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你的大生意
一
我去各种地方出差,见到各种人并和他们聊天,经常聊的一个话题就是赚钱。每个人都在聊赚钱,但当我很严肃地问他们几个问题的时候,却很少有人能够回答得上来。
比如,我经常问的一个问题:你这辈子给自己定的财富目标上限是多少?是一个亿,还是千万元的级别?
不要小看这个问题,这是一个财富规模的概念,绝大多数人从来没想过,更没有人想过自己赚到2000万元的时候会买什么。
我劝各位闭上眼睛认真地想一下,因为你没想过这个问题,是对不起这个时代的。
我在不同场合演讲的时候,都说我们这一代人,或早或晚都会身家过亿,有的人早20年,有的人则晚20年。
很多人听了哈哈大笑,觉得我是在开玩笑,但他们不知道我说的是认真的。
这相当于,你在刚出生的时候告诉你爸妈,自己以后会是百万富翁。那时候,万元户还是极其罕见的,因此当时你说自己以后会是百万富翁,你爸妈会觉得你傻。
看问题要有历史的眼光,要看得远,想得远。
当确定了自己的财富规模上限时,你就有了目标;有了目标,你才会想着去分解这个目标:接下来3年怎么做,10年怎么做,资产搭配怎么做,赚钱的路径该如何选择。
而选择不同的路径,创造的财富规模上限是不一样的。
很多人每天看娱乐八卦。热热闹闹的娱乐明星占据绝大部分的新闻版面,影、视、歌明星看上去极其有钱,对不对?
但实际的情况令人大跌眼镜,中国的电影产业,一年的票房加起来是600亿元。
电影产业的600亿元里有2/3要分给电影院,刨去400亿元,剩下的200亿元再由投资人、制片方分,然后由头部明星分。头部明星分完,剩下的才是影视圈的普通人所赚的钱。
而你在这个细分领域里是很难赚到钱的。我认识的几个混迹娱乐圈的人,除了打扮得很时尚,赚得并不多。
看完电影行业的规模,再看看医疗器械行业。2019年,医疗器械行业规模达6500亿元,约10个电影产业。通过对比,才能让大家对产业的数量级产生一点概念。
那么医药行业的规模呢?整个医药行业规模为4万元亿左右,约六十多个电影产业。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需要认真思考:相比医疗器械行业来说,医药行业是一个更大的生意,但它是不是你的大生意?
二
好多年前,我在一个公司做销售,一年的销售额指标是200万元。干了不到一年,我就离开了。
为什么离开?因为我看到各地都在建新医院——公立的、民营的医院高楼拔地而起。每一座拔地而起的高楼背后,都是几千万、上亿元的投入,而我在里面参与的极少。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生意规模的上限,决定了你不可能赚到超出你生意规模的钱。
俗话说,烙饼再大,也大不过烙它的锅。我要选一个更大的锅。
后来我选了一个,接手的时候,生意规模是每年1700万元,3年后,生意规模增长到每年5000万元。再后来随着职位的上升、负责的区域扩大,我负责的生意规模早已破亿元。
你的生意规模变大,你的收入也就会变多,这是必然的。
三
第一步,要站在行业规模的角度来分析,尝试找一个规模更大的行业。
第二步,要站在行业内部人士的角度来分析,尝试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大生意,否则行业规模再大,和你没关系,那也是没用的。
第三步,要分析买家,分析客户,分析什么生意是普通人能做的、什么生意是普通人做不了的。
这也是最近几年POCT(1)这么火的原因:设备不贵,属于耗材生意,放在临床好上量;从长期来看,是一个有机的生意。
以上,符合我经常说的两点:
1. 做的事要有复利性、可积累性,随着时间推移,可以积少成多。
2. 不偏离你的主航道,一鱼多吃。
整个行业在快速增长,方兴未艾,年均增长不低于20%。从全球领域来看,IVD(2)是第一大市场,而POCT又是IVD领域里的明珠,这个领域是属于普通人的机会。
最后,抽空想一想下面几个问题:
这一生最终的财富规模是多少?选择什么样的赛道?准备用什么工具去实现?
同一块石头,摆在不同的商场里,可以卖出不同的价格,所以不要把自己扔在菜市场里。
不要辜负这个时代,这辈子你的身家早晚会达到一个亿。我希望你能早20年实现。
十年寒窗,一夜忘光,年轻人的出路在哪里
一
专心学习是很累的,大多数人很难坚持认真学习,他们宁可把时间浪费在没有价值却能让人愉悦的事情上,如看短视频、看娱乐新闻等。
如果被各种压力逼着学,很多人也能学得很好,但是只要一毕业,他们就原形毕露了——十年寒窗,一夜忘光。
我第一次有这个感慨,是好多年前,我在一所学校做兼职讲师,讲微观经济学。我看着讲台上的数学试卷、物理试卷,前面三道送分题,一道都不会做。
很多公司在招人时,可能根本用不到应聘者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专业知识,但为什么还要招大学毕业生,还要名牌大学的毕业生?
