌的时候,其实美联储也下场了——通过大量买入企业债和垃圾债来稳定资产价格。降低负债成本这件事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每次危机我们都会看到美联储降息,这本身就是在降低负债成本。
在过去的加息周期里,我们一般会看到美联储会把联邦利率升高到3.5%以上。这个循环操作,除去收割国外财富,本质上也是在为资本主义的周期性衰退做准备。因为降息的前提,首先是有息可降。所以我们会看到经济只要复苏,美联储就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加息,美其名曰防止经济过热。其本质目的一方面是通过加息带动美元回流,来收割海外资产填补亏空;另一方面是积攒后面过冬的口粮,等经济再衰退时候,可以再用降息的手段刺激经济。因为一旦衰退开始,美联储手里有三四个点的利息可以刺激经济,就能让危机平稳度过。
通常一般程度的衰退,只需要3个点的降息和一两万亿美元的量化宽松就能拉回来,之后经济会自己恢复。但这种辛苦攒下的救命钱,平时是不能拿出来用的,不然到了关键时刻手里就没有筹码了。所以通常只有三种情况值得触发大规模降息救市:失业率快速上升、股市急速下跌和通货紧缩。
我们知道2008年那次金融海啸非常剧烈,美联储除了入市购买垃圾资产,就是快速降息。但2008年这次直接用掉了5个点的利息,这等于说美联储手里储备的子弹基本打光了。2015年开始,美联储正式开始加息,一路把利息加到了2点多的位置。美联储就是天天挨骂,也必须硬着头皮继续加息。因为这一年是美国收割全球和危机时代储备子弹的开始。
不过这次加息最先刺破的不是别人家的泡沫,而是自己家用企业债回购堆起来的股市泡沫。所以我们才看到,在2019年的时候,美联储居然在加息和收割别国资产的目标没完成的时候,突然降息了。原因就是自家股市扛不住加息,开始暴跌了。后面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剧了这个过程。美联储被迫连续降息的同时,开启了无限量化宽松,打光了手里所有的子弹。
要知道过去已经十多年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了,资本主义的10年经济小周期差不多已经到了。原本酝酿中的美国债务危机也在这里伺机等待爆发,这次甚至叠加了60年长债务康波周期。
现在美联储就已经打光了手里的所有子弹,后面美股跌下来的时候怎么办呢?未来可能除了负利率和无限量化宽松,就没什么其他办法了。最后还能选择的,只有注入本金这个操作。
在2008年那次金融海啸的时候,注入本金是特别常见的手段。我们看到2008年美国注资抵押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注资美国银行,本质上就是注入本金,防止这些大型金融机构因为资产价格下跌,导致本金损失殆尽,最终不得不破产,引发更大的金融海啸。稳定金融的操作完成之后,后面的刺激经济,是通过量化宽松政策这个手段实现的。
从原理上说,通过量化宽松刺激经济,其实和稳定金融市场的降低负债成本的道理是差不多的。只不过量化宽松降低的是整个社会的资金成本,还有就是把资金从国债这种避险资产赶到股票这种风险资产中去。
从2008年开始,美联储通过几次量化宽松政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QE(7)操作,购入美国国债。国债也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那么价格就是由供需决定的。美联储通过QE的方式买入美国国债释放资金,导致的结果是美国国债价格上升,国债收益率下降。
这里面国债价格和国债收益率是相反的。国债收益率越来越低,导致之前避险的大型基金和机构不得不选择转向股票这个风险资产市场。最终大量资金转向股票市场的结果,就是股票市场的价格被不断推高。市面上低廉的利率成本导致了企业发债回购的成本在不断降低。很多企业都在不断发债搞回购,推高业绩和股价,也就有了后面10年美股长期牛市的启动。
美国普通人的财富主要集中在股票市场,股价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刺激了消费和投资,也给美国经济注入了活力。
从2012年步入上行周期开始,美国就不断在全世界制造各种危机促使美元回流,试图通过资本快速流动收割他国优质资产。欧洲共同体国家的外汇储备在2012年出现了明显拐点。美元资本看到了回流的信号,2014年下半年开始回流速度加快了,美元指数开始了一拨快速上涨。到了2015年年初,美元指数从80涨到了100。
美元指数的快速走强,就是告诉全球各路资本,我们的紧缩收水要开始了。紧缩收水的同时,拉爆全球资产价格,收割全球资产。历次美元潮汐里面,美元走强的阶段,对后发国家的资产价格都是一场噩梦,因为这个阶段必定有一个区域资产价格会崩溃,之后被美元资本杀个回马枪收割。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90年代的东南亚,其实说到底都是被同样的套路收割。
10年美元走弱,走弱的时候美元放水刺激经济,推高全球资产价格,稀释自己的负债。6年美元走强,走强的时候美元收水退出刺激,拉崩全球资产价格,资金回流的同时,转身抄底填补自己的窟窿。这16年一次的轮回,就是美国吹大全球资产价格泡沫和收割他国贬值资产填补自家亏空的全过程。
从2014年开始的美元指数上涨,其实就是美联储开始加息,准备放弃刺激经济了。那为什么本来应该2012年就要开始的退出,到2014年才正式启动呢?因为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使得美国自己也出了问题,直到2014年才缓过劲来。
所以从2014年开始,我们就看到美国开始按照过去的各种套路操作了。无论是地区问题,还是后面的贸易冲突,都是想通过制造区域动荡洗劫其他国家的财富。可惜这次美国的对手并不是东南亚和拉美这种弱势国家。
这次美国没有收割到财富,之前累积的国债企业债问题却完全爆发了。美国不得不停下加息的脚步,突然180度转弯开始降息,因为再加下去就要自废武功了。后面就是2020年疫情来了,美国被迫再次无限量化宽松。
可以预见的是,下一轮危机产生的时候,全球央行也并不会有什么新花样,依然还是这“三板斧”。因为在没有热战发生可以刺激需求的背景下,央行能采取的刺激经济措施依然还是这几样。事实上从金本位瓦解开始,就意味着现代金融体系已经步入信用时代。
本国发行的货币只是一个低成本的工具。你把它当成钱可以,当成纸也可以。最终目的是通过调节货币这个工具的数量和价格,维持经济和就业稳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资产价格大概率还会继续上涨,劳动所得依然无法和资产所得相匹敌。
美联储也没有什么更好的手段,只能靠一次次的印钞,尝试把钱送到穷人手里。不过和央行期待的结果不同的是,每次印钞以后都是富人更富、穷人更穷。比如疫情之后,因为全球央行大放水,各国拥有3000万美元以上财富的富人的资产都在大幅增长。很多穷人却失去了工作,只能靠领取政府发放的财政救济才能勉强把日子过下去。
不断印钞支撑经济的结果就是:钞票越印越多,资产价格越来越贵,社会整体的贫富分化越来越大。说起来每次经济危机的根源,都是剧烈的社会贫富分化之下,资本还在继续投资,试图获得利润。但是普通老百姓因为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没有办法消耗掉这些产出。投资持续亏损和大量过剩产能停滞,意味着资本的湮灭,大萧条也就来了。
等到社会贫富分化和穷人数量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在政治上产生强大的破坏力。要知道现在40岁以下的美国人手里,只有不到6%的社会财富。这批人一旦出现大规模失业的情况,最终的破坏力会非常惊人。
那么为什么过去二三十年一直采取这种策略,却没有出现问题呢?因为如果我们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贫富分化程度也是有个临界点的。回顾历史会发现,每次前10%的人拿走了45%以上财富的结果都不太好。第一次到这个位置首先发生了1929年大萧条,随后发生了“二战”。第二次到这个位置是2007年,随之而来的是2008年发生了次贷危机。第三次就是疫情之后,不知道这次史无前例的社会贫富分化,会不会引发经济危机或者更大的问题。