其实名牌大学,往往意味着你学习能力很强,尤其是自学能力,即分配给你一个任务,你能自己动脑子想办法,即使不会也能找到解决方法。
这才是毕业后人和人之间差距逐渐拉开的真正原因。
自学能力很强的人,日子过得不会差,但会获得理想的财富吗?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是另外一个话题。过上小康生活和发财是两回事。
我遇见过很多优秀的人,在世界500强企业或者其他优秀企业工作,日子过得不错,生活也足够稳定,但是缺少发财的可能性。
对于生存来说,稳定性是更有利的。2020年以来的疫情就证明了这一点,大公司有充足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多数人选择稳定的工作非常有道理。
但是想发财,想实现财富增值,就不能太稳定。年轻人需要的是一些可能性。
我会劝你去创业吗?
不会,那是很危险的。作为一个做过很多生意的过来人,我告诉你,不要轻易下海。
二
某天早上7点半,我在会议室里和一个朋友闲聊。
他一脸疑惑地看着我,问了一个问题:“你每天忙忙碌碌的,以后的规划到底是怎样的?”
我说:“外面的世界,我去看过,没那么精彩。在一个公司把业绩做1000万元,最后到手不到100万元,风险系数还很高。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发现了更好的赚钱途径。”
这个朋友很聪明,掰着手指头问:“是不是你上次说的职场是你的主航道,加上投资收益,再通过自媒体联结更多人,创造更多可能性?”
我看着这个朋友说:“对,这就是我一直喜欢你的原因,你很聪明,在职场发展得很不错,但是缺少投资经验,相对来说缺少发财的可能性,所以从长期来看,我肯定赚得比你多。”
他问:“如果我也想拓展自己,该怎么做?”
我看了下时间,会议要开始了,跟他说休息的时候再说。
三
我很少给别人意见,为什么?因为每个人受自身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很多时候分不清什么是善意、什么是欺骗。
还有,我在回答问题之前,经常会问对方大概的年龄和从事的职业。因为很多人在某个领域经年累月地沉淀,已经回不了头了。
即便可以掀了桌子重新来过,但更靠谱的做法是开发“相邻可能”。
比如凯叔做医疗,通过自媒体联结到其他的合伙人,再一起做培训、开直播,然后拓展到医疗设备生意,针对医疗领域的写作培训,以及教医疗领域的投资小白做房地产投资。
即使他做了自媒体,还是围绕着一个基本盘的群体进行开发和拓展。
“相邻可能”,就是你未来的影子,你的资源和财富就取决于你开疆拓土的能力。
以地产为例,老城区就是一个城市的基本盘,成熟、稳定,没有空地,丧失了一定的可能性。
巴黎要建新城,上海要建新城,苏州要建新城,郑州要建新城,几乎所有城市要发展,都要建新城。
你要研究新城的地理位置,如果距离老城太远,那么它很难利用老城的资源。生活成本太高,人口很难流动过去,新城会变成“鬼城”。
拥江发展,挖几条隧道,搭几座桥,在江河对岸搞一个新城,经常能搞得有声有色。
国家、城市、公司是一个大的有机体,个人的联结和影响力运用得好,也是一个不小的有机体。力气往哪儿使,基本决定了你的财富上限。
你要是有点上进心,想过更好的日子,就不能天天和无所事事、不肯奋斗的人在一起,首先要做的就是赶紧离开他们,和优秀的、有上进心的、能吃苦的人在一起。
黄金十年,投资圈的共识在哪里
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我不和悲观的人说话。
——写在前面
在微信公众号的后台,经常有人问我各种问题,有的问职业规划,有的问投资。下面,我分享一下自己的投资逻辑。
一
框架比努力更重要。什么是框架?就是你要知道面前这个事物的整体数据、规模、比例、趋势。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把炒房团说得神乎其神,说房价都是他们炒起来的。
但是只要你稍微懂一点框架知识,就知道这个观点有多荒谬。
1. 规模
中国目前的楼市规模为400万亿人民币左右。2019年,中国的GDP约100万亿人民币,楼市规模是中国GDP的4倍。
中国所有的资产,无论是风险极低的资产(存款、国债),还是风险较高的资产(债券、股票等),加起来的规模是多少?
200万亿人民币左右。
楼市规模是这些资产之和的2倍。
2. 比例
购买房产的目的一般分为三种:自住、投资、投机。
炒房团,肯定属于投机。
投资和投机的区别是什么?前者长期持有;后者快进快出,短平快操作。
既然是短平快操作,就要有一个前提,短期看涨,长期看跌,这是判断趋势。在目前这么严苛的限购、限售条件下,想买的时候能买得进,想卖的时候能卖得掉,这又是一个前提。
全中国人口中,资金实力在千万元以上的,占比不到1%,在这1%中,能判断房价短期涨跌的,占比极少,估计不到万分之一,因为这连很多资深专家都做不到。
这就完了吗?并没有。
能够判断出短期涨跌的人中,愿意不辞辛劳、真正动手操作的人,又不足其中的1%。大多数人是“口头革命派”,真正要干点事时,是迈不开腿的,这个1%的比例可能都算高的。
1%×1%×1%=0.0001%,也就是百万分之一。14亿人口的百万分之一,是1400人。往大了说,算1万人好了。
1万人,平均每人1000万元,能够撬动全国400万亿元规模的资产,相当于每个人撬动的资产规模是多少?400亿元。
把这个框架理顺了,你就知道那个观点荒谬在哪里了。看破荒谬,你才会知道真相:房地产业是自住和投资的市场,投机的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二
如果你开始正视投资了,就要开始思考如何投资。
板块是轮动(3)的。
在工业化早期,什么行业最赚钱?纺织、面粉、钢铁,各国都是如此。现在做这些,就很难赚钱了。
1. 一定要找向上走的行业,最好这个业务是你能够直接接触到的,是你深刻理解的。
比如,我懂药品,懂医疗,懂一点电动车,这些领域大概的规模和边界,我是熟悉的。
有的人只投资和嘴巴相关的,比如药品、白酒,认为这才是资产的主旋律。有没有道理呢?
至于有没有道理,要拿数据说话。
经济周期波动巨大,经常十年一“浩劫”。下面这张表(表1)是1957—2003年美国年化收益率最高的前20只股票。消费品行业占多少?11只。
收益率最高的是什么?消费品、食品饮料、制药,是不是和嘴相关的?
不要自己瞎想,要看数据。
表1 1957—2003年20个最佳“幸存者”的关键数据(4)
2. 要选行业中的龙头——第一名,至少也要前三名,不能再低了。
我年轻的时候,有几年特别幼稚。我负责一个公司的弱势产品组。产品市场占有率虽然很低,但我能够把强势对手“摁”着打,取得了非常好看的局部胜利,并为此洋洋得意。
后来怎么样?局部胜利对整个战局来说毫无意义,除了自我感动,什么用都没有,躲不开整条产品线被卖掉,最后拿赔偿离开的命运。
每次危机来临,各个公司“瘦身”,都是要聚焦、聚焦,再聚焦,把不重要的业务全部砍掉,聚焦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来。
头部效应会吸走整个行业绝大多数资源和利润,这是幂定律决定的。这是经济规律,谁漠视它,谁就是傻瓜。
最好的例子就是茅台,越贵卖得越好,股价越涨,形成正循环。自我加强,强者恒强。非常可怕,一个白酒品牌,通过厂家——经销商——客户——资本市场,使商品在流通环节硬生生玩出了金融属性。
但是谁研究过这个市场?茅台一直都是这么强吗?不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白酒市场的龙头多次易主,泸州老窖、山西汾酒、五粮液都曾登顶。但这几个都没坚持住,走了亲民路线。茅台在2000年才开始向桂冠发起冲锋。
2007年茅台终端成交价成功超越五粮液,2008年其出厂价超越五粮液。即使是随后而来的金融危机,都没能阻缓茅台登顶的步伐。
为什么?因为金融危机之后,随之而来的是4万亿元大基建。做过生意的人都知道,买茅台的不喝茅台,喝茅台的不买茅台。
价格越高,品牌越香;一飞冲天,天下无敌。会看财报的都知道,茅台才是世界第一奢侈品。LVMH(5)集团与之比起来,就是个“弟弟”。
也许你觉得茅台股价高,但段永平在2017年说,10年后回过头来看,还是觉得便宜。
3. 研究其核心团队成员,研究他们的事迹和精力投入程度。
要选择头部中的头部企业,这些企业的成员野心勃勃、精力旺盛,充满战斗欲,能把握住机会。比如我喜欢的美团系、腾讯系、阿里系、万科系,以及医疗领域的一部分公司。
我们这一代人会经历人口红利、土地红利、金融红利,但能抓住多少,终归要回到管理红利。
管理红利这个概念,万科的当家人郁亮提到过。虽然从风格上来说,融创更杀伐果断,但从思想深度来说,万科系一直占据着行业的制高点,品牌风险也更低。
4. 最后一步——等。
十多年前,我看过的一套山冈庄八著的《德川家康》中说,日本战国时期有个典故“杜鹃不啼,如之奈何”,日本战国末期叱咤风云的三位人物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织田信长:杜鹃若不啼,杀之不足惜。策略是杀。
丰臣秀吉:杜鹃若不啼,婉诱曾啼否?策略是诱。
德川家康:杜鹃若不啼,静待莫须急。策略是等。
最后一统江山、家业持续百年的人是谁,大家都知道。
我们对待资产的时机,本质上就是判断买入时机和卖出时机,投资楼市的人要看房200套,去找“笋盘”(6),找价格被低估的资产或急售的资产。
投资股市的,判断出价格被严重低估时,立马大笔买入。八卦、绯闻会导致股价下跌,但还是要看业务本身是否受到影响,这才是基本面。
你的时间价值百万,即使是等待的时间。将精力放在主业上,赚取尽量多的现金流,通过学习,提高认知,判断方向,买入资产,等待回报。
有没有什么特别好的主业值得奋斗?