印钞机正在悄悄偷走你的钱
很多人都把精力放在调整资产配置上。原因也很简单,在美联储持续大放水的背景下,现在持有现金已经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情。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在仅仅半年的时间里就扩张了3万多亿美元。这意味着你手里持有的现金,其购买力在持续贬值。而美联储一直在用印钞的方式,从全世界各国那里偷钱。
不管谁上台做美国总统,短期内都会给富人们更低的利率、更低的税率、指数更高的股市,以及带来后面更加骇人听闻的贫富分化。如果你把美联储理解成全球央行,会看到疫情暴发之后六个月美联储这个全球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了将近一倍。看数字的话,是从之前的4万亿美元左右,扩张到现在的7.36万亿美元。要知道美联储过去印钞100年,也不过只有4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现在美联储因为疫情,突然把资产负债表扩张了将近一倍。最终对我们的购买力会造成什么结果呢?我们做个粗略估算,大家就知道了。
我们知道货币本身不代表财富,货币只是衡量财富的一般等价物,真正代表财富的是实物资产。每个国家的实物资产和服务,可以用该国的GDP,也就是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
计算该国货币价值的公式就非常简单了,用该国的GDP除以印钞总量就等于单张钞票代表的实物价值。这个单张钞票代表的实物价值可能有点拗口。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单张货币能买到的实物资产,也就是我们说的货币购买力。
如果从全球范围看,美联储这个全球央行才是决定全球货币印制数量的核心。美国是发达国家,每年的GDP增速并不快,也就是2%~ 3%的增长速度。那么在美国GDP没有增长的情况下,印钞总量增长了一倍,就意味着单张钞票代表的实物价值贬值了一半。换句话说,也就是所谓的货币购买力贬值了一半。美联储通过印钞,“偷走”全世界那些持有美元的国家的钱。
这种规模的大印钞,如果发生在津巴布韦这样的国家,货币早就贬值成废纸,通货膨胀早就上天了。原因也很简单,津巴布韦国内的实物资产总量就那么多,这种国家的货币到国际上买东西别人也不认可。
如果津巴布韦国内的实物资产总量是100的话,政府突然实行了大印钞,把之前的货币总量从100变成了1000,这意味着货币总量扩张了10倍,每张货币能买到的实物资产只有原来的1/10。想要买进与原来同样规模的实物资产,人们就需要花之前10倍的钱,这时候大家就感受到物价飞涨了。
为什么美国这么印钞就没事呢?因为美元是国际货币,和原油挂钩。全球贸易的60%都是用美元结算,大部分国家的外汇储备也都是美元。这就导致美联储虽然印了很多钞票,但是美元不只是能在美国国内买东西。全球各国都认美元,美元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国家买东西,美联储是实质意义上的全球央行。
这等于说美联储印的美元,对应的是全球各国的实物资产总和,各国等于是帮助美国分担了印钞带来的通货膨胀。这也是虽然美联储印了这么多钞票,美国资产价格涨了,但是从绝对涨幅上看,并没有和印钞速度绝对匹配的原因所在。
所有资产价格上涨都是货币现象,不管我们看到股市上涨,还是楼市股市上涨,其实都是这个道理。底层逻辑其实非常简单,本质就是钞票印多了。很多人都开始把精力放在资产配置上,就是因为在现在美联储这个全球央行印钞的背景下,持有现金就等于让自己的购买力被动贬值。这里可能对那些低收入群体影响较小,影响最大的还是手里有一点儿积蓄的中产家庭。在泡沫增值的时候没有赶上,那么泡沫破灭的时候,买单的人肯定少不了你。
如果你手里有不少现金,那就要考虑转变思路了。因为大量印钞以后,货币购买力贬值的速度远比你想象的快。如果一直拿着现金,最终一定又会像2008年大放水以后一样,持有100万现金和100万资产的人,差距在印钞的背景下会被迅速拉开。
关于美国债务那些事
纽约曼哈顿第五大街有个大型电子计数器在实时更新美国的公共债务总额。如果我们把特朗普离任的2021年1月20日作为分水岭,那时候美国国债总额是27.81万亿美元。拜登上任以后,很快又拿出了1.9万亿美元,继续搞经济刺激。这样的话,拜登上任第一年,美国的国债就很可能会突破30万亿美元。
一直有人好奇,美国借这么多债,到底能还得上吗?要知道中国还持有上万亿美债呢。这债务规模越来越大,最后会不会崩盘或者赖债?接下来我在这里聊一聊这个话题。
内债不是债
首先大家要搞清楚的是:外债负担才是一种确实的风险,内债是没有风险的,可以说内债根本不是债。简单说,当一种债务用本币来计算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内债。内债本质上是一种铸币税,是愿意相信该种货币信用的人交的税,内债是不用还的。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不明白。为什么用外币计价的外债,会带来实实在在的风险,但是本币债基本不会带来问题呢?因为只要你借了外币债,还债的时候就必须用外币来还。换句话说,你手里没有这种外币的话,到时候就没办法还债。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美元国际化以来,历次各地区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是不是一样的剧本。最初都是美联储全球放水以后,廉价的美元热钱开始大规模流入某个区域或者国家。这些流入的热钱,一部分以美元债务的形式流入当地搞建设,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除去搞建设的这部分钱,另一部分美元热钱流入以后,会参与到资产价格投机中,不断推高当地的资产价格泡沫。等资产价格泡沫高到一定程度,美联储开始收缩货币以后,国际炒家就要动手了。他们会用各种手段,消耗这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外汇储备,同时利用舆论大肆渲染当地的风险,引发恐慌效应。在恐慌效应加持之下,大家会疯狂兑换美元。这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外汇储备,很快就会消耗殆尽。伴随的结果就是当地货币兑美元汇率会出现大幅贬值乃至崩盘,资产价格泡沫也随之破裂。
可以说历次美国通过货币紧缩制造金融危机的过程,最开始都是想办法制造恐慌,消耗对方的外汇储备。等对方外汇储备不够了,再通过一些手段引发恐慌性挤兑,之后就是汇率崩溃和资产价格崩溃。这时候美元资本就可以廉价介入,用美元来抄底该国用本币计价的优质资产。
这些国家之所以会发生危机出现破产,主要原因就是它们借的是美元外债。正因为外债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美国的法律对外债问题也是有一系列规定的。美国可以没收外国政府和民间持有的资产和债务,也就是把外债赖掉不还了。
不过实事求是地讲,未来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很小,或者说基本没可能发生。因为自打美元变成世界货币以后,外债这个概念对于美国来说,已经不存在了。这里必须强调的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一战”“二战”,也不是苏联解体,而是美元和黄金脱钩,再和石油挂钩。从这天起,一个真正的金融帝国诞生了,整个人类都被纳入美国的金融体系中,美元的全球霸权也是从这个时候建立的。要知道目前美国所有的债务都是用美元计价的。美债也都是本币债,你说它更像内债还是外债?