我有一个小窍门:当你迷惘的时候,就看大佬们用真金白银在投资什么。嘴巴会骗人,但数十亿、上百亿的资金规模投向哪里,不会骗人。
三
医疗领域将迎来黄金十年,这是我的判断。
20世纪90年代初,一批外企,主要是药企,陆续进入中国。这是第一波红利,开疆拓土的红利,本土人才成长的红利。
2004—2005年,“非典”之后,国家对医疗的持续投入,让本来在中国实行总代制的医疗器械公司纷纷正式进驻中国,掀起一个新高潮。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暴发,医疗投资史无前例,国际巨头公司纷纷在中国建厂。
很多人心中悲观,但我要肯定地告诉你,这是一个黄金十年、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当我隐约开始有这个判断时,我便去查看投资领域的资本动向。
从2016年开始,巨头高瓴资本就开始大举布局。
而整个行业的格局是怎样的?
还记得我讲的分析框架吗?规模、数据、比例、趋势。
以POCT为例,万孚是国内POCT的龙头,但是目前在血气分析领域不值一提,这就是隔行如隔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了几篇漂亮的报告就乱投资,是要闯祸的。
黄金十年的驱动力,再加上技术进步、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投入和经济发展,广阔的县域市场在等着我们。
年轻人,钱少,学习能力强,容错能力强,多投资自己,增加劳动收入。
中年人,钱多,多买房子、多理财、多投资,资产增值,积累财富,钱生钱。
老年人,用钱较多,多买流动性高、安全性高的债券,收益性已经不那么重要。
贫穷思维是会“遗传”的,该如何改变
一
《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非常畅销,但书名起得太俗气了,所以我一直没看。
2018年,我参加了一个集团的内部培训,讲师要求看一遍《富爸爸,穷爸爸》,还要发表感想。我才发现《富爸爸,穷爸爸》是一本好书,它在全世界流行,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看得太晚了,很多道理自己已经悟出来了,所以在发表读后感的时候,说得更多的是自己的心得。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因为花钱买了笔负债(7),心里很纠结。
转念一想,能让家人开心,这点小钱不算什么,毕竟是改善了生活。
为什么纠结?钱还是不够多。
每当我为了这样的问题纠结的时候,都会用这篇文章的标题提醒自己。
二
购买资产,降低负债。
《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在访谈中和书中都不断提到一个观点:富人思维PK穷人思维。购买资产,降低负债,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我们要把钱花到能给自己带来现金流的资产上,比如房产、债券、优质股票等。
降低负债,就是降低吞噬我们现金流的东西,比如豪车、名牌衣服、普通消费品等。这些东西都会变旧、会被淘汰,都在损耗我们的资产。
把手里积累的钱用来购买资产,这是富人思维。
把赚到的钱用来消费,买名牌,这是穷人思维。
穷人思维驾驭不了财富。
我在知乎上回答过一个选大学的话题:上海某大学和南京某大学,如何选择?
1. 选大学选的是城市。
因为这将决定你接下来的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哪个城市逛街、谈恋爱、交朋友、打游戏,积累人脉,更可能关系到你在哪个城市工作、结婚、买房。
当年高中几个要好的朋友,其中一个毕业于南京大学,学软件设计的,辗转于南京、苏州、上海,现在在苏州买房,在上海的苹果公司做软件工程师,每天上下班是苏州、上海两地跑。
一个毕业于某所知名大学,当年脑袋一热去了某地企业,资产严重跑输。
一个就是我,来了上海。
从工作的努力程度来说,我们都很努力;但从资产规模来说,那个去某地就业的朋友最惨。
我讲过一个关于乘坐电梯的故事:一部正在上升的电梯里有三个人,一个人不停地原地跑,一个不停地做俯卧撑,还有一个不停地用头撞墙。
电梯到顶楼后,主人问他们是怎么上来的。
一个说自己跑上来的,一个说自己做俯卧撑上来的,一个说自己拿头撞墙上来的。
电梯就是中国起飞的宏观经济,那三个人就是站在台上分享成功经验的大佬。
而电梯更有可能代表你所在的城市,有的城市是摩天大楼的电梯,有的只是自动扶梯。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上海肯定会给你更大的势能。
2. 选大学选的是专业与城市的匹配度。
你要是学经济金融,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你的学长在整个华东地区都有强大的势力范围;你要是在南京学经济金融,机遇就会差很多。你考个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CPA(注册会计师)什么的,一点氛围都没有,但在上海财经大学,要是不考几个注册证,感觉走路都矮其他同学一截。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3. 很多人不愿意讨论这话题,但以后总是要面对的,就是结婚时双方的家庭资产。以上海目前的不动产价格来说,结婚相当于两个公司重组。