正因为这样,这里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美国一定不会出现大家担忧的所谓债务问题,因为美债根本就不用还。所谓的债务问题爆发,只可能是美国债务规模大到利息都还不上了,才有可能出现。
外债问题的严重性
讲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外债带来的问题很严重。这里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这段历史讲解一下,就很容易懂了。
自打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以后,美联储就成为实质意义上的世界央行。美元指数走势的背后是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走低相当于开闸放水,走高相当于关闸减少流动性。每次高低起伏的过程,就意味着剪羊毛的过程。剪羊毛是通过资本快速流动实现的。资本快速流动带来的最大危害是资产价格大幅波动。土地、工业产能和基础设施代表的财富不会也不可能迁移,但是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被要求门户大开之后,会被美元资本杀回马枪抄底。
1984—1995年,美元指数开始步入下行周期。大量美元被美联储释放出来,涌入当时经济最亮眼的东南亚。我们知道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要花钱搞建设。因为发展速度快,这个阶段到处都需要钱。
通常钱从哪里来呢?主要来自本国居民的储蓄,本国储蓄不够的话,就要选择从国外融资。也就是说,发展建设的钱要么向本国的老百姓借,要么从国外投资者那边借。
多数国家发展初期,老百姓都非常穷,口袋里根本没有什么钱。所以从更有钱的国家(如美国)借钱搞发展,就成了它们为数不多的选择。要是再赶上美联储放水,导致美元步入下行周期,这时候美元通常也会进入降息贬值周期。这个阶段那些需要钱搞发展的国家,从美国借外债发展,显然比向本国老百姓借钱搞发展更划算。道理很简单,一方面美联储放水外部资金充裕,导致了这一阶段借美元债务利息更低;另一方面美联储放水导致美元贬值,这些借债的国家本币升值,还能赚到汇率差价。
利息很低的事情大家应该能想明白,因为利率代表的是货币的价格。这个价格大致和GDP增速,也就是实物财富的创造能力导致的货币需求正相关。发达国家通常已经步入成熟期,GDP增速必然比发展中国家慢,所以利率会相对更低。
汇率差价是怎么赚到的呢?因为美联储开闸放水,美元进入贬值和降息周期。这意味着债务国借的美元债务,因为本币升值会有一个汇率差,客观上减少了债务。
举个例子,如果美元兑泰铢是1∶20,这时候你向美国借1美元,用本币计算需要还20泰铢。后面因为美元贬值,美元兑泰铢汇率变成了1∶15。这时候用本币计算债务,你只需要还给美国15泰铢就好了。在这个美联储放水导致的美元下行期里,你不但可以低息借美元债务搞建设,如果用本币计算,说不定扣掉利息,还能赚几泰铢的汇率差价。当年泰国人也是这么算计的。可惜最终的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经历了美元的10年下行周期之后,东南亚这些国家都养肥了,也积累了庞大的实物财富。从1995年开始,美元指数开始逆转。因为美元进入加息周期,准备开始收割了。不过在准备收割前,还需要完成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说服泰国人允许资本自由流动。
我们知道国际金融理论里面,有个蒙代尔不可能三角。这个理论对美元这种全球货币以外的任何区域货币都非常有效。蒙代尔不可能三角说的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只能在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和货币政策独立这个三角中选择两个。
保持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必须牺牲汇率稳定,实行浮动汇率制。保持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必须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实行资本管制。保持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实行和美元的联系汇率,跟着美联储政策走。
当时的泰国引进外资的同时,开放了资本项目。这意味着泰国资本项目可以自由流动。由于当时泰国采取的是固定汇率制度,在开放资本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如果要维持和美元的固定利率,这时候泰国应该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和香港一样搞联系汇率。既要采用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又要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同时还要拥有货币政策独立性,完全违背了蒙代尔不可能三角。
正常情况下,一个地方资产泡沫太大,资本还能自由流动。外资的选择必然是卖掉炒高的资产锁定利润,然后把利润换成美元,换汇出逃。因为外资知道,泡沫最终一定会破的。泡沫破了不但没有利润,还可能血本无归。
假如你是国际炒家,拿着100万美元到了泰国,按照上面1∶20的汇率换成2000万泰铢,在泰国炒房、炒地、炒股票。如果这笔钱变成了4000万泰铢,这时候你觉得泡沫大了,自然就会想着按照1∶20的汇率,换成200万美元撤离。在这个过程中,国际炒家要先把手里的资产高位卖给泰国百姓,才能把自己的利润兑现变成泰铢。这些兑现成泰铢的利润还要在泰国央行按照1∶20的固定汇率换成美元,才能流出。这中间,泰国百姓用自己辛苦赚的钱高位买入了泡沫资产,泰国央行又流失了200万美元的外汇储备。泰国人辛苦积累的财富,最终就这么被国际机构套走了。
理解了这个过程,就可以理解泰国央行的外汇储备,遇到危机和恐慌是怎么消耗殆尽的。因为是固定汇率,所以遇到外资大额兑换,泰国央行的日常操作就是用手里的美元买入外资卖出的这部分泰铢,通过这个操作,来维持泰国的国际信用,保持泰铢日常的充足兑换。不过这么一搞,泰国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随着国际机构出逃,很快就被消耗掉了。美元外汇储备没有了,自然就不能维持之前的固定汇率,汇率也就随之崩盘了。手里的外汇储备没了,之前借的那么一大堆美元债务,自然也就还不上了。因为你当初借的就是美元债,现在你还钱,也是必须要还美元的。
还不上债的情况下,债主可就要开条件了。这时候通常会要求你门户大开,转让优质资产。这个阶段因为美元外汇储备消耗殆尽,导致汇率崩盘。之前美元兑泰铢1∶20的汇率可能已经变成1∶2000。
可以说如果用美元计价,泰国的所有资产价值都贬值了100倍。这时候用美元计价,泰国所有的资产价格都会变得极其低廉。比如原来美元兑泰铢是1∶20的时候,一栋100万泰铢的房子价值是5万美元。如果汇率贬值到1∶2000的时候,同样一栋100万泰铢的房子,用美元计价就变成了500美元。这等于是由于泰铢兑美元汇率暴跌,导致泰国资产用美元计价暴跌。
要知道危机发生的时候除了避险资产,其他所有资产都是不值钱的,没有一个不大幅偏离实际价值,这时候国际资本会回来抄底。这时候危机国低价优质股票会被外资横扫,银行会被外资廉价买走,大量核心资产和优质企业会被外资廉价收购。
资产收割的本质道理和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都是我们上面讲的这个过程和轮回。这就是我们资本项目没法轻易开放的原因。
区域货币的困扰
看完上面东南亚的故事,大家应该明白当初东南亚之所以被收割,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元外汇储备被消耗光了。东南亚国家借的债都是美元债,没有了美元外汇储备,也就没办法还上美元外债。因为美国人不可能允许别的国家用自己国家发行的区域货币来偿还之前借的美元债务。
从某种意义上说,金本位结束以后,除了美元这种全球货币,全球各国自己发行的货币实际上都是区域货币。
这里顺带说一下全球货币和区域货币的概念,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所谓全球货币,就是全世界任何国家都认可其购买力。只要拿着这种货币,在哪儿都能买到东西。所谓区域货币,就是只能在自己国家范围内买东西,离开自己的国家,别人是不认可的。
为什么东南亚、拉美国家的这些问题,就不会发生在美国身上呢?因为美元是全球货币。成为全球货币最大的好处就是,打开了货币发行总量的限制。只要通过发行货币,就能向全球所有国家收铸币税。
每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总量,是受到实物商品产能隐性约束的。印钞速度如果太快,国内的实物商品产能跟不上,就会带来恶性通货膨胀。一般而言,每个国家的货币因为是区域货币,所以是和本国实物财富总量相关的。
但美元由于是国际货币,衡量的不只是美国本国的财富,而是全球的实物财富。所以我们会看到,2008年以后即使美联储不停量化宽松印钞,不断超发货币,可是美国大规模印钞以后,国内并没有带来大规模的通货膨胀。美元印出来以后,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买到东西,等于对应的是全球实物商品产能。只要全球的实物商品产能,也就是全球GDP不断增长,就能支持美国印制更多的钞票,却不发生大规模通货膨胀。
而且按照目前的全球经济总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看,支持美国超发这么多货币问题不是太大。为什么当年津巴布韦想东施效颦,学美国做同样的操作,后面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就飞天了。原因就是津巴布韦这种国家的货币是区域货币,只能在自己国家范围内买东西。本国实物商品生产能力本来就不行,再来个大规模印钞,物价可不就飞天了。
这里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不创造任何产品,只是不断印钞?那货币的购买力不是在不断贬值吗?这个说法是没错的,任何货币只要是不断超量发行,其内在价值和购买力确实是在不断降低的。
从1913年美联储创立,到2013年过去的100年里,95%的美元的实际购买力已经去掉了。这也是为什么美国GDP在不断增长,美国中产阶级的实际购买力却在不断缩水。资本家薅羊毛不分国界,华尔街全力薅世界各国羊毛的同时,也在慢慢抽本国国民的血。我们之前一直在说,中产阶级不掌握生产资料,是没办法一劳永逸的。因为只要央行不停地印制纸币,你的存款的实际购买力就在不停地贬值,你也在变得越来越穷。单单央行印钞导致的实际购买力贬值,就能让你好不容易存的那点儿钱在两代之内逐渐消失殆尽。
美债不用还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退休前,曾经去国会做证。有国会议员问过他一个问题:美国现在欠某些国家那么多债,这个债务以后还不上怎么办?
格林斯潘解释了半天,这些国会议员还是没完全听懂。最后格林斯潘索性告诉他们说,美债是不用还的,因为美国债务的定价货币是美元。
我们知道用本币计价的债务都是内债。如果我们把地球看成一个村,那么这些美国人欠下的美债就相当于地球村的内债,内债是不用还的。从格林斯潘的答案我们也可以看出:债务有没有风险,要看是内债还是外债,内债本身是没有任何风险的。因为内债只要通过印钞就能还得上,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债务危机的风险。这道理就像我欠你1万元钱,我又掌握货币印制权,这个货币大家也都认,那我还债就很简单了,直接印1万元钞票给你就行。我的所有成本,就是钞票的印刷费用。这里面最终决定债务是内债还是外债的,是债务的定价货币。
美元变成全球货币带来的结果就是,美元债从全球角度看是一种内债,因为美债是用美元计价的。内债理论上是不用还的,这时候的债务更像是一种税。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有个说法叫“内债不算债”。当一个国家的债务是本币债的时候,只需要通过印制货币就可以继续稀释债务和还债。外币债是一种确定的风险,原因在于要偿还外币债,就需要持有外币。
换句话说,任何一个国家需要通过贸易获得该种外币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是这个国家用实实在在的物资换来的。只有持有该种外汇储备,才能用来偿还该种外币计价的债务。如果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就还不上这个债,自然就会产生债务危机。
美国国债虽然名义上是美国背负的债务,实际上是美国通过美元的国际地位,从全球攫取实物财富以后给其他国家打的白条。美国付出的是白纸印刷成的美元,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实物商品。然后又通过美债给欠条,回收了美元。因为美元拥有的全球货币地位,又把美国国债变成了整个地球村的内债。只要美国还是全球实质意义上的霸主,就能透支美元信用,美债也就根本不担心还。
以前美国总统尼克松时期的财政部长,曾经很坦率地告诉大家,这是我们的货币,但也是你们的问题,说的就是这个原理。这里有人要问了,要是美国霸主地位不再,还能这么操作吗?如果美国真的倒下,美元体系崩塌,霸主地位不再,那就更赔得起了。因为本来已经透支了,到时候直接崩盘就行。这时候大家持有的几万亿或者十几万亿美债会直接变成废纸,可能只能买现在几十亿的商品。
历史也不是没有类似的例子。当初印度借了苏联很多卢布,等于欠了大量卢布外债。后面苏联解体了,卢布兑美元变得完全不值钱了,于是印度用美元偿还苏联债务。印度只用了非常少的美元就把之前欠苏联的大笔卢布债务还清了,占了个大便宜。
美国和苏联最大的不同可能是:苏联是借给别人钱,家里还有一大堆优质资产。美国是欠别人钱,还没什么能还债的东西。所以当年苏联解体的时候,家里还有好多优质资产可以抵债。现在美国因为产业转移,就算抄他家都没东西分。
最终的结果就是:只要美国霸权犹在,全球就会继续用美元,一起给美元增信。要是真的美国经济彻底崩溃,那么大家手里的美债和美元都会变成废纸。搞笑的是,每次提到美国国债,总会有人跳出来说有些国家是冤大头,因为持有美国国债。这是非常可笑的说法。一个国家的国债在通常情况下,持有量最大的是本国公民,美国也不例外。虽然其他国家持有美国国债,但是和美国公民持有的相比,是小巫见大巫。美国本国公民持有60%以上的美国国债,还有大量的养老金也买了美国的国债。
债务的约束是利息
这里肯定有人要问了,美国一直通过印钞还债,薅全世界羊毛,怎么就没人挑战美元霸权呢?历史上当然有过了,而且还不止一次。以前大家不想要美元、想要黄金的时候,美国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8)解体。这相当于实质意义上的违约和赖账。然后大家更不想要美元了。这时候美国依托自己的军事霸权,绑定了石油生产国,规定想买石油就必须用美元。
很多人不明白,美元之所以能维持货币霸权,是因为“二战”以后美国一直掌握着军事霸权,遍布全球的美军基地就是货币霸权的保证,这种优势到目前为止也很难撼动。那这里肯定有人还要问,既然这样,那美债是不是能无限制地借下去呢?当然也是不行的,因为美债能借多少,在某一时间段,也是受到隐性条件约束的。
就像印钞的隐性约束是实际的商品产能一样,美债的隐性约束是债务的利息水平。自打布雷顿森林体系1971年解体以后,不光是美国,根本没有哪个国家的国债是打算还的,都是只还利息而已。本金到期,继续发行新债往前滚就好了,只要政府信用和财政收入预期还在,能还上利息就行。这也导致了各国只要能还得上利息,就会不断借更多的债务,带来的结果是国债利息支出不断增加。
美国到目前为止,欠了接近30万亿美元的债务,还掉本金是没可能了,那么每年要支付多少利息呢?大致估算一下过去10年美债的平均利率水平就知道了。
美债目前发行期限主要有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5年、7年、10年、20年,以及30年11个期限。不同的期限利率水平不一样,各个期限的利率算个平均值,过去10年大概在3%左右。按照这个利率水平估算,目前30万亿美元的国债总额,每年美国需要为此支付的利息成本大概是9000亿美元。理论上说,只要美国的财政收入能还得上美债利息,美债就不会出问题。不过财政收入并不可能全部拿来还债,维持整个国家体系的运转也是需要钱的。这就导致了财政支出里面,很多东西是刚性的,如军费、医疗、养老、教育等。所以财政收入里面,能拿出来做美债利息支出的部分也是有天花板的。
假设3%的利率水平不变,美债按照现在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等美国国债突破40万亿美元、利息达到1.5万亿美元时,美国政府就会无力承担这个利息。虽然美国政府的债务本金确实不用还,但是美国政府没办法承担利息的时候,也就是美国政府债务危机爆发的时候。
美债离天花板还很远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现在距离美国人还不上利息不是已经很近了吗?可是全世界的研究机构对美国国债利息支出这个问题的担忧度极低。它们认为未来很长时间,美国的国债利息支出都不会是大问题,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在于随着美国国债利率水平不断下行,虽然债务不断增长,但债务利息负担反而更小了。所以在目前的利率水平之下,美国国债的利息负担离天花板还远得很。看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奥巴马就任时,美国国债规模为10万亿美元,每年要支付4500亿美元的利息。奥巴马卸任时,美国的国债规模大概是19万亿美元,已经接近翻倍,不过要支付的国债利息只有5000亿美元。原因是美国国债的利率,从奥巴马上任时的4.5%左右下跌到卸任时的2.5%了。特朗普上任以后发行的十年期国债就更夸张了,利率最低的时候已经达到0.625%。按照现在美国30万亿美元的债务计算,美国政府需要支付的债务利息仅有1875亿美元。
你看,因为国债利率降低,导致美国借了这么多债,压力不仅没有增大,反而减轻了。要是未来美国像日本一样,把国债利率定到0.1%,那就更没什么压力了。30万亿美元的债务,每年需要付出的利息才300亿美元,利息压力低到近乎没有。按照这个利息支出水平,再多借30万亿美元也不是什么问题,反正都能还得上。日本的债务已经是GDP的224%,不过他们从不担心。
因为日本国债已经零利率甚至负利率很多年,压根不担心还不上债务利息。不过债务压力日益庞大,坏处也不是没有。债务越来越大,也压缩了美联储的加息能力。如果没有加息降息的美元支持,美国剪其他国家羊毛就变得越来越难。
美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大规模降低美元利率,迫使美元流入全球那些高资产收益率的后发国家。这些美元在后发国家,通过10年左右的时间吹大资产泡沫。这时候美国又会大规模升高美元利率,吸引美元回流美国。这个降息和加息带来美元的流动规律,很像是潮汐,而且是人为制造的潮汐。利用美元潮汐,美国可以轻易收割这些后发国家的财富。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全世界所有国家发行本国货币的信用锚定物就是美元外汇储备。央行有多少外汇储备,你才能发行多少本国基础货币,超发的话就会大规模通货膨胀。要是央行的美元外汇储备没有了,经济和汇率很快崩盘,之后被美元资本廉价收割。从1974年开始,美国在全球连续收割了三次,先是拉美国家,之后是日本,最后是东南亚。
收割靠的是美元潮汐,美元潮汐的起伏靠的是降息和加息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没有加息,就没办法降息,也就没办法制造美元潮汐。庞大的国债制约了美国加息空间以后,降息的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小。美国通过美元潮汐剪羊毛也变得越来越难。
回顾历史,可以说几乎每一次全球金融危机,背后都有美联储加息的影子。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和黄金脱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货币,后面的几次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都是美国政府为了保证金融证券市场和实体经济不脱钩,主动或者被动采取的一系列操作导致的。加息主动刺破泡沫,保证了美国金融证券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关联性,还可以收割国外优质实物资产,填补亏空。从特朗普政府执政开始,美国的实体经济,几乎已经完全和金融证券市场脱钩了。不但美元加息收缩没割到韭菜,在GDP没什么增长的情况下,股票市场还屡创新高。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脱钩太多,会导致二者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绑定,后面只能靠不断超发货币维持现状。这一步一旦迈出去,想退回来就很难了。