这个话题不能展开太多讨论,否则容易伤感情。但这些角度需要注意,因为它们是真正影响你未来财富上限的因素。
三
除了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清崎还有一套自己的方案:第一要务是通过演讲、写作获得现金流,研究财务;第二要务是购买房产。
我们普通人,要构建以不动产为核心的资产包。这是一般人接近大笔资金的极限,甚至是唯一的手段。
这些道理,我和很多人聊过,有用吗?没什么用。我连自己的父母都劝不动。
怎么办?通过赚钱效应。
你想说服一个人去改变思维方式,或者跟你一起做事,不要靠嘴,要用你自己变得强大了这件事去改变。
你通过亲自操作,带来大量的增值资产,赚到大笔真金白银,对方自然就改变了。
穷人思维是会遗传的,你要逃离。你不仅要逃离,还要带着身边的人一起逃离。
先富带动后富。富起来,你就有了影响力。
从资产管理的角度来说,只要你足够专业,并且不断成功,你的领导在做资产决策的时候,就会主动来听你的意见。
这都是我的亲身经历和操作方法。我们要帮助身边的人成长,哪怕他是你的老板。
很多传统行业的人,即使位高权重,但没有接受过任何财商教育,脑子里也是一团糨糊。
我去年和安徽的几位专家见面,坐下之后除了聊职场,也聊了不动产。
某位专家想要卖房子,合肥房价涨了一波之后,他特别担心房价会下跌,觉得合肥房价泡沫太严重了。
我边吃边劝,从各个角度论证合肥的房地产前途无量,人口会爆炸性增长,纸币发行量会继续泛滥,他手里的资产未来还能再翻一倍。
这位专家和其他六位专家分成两派:一派是坚定的“空军”,让他赶紧卖;一派认同我的看法,觉得合肥的房价还会继续涨,让他继续买。
在学术造诣上,两派都是专家,都是文化人,但是在财商和对未来资产的判断上却截然不同。
十几年后,这几位专家都要退休。
中产的人和真正的富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不仅仅是钱的数量级差异,更大的差异是能否继承。
很多中产的人都是专业人士,比如这些专家,但他们的职位是不能被继承的,他们的后代几乎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中产的人能传承的最大资产可能就是不动产了。你的大区经理、销售总监职位能传承吗?不能。
这位专家说这次来上海,最大的收获是打开了财商思路,直接影响了他的后半生和下一代。
20年后,一些人会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希望在某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他能想起,有个家伙劝过他。
关于成长和投资的一点思考
一、不熟,不做
不熟,不做。这个道理看似十分简单,但是很多人不交一笔学费,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边界。
好多年前,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天,某学弟兴冲冲地跑到我所在的宿舍,说在网上看到一批运动鞋,非常便宜,50元一双,总共有600双,问我要不要销售这批鞋子。
我算了一下账,600双鞋子需要3万元。我和这个学弟还有另一个同学,每人凑了1万,去淮海路把货拿了。
那一年,我上大二。
鞋子看着质量挺好的,我觉得拿回来卖100元一双,一两个月翻一倍,肯定没问题。
为什么这么自信?因为我当年在学校算是一个小小的风云人物,经常搞一些活动,比如校园旅游等,能调动的资源还是挺多的。我掐指一算,销售区域能覆盖3个大学城,有十几万潜在客户。再加上当时觉得运动鞋是刚需,就把货进了,连价都没讲。
为什么没讲价?因为我觉得50元一双很便宜。
中间有很多曲折和艰辛,在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后来我慢慢发现,我们好像掉进坑里了。
1.鞋子是有尺码的,中等的尺码卖得较快,到了后面,偏大和偏小的尺码就滞销了。那时的我不会想到,绝大多数的生意人最后都是死在库存上。
2.我们开始找人做分销。隔壁同济大学的一个研究生,比我大4岁左右,他的工作就做得很扎实。
他过来看了一下产品成色。我给他的报价是六七十元一双。他回去做了3天的调研,告诉我,我手里的货价格大概在15元一双。
我很受刺激。这件事虽然过去很多年,却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本能的反应就是这家伙是个骗子,这是他杀价的策略,我完全不相信。
他一脸怜悯地看着年轻的我,问我:“你的拿货价是多少?我把研究的路径和你说一下,你研究一下是不是拿高了。”
于是,我从阿里巴巴网找到福建、广东的货源价格,又到学校周边找了几家实体店老板询问价格。调研一番之后,我发现他是对的。
这对我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这种崩塌对人的士气的打击是巨大的。
当你拿货价是50元时,你卖100元是理直气壮的;当你知道自己的产品价格是15元左右,再卖100元,内心的压力就会大很多。
这是很多经销商不告诉自己的销售员产品底价的原因之一,怕影响销售员的士气和由此带来的心理微妙变化。
后来,经过一番操作,采用直销、分销方式,再加上把尾货处理给了劳保店,我们才把产品销售完,折腾了一个学期。从财务上来算,不赚不赔,但从机会成本来看,损失惨重。
后面的一些年里,面对任何生意,我都变得谨慎很多。
我身边也有很精彩的经销商被骗的故事。年营收做到八千多万元,征战沙场二十年的老将,仍被精妙的骗局骗去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由于是其他人的故事,而且骗局设计太精妙,在此就不展开说了。