在这种背景下,未来每次遇到危机,只要美元霸权稳固,可以预见的循环如下:美国大量印钱救市→资产价格上涨→通货膨胀→美元贬值→各国持有的外汇储备跟着贬值→各国跟着印钞保证自己的外储不变废纸→全世界买单。
可以说现在的美国国债接近30万亿美元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它还会继续增加,增加到一个让大家瞠目结舌的数字。只不过由于债务利息存在天花板,到时候美联储的基准利率很可能会不断降低,甚至变成负数。这也是为什么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债数量在不断下滑,因为该阶段持有美债不但要被印钞稀释,未来还可能被负利率收割。
美联储这个世界央行不断印钞带来的结果就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资产价格大概率还会继续上涨,劳动所得依然无法和资产所得相匹敌。没来得及上车的人,依然会被甩出很远的距离。看看欧洲核心国家德国的房价和欧洲央行的印钞曲线拟合,可能大家就能明白,为什么资产价格上涨是个货币现象。
美国也没什么更好的手段,只能靠一次次的印钞,尝试把钱送到穷人手里。最终的结果是钱越印越多,资产价格越来越贵,社会整体的贫富分化越来越大。等到社会贫富分化和穷人数量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在政治上产生强大的破坏力。挺不住的国家这个时候会走向民粹化,或者转向法西斯化来转移国内矛盾。
如果后面像我猜测的一样,美元真的因为债务规模过大,最终走向负利率,也许这个阶段,黄金会变成最耀眼的资产,会被无数资金追捧,炒到天上去。因为黄金是天然的货币,但是它又没有利息。
是什么刺破了全球资产价格泡沫
加息以后,全球资产价格的泡沫才会被刺破,同时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原因很简单,因为通货膨胀引发的利率上升,才是后面刺破美股泡沫最重要的因素。
利率与经济
这里先要了解什么是利率,利率和经济本身又有什么关系。利率简单来说就是钱的价格。在某一段时间里,利率水平代表的就是资金的使用成本。那么利率这个资金使用成本,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是由市场上资金的供需情况决定的。
在经济增长快、投资容易赚钱的时候,需要用钱的人自然就多。这时候大家都需要用钱或者贷款投资赚钱,借钱的需求自然就比较旺盛。如果你去贷款,就会发现资金供给少、需求大,那么你从别人手里贷款的使用成本自然就高。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银行给储户的存款利息都有10%左右,贷款利率更不用说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时候市场上供应少、需求多,赚钱相对容易,人们才会用这么高的利率借钱投资。而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时候,投资赚钱比较难,外面需要用钱的人会比较少。在各行业投资都很难赚钱的情况下,愿意投资的人自然就会减少。
如果大家都不需要贷款,则意味着资金供给多、需求少,从别人那里贷款使用的成本自然就会变低。最典型的就是欧洲和日本这种发达社会。银行想用很低的利率把钱借给大家去投资或者做生意,然而即使利率很低,多数人依然不会去贷款。因为债务是刚性的,你借来钱如果没法投资赚钱,那就没有借钱的必要了。
目前中国的利率比欧美高很多,也是因为在现阶段从整体看,我们的行业利润率比欧美要高。这意味着在同等情况下,在中国开企业投资,是要比在国外赚钱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每年都有大量的国外资金涌入中国,投资开办企业。
除了开办企业,还有很多大机构会从美国、日本这种利率很低的地方借钱。在汇率稳定的情况下,只要中美或者中日之间的利差足够大,他们就能把借来的钱存在银行里拿无风险利息。要是赶上人民币升值,通过购买人民币抛出美元,不但能赚到利差,还能赚到升值收益。
利率与GDP
前面大家应该看明白了,利率水平本质上就是某一时间段市场上贷款的价格。这个市面上贷款的价格,本质上是由当时市面上资金供需情况决定的。那么决定市场上资金供需情况的又是什么呢?其实是GDP的实际增长速度。
GDP增速,代表的是整个社会的实际财富积累速率,也左右了市场上资金的供需情况。道理很简单,市面上财富积累快、赚钱机会多的时候,才有更多人去贷款赚钱,资金需求才越旺盛。要是经济速度放缓,市面上赚钱很难,谁还会去借钱赚钱呢,资金需求自然就下来了。
既然GDP增速代表了整个社会在某一阶段财富积累的快慢程度,那也就意味着GDP增速决定了这个时间段整个社会创造的财富能支付起的利率水平。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大家从银行贷款,利息动不动就是两位数。那为什么这种情况下还有人贷款呢?因为当时GDP增速快,整个社会的财富积累速度,远比市场上的利率水平要高。大家虽然贷款要付10%的利息,可是一年可能赚到本金的20%的利润,所以这种情况下也就敢贷了。这两年为什么从银行贷款利率变得越来越低了?其实也是因为GDP增速慢下来了。资金回报率受限于整个社会的财富增长率,也就给不了那么高的利息了。
这里可能会有疑问,经济增速快的时候,如果资金价格高了,那我们多印点儿钱,利率不就便宜了吗?为什么当时不这么做?因为钱并不是能随便乱印的,货币本身只是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交换媒介。货币本身也不是真正的财富,实物商品才是真正的财富,货币发行总量其实是受制于实物商品产能的。
我们平时花的钱,央行从发行的角度是有总量限制的,限制总量是基于市面上的实物商品产能而定。也就是说,央行在某一段时间的货币发行总量,必须要和市面上的实物商品相对应。原因也很简单,货币发行量太大,实物商品产能跟不上,会造成物价飞涨和通货膨胀,会威胁国家的稳定。
讲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还是不明白。我们再用大家熟悉的费雪公式举个例子。费雪公式的组成是MV=PT,在经济稳定的状态下,通常货币流通速度V是一定的,当货币供应量加大的时候,公式左边的MV乘积就会变大。商品总量T,在短时间没办法快速增加。为维持公式两边平衡,短期内能变大的只有商品价格P。这意味着央行印钞以后,在商品总量没办法在短期内快速增加的前提下,物价就出现了飞涨。之前如果市面上的商品总量是100件,在印100元钱的情况下,每件商品价格是1元钱。如果市面上实物商品总量维持在100件不变,货币印制数量变成了10 000元,那么每件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到100元。也就是我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因为货币的海量印制,购买力贬值到原来的1%。所以货币发行量的多少,说到底是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同时受到实物商品总量的制约。市面上实物商品和投资资金需求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最终决定了货币供应的多少,以及利率水平的高低。
明白了这个,就应该明白实物商品总量和价值才是真正的财富,也是最基准的东西。
利率走低是大趋势
利率本身代表的是钱的价格,是某一阶段使用这笔钱的资金成本。为什么要加某一阶段这个定语呢?因为拉长时间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个资金成本是在不断下降的。
哈佛大学研究员保罗·施梅林(Paul Schmelzing)翻阅了无数资料,对美、英、德、法、荷、西、意、日八个国家及过去700年的数据进行了统计。选择美、英、德、法、荷、西、意、日这八个国家作为基准,是因为在过去700年这些国家的GDP总量,占据了全世界GDP总量的80%。从1317—2018年这700年时间里,真实利率平均每年下降了0.0175%。
为什么会出现真实利率不断走低这个现象呢?因为和长期利率直接相关的是整个国家和企业的财富积累速率和利润平均值。这个财富积累速率和利润平均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处于一种不断下降的趋势里。
如果现在开饭馆很赚钱,平均利润为15%,银行贷款的利率是5%,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很多人跑去找银行贷款,涌入开饭馆这个行业。因为这时候开一家饭馆,自己赚进15%的利润,拿其中的5%还掉银行贷款,自己还能剩10%的利润。
拉长时间看,因为这个10%的利差存在,开饭馆的人会越来越多。最终会让这个行业的竞争越发激烈,利润也不断拉低,直到餐饮业平均利润降到5%。这样就不会有更多的新人来开饭馆,因为这时候只有头部的饭馆才能盈利。如果降到5%的平均利润以后,还有人继续杀价竞争,整个行业的利润被杀到1%。按照这个利润率算,则意味着辛苦干了一年不但没赚钱,还要倒贴银行4%的资金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多数餐饮从业者理智的选择就是关店另谋出路。整个餐饮行业因为竞争对手减少,利润率也会从1%逐渐回升。回升到一定阶段,只要超过银行贷款利率5%,就又会有人开始涌入这个行业,重复之前的循环。
这里我们举的例子虽然是餐馆,但是换成任何市场化竞争的非垄断行业,最终得到的结论其实都一样。因为从底层逻辑看,本质上,市场化竞争的行业,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要不存在垄断,大家都是市场化的直接竞争。随着竞争者的不断加入,最终的行业利润率一定是不断走低的。
大部分行业在开始的时候,利润都比较高,发展到后期,都会逐步降低,遵循行业的平均利润。这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从理论上说,会无限趋近于当时市面上的银行利率,或者以银行利率为中轴上下波动。这也就是我前面说的,整个社会的平均财富积累速率大概等于国家的GDP增速。在某一时段利率的定价标准本身,其实就是那个时间段这个国家的GDP增速。
明白了这一点,大家就应该明白,在某一时段国家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水平,也就是资金的价格水平,来调节投资和经济发展的热度。
利率怎么调节经济
如果国家觉得经济过热开始加息,把现在的利率从5%提高到8%,那就是告诉你,新开企业没有8%的利润就别干了。这相当于用提高资金成本的方式来限制低利润行业的过度投资。如果国家觉得现在经济衰退需要刺激经济,把利率降低到2%,那就是告诉你,新开企业利润低一点儿不要紧。现在是经济衰退期,我们更看重的是就业,只要能解决就业,2%的利润也可以做。这相当于用降低资金成本的方式来降低行业准入,以维持经济衰退期的就业。通过在经济的衰退过热期调节利率,也就是资金的价格,国家就可以调节投资和经济发展的速度。
疫情发生以后,为了刺激经济,西方央行推行了非常激进的货币政策。除了货币大幅度放水,还进行了大幅的降息。很多国家把基准利率降到了0.25%、0,甚至是-0.25%,根本原因是疫情导致经济停滞,央行通过降低资金成本的方式降低行业准入,注入热钱维持就业。后面随着经济复苏,央行渐进式加息几乎是必然的,因为通货膨胀会来。
加息会刺破经济泡沫,那首先要有经济泡沫。未来的经济泡沫已经是肉眼可见。目前不管从哪个指标看,美股都已经处在经济泡沫期了,而且经济泡沫还挺大。比如就拿巴菲特最喜欢的股市估值指标看,泡沫已经非常明显。
这里我们再强调一下巴菲特指标代表的意义,以及为什么巴菲特最喜欢用这个指标作为泡沫的衡量标准。巴菲特指标本身,是用GNP这个实物财富作为基准,来计算实体经济的证券化率程度和资本市场泡沫化程度的。这个指标的计算方法也很简单,用美国股市的总市值除以美国用美元计算的GNP总值。
GNP本身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创造的实际财富。股票市场的总价值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创造的实际财富证券化以后,对应的货币价值。在一个已经完成实物财富证券化的成熟国家里,用股票市场的总市值除以GNP的比值,衡量的其实是一个国家实物财富的泡沫化程度。
如果你做过相关统计就会发现,现在的美股估值已经远高于当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峰值水平。不管是用市盈率、市销率、市净率(9),还是用GNP作为基准计算出的证券化率衡量,都是这样。
美国股市现在被严重高估,大大偏离了其创造实物财富的能力。所以后面美股泡沫破裂是必然的,破裂以后带领全球步入金融危机也是必然的。
史无前例的泡沫
为什么这次经济泡沫,无论从哪个角度或者指标看,都比过往看起来要大得多呢?这是因为史无前例的低利率及发生疫情之后的货币大放水。大家应该都学过一个价值规律。这个规律讲的是,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通常大家用市场价格脱离资产基本价值以后的膨胀程度来衡量资产价格泡沫的大小,简单来说,就是资产价格脱离其基本价值以后的膨胀程度。当市场价格偏离价值太多,就会形成所谓的价格泡沫。
我们经常听到的泡沫,通常说的是资产价格泡沫。那么这次的资产价格泡沫,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全球主要国家为刺激经济,不断降低实际利率,导致贷款的成本持续降低。市场上的参与者在低利率的背景下,会加大投资和资产购买力度,增加对投资和资产的需求。原因也很简单,如果贷款利率是6%,那么产生5%利润的资产或者投资就是亏本买卖。如果把贷款利率降低到3%,那么这些能产生5%利润的资产或者投资瞬间变成香饽饽。
2020年伊始,全球主要央行在维持利率低位的基础上,为了拯救疫情之中的经济,又开始印钞放水。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全球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市场估值,都比正常利率环境下高出不少,被动地产生了泡沫。原因也很简单,不管是利率持续低位还是货币大放水,都会带来更加旺盛的投资需求和更低的投资回报率要求。
在低利率甚至是负利率环境下,整个股票市场的估值大概率都会比正常利率环境下的估值高出不少。同理,在低利率水平的市场环境下,一旦央行开始逐步加息恢复到正常利率,资产价格就会出现下跌。市场会根据利率水平和投资回报,把资产的估值自发调节到合理的位置上去。
比如央行从4%加息到5%,覆盖资金成本需要的投资回报率就会从4%提升至5%。我们换算一下就知道,相应的市场合理估值也会从25倍市盈率下降到20倍。这也是为什么像美联储这样的全球央行,在提高基准利率前,需要和市场充分沟通,避免广大投资者反应过激。
泡沫是怎么破的
为什么说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超过2%以后,就有可能会带来美股崩盘呢?这是因为10年期国债代表的,是市场上的无风险收益率,是一切资产的定价基准。
可能有人会疑惑,为什么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会在经济复苏期不断提升呢?原因是经济复苏阶段,大量的资金会抛售避险的国债,投入风险资产里面去。我们知道所有商品的价格都是由供需情况决定的,不管是房子、股票还是国债。买的人多、卖的人少,价格自然会上涨。买的人少、卖的人多,价格自然会下跌。经济复苏期人们最常见的操作就是抛掉避险的国债,拿这些钱去追逐收益更高的商品和股票资产。
熟悉美林时钟的人应该对这个转换过程了解得非常清楚。当这个数值上升到2%,意味着经济已经从之前的复苏进入过热阶段。经济步入过热阶段以后,通货膨胀会愈演愈烈。这时候美国那边的利率水平也要通过加息开始提升了。加息带来的资金成本提高,一方面会降低市场的估值水平,另一方面会使得现在市场上的买家购买乏力。
加息会降低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那么为什么加息会导致美股买家购买乏力?想知道加减息对现在美股买家的影响,我们就要明白是谁在购买美股。
从数据上看,现在美股最大的买家是非金融企业。是哪些非金融企业呢?说白了就是上市公司自己。这些企业总共买了3.4万亿美元,专门做投资的ETF(10)和共同基金也不过买了1.6万亿美元。为什么要买自家股票呢?当然是为了推高股价。那么钱从哪儿来呢?答案是公司债。
在美联储不断量化宽松和低利率的背景下,企业通过大量发债获取资金,很多公司甚至不惜背负巨额债务购买自家股票拉高股价。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司高管们的KPI之一,就是公司的市值考核。而且出于避税考虑,高管们领到的报酬大多都是股票,股价高了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但是量化宽松和低利率总有结束的一天,一旦通货膨胀起来,美联储就不得不加息提高利率水平。一旦美联储停止量化宽松开始加息,这些公司就没有更多的资金来推高股价。不光是借不来低成本的钱,就连之前贷款的利息都会上升一大截,甚至会还不上。
失去资金购买推动的股票,不可能价格还悬在空中,结果必然是掉头向下。而且美联储的加息不仅会导致企业借债成本提高,后续股价下跌还会导致企业偿债能力降低和抵押物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根本不可能获取新的资金来维持股价。在没法自救的情况下,就更还不上之前借的债。
企业还不上债务的结果就是银行的钱没了,形成大量坏账,全球金融危机也就随之而来了。上次雷曼兄弟破产以后,金融海啸步入高潮。美联储出手搞量化宽松,拯救经济。未来虽然不知道标志性事件会是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标志性事件一旦出现,后面就是金融海啸的高潮。
我对未来最乐观的预计,是2008年级别的金融危机。最悲观的预计,是1929年级别的大萧条。因为不管是从全球的贫富分化程度,还是经济状况来看,都非常接近1929年。事实上美国的精英阶层很清楚后面会发生什么,但谁也不愿意危机在己任上爆发。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不管是谁上台做美国总统和美联储主席,大家无一例外地都在降低利率搞量化宽松。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告诉大家:通货膨胀不起,周期不止。
与泡沫共舞
那么面对全球央行放水和降低利率产生泡沫,正确的应对措施是什么呢?多数人的第一选择是躲避,因为泡沫会破灭。但这样想是存在误区的。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富裕的秘诀,本质上是怎么从资产价格上受益。简单讲就是,在泡沫时期我们要加入其中,在泡沫破灭之前要及时抽身出来。
大多数人完成原始积累,靠的是工资收入。工资收入本质上是靠劳动时间换钱,天花板极低。靠工资收入完成原始积累以后,想要让这个原始积累膨胀,就需要靠一轮又一轮的资产价格泡沫。