但无论骗局设计得多精妙,底层的逻辑都是一样的:陌生的我们走进了别人熟悉的领域,徒遭收割。
P2P(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的火热,股市的起起落落,我都了解;比特币的教父级讲座,我也去现场听了。但这些我都没参与,肯定会错失一些机会,但也躲过了很多陷阱。
我花了好多年把房地产领域研究了一遍,边研究边实践。
也许,哪天我开始仔细研究证券市场,几年之后也开始在券市场练手了。在这之前,我还是要耐得住寂寞,因为我现在不懂这个市场。
二、没有杠杆的生意往往不是好生意
杠杆的本质,是一种以小博大的模型。
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就已经懂得这个道理,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到,人生财富追求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
无财作力:当你是草根,什么也没有的时候,就安心靠出卖劳动力赚钱。
少有斗智:当你有了一定的资产,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就需要用智慧去赚钱了。我说的就是在这个阶段要上杠杆。
既饶争时:当你已经非常富足的时候,就要善于抓住时机,继续增加自己的财富。
我们的金融政策对个人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只留了一个房贷的口子,可以给个人上3倍以上的杠杆。
有的人认为房贷是福利,这是看多的“多军”;有的人认为房贷是毒药,这是看空的“空军”。
对于房贷的认知和选择差异,在过去的十几年,使得一大批人的财富差距拉开了。
很多人对投资房产者的财富增长愤愤不平,却没看到他们所承担的风险。
是智力,是对趋势的判断,是对货币政策的了解,是对经济发展和不动产价格之间底层逻辑的判断,让很多投资房地产的人坚定不移。只有信念足够坚定,才敢持续地加杠杆。
除了加不动产的金融杠杆,其他和我们普通人相关的还有职场贵人杠杆、婚姻杠杆,这些都可以把我们的人生带到新的阶段。
在工作方面,以我的工作为例,分析一下杠杆模型。
在之前的公司,我负责的生意额一年只有300万元左右,上面领导相互打架,弄得鸡飞狗跳,关键还赚不到钱。
后来,我换到了现在的公司,同样在上海,只是换了一个公司,换了一个产品。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我负责的生意额从年1700万元涨到年7000万元左右。
我换公司之后,生意额快速增长,职位晋升,区域扩大,生意规模每年几千万元地上涨。同样一个人,同样卖力干活,结果却差别很大——好的公司、好的产品,就是个人能力的杠杆支点。
你要学会分析自己所在的公司、产品与自己能力和付出的匹配程度,如果没那么合适,就该赶紧换公司。
如果产品是杠杆的支点O,我们的能力大小就是杠杆的动力,而决定我们能撬动多大生意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动力臂L1。
图1
在销售团队里,对老板来说,动力臂就是手下销售人员的数量。数量越大,动力臂越长,能覆盖的区域、客户越多,能撬动的利益也越大。
在分销模式里,动力臂就是分销体系。
经销商规模和数量,以及能够提供的间接销售团队,对市场的覆盖越大,动力臂就越长。
即使有阻力,相比于其他覆盖不足的对手,你赢的概率也更大。
一旦想明白这个道理,你就知道自己要努力的主要方向了。
很多人在跳槽的时候,都没想明白这个道理——新公司要么买你的能力,要么买你背后编织的网络。
如果两者都有,那恭喜你,你可以卖个好价钱。
趁年轻,选好产品,经营渠道网络,加上提高自己的能力,完成职业的杠杆构建。
最终,利用杠杆,以小博大。
三、判断周期和趋势
很多年前,有些人认为去欧美发展有前景,他们卖掉国内的房子后过去,结果很多人的发展远远不如留在国内的人。如果这些人能看懂趋势留在国内,相信他们的身价远远超过现在。
但有些人看着像赌,其实内心很笃定。
我们来研究一下俄罗斯——国土面积大,经济基础差,人口少。看看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资产价格走势。
1991年莫斯科的房子约500卢布/平方米,到2016年约30万卢布/平方米,涨了600倍。
这就完了?
并没有。
学会判断周期和趋势,就能抓住大机遇。哪怕抓住一个领域的几次机会,你也会远远超过他人。
这真的矛盾吗?关于赛道的一点观察
一、矛盾
我在看电视剧,妻子在旁边一边整理文章一边说我:“你写的文章有前后矛盾的地方。”
我笃定地说:“不可能,我别的本事没有,写的都是真实想法,没有迎合任何人。即使是错了,也是从头错到尾,不可能前后矛盾。”
妻子人生的一大乐事,就是拆穿我吹的牛。她指着正在整理的一篇文章说:“你这篇文章说人在衰落的行业里,也可以通过不断改善、精进赚到钱。但很早之前,你还有一篇文章,说的是沉没成本,要争取去有前途的行业。这两个观点,是不是矛盾?”
我看着妻子,一脸忧伤。为什么忧伤?因为她没有被社会伤害过,在玩纯逻辑的文字游戏。
我问妻子:“你看是不是有很多其他行业的人,看了我写的《为什么POCT是门好生意》等医疗类文章,就来找我,要跟我合作?”
妻子点头,说有很多。
我说:“他们有的是律师,有的是金融行业的,有的是搞建材的,有的是地产行业的,有的是做保险的。他们所在的行业五花八门。我让他们来做医疗了吗?”
妻子说:“没有。”
我说:“那就对了。医疗行业可能比其中的部分行业收入要高一些,也更容易完成原始积累。但我为什么不让这些人来做?因为这些读者,年纪都不小了,在各自的行业积累了经验,建立起了壁垒,很难回头了。”
如果让这些人只是看完我的那些文章就放弃所有的积累,贸然进入医疗行业,那就是对他们不负责任,是不道德的。
我只能传授一些方法,让他们通过改善和精进,在自己的领域跑得比同行快一点,就能赚到钱了。
“隔行如隔山”“万事开头难”这些流传千年的话,每一句背后都充满血和泪。我从来不轻易劝人换行,但是有一些人,他们本来就是医疗行业的,原来就有医疗资源的积累,他们可以做。
还有一些人更加重要,是谁?刚毕业或者还没毕业的家伙。
我每次回首往事,都是一身冷汗。一个选择跑偏了,这辈子的财富水平就可能完全不一样。
而面临赛道选择的年轻人,大多数都是瞎选的。很多时候,原生家庭帮不上任何忙,给他们的建议也都是错的。
最需要建议的时候,没人给建议。等到年纪大了,懂事了,已经晚了,也来不及重新选择了。
这才是我努力写作的原因之一,虽然不能保证我写的都是对的,但肯定写的都是真诚的。
二、行业选择
下面我来讲一下关于选行业及赚钱的个人思考,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1. 玩家多少
年轻人,父辈有关系的,可以去垄断性行业,那小日子是很舒服的。如果没有这个命,就一定要谨慎,不要去玩家特别少的行业,因为你会很被动。
即使去了大型的技术性公司,即使这家公司在某个领域处于垄断地位,等你35岁之后,你也会很被动。因为除了这家公司,你的技能就没有其他买家了。你是个卖家,出卖劳动力的,没人出价了,你怎么办?
有人跟我说,他就职于某个集团,这个集团是为了在行业中有竞争力、防止无谓的竞争而合并的产物。这种合并有一个后果,就是内部员工的薪水会下降。我身边所有在偏垄断行业的朋友,近几年日子都不太好过。
2. 相关性、可替代性
这一点,是我上次和一个销售员聊天时想到的。
我问他去年做了多少生意。
他说做了两千多万元,说完就得意地笑。
我再问一句:“这些生意中,和你是强关系的有多少?换句话说,离开了你,这生意就成不了的,占比是多少?”
他的笑变得尴尬了。
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财富的分配、薪水的发放,不是根据你的辛苦程度来分配的。你再苦再累,除了感动自己,其实没什么用。
比如,你拿算盘在公司里算半天账,别人用软件一分钟搞定,你说财务老大是该给你加工资,还是把你开掉?
财富是按照创造的价值来分配的。
芯片卖得那么贵,不就是因为很难被替代吗?
任何一个人,只在努力程度上下功夫,不在可替代性方面下功夫,结果都会很难看。
3. 生态的视角
如何观察一个行业?我提供一个视角,就是观察一下你要选的行业,看看它的生态是什么样的。
比如,你想做自媒体,那么每个平台的生态是不同的。在B站,学习类、动漫、科普之类的长视频容易火;在抖音,唱歌、跳舞的短视频容易火。
做自媒体的人普遍年轻,尤其是新兴的直播。我反正是看不太懂,都是年轻人的生意。
很多时候,头部玩家还经常是你注意不到的群体,他们没什么负担,反而容易崛起。他们崛起之后,专业机构和娱乐明星等才开始入驻,展开厮杀,最后形成现在的生态。
当然,说生态这个概念,有人觉得抽象。
那我建议大家看一眼,你的行业里赚钱的人,是年龄大的人多,还是年轻人多?用这个视角来看就简单多了吧?
比如在建材、地产、矿产等行业,是不是清一色的年龄大的人?
但在IT、软件、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是不是年轻人,尤其青壮年比较多?
这就是生态,我们得分析自己的年龄,分析自己想过的日子、想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
甚至分析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你的黄金年龄在哪一段,最后能带走多少,能积累到什么,这些都是生态决定的。
有些工作非常辛苦,除了累,没有任何积累。
4. 过度忙碌导致贫穷
过度忙碌导致贫穷这个观点,不是我说的,是《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8)这本书里说的。
这本书的作者通过很多采访和观察,提出了“脑袋有带宽”的理论,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能太忙,每天忙得四腿朝天,占用了大量“带宽”,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总结,没有时间改善自己的行动规则,更别说拿出大量时间进行智力投资。这种情况就非常糟糕。
我平时忙不忙?我每周到处跑,拜访潜在经销商、终端客户,开各种会议,但是每天晚上,我都要花两个小时沉下心来写篇文章。
我是自己的观察者,把自己作为镜像。
当别人喝酒打牌的时候,我在思考,在总结,在写文章,在联结。
当别人在湖边看夜色的时候,我在思考,在总结,在写文章,在联结。
当别人在娱乐的时候,我在思考,在总结,在写文章,在联结。
有同事知道我每天写文章,开玩笑地说:“达叔,你是时间管理大师。”
但时间是最公平的,我们如何对待时间,就是如何对待我们的财富,也是如何对待我们的人生。
我劝告很多人,这辈子要成为一个有作品的人,而任何一个作品都是需要用时间浇灌的。
难不难?
当然难,但人生进阶不就是这个样子吗?