每次牛市资本市场泡沫估值膨胀,全市场市净率都会从2变成6。短时间内公司经营状况不可能比平时好三倍,本质上是因为大家对未来经济的美好预期,以及资产价格泡沫膨胀推上去的。所以泡沫膨胀以后,就是漫长的估值回归。在这个过程中,你要把自己手里的本金变大,本质上就是要抓住一轮又一轮的膨胀,每隔几年重复一次。发生疫情之后,美联储出台无限放水政策,这意味着美股要产生泡沫了。这时候你应该做的,不是在旁边高喊“警惕泡沫破灭”,而是拿着手中闲置的资金参与其中。
美国2021年年初的利率处在历史低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由于过去一年的超级大放水而翻倍。这些钱不会从人间蒸发,最终都会参与到消费和投资中,资产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当然这里我不是鼓励大家一定来参与泡沫,毕竟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但道理就是这样。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为什么通货膨胀和加息会刺破美股泡沫。
在泡沫刺破之前,通货膨胀会愈演愈烈,大宗商品价格会屡创新高,全球物价也会随之出现飞涨。经济过热带来的物价飞涨,尤其是食品价格上涨,会让底层百姓难以承受,之后美联储开始加息。这个量变到质变的渐进式加息过程,会刺破全球资产价格的泡沫。在未来某个时间点,我们会看到垃圾债或者泡沫股引发的美股大跌。这次会像2008年一样,一跌不复返。
这次全球资产价格泡沫破裂以后,接下来就是和1929年类似的剧情。这时候全球范围会出现大规模失业,世界某个地方很可能会爆发局部战争。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由于老龄化严重,会成为重灾区,资产价格跌幅居前。全球央行会被迫再次大放水救市,市场短期反弹以后继续下跌,负利率开始在全球主要国家出现。而中国将表现出良好的危机管控能力,强势崛起。
数字货币带来的突破
未来数字货币的全面推行,会带来社会治理结构的重大变革和进步,原因是所有数字货币相关交易在央行那里都是透明可追踪的。未来困扰全世界很久的两个千古难题——贪腐和税务问题,大概率都会被解决。在这篇文章里,主要讲述下数字货币全面推行以后,到底会带来哪些改变。

世界上所有的大国崩溃,大多都是因为财政崩溃,财政才是一个国家出现各种问题的总根源。财政水平健康与否,是一个国家能不能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国家的兴衰和发展也都是围绕这条财政主线来运转的。
如果把国家看成一个公司,那这家公司发工资、员工福利,还有建设企业文化,都需要手里有钱。公司没钱什么也干不成,留不住能干的销售和研发人员,员工的认同感也差。大家上班都是骑驴找马,一说就是凑合着干吧,找到更好的赶紧跳槽。
外企过去10年在中国的发展兴衰史,完美地反映了这一点。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十多年前最聪明的人从学校毕业,基本都会优先选择外企。大家都觉得在外企上班很风光,因为工资高、福利好。大家对公司文化认同感也强,员工出差出入五星级酒店,公司氛围也轻松。当时在大型外企上班本身就意味着事业上的成功,基本上没人把到本土公司就业作为首选,更没人选择现在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公司。
这两年因为外企在国内整体市场和利润的萎缩,导致福利和收入都大不如前,大家找工作也没人把外企当作第一选择了。现在的所谓好工作,基本集中在本土金融和互联网业巨头。为什么这两年外企不行了呢?因为过去能赚取高额利润的领域,本土企业都崛起了。没利润自然也就没钱给员工发高工资、高福利,自然也就没办法建立企业文化和认同感了。就是因为没钱了,工资福利没以前好了,外企也就退出了国内就业市场的第一梯队。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话放到国家身上也一样,因为国家没钱一样什么也干不成。每个国家的发展史基本上就是一部财政史。一个国家运转哪里都需要花钱。民生这些领域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而且这种投入短期回报并不好,都是短期看不到回报和经济利益的。资本投资是为了赚快钱的,根本没兴趣干这种长期低收益的活儿,只有国家才有动力去做。
国家本身不产生价值,也就是说,国家自己是没办法产生收益的,国家能做的是在获得收入以后做转移支付。国家想要发展、获得收入,这部分钱主要从哪里来呢?从税收来。适度的税收是国家强盛的保证,只是把握这个度确实有点难。税征太多,大家创造财富没有积极性,辛苦赚的钱都被收去了,谁还肯好好干活创造财富呢。税征太少,国家迟早会出问题。收税太少的后果是国家的口袋里根本没钱,什么事都没法干。对外抵御外敌没钱,对内修桥、修路维持治安也没钱。后面税收不上来,财政就会越来越紧张,就没办法养那么多军队,也没办法投入各种建设。国家窟窿自然越来越大,然后开始收缩和螺旋下跌,这个过程开始一般很慢,但速度会越来越快,后面就彻底崩溃了。
不管国家、公司还是个人,从盛到衰都会经历这么一个过程。一般国家刚刚建立的时候税收都是够用的,因为开始都要大规模搞土地重新分配,也就是我们说的土改。大家有了地就可以交税,政府有了税收就可以搞发展。人人都有地种,家家户户都在纳税。这时候税基很大,国家花钱的地方也不算太多。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经济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商业也在蓬勃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步入良性循环,国家应该越来越好,可到后面,政府却发现税收不上来了。
按理说国家发展了,经济规模变大了,税源也应该更多了,为什么税收不上来了呢?因为一个国家到了后期,财富越来越向大户集中,富人有很多办法不交税。他们可以找法律漏洞,可以迁移到避税天堂,还可以打着做慈善的名义避税。政府在和平年代拿他们也根本没办法,很多国家不收遗产税的原因是,别国不收你收的话,富人就会带着钱逃离。
而且一些国家发展到后期,各种利益集团的人都会进入政府担任高官,他们会想办法推动有利于自己的税收政策,所以大户们基本上是不纳税的。可国家开销总要维持啊,支撑国家开销的税收就只能由中产阶层承担,这点全世界都一样。到最后中产自然就越来越穷。富人不承担纳税义务,全部让中产承担,中产变穷也就避免不了了。历史上所有国家到了后期都是拿同样的剧本,不光是现代,从古到今规律一直没变过。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国家到了某个阶段,税收总数少了,国家支出却一点儿没少,到了后期国家花钱反而更厉害了。一方面是因为和平年代久了,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国家要养的老人越来越多。比如日本这种老龄化严重的国家,因为负担不起数量庞大的高寿老人,所以在打造无退休社会。国家机器越来越庞大,维持治安和搞社会福利的成本也越来越高。税收越来越收不上来,可政府开销却越来越大,只能开始借债。后面借不到钱导致财政破产,国家也就难以运转了。即使能借到钱,后面国债越借越多,直到大幅超出偿还能力之时,就会出现崩溃。
要知道借债这件事很长时间内是看不出任何问题的,因为毕竟是永续债,本金一般是不用还的。只要能还得上利息,富人就会放心把钱借给国家。利息从哪儿来呢?答案是税收和财政。后面债务越来越大,利息越来越多,收入却越来越少,债务自然也就崩了。不管是古代的罗马、古代中国的明清时期还是现代的美国,其实遇到的都是财政问题。但一旦数字货币全面推行之后,局面将会改变。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数字货币并没有多大的颠覆性可言,无非是使用电子支付软件,还是数字货币钱包。但是对于解决偷逃税、贪腐和洗钱这类社会治理问题,数字货币的改变是巨大的。
人类社会的税收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营利性组织税收,主要是各类型的企业,我们一般叫企业税,如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都是企业税。另一种是个人税,我们一般叫财产税,是针对个人财产征收的税种,如个人所得税、房产税、遗产税。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国家,税源无非就这两种,只是不同阶段的国家,侧重点不同。
当一个国家不太富裕的时候,税收以企业税为主,比如过去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是这样。大多数不太富裕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以企业税为主。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名义税率很高,但实际税率不高,因为有各种漏洞可以避税。
当一个国家的老百姓都富裕起来的时候,税收多数以财产税为主,如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这些国家在税收这一点上,一直都是雷厉风行。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就说过:“世间唯有缴税和死亡不可避免。”当然也有部分西方高福利国家对企业和个人都收重税,通过收重税做转移支付,提高居民福利。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会看到各种减税和扩大免税基数的政策,不过减税降的是名义税率。虽然名义税率下降了,但被纳入税收范围的企业增加了,等于税基变大了。因为之前一些企业采用很多手段避税,从来都没有按照规定交过税。
税务系统逐步完善以后,避税的空间肯定是越来越小了。不过虽然空间变小了,但是避税在纸币时代依然是存在的。比如很多时候可以通过现金避税,因为纸币不可追踪。过去很多中小企业就是这样做的,常用的手法是把企业收入做低。