先是花时间、花心思搭建思考框架,好好选赛道,然后花时间、花心思不断改善,好好干出来。
不要在压路机前捡硬币
我说过,人这一辈子要有自己的作品,要坚持长期主义,要经营好自己的品牌。
我平时写一篇3000字左右的文章,不到两个小时就写好了。能这么快,是因为大部分内容是我自己平时在脑海中思考的结果。
我文章的观点不保证百分之百正确,但绝对可以保证百分之百是我思考过、充分相信的观点。
我见过的人很多,大多数人的脑子是空的。这种人,你多问他几个问题,他就露馅了——比如工作上的选择,每个选择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是长期选择,还是短期应急选择?
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机会成本”,也就是你做了这个选择,与此同时,你放弃了其他的选择。
你放弃的选择,就是你的机会成本。有时候,这个成本高得离谱。
我们做任何一项投资或一个选择,都有风险和收益。其中的风险高低、赢的概率、收益高低,你在脑海中是否测算过,还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这是我们要经常反省的,不要在压路机前捡硬币,看着捡了点钱,赚了点便宜,开心得很,但一次失手就是粉身碎骨。
一
在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缓慢的,经济始终停留在农业社会。农民的孩子大概还是农民,贵族的孩子可能还是贵族,一辈子很少有什么改命的机会。
但近两百年的工业革命、科技革命,造就了无数高薪的职业。
比如如何操作蒸汽机,如何操作打字机,甚至如何开出租车,等等,这些技能之前都是没人会的,谁先学会,谁就能赚到第一桶金。
注意,是学会,这里有一个学习的过程。更高级的电气工程、IT计算机等的从业人员,都是通过学习获取赚钱机会。
这些之前根本不存在的新技能,需要从零起步,认真学习,才能掌握。
但是,这些赚钱的机会,由于门槛比较低,都不长久。
普通人家的孩子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掌握新技能,形成天量供应,最后供需关系倒置。高薪的行业最终会变成普通行业,甚至是低薪行业。
如果理解不了,就看一下北京出租车近三四十年的变迁史,当年能开出租车是多么牛的一件事,赚得多,且很有面子。
打字员、驾驶员、工程师,最后是码农,等等,最后都是无差别劳动,在资本收益率面前不堪一击。
回顾历史就会发现,所有发达经济体,即使再迅猛,年均增长也不过10%以上,并且不可能长期保持高增长,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回归正常的低增长速率。
在快速增长时期,劳动收入增长率也较高,普通人和富人之间的差异甚至有缩小的可能性。
但经济一旦平缓下来,普通人的收入增长就会陷入停滞,马太效应就会越发明显。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让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一旦经济停滞、技术停滞,不再大规模产生新的技术工种,那么普通人再想通过学习新技能换天改命,就很难了。
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是幸运的。
不要辜负这个时代。
二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著作《21世纪资本论》中有一个结论,历史上来看,资本收益率长期高于经济增长率。
截止到17世纪,经济增长率从未长期高于0.2%,但资本收益率能够长期处于4%~5%,是经济增长率的20~25倍。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幸存者偏差。
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美国中产阶级的工资收入就停滞不涨了。注意,这里的不涨,要扣除通胀造成的幻觉。
1978年,美国蓝领职工的年收入,刨去通胀因素后是4.8万美元,同阶层前1%的人的平均年收入是39万美元。
2010年,美国蓝领职工的年收入,刨去通胀因素后不增反减,为33751美元,而同阶层前1%的人的平均年收入变成110万美元。
数据背后有全球化的影响,美国把工业转移至许多发展中国家,蓝领工人逐渐失去工作机会,待遇停滞不前了。
当经济从高速转到低速之后,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资产价格都会进一步上涨,除了楼市,还有股市。
趁年轻,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努力提升自我,才会有更丰厚的报酬。
(1)POCT(Point-of-Care Testing),即时检测,是指在病人旁边进行的临床检测及床边检测。是在采样现场即刻进行分析,省去标本在实验室检验时的复杂处理程序,快速得到检验结果的一类新方法。
(2)IVD(InVitroDiagnostic),体外诊断,包含的产品有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及药品。作为医疗器械的分支,IVD有特有的界定和法规监管。
(3)地质学概念在投资中的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一个整体,而是分裂成许多板块,这些板块之中还有次一级的板块。类比我们的股票市场,如果将整个股市看作岩石圈,那么股市又由众多在行业、地域、概念、业绩、机构关注度等方面存在高度的关联性板块构成。
(4)数据来源:《投资者的未来》,杰里米·J.西格尔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出版。
(5)LVMH(LouisVuittonMoëtHennessy),酩悦·轩尼诗 - 路易·威登集团,于1987年由贝尔纳·阿尔诺将路易·威登与酩悦·轩尼诗公司合并而成,旗下拥有五十多个品牌,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集团。
(6)笋盘: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产生的新名词,是指低于市场价、性价比高的房子。
(7)《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提到了“资产”和“负债”的概念,作者罗伯特·清崎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资产”,是可以把钱放进你口袋里的东西,而“负债”是把钱从你口袋里取走的东西。
(8)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著,中信出版社2013年出版。