在数字货币时代,这个办法就不好用了。数字货币对每个人来说,更像一个电子账本,是每个人实名下的金融账本。所有在个人账本发生的货币交易,就是上面数字的加加减减。数字货币消灭纸币后,就可以直接从数字钱包看到自己的总收入和总支出。只要进入个人账号的钱,无论开了多少张卡,都会规整到一个数字化账户。每一笔收入支出都会被记录。谁打给你的钱,花到了哪里,是否和你的收入相对应。这个链条可以追溯很长。只要这个链条上某个环节的钱出现问题,或者一个人的收入支出和他申报的收入不符,就会被系统识别出来。富人想通过各种手段跨境转移财富, 难度也会大很多。
过去综合税制很难实施的原因是计算核实工作很难进行,征收成本太高。数字货币时代,综合税制推行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一旦数字货币全面推行,个人和企业资产变化在央行那里是一目了然的,会大大方便税收征集工作。
当然,这对代扣代缴个税的上班族们完全没影响。因为现在本来他们每年都要做个税综合汇算,也没什么避税手段。对于做税务优化的企业主来说,之前的大多数避税渠道就都被堵上了。

可能会有人有疑问,很长一段时间数字货币和现金都是同时存在的,这个阶段我多用现金周转避税不就好了。过去有一些人确实这么做,但是以后会越来越难了。不是说这个阶段不能用现金了,而是对大额现金会进行管控。
很多地区试点大额现金申报制度,个人存取款10万元就要申报。假如你在家里放了几百万元现金,提着成捆的现金去买房子,你这笔钱肯定要申报。钱从哪里来,是否和你的收入相符。你不上报,收你钱的商家也得上报。他不可能把那么多钱放在保险柜。
在未来的无现金社会里,任何大额现金的使用都会被重点监控。别不相信,要知道现在的美国即使远没有达到无现金社会的地步,假如你拿大额现金,比如1万美元到银行去存,也会被盘问很久。因为美国大多数的违法交易都是通过现金进行的。
数字货币最大的特点是财富在国家银行面前会完全透明。数字货币普及之后,企业和个人想逃税会变得越来越难。在这个阶段,个人和企业的每一分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央行这里都是透明的。资金流动会被全程记录并可追溯,非法交易和偷税等行为会变得越来越难。
在未来高度发达的数字社会里,只有靠智慧获得的正当收入才能获得鼓励和保护,知识会成为获取财富的利器。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字货币的推行,对打破美元的货币霸权也有一定的帮助。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国,美国最可怕的地方并不是其强大的军事实力,美元货币霸权才是支撑美国地位的关键,军事实力也不过是为货币霸权服务的。拥有美元霸权,美国就可以向全世界收铸币税,发行美元薅全世界所有国家的羊毛。
现在美元霸权最核心的东西,是美国控制的国际支付系统SWIFT(11)。美国人就是靠这个平台,对世界各国进行控制和金融制裁的。因为全世界所有的金融机构基本都接入了SWIFT平台,都要靠这个系统搞货币结算,所有的美元交易也都要经过纽约清算所CHIPS(12)系统的清算才能完成。
也就是说,一旦SWIFT平台拒绝中转和CHIPS平台拒绝清算,就意味着你没办法和外国银行进行资金信息传输,你就只能在自己国家玩了。美国也就是通过控制这个系统才能对伊朗、俄罗斯这些国家搞金融制裁。以前美国怎么制裁伊朗、朝鲜的?就是通过切断支付结算,让你没法收钱也没法付钱。没法收钱付钱,自然没法和外国做贸易。
如果货币结算不用经过SWIFT系统,制裁和限制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后面数字货币上线以后,这些问题都会不复存在。比如数字人民币的技术路线,本质上就是货币流通去通道化。
这对受美国制裁的国家和有绕开国际清算系统需求的个体来说,吸引力是很大的。数字货币推开以后,无论什么国家或个人购买中国商品做贸易结算,再也不需要通过美国控制的通道中转了。这等于给了所有人第二个选择。
那么除了少数被制裁的几个国家,其他国家为什么要选择使用人民币呢?毕竟人民币又不是国际货币。货币最重要的功能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既然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就得能买到商品。换不到实物商品的货币就是废纸。所以货币的锚是什么?是实物商品。只要人民币币值稳定,又可以不受SWIFT系统限制购买中国商品,实际上就已经逐步国际化了。

当年美元成为国际货币,就是通过锚定实物商品以后,一步步艰难走过来的。
“一战”之前英国的国际地位就是现在的美国,工业产能已经全部转移到海外,本土只留了一堆大银行和少量军工企业。当时美元地位和我们现在的人民币差不多,只能在少数地方使用,英镑才是全球货币。
后面是战争改变了这一切。“一战”开始以后,战场上每天都是天量物资消耗。这些物资英国人有的能生产,有的不能。战争到了紧要关头,每天几千辆火车的物资和前线的上百万发炮弹都造不出来,只能从美国买。
一开始用英镑买军火,美国人还是认的。因为之前英国垄断了全世界殖民地以后,搜刮了大量黄金给英镑做背书。黄金在手,英国人宣布帝国英镑就是可兑换黄金的银票。只要拿着黄金来换就行,英国人刚性兑付不违约。时间长了,英镑就有了黄金般的信用,大家也都认了。不过仗打起来就不是这么回事了,黄金存量有限,而每天需要的工业制成品是无限的。
战争不知道何时结束,时间长了,背后的黄金迟早耗尽,所以美国人不收英镑了,提出只能用黄金购买。英国人也没办法,工业产能都在美国,战场那边物资一天都不能停。只能接受条件,大批黄金流入美国。战争结束后,美国人的手里有不少黄金,又有世界第一工业产能,就想把美元国际化,但是受到一些大国的限制。后面“二战”终于爆发了。
虽然“一战”把英国人折腾得半死,但老底子还在,“二战”才是彻底的伤筋动骨。美国在“二战”中卖给英国物资,也卖给纳粹和日本人。两边打得越厉害,美国赚钱越多。反正只要有人买,美国就到处卖。不过“二战”期间美国要求购买商品必须要用实物交换,主要是黄金。
而且战争时期美国到处出借美元,拿着美元就能买到美国造的任何东西。仗打完以后,美国拥有了世界70%的黄金和一半的工业产能,还有大量的美元债务。尽管这时候美元还不像英镑那样全球通用,但是你拿着美元可以买到美国的东西。美国又可以生产大家需要的一切东西,后面美元的信用就越来越强。
不过“二战”以后的美元暂时还没有达成国际化目标,虽然这时候全球70%的黄金已经在美国了。后面美国想的办法是,学着英国人宣布美元和黄金挂钩建立信用。宣布自己的美元就是黄金兑换券,并且承诺大家拿着美元就能换黄金。
大家本来用美元就能买到各种美国货,现在美元又和黄金挂钩了,自然对美元更加信赖。这时候的英镑却不行了,国内没工业产能,黄金也都去了美国。等于拿着英镑却买不到什么工业品,货币信用背后的抵押物黄金也没了,全球货币的地位自然就被美元取代了。
讲到这里,大家也应该看出来了,货币国际化这个过程相当漫长。过去美国人占据全球工业产能的一半以后,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加持,获取了世界的大部分财富。之后又花了80年时间,才真正实现美元的国际化。不过数字货币无疑会加快这个进程。
货币数字化是一次革命性的治理变革。随着其全面推行,会解决两个令国家困扰已久的问题——一个是税收,另一个是贪腐。每个国家发展到后期都会碰到税收不上来的问题,最终导致国家财政崩溃。贪腐也是从古到今国家治理的最大难题,因为人性是永存的。
数字货币的全面推行,会改变这一切。财政和税收问题的解决意味着数字货币时代会彻底打破之前的王朝周期律问题。贪腐得到解决倒不是说人性变了不想贪,是技术手段保证了人没法贪,贪了也没地方藏。我个人认为率先全面推行数字货币的国家,有望成为未来世界最廉洁、社会治理结构最先进的国家。
(1)边际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商品带来的效用。
(2)美元指数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美元对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
(3)劝退:网络用语,指没有资格继续下去。
(4)内卷:网络用语,指非理性的内部竞争。
(5)指先做生意,实现一定的原始积累,求得生存,然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并进行销售,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6)康波周期是指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分析大量统计数据后,发现发达商品经济中存在的一个为期50~60年的长周期。
(7)QE即是量化宽松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
(8)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9)市净率指的是每股股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
(10)ETF:全称为交易所交易基金(ExchangeTradedFund),是一种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基金份额可变的开放式基金。
(11)SWIFT指的是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是一个国际银行间非营利的国际合作组织。
(12)CHIPS指的是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是全球最大的私营支付清算系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